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的病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来源:刀刀网
■汐固£ 蝎露 血,要及时告知医生处理,并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及全身情况, 防止休克发生。观察胃液引流量,判断引流量是否过多而影响 质紊乱迹象,应与医生联系并及时纠正。 重度窒息。20例新生儿窒息中,轻度窒息气管插管6例,吸出 黏液样物5例,胎粪1例,吸出物<2mL者3例,>5mL者3例。 样物l例,胎粪1例,吸出物<2mL者1例,>5mL者1例;气囊 面罩加压给氧6例,气管内插管加压给氧4例。并发缺氧缺血 水电解质平衡。应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及输液速度,若出现电解 重度窒息气管内插管2例,其中2次以上插管1例。吸出黏液 2.3.5负压维持有效负压,负压吸引力不宜过大, 避免因吸力过大使胃黏膜吸附于胃管头端的小孔内致引流不 畅,负压过低不能将胃内容物吸出起不到有效的胃肠减压。现 在多采用一次性负压引流器,无负压指示标志凭压缩弹簧形成 的负压,一般负压会过大。如引流物过多应及时倒掉以免使负 压太低。 性脑病1例,颅内出血1例,均死亡。其余18例经过新法复苏 治疗,5 min Apgar评分均达标,在7分以上。 2护理 2.1复苏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应由产科及儿科医生、护 士共同合作进行。复苏程序:严格按照A—B—c—D步骤进行, 顺序不能颠倒。 A:通畅气道,要求在生后15 20 s内完成。新生儿娩出后 即置于远红外或其他方法预热的保暖台上,摆好体位,使颈部 轻微伸仰。立即吸尽口、咽鼻黏液,吸引时间不超过10 s,先吸 口腔,再吸鼻腔黏液。 2.4拔管护理术后48 h~72 h肠蠕动逐渐恢复,肛门有 排气、无腹胀、肠鸣音恢复后,根据医嘱可拔除胃管。嘱患者屏 气,先缓慢往外牵拉,当胃管前端近咽喉部时,迅速将胃管拔 出,拔管时遇到阻力不可强行拔管,要先查找原因,防止损伤食 管黏膜。 胃肠减压是临床护理中常见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之一,作 为一名外科护士应对这项操作非常熟练,护理中重视心理护 理,熟练插管技术操作,细致执行胃肠减压期间的护理措施,能 B:建立呼吸,采取触觉刺激,拍打足底使呼吸出现,必要时 行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C:恢复循环,气管插管正压通气30s后,若心率<60次,min, 应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D:药物治疗,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保证药物的应用。遵医 嘱用升压药静滴,根据病情酌情使用纠酸、扩容剂。 够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疾病痊愈。 参考文献 [1】杨爱玲.留置胃管的心理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2001,13(3):120. [2]燕纯叔,刘志超.两种胃管置入法用于急性胰腺炎胃肠减压的效果 观察fJ1.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5):436. [3]舒永贞.胃肠减压病^适量饮水的观察与护理叨.职业与健康,2003,19 (6):152. 2.2复苏后监护监护主要内容为体温、呼吸、心率、 血压、尿量、肤色和窒息所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注意酸碱平 衡、电解质紊乱、大小便异常、感染和喂养等问题。认真观察 并做好记录,行气管插管者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控制液体人 量,8O一100 mL/(kg・d),肺水肿时60~80 mL/(kg・d). (收稿日期:201l-04—12) 2.3保温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应注意患儿的保暖,可 新生儿窒息的病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高志云 (天镇县人民医院,山西天镇038200) 将患儿置于远红外保暖床上,病情稳定后置暖箱中保暖或热水 袋保暖,维持患儿体温在36.5—37℃. 3结果 20例新生儿窒息中,胎儿宫内窘迫10例,占50%;脐带因 素7例,占35%;早产儿3例,占15%.18例治愈,2例死亡。 4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 起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生后1 min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 规律性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lJ。本病是新生儿 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我科护理人员对20例新生儿发生窒 新生儿窒息原因很多,可多种原因并存,本研究表明引起 新生儿窒息首位因素为胎儿宫内窘迫嘲,胎儿宫内窘迫易延续 为新生儿窒息。胎儿宫内窘迫主要表现为胎心改变或羊水污 染,羊水污染程度越重,窒息发生率越高,对胎儿宫内窘迫孕妇 息及复苏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新生儿窒息发生及影响复苏成功 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时进行干预,减少新生儿窒息,提高 了复苏的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要给予面罩高浓度吸氧,变换体位,并采取措施迅速结束分娩。 对羊水有胎粪污染者,新生儿头娩出后不要急于娩身,应先清 理口咽部存留物,待新生儿娩出后,立即双手箍住胸廓阻止新 生儿呼吸,另一人用吸管吸净咽部存留物的同时,及时用喉镜 进行气管插管,吸出气管内的胎粪。产程进行中脐带绕颈、打结 受压、扭转均可影响胎盘中气体交换,造成胎儿不同程度宫内 缺氧,易发生新生儿窒息。因此,做好产前检查,提高B超对脐 我科2006年一2010年收治新生儿窒息20例,其中轻度 窒息18例,重度窒息2例;18例治愈,2例死亡。