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咏怀五百字》看杜甫“十年长安”时期思想之升华
来源:刀刀网
第1卷第4期 长 安 学 刊 2010年l2月 Vo1.1,No.4 CHANG’AN Science Periodical Dec.,2010 从《咏怀五百字》看杜甫 “十年长安"时期思想之升华 姜树景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062) 摘要:杜甫被后人尊为“诗圣”,这和他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他的思想成熟更是经历重重磨练和升华,其中 “十年困守长安”时期就是杜甫思想成熟的关键期。本文试图从杜甫对儒家用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社会认识的深 入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人民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观念五个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和揭示杜甫“十年困守长安”时 期的思想历程。 关键词 咏怀五百字;杜甫的思想;发展;升华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lO)04—041_J03 杜甫生于先天元年,4tg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开 狂。快意年,西归到咸阳。’,在三十五岁到四十四 元元年,这时,历史便进入了史称“开元盛世”的时 岁之间(十年长安时期)是杜甫人生成长、思想成熟 代。那是~个经济繁华、政治清明的时代,在这个生 的关键时期,也是杜甫走进人民大众、贴近社会现 活条件富足的时代里,就决定杜甫的身上不可避免 实、正视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不平等的时期。在这十年 地拥有盛世所特有的文化因子和时代风气。t4-=-L<:于 当中,杜甫既经历了“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 盛世之下的杜甫,既拥有盛唐时代仕子们风流倜傥 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屈辱的干谒生活,又经历了 的生活习性,又拥有他们恃才傲物甚至目空一切的 “饥卧动即向一句,敝衣何啻联百结”的窘迫的生活 不羁性格,这或许就是无法抗拒的时代力量。在盛唐 困境。虽然杜甫对这种辛酸的求仕活动和“旅食京 气象笼罩下,像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等这 华”的生涯颇不满意甚至牢骚满腹,如“自断此生休 样一批才华横溢的诗人相继出现,这是时代使然,是 问天”和“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但是 时代在召唤着他们的登场。杜甫就是在这样的时代 杜甫仍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就是杜甫在 氛围之下崭露头角的,他在《望岳》中这样写道:“会 著名的咏怀作品《咏怀五百字》里表达的坚定不移的 当I晦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何等自信自豪而又豪 承诺。《咏怀五百字》写于天宝十四载冬天,可算是对 放的语言啊。在《赠李白》中说:“痛饮狂歌空度日,飞 自己十年来苦苦为之求索而不得的东西的一种总结 扬跋扈为谁雄?,,我们且不说他要表达什么深层的含 和定位,同时也是一种对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持和 义,看他的语言便觉得豪气冲天胸襟万丈,难道这不 执着守候。 是盛唐气象影响下的结果吗?之所以作以上的陈述, 一、对儒家用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为了表明杜甫同样是一位风流倜傥的拥有着盛唐 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里,他 之风的诗人,但是个人的思想乃至诗风,除了受时代 自称远祖是晋代名将杜预。杜甫在《<雕赋>表》里曾 大环境的影响,还受自身生活经历的制约。“十年长 说:“自先君恕、预已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杜 安”H,1-期的生活经历就是杜甫思想的一个大的转折 预既是晋代的名将,同时又是研究《春秋》和《左传》 点。 的专家,可谓是文武双全。杜甫对远祖有更多的倾慕 一个人的思想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渐成长 之情,并以之为终身的学习榜样。在以后的诗文中还 起来的。“诗圣”也不是天生的,他也是经历了许多磨 多次提到这位远祖,可见家学的渊源对杜甫的影响 练才成长起来的,三十五岁之前的杜甫几乎过着衣 之大。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武后时期久负诗名,死后 食无忧的生活,有诗可证:“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 官赠著作郎,更是杜甫直接的学习目标。杜甫的家庭 收稿日期:2010一l1—02 作者简介:姜树景(1986一),女,河南固始人.陕两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4l・ 背景,加上当时大的社会思想环境仍然以儒家思想 为主(虽然当时儒、释、道三家并称于世),让杜甫自 没能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在考试不第,献赋无门的同 时,杜甫还不时地干谒权贵,“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 尘”就是对这一时期干谒生活的最精确地描述。在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里,诗人自比“黄鹄”,不愿与那 些趋炎附势的“随阳燕”同流合污,在《咏怀五百字》 篇中更是明确表示“独耻事干谒”。诗人不愿为了得 到一官半职而谄媚奉迎那些权贵们,诗人想保持一 颗和无拘无束的心。