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027数据合规|个人隐私保护|泄露‖最高法指导性案例”。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泄露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一、法律依据
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的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将受到刑事处罚。这一条款明确界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构成要件及处罚标准,为打击此类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最高人民指导性案例解析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指导性案例194号,熊1等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裁判要点:
非法制作并出售微信账号构成犯罪:购买已注册但未使用的微信账号,通过具有智能群发、添加好友、建立讨论群组等功能的营销软件,非法制作带有公民个人信息的微信账号,并将该账号出售、提供给他人,此行为可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擅自改变公民公开信息用途构成犯罪:通过购买、收受、交换等方式获取在一定范围内已公开的公民个人信息,擅自改变公民公开个人信息的范围、目的和用途,同样可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基本案情:
熊1、熊2、熊3、熊4、范某某、秦某(在逃)共同成立公司,利用营销软件非法添加微信好友,并制作成品予以贩卖。同时,他们非法购买他人求职信息,要求员工让求职者添加“导师”的微信,招揽被害人进群。
裁判结果:
各被告人因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和罚金,违法所得被追缴或没收,扣押的手机由扣押机关依法处理。
三、泄露的法律风险
的高度可识别性: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同时具备社交、支付等功能,与手机实名绑定、与银行卡绑定,因此与特定自然人一一对应,具有极高的可识别性。一旦泄露,将直接威胁到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
可能引发的后果:泄露可能导致个人隐私被侵犯,进而引发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同时,泄露的还可能被用于传播违法信息、进行网络攻击等不法行为,对公民个人和社会造成危害。
四、建议与措施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公民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轻易将个人信息泄露给陌生人或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使用个人信息。
完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保律法规,加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加强技术防范:企业和个人应加强技术防范措施,如使用安全软件、定期更换密码、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等,以减少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综上所述,泄露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公民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相关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并加强技术防范,共同维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