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满绣文化,传承满绣精华
家乡美,美在大自然中的河道,河岸,河滩,河床;家乡美,美在乡村中充满炊烟气息的种粮,种菜,种果;家乡美,还美在那指尖上的古老艺术——承德承德满绣。“良知寒假乡土行”中,总有那么几次有这种这样的想法:安安静静,听穿针走线的细琐声响;目不转睛,端详绣布上一针又一针飞舞;触景生情,细品这小小承德满绣绣品绣出的人生和生活……
承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积淀了较为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满族刺绣就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承德满绣大约形成于明代,《李朝实录》对努尔哈赤的衣着有这样的记载:“身穿五彩龙文天盖,上长至膝,下长至足,背裁剪貂皮,以为缘。”这“五彩龙文”即为衣服上的刺绣。早期,受萨满文化影响,满族多描绘自然崇拜、动 物崇拜等、以图腾崇拜装饰纹样居多;清朝入关后,受南北方文化中
汉族的手工艺文化交融影响,承德满绣不断吸取其他刺绣工艺与文化才形成了“皇家刺绣”;今天,在历史的传承中承德满绣早已绣出了承德人少有的文化自豪感。
今天的承德满绣,白色是最高贵的颜色,黄色是皇室的象征,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中慈禧穿过的“明黄绸绣藤萝 袷袍”是承德满绣留下的历史记忆。承德满绣不仅高贵而且亲民。以家织布为底衬,再用钢针穿上红、黄、白、蓝等彩色丝线,参照图案,上下穿刺,织绣出各种纹样,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历史的额传承中,“皇家刺绣”——承德满绣后来随着清朝皇帝移驾离宫而流入民间,促进了 承德的文化与手工业的发展。可以说,承德满绣摒弃的是阶层的划分,取而代之的是单纯的手工文化习俗艺术,在承德满绣面前众生平等,不能不说承德满绣真正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实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良知寒假乡土行”中,我们看到承德满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李玉兰和她
的儿子经纬交错地充实着自己的24小时,拼凑出生命的每一天,甚至组成一个月,构成一个年、十年、二十年,直至一生!他们一直在尽己之力守护承德承德满绣这个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绘画有留白,为含蓄为衬托,但承德满绣的人生不能留白。
承德满绣见证了满族发展兴盛的光辉历史,2008年,满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德满绣绣风大气粗犷,柔中带刚,粗中有细,用气势恢宏的龙纹图案装饰龙袍,足以彰显皇家富贵尊荣、荣耀腾达的气派。实际上,承德人眼中的承德满绣
记录着属于他们的生活,细细的针脚鲜活在绣布上代表着人生多种多样的际遇,尤其是对李玉兰和她的儿子来说,齐针、平针、虚满针、小辫针、打籽针是他们这辈子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珍贵回忆。
承德满绣,将来必会愈加散发出熠熠光辉,呈现出承德美,中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