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来源:刀刀网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一、 教学设计思路: (一)基本理念:

① 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积极探究化学奥秘,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思想

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对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总结。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本课时主要了解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本课时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更好,用视频资料介绍学生熟悉的物质─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合作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统一。如果可能,最后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上网查询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将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

二、教案设计:

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组成及在生活中的用途 2、认识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 3、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4、理解复分解反应,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书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

让学生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探索法和知识整理归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和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1.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方法:类比—迁移—归纳。

仪器、药品:试管、单孔塞、导气管、滴管、药匙、碳酸钙、碳酸钠、碳酸

氢钠、饱和碳酸钠溶液、盐酸溶液、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1、氯化钠组成及用途。 2、盐的提纯。 新课: 一、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1、简介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组成和用途。 2、别试验三种盐与稀盐酸的反应,观察现象,并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产生的气体。 3、分别写出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归纳找出规律:组成上的规律:都有碳酸根或碳酸氢根;生成物的共同点:都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由此引入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二、碳酸盐的检验: 所用试剂: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步骤:往装有待测固体的试管中倒入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现象: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该固体中含有CO32—或HCO3— 实验设计:蛋壳中含有CO32— 学生活动 回忆、回答 了解三种盐的组成和用途 实验,观察,描述 小结碳酸盐的检验,思考回答:将稀盐酸加入到物质中,如果生成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物质中含有碳酸根或者碳酸氢根。 动手实验并总结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 引出新课 培养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学生思维,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共同学习获得新知识。 加深理解,会应 三、复分解反应及其条件 思考问题: 以上反应,从反应的基本类型来看,是思考、分析 我们以前学过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 反应吗?它们有什么特点? 总结得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P71,我们 前面所学的中和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但酸思考、分析 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只有 两种化合物交换成份,生成物中有沉淀、气 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另写几个反应方程式,让生判断是否是复分解反应,同时指出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分析、判断 (1) 常见沉淀: 白色↓BaSO4、AgCl(不溶于酸) CaCO3 、BaCO3、Mg(OH)2 可 溶蓝色↓有Cu(OH)2 ; 理解、应用 于酸红褐色↓Fe(OH)3 (2)常见组合:H、OH → H2O H、CO3 ( H、HCO3 ) → H2O+CO2↑ 用条件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概括、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总结规律: 练习巩固。 加深理解,巩固 掌握和运用新知练习: 书P72活动识。 与探究及随堂练习 课时小结:根据本节主要内容和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小结。 作业布置: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和思考题。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第二课时) 一、Na2CO3、NaHCO3和CaCO3 二、碳酸盐的检验:(试剂、步骤、现象和结论) 往装有待测固体的试管中倒入稀盐酸,有气体生成;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该固体中含有CO32—或HCO3—。 三、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1、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类型:酸+盐/酸+碱 /盐+碱/盐+盐 3、发生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 ...(1) 常见沉淀: 白色沉淀有BaSO4、AgCl(不溶于酸) CaCO3 、BaCO3、Mg(OH)2 蓝色沉淀有 Cu(OH)2 (可溶于酸) 红褐色沉淀有Fe(OH)3 (2)常见组合:H、OH → H2O H、CO3 ( H、HCO3 )→H2O+CO2↑ 板书设计 教学改进与信息反馈

随堂练习: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1、下列溶液混合后,不会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一组是( )

A.HCl和NaOH C.KNO3和NaCl

B.Na2CO3和H2SO4 D.NaOH和FeCl3

2、下列试剂:①石灰水②食醋③食盐水④纯碱溶液⑤烧碱溶液,其中,检验贝

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盐必须用到的是( )

A②⑤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3、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对传统的纯碱生产技术进行了大胆革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碱法.现以纯碱、石灰石、水三种物质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钠,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中不包括(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4、能将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三瓶无色溶液一次鉴别的一种试剂是( )

A.石蕊试液 B.酚酞试液 C.碳酸钠溶液 D.氯化钡溶液

5、下列物质按溶解、过滤、蒸发的顺序操作,可将它们一一分离的是( )

A.NaCl、NaNO3 C.CaCO3、BaCO3

B.KCl、MnO2

D.BaSO4、AgCl

6、判断下列各组物质是否能发生复分解反应?若能,请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1)CaCl2 + K2CO3─ (2) NaOH + BaCl2─ (3) BaCl2 + Na2CO3─ (4) NaCl + KNO3─ (5) NaOH + FeCl3─ (6) Na2CO3 + NaCl ─

附:物质溶解性口诀: 1.酸:都可溶于水。

2.碱:NH3·H2O、KOH、NaOH、Ba(OH)2可溶;Ca(OH)2微溶外,其它均不溶。 3.盐:钾、钠、铵、盐都易溶;盐酸盐除氯化银、硫酸盐除硫酸钡不溶外,其它均可溶;大多数碳酸盐都不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