相比那可怜的官位,诗人宁 愿选择“遗世而”的生活方式,而不愿选择屈身 觉不自觉地肩负着拥护儒学、振兴家业、报效国家的 重任 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剖明心志 JN_:“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咏怀五百字》里 更是自比“稷与契”,可见杜甫的理想就是做一能够 辅佐明君的贤臣。《孟子・离娄下》日:“禹思天下有溺 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仇 兆鳌说“《杜臆》:‘人多疑自许稷契之语,……只是己 溺己饥之念而己。”’[1]杜甫自比稷与契,就是为了表 明自己是和禹、稷一样拥 事躬。诗人在十年的求仕生活中,受尽了冷眼,看尽 了官场上的虚与委蛇和惺惺作态,尝尽了生活的酸 己溺己饥”之念的人。其 大志向、大胸怀清晰可见。这是一种博大的胸襟,更 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杜甫在天宝十四载创作《咏怀五百字》时,虽然 只是一个正八品的小官,位卑身微,但仍矢志不移: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即使‘‘白首”却甘愿“契 阔”。因为诗人时刻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爱民之心, 虽然“位卑”却“不敢忘忧国”。杜甫还进一步剖白自 己的心志,“非无江海志,潇洒送目月。生逢尧舜君, 不忍便永诀。”这是一种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也 是杜甫与儒家用世思想“同而不同”的地方。孔子说: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孟子说:“穷者独善其身,达 者兼善天下。’但是杜甫却有他独特的认识,此时的 他虽然位卑,却“穷年忧黎元”;既使在他后来没有做 官的时候,他仍然心怀天下,心系人民。杜甫的“穷年 忧黎元”是对儒家“穷者独善其身”的继承和发展,更 是对之的提升和超越。杜甫的一忧一叹,真可谓千年 一叹,万古一忧。杜甫之所以能够站在儒家积极用世 的立场上并对之有所发展,是因为把人民装在了心 里,并因此而忘了自己。 二、社会认识的深入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杜甫在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这十年间基本上是 在长安度过的,因此学界称之为“十年困守长安”时 期。在这十年里,杜甫不仅接触到了残酷的社会现实 问题,而且尝遍了求仕生活的辛酸和苦楚,这十年的 “旅食京华”生活让杜甫看到了盛唐兴象掩盖之下的 许多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这对杜甫的身心都是一次 巨大的冲击和洗礼。天宝十载杜甫写《兵车行》时,开 始把目光投向普通的人民大众;在《丽人行》中写杨 氏兄妹荒淫奢侈的生活,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朽。在 《咏怀五百字》中,杜甫更是以tg,人的两级悬殊“朱 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抒写封建社会存在的不平 等现象。随着诗人逐步走进社会生活的底层,诗人对 社会生活的觉察就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深入,也更加 接近生活的本质。是生活造就了诗人,是诗人造就了 这些~针见血自勺‘‘诗史”般的诗歌。 卜年困守长安”时期,杜甫无时无刻不在想着 得到皇帝的眷顾,并为此想尽了办法,先是参加了天 宝六载的应“制举”考试,落第后,又于天宝十载进献 了“三礼大赋”,但是还是落了个“选隶有司,参列选 序”,最后便不 ,之。但是这些挫折还是没有促使 杜甫放弃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于天宝十三载再次 投匦献赋,但足命运总是那么捉弄人,杜甫终于还是 ・ 42 ・ 辛与苦辣,而在发出“独耻事干谒”的呼告时,诗人才 真正地清醒了,看清了眼前的这一切;但是那些“蝼 蚁辈”却在为“求其穴”而忙碌不停。这些到处奔波的 “蝼蚁辈”,诗人只会觉得他们是多么的可笑。此时此 刻,诗人仿佛就是那个时代的屈原,“举世混浊而我 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就是他心态的真实写照。 伟大的人往往是孤独的,杜甫是孤独的,杜甫更是伟 大的。十年长安生活让诗人拥有了深厚的社会经验, 认清了社会现实,同时也熔炼了思想,净化了灵魂, 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诗人思想的厚度和认识的深度。 三、人民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十年长安时期是杜甫关注芸芸众生的觉醒时 期,萧涤非说:“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失意和物质生活 的奇苦,又有可能看到这地狱的~面,接触到人民生 活……对人民有了进一步的同情。”[z 仕途的不顺, 生活的艰辛,让杜甫有了更多的接触人民大众的机 会,在《兵车行》中,诗胆地揭露了统治者“穷兵 黩武”的开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在 《咏怀五百字》篇中,“穷年忧黎元”是贯穿全诗始终 的中心思想,也是杜甫的心声所在。“由于关怀人民, 终于大胆说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 家,聚敛贡城阙’的阶级压迫的事实。 s 在揭露阶级 矛盾的同时,对劳动以同情的眼光。“平人固 骚屑”和“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三句,是诗人“推 己及人”的思想的具体化和放大化。诗人由自己的 “酸辛”想到“平人”的“骚屑”,进而想到“失业徒”和 “远戍卒”的悲惨命运。这是一种“由己及人”的思想, 由自己而想到别人,想着别人的痛苦,却忘记了自己 的痛苦。这种同情和关心人民的思想,在那个封建时 代自然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杜甫的这 种关心人民、热爱人民和同情人民的思想有它自身 的局限性,其中时代因素和阶级因素就是摆在眼前 的两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杜甫毕竟不能超越他所处 的时代所在的阶级。