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诗歌散文第一单元推荐作品练习

古代诗歌散文第一单元推荐作品练习

来源:刀刀网
一、 阅读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 这首诗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答: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悲凄”。(2分)

这首诗(1)通过描写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 “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2)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3)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与悲凄,从而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每点1分)

2、 诗中最能揭示作者情感原因的诗句是哪一句?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在诗中起何作用 ?(6分) 答:(1)最能揭示作者情感原因的诗句是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1分)该句直抒胸臆,(1分)表达了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的苦闷,空有壮志却难得伸展的悲凄,强化了知音难觅的孤寂。(1分)

(2)诗歌的这两句在诗中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分)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1分)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1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阅读《今离别》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1)这是一首游子思妇诗。(1分)

(2)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

写。(2分)在今昔对比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抒发了一种离情别绪。(2分)

2、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情感的抒发上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6分)

答:其不同主要表现在意象的选择与描写 和意境的创设上。(1分)

(1)古人写离别常用“杨柳” 水、春草、征帆、酒肠断\"、\"天涯\"、\"罗裳\"、\"浮云\"、\"空帷\"等意象来抒发离愁之苦。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种闲愁。”,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2分)

(2)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2分) (3)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1分)

三、阅读阮籍的咏怀八首十二首(夜中不能寐),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本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怎样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说明。(5分)

答:这首诗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塑造了一位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

忧愤、苦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起坐弹琴、孤鸿哀鸣、飞鸟盘旋、忧思徘徊是动写,明月朗照、夜色茫茫是静描。这些动景集中反衬出了夜的死寂与深重,映衬了诗人不寐而弹琴的孤影,突出内心的焦躁与悲凉。(2分)

2、请找出这首诗的诗眼,并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诗眼的?(6分) 答:这首诗的诗眼是“忧思”。(1分)

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委婉的表达了诗人的不安与隐忧,(2分)三、四、五、六句通过对“明月、清风、孤鸿、翔鸟”意象的描绘,以动静结合的手法,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1分)以冷清的自然景色来衬托内心的孤独和忧思。(1分)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和伤心。(1分)

四、阅读李白的《越中览古》,《苏台怀古.,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1分)

越中览古 苏台览古

李 白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这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题材相近,但在今昔的对比上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2)答:侧重点不同《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遗址的荒凉,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苏台览古》则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暗示昔日的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比照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

2、《越中览古》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1)、对比手法。古月的热闹、繁华与现在的荒凉、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一种世事变化无常的感慨。

(2)借古讽今。通过揭示越过由繁华至衰败的原因——-从下至上的奢侈,借此讽谏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的覆辙。

(3) 虚实结合。有眼前的荒凉之景引发联想和想象,写出越国的繁华,虚

实相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