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来源:刀刀网
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册第一单元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等高线地形图 二、设计理念

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式讲授、读图分析、演示等方式组织教学,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化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1、读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常见的山体部位;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山坡的陡缓。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常见的地形部位,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3、通过演示和情境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并且重在感知。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但是,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分析理解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描述能力等都显不足。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可能有一些难度,并存在学生的个体差异。 五、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在等高线地图上识别常见的地形部位 难点:山脊、山谷的判断

关键:通过视频、演示、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有效攻克重难点知识。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做好课前预习 八、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通过“登山旅行,做好攻略”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计算珠峰和艾丁湖的相对高度,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看书理解,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图,明白等高线的定义及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认识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常见地形部位,判断坡度的陡缓,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教师板画,指导学生读图对比区分山脊和山谷。

学生观看“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视频,

教师引导学生用拳头演示地形部位,加深理解(方法:学生伸出自己的一只手,五指并拢向下隆起扣在桌面上。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学生在手背上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说出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学生观看景观图,感受现实中的地形部位。

【采用多感官教学法,通过读图分析、板画、视频、图片和形象演示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

合,使学生的多感官(眼、耳、口、鼻、肢体)受到信息的刺激,让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最适合自己的不同的方式突破学习重难点知识,达到相同的预设的目标。不但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登山队的问题:选择怎样的路线登上山顶更容易、省力呢?在山谷露营是否安全呢?迷路了,沿河流向下游走能摆脱困境吗? 【首尾呼应:帮助登山队解决做攻略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知识拓展,开阔

视野;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技能,学生体会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师生共同利用板书小结。 九、板书设计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一、等高线地形图 1、高度 海拔 相对高度 二、等高线及其特点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2

四、常见的地形部位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