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自我培养策略研究
来源:刀刀网
第24卷第6期 2011年6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Changchun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01.24 No.6 Jun.20l1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自我培养策略研究 魏会延 (许昌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摘要]通过介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及较全面分析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现状,探讨高校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自我培养的策略,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自我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2010年度调研课题“地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自我培养策略研究” (SKL一2010.1951) [作者简介]魏会廷(1980一),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 在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2 1世纪,信息技术给教育 带来了巨大影响,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 革,也对教育的思想观念、终极目标、教学模式和方法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首先,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渠道的多样化使 一配的、被动应付的消极地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是培训目标不明确。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比较完整和行 之有效的高校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标准,很多教育 技术方面的培训,往往是上几次课,参加一些考核,拿个证书, 不能解决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二是 模式单一。许多培训仍然采用‘捕堂灌”和‘‘填鸭 ’,根本没 学生的认知领域大为拓展,高校教师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 的唯一渠道,使其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传统优势,失去了 权威和垄断。其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尤其在研究性学习 有考虑成人学习的特殊性。这样采用团体作战、整齐划一的 教学模式会使培训流于形式,无法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与兴 趣,无法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训效果不理 想。三是忽视群体的动力。虽然高校教师培训往往是几十人 以上,但在培训中没有考虑发挥群体的动力,许多老师在培训 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由挑选指导教师,使高校教师处 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这使教师倍感地位的摇摆和压力的真 切,迫切需要高校教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技术能力, 加强专业向纵深发展,从而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新要求。 一、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现状 教育技术能力成为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束后连坐在自己旁边的老师是谁都不知道,严重缺乏交流 与协作,很难有效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四是评估重结果 轻过程。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大多是关注教师 通过培训的结果,而忽视了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思想意识、教学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也无疑对高校教育信息化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高校教师只考‘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 理念、教学方法等的变化,导致教师参加培训走过场,实际意 义不大。 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然而,高校教师教育技 术能力的培养实效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突出问 题。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提高,需要高校教师始终 对自身专业发展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自觉地实施终身教育, 有意识地确定专业发展目标,主动寻找学习机会,自觉调整自 (一)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自然发 ’的局面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自然发展”表现在个人成 功观以及学校(或者其他教师)采取的不干涉主义的态度。教 身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方案和行动,实现自我培养。 师行业的特殊性往往以孤军作战为主,教师只愿从单薄、孤立 的经验学习中学会教研,而不愿去求助同行或者专家。学校 通过行政手段来要求教师的相互听评课时,他们的听课记录 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自我培养的策略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策略”是指行动的指导方 针和工作的方式、方法,即行动的指南和处方,所以高校教师 自我培养的策略就是指高校教师自我培养的指南和处方。高 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自我培养,要紧密结合建构主义学习 理论、主体教育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终身教育理论的理论 精髓,充分发挥它们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自我培养的宏 观指导和微观作用。 (一)采用个人研修方式掌握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理论知识 也大多寥寥几笔,谈不上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深层次思 考。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我行我素,对同行的教 学工作也不愿意做深刻的实质性评判与指导,实际上已处于 自我封闭的消极保守状态,这样的“自然”发展非常不利于高 校教师专业发展,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也没有任何益处。 (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l传统培训”的局限性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传统培训”的方式,主要是“自上 而下”的或学校主导的“培训”模式。培训的组织者更多 注重的是培训的整体规模和效益,培训也往往是单向传递,具 有模式单一、针对性差等弱点。受训的教师更多是处于受支 一个人研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可的自我培养的主要方 式之一。高校教师个人研修主要是指高校教师为了更好地教 学,为了提高自身教育技术能力而自发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 关技能和进行相关研究的活动。它主要包括研读有关现代教 110— 学理论和教育技术方面的专业书籍,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 充分表现自身价值时这种吸引作用就更大。二是自我实现、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研活动,发表教学成果等。