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高二 历周测五5.8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题,共60分)
1、西汉察举制和隋朝科举制有利于加强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 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一些德才兼备之士 B.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C.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
D.皇帝和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答案】B
【解析】考点:选官制度。西汉的察举制是自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隋朝的科举制扩大了选官X围和统治基础。这两种制度均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庶族地位的提高,抑制了门第主义,提高了办事效率,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发展,稳固了封建君主统治。
2、《唐摭言》记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微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百人。”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统治的工具 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答案】B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科举制度。阅读分析材料,把握材料观点,“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百人”说明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3.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 )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答案】B
【解析】考点: 行省制。分析材料可知,元朝行省虽然地位非常重要,但是由于设官众多,集体议政,相互牵制,加之财权、军权、人事任免权全都归控制,因此,地方权力有名无实。最符合题意的是B项。
4、《世界文明史》指出:“《联邦》(即1787年)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政治的警惕。”为“警惕”政治,“制
- 1 - / 11
word 定者们”采取的措施有( )
①国家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部分 ②国会可以随时对总统提出 ③总统任命的须经参议院的批准 ④联邦有权审查行政或立法行为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考点:美国政治。结合美国1787年规定的三权分立可以判断①③④正确。国会总统需要一定条件,并不能随意,②错误。故选B。
5..如你是一位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 C.这一做法使军政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达到了新的高度 【答案】B
【解析】考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丞相制度在长时期内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具有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因此B项说法错误,故选B。
6.“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虽然远隔万里,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相通的地方”不包括( )
A.政治上都处于状态 B.经济上都处于大发展时期 C.思想上都注重人的作用 D.都实行重农抑商 【答案】D
【解析】考点:古代中国与希腊的比较。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鼓励发展工商业,而不是实行重农抑商,所以D项不是二者的共同点;A、B、C三项都是二者“相通的地方”。
7.直接某某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某某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与这一特色形成有关的是
A.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 C.雅典发达的农业
B.雅典人擅长会议辩论 D.苏格拉底的某某思想
- 2 - / 11
word
【答案】A
【解析】考点:雅典某某制。古希腊时期,希腊各邦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势必要想办法吸引更多的公民来参政、议政,这是实施直接某某的重要原因和条件。
8.观上图,在雅典某某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为保护公民利益,制约,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被写名的人数超过6 000,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10年,但不得动其财产。该材料反映了雅典某某政治的哪些基本原则( )
①执政为民 ②少数服从多数的某某集中制 ③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④三权分立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答案】D
【解析】考点:陶片放逐法。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陶片放逐法中超过6 000 人同意,就可以驱逐某个人,但不得动其财产,体现了雅典某某的人某某权,某某集中制及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④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9.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的行为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答案】A
【解析】考点:鸦片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鸦片战争后列强的经济侵略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巨额赔款被转嫁到农民身
D.①②③
- 3 - / 11
word 上,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10.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哪些语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中国各报刊上( ) A.、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 B.临时、孙某某、某某、三权分立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X謇 D.、中国党、长征、改造、抗日 【答案】B
【解析】考点:辛亥等。注意题干中所给的时间“1912年”,八国联军于1900年侵华,排除A;红军长征发生在1933年,排除D;新文化运动于1915年发动,排除C。 1912年元旦孙某某宣告成立,建立中华临时,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11.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 A.《某某条约》 【答案】C
【解析】考点:《马关条约》。根据材料“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可知此时列强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了资本输出为主,选择C,《马关条约》是一个分界线,此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12、1887年,黄遵宪花了12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二万万两银子。”他说这番话应该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考点:甲午战争。依据材料中的信息“《日本国志》”“抵得二万万两银子”,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赔偿日本某某二亿两可知袁昶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所说。
- 4 - / 11
B.《某某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word
13、.近代中国先后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关于下列四幅图片所代表的历史事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社会各阶级面对中国变化作出的积极反应 B.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进步影响 C.都体现了求某某、反的进步潮流 D.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答案】C
【解析】考点:近代中国的救国探索。第一幅图为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利益进行禁烟运动,第二幅图为太平天国运动,第三幅图为维新变法运动,第四幅图为辛亥,第一幅图与求某某反无关。
14、有人认为:“(中国)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某某政治史’。”从帝王到某某政治的历史转型中,成功的开端是(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甲午战争 D.辛亥 【答案】D
【解析】考点:辛亥。辛亥推翻了历时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建立了中华,颁布了《中华临时约法》,使某某某某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某某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是20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巨变,故成功的开端是辛亥。
15、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国旗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从图一(大清帝国龙旗)到图二(中华
- 5 - / 11
word
五色旗)的变化反映了( )
