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金融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刀刀网
2009年6月 第23卷第3期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Jun.2009 Vo1.23 No.3 ●o●o●o●o●o●o●o●o●o● 5经济与文教问题研究9 u●o●o●o●o●o●o●o●o●o● 浅析高校金融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于凤芹 (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拓展教学内容、变更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制度,从 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实践中开拓创新。 [关键词】教学改革;金融学;教学模式;考核体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56(2009)03-0112-0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建设创新型的国家 离不开创新型的人才。在现代社会,金融业作为 经济的核心,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最广、与 变教学资源单一的状况,在金融学课程教学实践 中,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除了主教材以外,还应 日常生活结合最紧密的行业,同时又是一个最具 有创新动力的知识、智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 业。如何培养出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 应的高素质、创新型金融人才?笔者认为,必须打 破原有的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 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 能力。 一补充大量扩充性学习资料,包括参考教材、专业杂 志、金融案例分析、金融史料、热点透析等等,还包 括专业的经典名著和畅销书。通过建设开放性教 学内容体系,使教学内容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 限于教师的知识领域,而是将理论与现实,基础与 新知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把课堂 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内容的创新 高校金融教学的传统模式比较注重教师的课 传统高校金融学教学模式往往是一门课程围 绕一本教材进行讲授,然而,教材的选择通常是很 难的一件事情。有的教材能够包含该课程的基础 知识及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却不能反映该学科 理论研究新成果、实践发展新动态;有的教材前沿 理论讲得多但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却介绍得不 够。众所周知,一门高质量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不 仅要有“经典性”,而且应该体现出“现代性”。金 融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当前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 分,金融实践日新月异使金融理论知识始终处于 种快速更新的状态,因此,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内 容必须及时进行更新、补充、整合、深化,这要求改 一堂讲授,学生主要靠听、记笔记等方式在教师讲授 范围内接收、消化讲授内容,基本上处于被动地 位,从而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这种教师在上面 讲,学生在下面听和记的单向式教学方式对学生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 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 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高度尊重学生,充 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应 当在教学中提倡交流与互动。 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有助于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有效地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 [收稿日期]2008—06—25 [作者简介]于凤芹,1976年生,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工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与实践,(电子信箱)76yfq @163.corn。 一ll2一 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与“学”的 交流与互动应该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首先是课 前的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课前 向学生提供每堂课的学习要点,使学生预先了解 有关课程教学的具体信息,作好课前预习,掌握学 习的主动权。其次,搞好课堂的交流与互动。如, 以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组织课 堂讨论、辩论,激活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对所学知 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学会将所学知识加以 综合运用;通过教师讲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 学,并从中得到更多启示和学习收获。最后是课 后(课外)的交流。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除了消化、 理解课堂学习的内容之外,课后还应有一些科研 工作的基本训练,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学,给学生 安排一些小论文之类的习作,组织学生参加一些 学术竞赛。在活动中,教师给学生以科研方法的 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选题策划、收集资料、社会调 研、立论论证等科研工作的基本环节,使学生得到 研究性学习的训练。 标设置有较高的科学性要求。传统的考核制度普 遍存在着考核方式单一、缺乏规范性等问题。主 要表现为以期末笔试考卷作为唯一的考核手段和 评价尺度,不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 时学习成绩的考评,很多平时不用功的学生也可 以通过“考前突击”过关,甚至获得一个好分数; 很多平时表现好的同学不能在期末分数中有效地 得到体现,考试结果难以客观真实地检验学生的 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相长的 境界,也束缚了学生与教师的创造性。因此,需要 通过多元化和复合式的考核方式,对课程学习的 全过程进行考核。一方面,将课堂内的笔试、口 试、作业、发言等各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考 评;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强化对发 散型的课外学习进行考评,如课外作业、社会调 研、专题研讨、课外讨论和辩论、发表论文等方式,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和创新性 J。新 的考核体系组成框架如图1。 四、在实践中创新 金融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 用,金融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金融学向 三、考核制度的创新 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验,也是 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衡量,因此,考核方式和考评指 图1 考核体系组成框架图 文理综合学科发展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些特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改变以往 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在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 金融专业学生作业不多、临考前埋头背书,导致对 的必要性。实践教学有着课堂教育不能取代的独 知识的掌握刻板僵化,实践和动手能力差的现状。 特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加强学生分 金融实践教学对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 一l13— 精神大有裨益。 金融人才的培养必须紧密结合实际,这就需要与 实践教学有多种方式。首先,应该建立专业 的金融实验室。金融实验室可以逼真地模拟市 场,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金融环境。证券模拟交易 系统和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系统的练习,可以使学 生很方便地掌握商业银行信贷、会计、结算等业务 流程及证券交易的基本程序,达到对学生进行专 业素质和操作技能的全面培养的目标。由于实践 中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是在不断创新的,金融工 程技术更是日新月异 】,这使得金融实验室很难 全面地模拟所有的金融活动和金融业务流程,而 金融实际业务部门密切合作,开拓实际实习基地, 共同完成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金融实 践教学应采取实验室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 式,在加强实验室教学的同时,通过与金融机构合 作,在适当时间安排部分学生到金融机构实习,为 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和条件,锻炼他们社会 实践、交往能力,为就业打下基础。最后,应积极 参加各种金融模拟交易大赛,与各高校的同学同 场竞技,通过实战演习,巩固专业知识,培养投资 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21世纪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1世纪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 学,2005,(2):6—8. [2]财经大学金融系理论教研室.货币银行学课程考核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2):17—19. [3]马宇,韩存,申亮.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为何如此之大:基于风险分担视角的研究[J].经济学家,2008,(3):92—98. [责任编辑:刘(上接第111页) 炜] 并由此发展学生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形成积 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个性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 体验式教育中,受教育者发生了两次关键性 现实问题时,将分科知识在运动中自然综合起来。 转变,即一是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 的心理品格,二是将健康的心理品格外化为良好 的行为习惯。这个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对认 知的对象不是机械地反映,而是对认知对象本质 的能动把握,然后内化为个人的心理品格,最终通 过实践外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 首先,体验式教育是连接知识学习和人格培 育的桥梁。体验式教育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的互 动联系,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和情感的激发,突 出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尊重个体的差异,能够真正 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协调起来,使学生的知、 情、意和谐发展。因此,体验式教育是人格培育的 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它是主体性意识最强的 种形式,也是晟直接、最直观的形式。其次,体 一验教育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也必将打破分科专业 体验教育强调个体,强调实践,强调评价过程,淡 化评价结果。这就必将改变传统教育的种种弊 端,促使学校教育从事实出发,促进学生了解自 然,了解现实,改变学校教育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最后,体验教育注重 情感与道德体验的内化过程,会改变传统教育中 的德育模式,促使德育落到实处。体验式教育就 是要注重每一个学生自我的内化教育。德育活动 只有学生自己去参与、去体验,爱国主义、集体主 义等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体验教育在大学人格培育体系中发挥 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验教育解决的是当代 大学教育中的教育主体性问题,因此具有核心的 地位。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必将促进大学教育 “由粗放的实践活动向科学、精致的现代教育发 展”,并最终为造就新世纪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 力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之间“隔行如隔山”的现象,促进学生在解决 [参考文献] [1]周宏岩.论学校在人格教育上的不足及对策[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9—43. [2]蔡景华.大学生现代人格培养探析[J].教育评论,2005,[4]:35—37. [3]钟万林,唐世刚.浅析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J].安康师专学报,2005,[3]:84—87. [4]肖存.青少年人格发展与人格特点探析[J].山东教育科研,2001,[78]:71-74. [责任编辑:刘丽娟] 一ll4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