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安溪县2018年春季七年级期中考语文试卷

安溪县2018年春季七年级期中考语文试卷

来源:刀刀网
安溪县2018年春季七年级期中考语文试卷

(本卷共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示:请认真作答,把答案准确地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2分)

(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5)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6)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7)成语“扑朔迷离”源自《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闻一多是个言行一致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家的他总是“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B.《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C.《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小说家都德,长篇小说《小东西》是他的代表作。

D.《卖油翁》出自《归田录》,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唐宋家之一。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哥儿,有画儿的 ① 三哼经 ② ,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lì,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去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 ③ 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

霹lì(雳) 震悚(sǒng) .

(2)文中①②处加入标点符号,③处加入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①② ‘’ ③ 或 B、①② 《》 ③ 或 C、①② “” ③ 又 D、①② 《》 ③ 又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木兰诗》(节选),完成4—5题。(5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轡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4.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从“木兰当户织”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勤劳的平民少女。 B、“军书十二卷”中的数字“十二”表示多数。

C、“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应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D、“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衬托出了战争的惨烈。

5.“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叹息”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1分)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7分)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加点词的含义。(4分)

(1)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2)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3)可爱者甚蕃: 多 (4)陶后鲜有闻:少 ..

7.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性的是(C)。(3分) A、康肃笑而遺之。 B、睨之久而不去。 C、无丝竹之乱耳。 D、水陆草木之花。

8.翻译句子。(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沾染。 9.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B)。(3分)

A、《陋室铭》用比兴开头,以山水引出陋室,突出“德馨”二字;《爱莲说》第一句泛写“水陆草木之花”,再举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论证了陋室不陋,表现居室主人情怀高洁傲岸,不屑与平民来往。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与前文“予独爱”相照应,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慨叹世间与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太少

D、“铭”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的文辞精练,一般都用韵,读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说”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

10.周敦颐“独爱莲”,是爱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入世态度:陶渊明“独爱菊”其“花之隐逸者也”的隐者风度。你认为刘禹锡是“莲”那样的君子,还是“样的隐士呢?请结合《陋室铭》中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由(3分)

示例一:我认为刘禹锡更像菊花那样的隐士。他不屑为官场所累身居陋室,调素琴,阅金经,远离世俗的污浊,独善其身。

示例二:我认为刘禹锡更像莲花那样的君子。他以古代名贤自况,表达出自己也具有他们那样的志趣、操守与抱负,表达出自己即使身居“陋室”,也要保持高洁情操高远追求。

(判断1分,结合文本内容,言之成理2分;若完全与文本无关,酌情扣1分。) (三)阅读《邓稼先》(节选),完成11-13题。(11分)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节选)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方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信任他。

“”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党的理想党员。 11.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是因为他是祖国的功臣,拔尖的人物;(2分)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是因为他时常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2分)

12.邓稼先在“”初期,能成功说服对立的两派继续工作,其原因是(C)(3分) A、邓稼先不像奥本海默那样喜欢打断别人的报告。 B、邓稼先是一个不愿引起别人注意的人物。 C、邓稼先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D、邓稼先是中国党的理想党员。

13.作者把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对比着写有何作用?(4分)

作者把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对比着写,能够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2分)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党的理想党员”。(2分)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8题。(22分)

青春的沼泽打马走过

①私自从学校回家“静养”已经两天了,我窝在床上不吃不喝,不知道明天是否还这样度过。我如同深陷沼泽,..不能自拔。

②这个时候,父亲回来了。一屋子的恐慌,如阳光打过的尘埃,亮出光芒,金灿灿的有些刺眼。此刻,我不知道是那光亮在跳,还是我的心在跳,突突哭抖个不停。

③“苏小乐,你怎么啦?”父亲问道。我缩在墙角,低着头,大气也不敢出。父亲脾气暴,我怕他第一句话就在空气中擦出火花来。看来,父亲暂时并没有爆发的迹象。我这样想着,一低头,看见了父亲的鞋。父亲刚从工地穿回来的帆布鞋,鞋帮上开了口,像咧着的嘴,朝我笑,怪怪的。

