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降水专项方案

降水专项方案

来源:刀刀网
一、工程概况

铁东路站(含折返线段)位于天津市河北区张兴庄大道与铁东路交口以北、张兴庄大道东侧,本次施工项目包括主体结构:车站起点里程DK19+454.178,终点里程DK19+599.878,全长145.7m;折返线起点里程DK19+599.878,终点里程DK19+1.578,全长291.7m,车站及折返线总长437.40m。附属结构:主要包括车站段五个出入口(一个出入口预留),一座风机房;折返线部分四个出入口(三个预留出入口),两座风机房。本工程小里程为始发井,大里程为调头井。

N车站设计起点里程DK19+454.178车站站台中心里程DK19+533.17815车站设计终点里程DK19+599.878折返线设计起点里程DK19+599.878折返线设计终点里程DK19+1.5782车站主体11华苑产业园区67折返线主体小淀103412

1—车站段1号出入口(预留); 2—车站段2号出入口; 3—车站段3号出入口; 4—车站段4号出入口; 5—车站段人员出入口;6—折返线2号出入口; 7—折返线1号出入口(预留); 8—折返线3号出入口(预留);

9—折返线4号出入口(预留);10—1号风亭;11—2号风亭;12—3号风亭;

铁东路站及折返线段施工平面图

二、大口井及减压井施工

(一)大口井及减压井布设

本工程基坑内降水采用大口井降水,大口井布置在主体结构内,根据地质报告情况,本工程基坑范围内第Ⅱ陆相层及以下粉砂及粉土中的地下水具有微承压性,为微承压水。勘测期间微承压水主要稳定水位埋深约为18.7m以下粉土粉砂层的减压降水。4号出入口按设计要求布置2座,承压水减压井在基坑外布设1座,深、浅层观测井各布设1座,2号人员出入口按设计要求布置2座,承压水减压井在基坑外布设1座,深、浅层观测井各布设1座。2号风道口按设计要求布置2座,承压水减压井在基坑外布设1座,深、浅层观测井各布设1座,大口井在基坑内均匀布置,布置大口井时应避免与下反梁、柱等发生冲突。保证每个井点的降水范围在130m2~150m2左右。井点埋设的深度为L=H+5m(H为对应井点里程处的基坑深度)。

1

1. 4号出入口降水井布设示意图

深层观测井大口井浅层观测井大口井承压水减压降水井 2

2. 紧急疏散口2号降水井布设示意图

3. 紧急疏散口1号降水井布设示意图

3

(二)大口井降水

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降水与排水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确保基坑安全的关键因素。为对施工范围内的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有效控制,将采取基底降水、基坑内排水与基坑外排水相结合的方法。

1.大口井制作 1.1钻孔

大口井井径为φ705mm,大口井施工采用正循环回转钻机成孔,在钻进达到设计深度后,即可安装井管。

1.2吊放井管

井管采用φ400mm的水泥砾石滤水管,在预制井底上放置井管,同时水位以下的滤水管外包100~150g/m2无纺布,缓缓下放,当管口与井口相差200mm 时,接上节井管,接头处用尼龙网裹严,竖向用2-4 条30mm 宽、长0.5m 的竹片固定井管。吊放井管要垂直,并保持在井孔中心,为防止雨水泥砂或异物流入井中,井管高出地面不小于200mm,并加盖临时保护。

1.3填滤料

井管下入后立即填入滤料。滤料沿井孔四周均匀填入,宜保持连续,将泥浆挤出井孔。填滤料时,随填随测滤料填入高度,当填入量与理论计算量不一致时,及时查找原因。洗井后,如滤料下沉量过大,应补填至井口下1.5 米处,其上用粘土封填。滤料为φ3~7mm的干净石屑,经冲洗、筛选后去除杂质和不合格的成分。

1.4洗井

上述工作完成后应立即进行洗井,以免时间过长,护壁泥皮逐渐老化,难以破坏,影响渗水效果。冲洗时,采用下泵试抽洗井,用潜污泵反复进行抽洗,直至水清砂净。洗井过程中观测水位及出水量变化情况。

4

地面粘土Ф400mm水泥砾石滤水管水泥砾石滤水管外包100~300g/㎡无纺布直径3~7㎜滤料A400滤料针刺无纺布A钻孔

大口井剖面示意图

2.大口井降水

2.1大口井布置之前,将水位观测井布置完成,基坑开挖时设专人对基坑内外水位观测孔进行监测,检查降水效果及坑外水位降落值累计应小于1000mm。

2.2在基坑开挖前15~20天开始降水,基坑降水采用分区分层降水,每次降水控制在下道支撑以下1m,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记录。严格控制每次降水的深度和降水的时间,降水深度以满足施工需要为原则严禁超抽。土方开挖到基底后降水深度控制在基底地梁下0.5~1m。

2.3开挖过程中,每挖一次土方后,可分节将大口井管卸下,并在其上部盖好井盖,避免挖土时有土落入大口井,并做好明显标志,大口井周边范围内采用人工清理,避免机械开挖过程中破坏井管。

2.4每座井内放置1.5寸潜水泵一台,将水排至压顶梁外侧的排水沟,抽出的水可做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等用途,其余可通过三级沉淀池,经沉淀后排入市政管网。

