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时代 智库理论 新时代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研究田雁飞 余雄辉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 412006)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教师的新内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目前高职院校中中青年教师占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能力普遍不高,同时欠缺企业实践社会经验;有些教师为非师范生,缺乏专业培训,基本素养及职业道德素养有待提高;不少教师安于现状,不愿改革,缺乏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能创新性的执行教学计划的教师很少等等这些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本文从学生发展角度,对如何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给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学生发展;教学能力提升;中青年教师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0-0213-002
新时代背景下,为实现伟大的,我们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科技精英,更需要大量高素质、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而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教师是根本,职业教育是主渠道。新时代赋予老师“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在新时代高效智能大背景下,大学生能更方便快捷的获取知识和信息,知识的获取不仅仅只局限在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动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真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而当前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存在实践经验不足或者没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学认知不到位、教学设计有待完善、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评价反思不及时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本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展示了教师教学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学能力提升的几点建议。
一、学生发展的要素
(一)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
高校教育以人为本,要促进人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抓住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培养完善大学生良好的品质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心理需求及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教师对学生应深入熟知。
(二)学生多元化认知和实践技能水平提升
高职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元认知的特点,他们喜欢动手操作,但技能水平普遍不高,针对这一特点需要教师具备系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具备“工匠之师”的素质,并将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操作技能、人文素养融合进行教学设计,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学生学习动机的提升高职学生是大家公认的“差生”或者“问题学生”,学习能力差,专业课的学习很难;大多数的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不会就不学甚至有些厌学;没有学习氛围。怎样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教学组织形式更需多样化,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前、课中、课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课堂,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提升
大多数的高职学生有自卑心理,为难情绪,做不好不想做。因此在他取得成绩的时候需要教师给与肯定表扬,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客观地评价学生,考核时区别对待,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身的优点,一学期结束能看到自己的成长,促进其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
(五)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提升
学生学习要有所收获,要学会归纳总结,能进行自我反思,并把收获和不足反馈给教师,要求教师具备教学反思能力,即在课中、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二、教师教学发展面临的困境(一)学生不关心教师教学能力高职大多数学生不关心教师教学能力的问题: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上打游戏、玩手机的学生居多,在座谈会、工作坊等教师教学发展活动中很少看到学生;对教学反馈不积极,可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不愿意表达对老师上课的感受和看法,遇到教学质量不好的老师,大多数采取沉默的态度,对教师的评价缺乏客观性;对教学质量不敏感,学生在选择课程和教师时表现的很具有功利性,喜欢选容易获得学分或者高分数通过的课程,往往忽视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教师欠缺主动提升教学能力的动力
高职教师中中青年教师占主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普遍不高,且缺乏教育教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教师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根本动力,如果教师没有教学发展的需求和意愿,再好的外在指导和服务也不起什么作用。长期以来高校教师潜意识里认为教学无需发展,寻求教学发展的意识淡薄,其次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是重科研轻教学,许多高校把教师的现实利益与科研、课题、论文发表挂钩,对教学的考核只有“量”的完成,没有“质”的要求,所以许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在课题研究,无暇顾及教学。
(三)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认知
目前,大多数中青年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关心不够,没有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上课照读PPT,不能根据学生基础和专业特点合理讲授知识点;教学时照本宣科,与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少,“填鸭式”教学;大班或者合班上课,教师难以顾及到个体,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简单的传授专业知识,一学期课程结束基本上只能认识少数几个学生等现象比较凸显。
(四)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不足、教学效果不好
中青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不够关注,对教学内容的选取缺少针对性,且对讲授的内容缺乏更深层次传递,很多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及现状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项目的难易程度、设计不是很合理,也没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方法通常采用传统式,缺乏新颖性、创新性,教学实施能力不足,教学效果不好。
·213·
智库理论 (五)教师教学评价亟待改进完善
智库时代 完善合理的学生评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完成,才能最终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促进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进而提升教学能力。优劣。本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界定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要求,根据教师教学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提升教学能力的几点建议,强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与学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自我认知能力