④“接到你们班主任的电话时,爸在脚手架上,吓了一跳。爸也不知道你怎么了,这不,一宿没睡,一大早就坐火车赶回来了。”父亲脸色黑黄黑黄的,双眼布满血丝,憔悴的脸上掩饰不住内心的忧虑。他一边说,一边脱去外套。外套里边,是一件蓝秋衣,秋衣里子上,有一个布兜,是母亲特意为他缝制的。布兜鼓鼓的,他一点一点地开始拆线。父亲一贯谨慎,每次打工挣的钱,都要藏在这个布兜里,缝上,带回来

⑤“你在学校到底怎么了?”父亲又一次问道。他低下头,咬断了一根线头,里边一沓钱露了出来,簇新簇新的,硌得我眼生疼。我突然哽咽了一下,想哭。

⑥“你不该是闯祸了吧?你已经大了,该懂事了。”父亲说完后,叹了一口气,走下炕,把钱藏在米柜里,又坐回炕上。好半天,盯着我看,我低着头,不说一句话

⑦“我——”吞吞吐吐了半天,我还是没有勇气说出来。我知道,如果我说出原委,父亲非把我揍扁不可。记得小时候,有一次逃课上山去疯玩,被父亲发现。回到家,早已等在院子里的父亲,眼晴血红血红的,手里操着一根棍子,追着我便打。那次难忘的记忆一直留到现在。 ⑧是的,在学习上,父亲的管教从来都很严。

⑨我心里忐忑着,酝酿的话都快到嘴边了,父亲突然开了口:“这次回来,爸是请假的。爸知道挣钱很重要,但是,我必须回来。爸这一辈子,没明白多少事理,但爸知道,最紧要的事耽误不得。”我平生第一次觉得,坐在我对面的,不像是父亲,更像是朋友。因为他的话,平静,持重,像是和我商量,语气中透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尊重。恍惚间,我好像突然长大成人了,一种神圣的感觉在心头发芽。是的,我该把事情的原委告诉父亲。 .. ⑩“儿啊,至于你到底做了什么,你不愿说,爸也就不问了。明天我得赶回工地。你要记住,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不要误了最重要的事情。你大了,爸相信你,你会懂的。”说完这些后,父亲就出门了。屋内,只剩下无边的宁静,以及,呆坐在炕角的我。

⑾第二天,我回到学校,那张关于我考试作弊的通报批评还在教学楼前面贴着。风刮破了一角,像是为我的青春做了一个深沉的标记。我长舒了一口气,勇敢地昂起头,自信地踏上教学楼宽大的台阶,一阶一阶向上走。“苏小乐,你回来了!”一个同学看见我远远地喊了一声,我特阳光地回了他一句。然后,步入教室,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脸的安静。

⑿快高考了,我明白,没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情了。我更明白,如果没有父亲的鞭策鼓励,也许我还深陷在青春的沼泽里不能自拔。

14. 请根据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我”的心理变化情况,填写下面表格的内容。(6分)

故事情节 A.“我”私自从学校回家(或“我”考试作弊受处分) 父亲从工地回来 父亲拆线、藏钱 父亲对“我”的教育 “我”重返校园 “我”的心理变化 如同深陷沼泽,不能自拔 吓得战战兢兢,心抖个不停 B愧疚得想哭,没有勇气说出事情的原委 觉得一种神圣的感觉在心头发芽,幡然醒悟 C.充满信心,走出迷茫 15.选文主要叙述一件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小说叙述了父亲教育“我”重返校园的事(或叙述了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1分)表明父亲是一个宽容慈爱、责任感强、善解人意,(1分)重视教育、教子有方的父亲。(1分)

16.品味下面的句子。(6分)

①一屋子的恐慌,如阳光打过的尘埃,亮出光芒,金灿灿的,有些刺眼。(从修辞手法角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恐慌比作阳光打过的尘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考试作弊被通报批评后对父亲畏惧的心理。(2分)

②父亲说完后,叹了一口气,走下炕,把钱藏在米柜里,又坐回炕上。(从加点词角度) ....