个 群体规范与群体压力产生的约束力,这都改变和维持着教师 人研修使学习时间与学习方式自主、灵活,自我培养与自我管 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影响和促进着每一个个体发挥主观能 理较为自由,它应该是一种最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教师教育 动性,成为有效的驱动力,同时减少群体的内耗力。 技术能力的自我培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教师个人研 因此,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能把学习转化为创造、 修需要把握几个问题:一是要明确个人研修目标。教师由于 发掘自我能量的团体,是教师话语权的回归,是教师主体意识 所教学科课程的不同,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具有个体差异性, 的觉醒。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个教师能够主动地研究和反思自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特点、优势或者不足。高校教师要对自 己的教学行为,能进行有效的个别学习,能去大胆创新,而且 己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认真查找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诊断自 所有的成员都朝着共同的、特定目标而努力——实现教育技 身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不足,分析自己教育教学的现实需 术能力的共同提高。 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确定自我培养的目标。二是要注重现 (四)做好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育技术能力研究 代教育理论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把理论内化,转变为教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动力都是在其职业生涯中展开 师的实践智慧,高校教师才能切实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才 的,也就是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而产生研和学的 能为教育信息化实践奠定基础。三是个人研修要有持续行动 活动。因此,透视高校教师的科研会发现,高校教师教研的过 的保证。个人研修一般是无人监管的,这需要高校教师具有 程,就是教、学、研同期互动的过程。首先,教、学、研是这一过 较强的自制力,做好个人研修时间和精力的保障。 程中重要的三个环节,“ ’是“学”和‘研”发生的‘源”,它决定 (二)超越传统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主动进行培训学习 了教师“学”和‘铆 ’的时空和内容,是高校教师自我培养的背 在主体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高校教师要树立自己在培训 景;其次,“学”是教师自我培养的基本前提,但“ ’的内容及 中的主体地位,激发自身的主动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培训中, ‘‘学”的方法受‘镦”所遇到的困难和要研究的问题的制约,也 要做到结合知识和技能,融合理论与实践,从传统‘‘±立训”走向 就是‘‘学”的内容源于‘ ’的困惑和感悟,“教”为‘l学”提供源 主动参与式‘学习”。首先,教师要提前了解培训的主题和主 泉和动力;再次,‘研”是自主发展的催化剂,是高校教师自我 要内容,带着从教学中发现的相关问题或者困惑去参加培训, 培养的过程,也是真实的实践环节,隐含着‘‘学”的发生。 适时地做好与培训专家、同行的交流,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 从时间上看,先有‘韧 ’再有‘学”,没有‘ 甲’就没有“学”的 能,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其次,培训中要做好借鉴、创新,再根 发生。‘学”使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得以扩展,使在“教”中遇 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自身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形成个人魅力 到的困难和问题得到化解,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其教育技术 与风格,从而让‘【士立训学习”成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自我 能力的自我培养。科研必然伴随着学习,而学习又推动了科 培养的有效途径。 研。可见,教、学、研是高校教师自主发展的三个重要的必不 (三)融入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促进自我培养 可少的环节,同时它们又是同期互动、相互制约并促进的关 学习共同体(LearningCommunity)又称为‘学习社区”,是 系,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自我培养就发生在教、学、研 指由学习者或者辅助者(包括同行、专家、辅导者、同伴等)共 同期互动之中。 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常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交流,共同分享学习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自我培养的策略更多关注高校教 资源,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特定学习任务,是一个能够相互影 师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挖掘高校教师的内驱力和自律性,提高 响、相互促进的群体。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是教师 高校教师学习力,它成为了有效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自发组织的,以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等专业素养为根本宗旨,积 的关注焦点和最终诉求。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自我培养策 极实践多种自主学习形式,注重成员之间的经验、资源共享, 略,是一条适合高校工作条件和高校教师自身条件的培养策 实现一种互促共进的高校教师学习型团体或者组织。高校教 略,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易操作、易普及的草根模式,有助 师教育技术能力‘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和相似 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效果得到实质性提高,对更 的实践经验、生活理念,这种共同的经验就构成了“学习共同 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体”的知识库、资源库,在互动学习中会不断得到更新、发展和 壮大,并且会在共同体中得以保存、继承和发扬。群体的归属 参考文献: 感、认同感、信任感、互惠感、分享感凸显群体动力系统强大的 凝聚力。 [1]刘晓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J].电化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学习共同体’’具有一些典型的特 教育研,2007(4):69. 征。一是具有目标凝聚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学习共同 [2]王良辉.基于群体动力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设计[J_1_电话 体就是为实现“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这一特定的目标而奋斗 教育研究,2010(5):64. [3]陆芳.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模式及管理研究[J]-现代 的。特定目标的激励特性,决定了教师对于行为具有指向和 教育技术,2007(3):89. 驭动的重要作用。群体目标是产生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4]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师个体受群体目标的吸引并内化为自己的追求,这样就会 2008:3~99. 产生强烈的依赖与归属心理,尤其当目标具有挑战性、渴望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