的提升需要客观、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而当前现有的高校教学评价存在不足,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往往忽视了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客观,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最终评价的结果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六)教学反思能力有待提高,实践自主学习意识有待加强
现实中教师对自身专业知识、教学现状、学生反馈缺乏总结与反思,对专业发展前沿动态缺少关注,实践经验匮乏不能把企业最新的技能和工艺运用到教学中,学校培养的学生同企业所需人才脱轨。教师对教学反思不及时、能力欠缺,实践自我提升意识不够、缺乏实践经验,直接影响学生学业的发展。
三、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累积提升实践经验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都凸显了高校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中青年教师的职业信念影响教学能力,要将教书育人视为自身的职责,积极教学、努力提升自我;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结构也影响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学习,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诉求,以促进更好的教学,还应关注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吸取新的知识精华更好的育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所以广大中青年教师还应努力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多去企业参观学习,努力成为“工匠之师”。
(二)立足学生,注重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应注重教学能力和学生之间关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项目设计由简到难,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内容丰富有趣贴近生活;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努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合理、科学、客观的考核评价方式,公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课前、课中、课后通过学生反馈及时反思总结,促进“教学相长”。
(三)完善学生评教制度,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发展能力·214·
学校层面应安排合理的评教时间,改变期末一次评教的现状,评教标准应具有灵活性、发展性,评教结果要与教师及时沟通,可以组织教师交流讨论,哪些优点需要发扬,哪些缺点需要摒弃;教师层面要正确引导学生评教,对评教的结果要客观对待,并认真反思学生指出的问题,积极总结改正,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学生层面应提高评教意识,关注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积极参与评教,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对任课教师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四)完善教师考核、奖惩制度,激励中青年教师自我发展
高校建立教学考评机制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促进中青年教师自我发展。在进行考评时学校和中青年教师要平等交流,广泛认真听取中青年教师的意见,增强中青年教师的主体意识,调动其提升自身能力的积极性,还应将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将中青年教师参加创新活动、技能竞赛、教学课时纳入评价的范围,同时要考虑对教师的师德、创新意识、自我提升意识、学术道德等职业素质进行评价。对考核过程中表现优秀的教师或者有明显进步的教师要给与相应的奖励,对教学过程中有很大贡献的教师也要给与奖励,对不思进取、屡次犯错误的教师要给予惩治。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科学的激励,促进青年教师教学发展。
(五)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促进中青年教师全面发展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要根据中青年教师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发展性多元培训方式,关注其培训需求,完善培训内容,设置多种类型培训课程供教师选择,保证培训方式灵活性、多样性,积极将优秀教师或“工匠之师”邀请到学校进行交流学习,也鼓励中青年教师多参加培训增长见识,实现理论与实践培训相结合,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四、结语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是高校发展重要且关键组成部分,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亦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人才素质和竞争力,也决定着高校办学水平的
生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实现学生和教师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存如.高校教师教学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科教导刊,2018(12):74-76.
[2]李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困境与提升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8(11):224-225.
[3]张世龙.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策略[J].教师发展,2019(3):-91.
[4]蒋红玲.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路径和策略分析[J].东北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10):138-139.
[5]岳本勇,杨志飞.我国高校教师在职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及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4):85-88.
[6]丁相楠.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58-59.
[7]赵晶,蒋志萍.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机制与模式新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88-90.
[8]杨莉琼.关于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议[J].教育探索,2015(1):128-130.
[9]赵丹,王倩雯,陈遇春.基于学生发展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9(3):49-51.
[10]孟莉,段鑫星.教师和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建构——柯尔伯格道德讨论法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转变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100-102.
[11]李晶晶.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科教论坛,2018(1):23-24.
[12]周辉,郑健.“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提升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6(14):128-131.
[13]李朝.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及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03-105.
[14]谢晓虹.视角下高校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提升路径[J].教师发展,2019(1):88-91.
【作者简介】田雁飞(1985-),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教研教改,材料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