动作描写,(1分)“叹”“走”“藏”“坐”等一系列动作,生动刻画了感觉“我”在学校闯祸后父亲心里的痛苦和无奈。(2分)

17.第⑦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运用插叙,(1分)补充了“我”小时候逃课疯玩被父亲暴打的事,(1分)与下文父

亲这次回来对“我”的宽容态度形成对比,突出父亲的慈爱、明事理,善解人意。(2分,答照应前文“父亲脾气暴”,解释“我”恐慌,低头不说话的原因。给1分) 18.下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第①段中加点词“静养”原指安静地休养,文中指心理上的调整,即逃避、躲避。 .. B、第⑨段加点词“发芽”原指植物开始萌发出芽、叶来,文中指生发、涌起、激荡。 ..

C、“父亲脾气暴”“在学习上,父亲的管教从来都很严”,而“我”这次回家“静养”父亲却没有发怒,是因为对我已经丧失信心了。

D、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我”在父亲的鞭策鼓励下,正视错误,告别迷茫,最后对未来充满信心。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

为了传承明礼、孝亲等中华美德,学校决定开展以“弘扬家风”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甲骨文的老字 甲骨文的孝字 楷书的孝字

《说文解字·老部》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材料二】

当代青少年对传统孝道的认知与传承状况调查

您认为有必要遵守传统的孝道吗? 有必要 遵守部分 没必要 74.07% 24.69% 1.23% 您觉得现在对待自己的父母怎样? 已经很好 一般 做得不够 20.99% 35.8% 39.51% 19.结合【材料-】的图片及下面文字,简要概括“孝”的含义。(3分)

“孝”就是子女对父母尽心奉养(或者“孝”就是晚辈侍奉长辈)。

20.你从【材料二】中获得了什么信息?(4分)

当代绝大部分青少年知道有必要遵守传统的孝道,但是只有少数人认为自己做得很好(或答“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21.王礼同学考试完后回到家,一进门就把书包扔到沙发上,翘起腿看电视。此时,爷爷和张大爷正在聊天。妈妈走过来说:“礼礼,见到客人要问好,坐有坐相……”王礼觉得很委屈,大声说:“没那么多规矩,你不是说考试考好就行啦!”

当地人都称颂王爷爷家教有方。晚上,爷爷找王礼谈心,你认为以下哪一项最符合爷爷说的话(C)。(3分) A、礼礼,没有规矩咋成方圆?不讲规矩,分数再高也没用。

B、礼礼,你考试这么辛苦,在自己家里不用讲究那么多规矩,放松一下,没事的,别听你妈的。

C、礼礼,妈妈要你讲文明,有礼貌,这是对的,这也是我们王家人的传统。学习、考试也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做人和做事。

D、现在你要以学习为主,考上一中最重要,规矩的事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 (六)名著阅读(5分)

22.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3分)

(1)“骆驼样子”的外号是在样子卖了骆驼之后起的。(√)

(2)祥子曾经先后三次给别人包月拉车,其中离开曹家是因为曹先生被人诬告,决定出城逃躲,样子无车可拉,只好离开。(√)

(3)祥子千辛万苦积聚的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被张侦探给洗劫了。(×) 23.下面是《骆驼祥子》中的片段,阅读后回答问题。(2分)

祥子的车卖了!他像傻了一般,看着大家忙乱,他只管往外掏钱。他的眼红得可怕,眼角堆着一团黄白的眵(chī)目糊;耳朵发聋,愣愣瞌瞌地随着大家乱转,可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 “祥子的车卖了”的原因是为了埋葬因难产而死的虎妞。 三、作文(60分)

24.题目:就这样,埋下一颗 的种子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600字;(5)不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