他在十年长安时期对人民大众 的关注,的确较前期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仍没有深入 和具体地揭露人民的痛苦,这和杜甫接触人民的生 活深浅程度有关,当然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过分地 苛责杜甫。 四、关于杜甫的观念 杜甫对儒家的“观念”有着明显的继承关 系。《论语・雍也》:了旧:“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1 堪其忧,同也不改其乐。(下转第46页) 者拦都拦不住,又怎么能将自己的主观设计塞进情 节?” 但是,《苔沟村纪事》也存在明显不足。语言有些 村俗,缺少对生活语言的提炼过滤,语言主调在有些 部分显得粗糙简单,直接使用一些村俗俚语,影响语 言的美感。有些情节明显矛盾,如张福林被张福宝设 计陷害,在朋友家地窖中躲藏时,孙子“欣欣”却叫其 我以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基本尺度可以从形象 性和思想性两个方面把握。形象性是文学作品的基 本要素,是文学区别于其他形式文字作品的第一要 素。思想性则是对感性形象的理性升华,其中应蕴含 着对特定文化系统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文学的思 为“爸爸”,但愿这是作者的笔误。 想性往往有两方面:价值评判和价值发现。但文学不 是哲学,它的价值评判和发现都是在形象性的基础 上以美丑、善恶、真假来呈现的,并要由读者自己的 价值体系进行自我评判。《苔沟村纪事》的思想性主 要就是揭露和批判社会转型期少数基层的胡作 非为、假公济私、危害社会、巧取豪夺。在当今文学娱 参考文献: [1]茅盾.茅盾选集:第五卷[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4: l16一ll7. [2][3][4][5][6][7][8][9][1O][11][12][14][15][16][17] [18]茅盾茅盾全集-,J、说一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8,9,7,77,85,139,264,265,27l,32l,29,lO,30,2l3,373,269,27l,3 74. 乐化、商业化倾向盛行的环境中,作者能够自觉承担 起社会批判的责任,难能可贵。同时,《苔沟村纪事》 出色的纪事能力也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历史的脚 [13][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 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2002:196. 本就是现实,在现实转化为历史的过程中就有美感。 本然的真和本色的善转化为气象万千、鼓荡曲折、活 泼跃然、义愤满腔的情感体验,就是高度的审美价 值,是作者的巨大成功。 (上接第42页)贤哉!回也。”儒家讲求“穷者独善其 身”,但是杜甫则不然。他对观念有着独特理解。 (责任编校:韩慧玲) 用世思想、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人生思想境界的 提升、人民思想和观念,既是一种带有总结性质 的剖白,又是一种思想的提高和境界的升华。它是杜 杜甫虽然也像颜回、原宪那样甘愿贫穷,只求保持内 心的宁静与高洁,但足杜甫更拥有一颗胸怀天下苍 生的心。自己虽然穷困,但并不阻碍他为天下百姓担 忧、为天下黎明百姓奔走呼号,甚至申诉和控诉统治 阶级的权利。在《兵车行》中他第一次代劳动人民“述 甫“十年长安”时期的厚积薄发,也是一种“更上一层 楼”的姿态的体现。杜甫在这十年期间,得以触摸社 会现实,品尝人间百态,这既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 基础,也对诗人的人生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坚定了诗人儒家的社会关怀意识和一心 为民的社会责任感,为诗人成为“诗圣”作了重要的 铺垫。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在盛唐转 衰的时代背景之下,诗人恰恰能够以4tg的锐利的眼 光,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记下了这个时代所经 历的波折,诗人随着这个时代的成长而成长,变化而 变化,是生活造就了“诗圣”,是时代造就了“诗圣”。 参考文献: 言”,控诉统治阶级的罪恶。在《咏怀五百字》中,他由 自己的不幸,想到别人的痛苦,虽然他不能给别人物 质上的帮助,却给人以精神上的支持,这本身就是一 种思想的进步。杜甫的观念不仅是对儒家 观念的继承,也对之有所发展,这一点是值得肯定 的。 ,J、结 《咏怀五百字》是杜甫“一t-年长安”时期的作品, “这首长诗,是杜甫十年困居长安的生活体验和艺术 思考的总结”, 也是杜甫“明己志”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首诗中,杜甫既揭露封建社会两个阶级的矛盾 对立,又揭露了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负之 下是多么的辛酸和痛苦。同时,杜甫还叙述了自己的 郁郁不得志,并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这篇作品是杜甫 与泪的交织、情感与理智的交融:更是诗人理想与 [1]仇兆鳌.杜诗详注眦].北京:中华书局,1979:264. [2]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2. [3]刘开扬.唐诗的风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41 [4]霍松林.霍有明.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析口]. 名作欣赏,1989(1). [5]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帕.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现实冲突之下的复杂的产物。难怪吴汝纶说:“悲凉 沉郁,愤慨淋漓,文气横溢纸上,如生龙活虎不可控 揣。太史公、韩昌黎而外,无第三人能作此等文字。 诗人杜甫在《咏怀五百字》中所表现}H来的儒家 (责任编校:韩慧玲)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