注:(1)龙旗含义:龙是至尊无上的神圣之物,象征皇帝,按照五行之说,属土,土为黄色,亦为满清之色。(2)五色旗含义:红、黄、蓝、白、黑五色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某某。 ①封建制度的结束 ②某某观念的深入 ③某某平等的趋势 ④民族团结的加强 A.①②③ 【答案】B
【解析】考点:辛亥。由龙旗到五色旗反映了封建君主的结束,但封建制度不等同于封建君主,封建制度除政治方面外,还包括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制度,故排除①。
16、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其中“第一次历史巨变”应当是( ) A.由闭关走向开放 C.由落后走向富强 【答案】B
【解析】考点:辛亥。辛亥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建立了中华,是20世纪以来第一次历史巨变。辛亥反封建不彻底,五四运动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又是新某某主义的开端。
17.(2011某某模拟)如图是初年的传单,其最大的史学价值在于( )
B.由走向某某 D.由愚昧走向科学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足以证明袁世凯的祸国殃民 B.能够说明当时的工商业极为萧条
- 6 - / 11
word C.可作为研究五四运动的一手材料 D.印证了白话文运动的巨大影响力 【答案】C
【解析】考点:五四运动。图片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爱国精神,“誓死力争,还我某某”是五四运动时的口号。“本店不进日货”为五四运动时商人罢市的情况。A、B、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
17、阅读以下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党“一大”、“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党已经( )
“一大” (1921年) 社会性质 未阐述 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目标 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对象 力量
A.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B.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C.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 D.探索出中国的正确道路 【答案】C
【解析】考点:代表大会。20世纪初中国的资产阶级也是被统治阶级,而“一大”将其视为对象说明刚成立时对国情认识不清,而“二大”的规定则与国情基本相符,A项是1935年的某某会议的影响,B、D两项是1927年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影响。 19.魏巍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中说:“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他所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某某 C.红军长征
D.战争
资产阶级 工人、农民和士兵 (1922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最低纲领: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某某某某国。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主义社会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二大” - 7 - / 11
word
【答案】C
【解析】考点:长征。瑞金是20世纪30年代初红色政权的首都,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到达位于黄土高原的陕北。A、B、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相符。 20.如图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主力即将参加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答案】C
【解析】考点:战争。本题考查对战争的理解能力。通过题中关键词“山海关”“主力”和“东北入关”可知,东北在完成辽沈战役后,进入关内,准备参加平津战役,C项符合题意。通过由“东北”参加这一条件可排除B、D两项,由“入关”“山海关”可排除A项。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第22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 8 - / 11
D.渡江战役
word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6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6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8分)
【答案】(1)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3)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考点:选官制度的变化。(1)材料一反映的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材料中的“汉
举贤良,….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表明汉代的选官标准是德行。材料二反映的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度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以门第为标准。材料三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即是科举制,这种选官制度是以才能为标准,以考试方式来选官。(2)有关于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的问题,需要从两种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选官方式来分析。有关于两者的关系的问题可以依据二者的相似点来分析。科举制是以考试的方式来决定人才的素质的高低,察举制是以考官的意愿来决定人的才能的高低,所以科举制应该是由察举制发展而来。(3)有关于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的问题,需要从隋朝创立科举制时的社会背景。材料中的“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即是当时的社会背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使国家的统治者“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改变选官制度。 2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
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二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
某某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某某政治的伟大跨越。
- 9 - / 11
word
——《中国的某某政治建设》
材料三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
农村基层某某,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制定本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实行某某选举、某某决策、某某管理、某某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材料四 中华人民某某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修正案
请回答:
(1)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初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国政体的仿制品”?(4分)怎样理解“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是如何建设“新型人民某某政治”的?(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为扩大基层某某,我国通过了哪些法律文件?(2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1999年修正案的意义。(2分) 【答案】 【答案】
(1)史实:建立起资产阶级某某国性质的某某临时,颁布了体现三权分立的《临时约法》。(4分)
理解:该政治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因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而失败。可见失败的
并不是政体本身,而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6分)
(2)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某某》,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
(3)《中华人民某某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某某国城员会组织法》(2分) (4)中国某某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或是中国法制建设史上的里程碑)(2分)
考点:近现代中国某某法治化建设。(1)1912年的中华是美国的“仿制
品”,指的是中华民某某用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第二小问怎样理解“失败的并不是
- 10 - / 11
word 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这种政体在美国取得成功,但在中国却失败了。通过分析辛亥失败的主要原因回答。(2)新中国初期,开创了三大某某政治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某某政治。回顾相关史实,列举新中国三大某某政治制度的名称。(3)基层某某政治建设是新时期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某某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某某国城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文件的出台。(4)全国九届二次会议把“中华人民某某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了《中华人民某某国》,赋予依法治国方略以地位,将加速推进法治,使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获得性的根本保障。
- 11 -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