2.5在底板施工前,要保证每个大口井都要正常工作,使水位保持在地梁高程以下。在底板施工完成后,每排隔一井将大口井封闭。待顶板覆土回填后,方可停止抽水将其余大口井封闭。大口井封闭的方法为:用混凝土将大口井封闭,在大口井与底板相接的中心处加止水钢板,止水钢板为厚6mm,宽20cm,插入底

5

板中10cm,外露10cm与封闭大口井的混凝土一起浇注。

(三) 减压井降水 1.深层减压井结构

减压井井孔直径650mm,井壁管采用直径Ф330mm封闭水泥管,滤水管采用无砂管,沉淀管采用直径Ф330mm封闭水泥管,井口部分用粘土回填并夯实。滤水管均外包针刺无纺布,从井底向上至滤水管顶部均围填Ф3~7mm的滤料(中粗砂);在中粗砂的围填面上采用粘土球围填。

地面粘土粘土球粘土球粘土井壁管Ф330mm封闭水泥管76粉土层顶滤水管外包针刺无纺布7井壁管Ф330mm封闭水泥管⑨滤水管外包针刺无纺布Ф3-7mm滤料沉淀管钻孔Ф3-7mm滤料沉淀管钻孔

承压水减压降水井剖面示意图(单位:mm) 减压降水井详图2.质量控制方法 2.1钻进

盾构井减压降水井详图严格控制钻机的成孔质量,开钻前检查钻头尺寸,并随时检验钻机的垂直度,为了保证井管的透水性,控制管壁与孔壁的净距不小于150mm。达到孔深后及时验孔深,不能小于设计深度。

2.2下管

2.2.1减压降水井下部采用一节(1m长)封闭水泥管(作为沉淀管),底部

6

采用预制砼底座封闭该砼管底部,防止井底涌砂。

2.2.2用井架利用管的重力下管,滤水管外包一层100~150g/㎡无纺布,管与管之间竖向用2-4 条30mm 宽、长0.5m 的竹片固定井管。

2.3填充料

回填填充时应由人工在井边转圈填,保持填料均匀,每填两米记录深度,并与计算量相比较,如小于计算量则有可能填料未填充密实应用水冲或长钢筋通开。

2.4洗井

在填料完毕后将泥浆泵放至井底,将打井用泥浆抽出井管直至没有浑水为止,同时向井内灌清水。

3.降水

在基底范围内,降低水头压力是基坑稳定的关键,采取有限度的抽取砂层水减小水头压力,达到平衡的目的。降水时要严格检查各井抽出水样的含砂率。严格作好降水记录,真实准确的反映降水的情况。

本工程减压原则为只降深层水,不降浅层水,抽水不抽砂,达到平衡即可,不宜过量抽水。深层降水井内水位控制在设计水位,可视实际情况将抽水面提高。遵循哪里开挖哪里降水的原则,尽量少降水,底板浇注完毕后将控制水位适当提高,随着上部结构的施工逐步提高控制水位。

7

三、降水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项 目 经 理:芮志强项目总工:由和璧安全经理:张德利项目:马淑玲施工员:陈魏孟阳斌凡安全员:纪赵建万国成质量员:王慧竹试验员:刘东亮材料员:张 明测量员:杜张帅海

质量保证体系图

本工程周围有住宅小区、学校等建筑物,以及各种管线较多,加上地质结构、水文变化较大,这些不利因素将给车站结构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保证降水工程施工质量是搞好结构施工质量的前提。为此采取如下措施:

1.保证降水井的深度。施工中要做好降水井钻孔和成孔施工记录,钻孔孔底标高比设计孔底标高低200~400mm,以保证降水井的有效深度符合设计要求;

2.保证降水井直径。钻孔施工中控制好泥浆稠度,避免塌孔以保证钻孔孔径; 3.保证下井管时的施工质量。下入井管时不能转动或上下串动,防止滤网破损,导致泥砂涌入降水井影响降水质量;

4.保证洗井质量。在滤管四周填碎石后立即进行洗井,清除停留在孔内和透水层中的泥浆与孔壁的泥浆。疏通透水层,并在井周围形成良好的反滤层。这是保证降水井施工质量的关键。

四、安全措施

(一)施工人员安全保证措施 1.组织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2.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带安全帽。根据工种不同还应佩带其它相应的安全防护用品。

8

3.特殊工种须持证上岗。 (二)施工机具安全保证措施

1.施工过程中将根据施工进度及施工部位合理调配施工机具的使用情况。 2.各施工机具使用前必须由专职机械员及安全员对其使用性能、操作规程及安全性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应禁止使用。

3.各施工机具使用过程中必须悬挂该机械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对特殊机具必须由特殊工种持证操作。

4.施工机具的规格必须满足施工要求,对不符合施工要求的加工机具不准使用。

5.施工过程中,各类施工机具必须放置在相应施工区域内,使用前必须制作加工棚,做到防雨雪、防触电、防雷击安全措施。

(三)物料堆放安全保证措施

由于施工过程中时刻存在动态控制与管理,因此物料堆放区域将根据施工进度及施工部位进行合理划分,施工前对各施工部位的材料计划进行统计与安排,并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合理布置材料堆放区。

1.物料堆放严格根据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进行划分。

2.堆放前对施工现场进行规划,充分考虑后续材料进场情况及现场施工车辆运行顺畅情况。

3.堆放时保证不影响施工区域内机车行走、原材料加工方便、成品使用快捷。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