新生儿窒息诊 断标准按Apgar评分 ,8-10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 3分为重度窒息。生后5 min评分7分以下为窒息,5分以下为 作者简介:高志云,女,38岁,本科,毕业于长治医学院,主管护师。 E-maih gaozhixiangl@yahoo.com.cn 带、胎盘因素诊断水平,加强胎儿监护,观察胎儿宫内窘迫情 况,对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新生儿窒息抢救 基层医学论坛2011年第l5卷l0月中旬刊 ■汐固目墒国 成功关键是相关人员要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新技术,在多年实 践中,我们逐渐体会到围生医护人员必须掌握新法复苏技术, 重度窒息儿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应做到早插管、早吸引、 早加压通气给氧。③复苏后继续处理。对窒息患儿复苏后,以保 护脑肾功能为主,继续监护72 h.④家庭支持。耐心细致地解答 病情,告诉家长患儿目前的情况和可能的预后,帮助家长树立 信心,促进父母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杨锡强.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9—120. 坚持产科、儿科合作,有效正确地实施ABCDE复苏方案,才能 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围生、新生儿病死率。为此,应做 好:①产前监护。新生儿窒息与孕周、出生体重、宫内窘迫等均 有关系。本组活产婴儿发生窒息的新生儿有高危因素占多数, 有1/2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②产时复苏。新生 儿一旦呼吸停止应尽快复苏,因每延迟1 min,恢复喘息样呼吸 将延长2min,出现自主呼吸要延长4min.因此,凡产前有高危 因素的新生儿娩出时,新生儿医师必须提前进入产房或手术 [22] 金汉珍,黄德珉,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3:400-401. [33】 章卉琴.119例新生儿窒息病因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20o5,21(19): 2641. 室,做好抢救物品准备,进入复苏应急状态。通过推行新法复苏 认为在ABCDE复苏方案中尤以ABC三项最为重要,其中A是 根本、B是关键,正确及时地清理呼吸道,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是 (收稿日期:2010—12—17) 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王改娟 (闻喜县人民医院,山西闻喜043800)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肿瘤的第二 生恐惧、抑郁,使疼痛阈值降低的缘故。 位【1l。乳腺癌根治术是治疗I、Ⅱ期乳腺癌的首选方法,此法虽 从根本上解决了患者的病痛,但也给不少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 2.3忧虑心理患者担心过高的医疗费用会给家庭带来 沉重的负担,以及住院时间过长,影响工作阻碍事业发展,自我 价值和自我效能的降低等等。 2.4 自卑、绝望大多数中年妇女因缺少一侧乳房而致 生理缺陷,不仅影响了体形美,甚至影响到夫妻之间的性生活 心理障碍。本文通过对乳腺癌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探 讨各个阶段的行为表现,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情 感支持、鼓励启发等手段,逐一解除不良心理,提高了患者的康 复程度。 1 临床资料 和谐,害怕被丈夫冷落影响夫妻感情,多表现为情绪极其低落、 消沉。如不及时纠正,对今后工作、生活、婚姻都将带来不利的 影响。 3护理 选择2008年1月一20lO年10月手术患者36例,年龄 26岁~56岁,平均年龄41岁。术中经快速冰冻组织病检均确 诊为乳腺癌,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心理状态见表1 表1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状态 3.1针对患者对疾病产生的焦虑情绪,我们要耐心地向 患者介绍医院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力量,根据患者的社会角色、 文化背景和自我意识水平,用适当的语言介绍手术过程以及我 们将要采取的护理措施,尽可能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使其情绪 稳定。同时可向患者介绍有关乳腺癌的治疗新进展和痊愈率等 方面的信息,列举以往治疗成功的类似病例,以增加其治疗信 心,从而顺利接受手术治疗。 2原因分析 3.2做好宣教工作,向患者讲明良好的情绪和心境不仅 焦虑已成为乳腺癌患者的主要心理障 2.1焦虑、恐惧可减轻其心理负担,而且还可以提高疼痛的阈值。对于术后的 患者,可给她们讲一些幽默、风趣的笑话或采取音乐疗法来分 散患者注意力以减轻疼痛。另外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对其疼痛 表示理解,防止皮下引流管扭曲、牵拉引起的疼痛,必要时可给 镇静止痛剂。 碍 。大多数患者一听到手术就坐卧不安、心神不定,担心手术 是否顺利、医生的技术是否过硬、术后有无癌症复发、化疗副反 应能否耐受等等。 2.2对疼痛的畏惧心理患者有不愉快的主观感觉,此 心理可来源于既往的经验,也可来源于同病房患者之间相互介 绍和提醒,有的则是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不了解而产 作者简介:王改娟,女,38岁,本科,毕业于长治医学院,主管护师。 E-mail:t)【)(m826@h0tmail.com 3_3理解患者,讲明急躁、忧虑情绪与疾病痊愈的关系, 引导其消除不良心理。和患者家属共同鼓励患者放弃思想负 担、克服困难,共同渡过难关。 3.4针对患者产生的自卑和绝望心理,要开导安慰她们, 基层医学论坛2011年第15卷1O月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