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 2021.1
一、 文言文(40 分)
(一) 默写( 16 分)
1、闲来垂钓碧溪上, __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 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2、
3、春蚕到死丝方尽, ______________。((无题》)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
5、毕业临近, 可用所学的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同学们的美 好祝愿。
(二)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 完成第 6—9 题( 12 分)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 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 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 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 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乙】岳阳楼记(节选)
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 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6、【甲】【乙】两文的作者分别是宋代文人欧阳修、 ___________。(2 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3 分)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第 1 页 / 共 8 页
8、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正确的一是( )(3 分) A、都描绘了春季的大自然阳光明媚的美好景象。
B、作者都亲历了文中描写的美景,并触景生情。 C、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人生志趣, 情景交融。 D、都是作者遭受贬谪之后,写文章与友人共勉。
9、两文都写到了“乐”, 【甲】文“太守之乐其乐也”突出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乙】文“后天下 之乐而乐”强调作者____________的追求。(4 分) (三) 阅读下文, 完成第 10—13 题( 12 分)
孟子谓戴不胜①曰: “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 欲其子之齐语也, 则使齐人傅②诸? 使楚人傅诸? ”曰: “使齐人傅之。”曰: “一齐人傅之, 众楚人咻③之, 虽日挞而求其齐④也, 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⑤之间数年, 虽日挞而求其楚, 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 善士也, 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 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 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 如宋王何? ”
10、解释下列加点词(4 分) (1)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
.
) (2) 使之居于王所( )
.
1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如果在王宫里, 无论长幼尊卑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 ,君王会做不擅长的事吗? B、如果在王宫里, 无论长幼尊卑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 ,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 C、如果在王宫里, 长幼尊卑都教育薛居州,君王会对薛居州不好吗?
D、如果在王宫里, 长幼尊卑都教育薛居州,君王会对众人不好吗?
12、楚人之子学齐语, 学不好是因为“____________”, 但让他生活在齐国, 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3 分) 13、孟子希望戴不胜明白的道理,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B、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 C、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 D、兴趣可以激发学习热情
二、 现代文(38 分)
第 2 页 / 共 8 页
(一) 阅读下文, 完成第 14—17 题( 18 分)
想和做
胡绳
①有些人只会空想, 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 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②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自己 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 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③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 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
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 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 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④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 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 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 才渐渐想出节 省劳力、增加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 一面想, 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
⑤一事不做,凭空设想, 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 工作 也好, 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⑥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想的时候要从实 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么样才能够接近实际? 当然要观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 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 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 多次试验, 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 发一阵子空想, 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 自己还是 不会游泳。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 再根据经 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 还得拿行动来证明: 行得通的就是对的, 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⑦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 可是不会用思想。他们学习语文, 因为只读不想, 同一个语言文 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 出现在另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 能应用在新事物上, 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另外也有些同学, 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 拿来 记住动植物的分类, 弄清历史的年代。这些方法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 一想, 那就得不到。除了学习以外, 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 演说,组织班 会和学术团体, 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 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 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 更有效果, 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⑧无论什么人, 不管他怎样忙, 都应该抽出点工夫来想一想。想什么? 想他自己做过的事, 想自己做 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第 3 页 / 共 8 页
14、①~③段指出两种现象: 空想、死做, 以及一种错误观点____________。针对以上内容, 作者提出中心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 5 分) 15、将第⑥段画线部分改成条件关系的复句。(3 分) 16、第⑦段主要运用_______论据,论证了_______________的观点。(5 分) 17、有人认为文章标题“想和做”是并列短语,但第③段似乎只侧重于“想”,不恰当。请简要阐述你的 观点和理由。(5 分)
(二) 阅读下文, 完成第 18—22 题(20 分)
1.45 米的佐罗【注】
朱成玉
①男孩崇拜佐罗,喜欢看一切和佐罗有关的电影和画报, 买佐罗的面具,像佐罗一样击剑, 他想长大
以后能像佐罗一样行侠仗义,打抱不平。
②他从心里瞧不上那个身高只有 1.45 米, 像得了侏儒症的父亲。从上幼儿园开始, 男孩就不喜欢父亲 送他上学。偶尔父亲送他,也是刚到了校门口便远远地躲开。有时候被眼尖的同学看见,问他那个矮子是 谁,他就有些脸红, 支吾着说是他家的远房亲戚。
③连邻居家的狗也是欺人的, 见到别人不咬, 偏偏见到他的父亲便格外叫得凶, 仿佛要把他撕碎似的。
每次, 父亲都会狼狈地躲着那条狗。父亲的懦弱让男孩对他更加瞧不起了。
④男孩渐渐长成天不怕地不怕的楞小子, 刚进中学就打架斗殴,替班级里的女生出头, 和那些来学校 的社会小混混们打架,经常是鼻青脸肿的回来,女生们却欢呼雀跃,他成了女生心目中的英雄。 ⑤父亲的奇特造型, 被一个来这里拍电影的人相中了,要请父亲去当群众演员。父亲喜出望外, 他正
为孩子的学费发愁呢,没想到天上掉了个大馅饼。
⑥父亲在那部戏里只有一个镜头:从五层楼高的地方跳下去。这是个很危险的动作,父亲试了好几次 都不敢跳, 导演急了,开口骂了起来。父亲闭上眼睛,一咬牙,一个跟头跳了下去,像个球一样落到地面 的垫子上。好半天, 他还不敢睁开眼睛, 在那里一个劲地瑟瑟发抖,引得周围人一阵哈哈大笑。男孩再也 受不了他的懦弱,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摊上这样一个父亲。
⑦终于,在他和父亲的一次争吵后, 他大声地质问母亲, 怎么找了这样一个窝囊男人? 母亲竟然含泪 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他是一个遗腹子, 他的亲生父亲在他没有出世的时候就得了重病撒手人寰,怀 孕的母亲生活一下子没了着落, 是他, 这个在他看来矮人一头的家伙常常暗地里接济母亲, 时间久了,母 亲遂对他生出了感激之情,就这样过到了一起。他像拣了元宝一样乐不可支,对她和孩子疼爱有加, 自己 却拼了命地挣钱养家,一直到现在。⑧男孩的心受到了震动, 躲进自己的房间放声大哭起来。
第 4 页 / 共 8 页
⑨一天傍晚,男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在喊救命,他顺着喊声跑了过去, 他等来了让他热血 澎湃的时刻:一个女人遇到了劫匪, 劫匪手里还拿着一把刀。他下意识地从路边拿起一根棍子, 挡住那个 劫匪的去路,让那个劫匪交出女人的皮包。劫匪打量着他,看他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孩子, 怒不可遏地吼 道,滚开, 不然老子捅了你。他的心里第一次有了惧怕, 但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劫匪从自己眼皮底下溜之 大吉, 那样他的一生都会留下阴影, 因为他是行侠仗义的“佐罗”!他咬了咬牙, 内心战战兢兢却不肯让 路。劫匪被惹急了, 握着刀子扑过来, 让他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只见一个黑影以闪电般的速度冲了过来, 把那个劫匪撞翻在地,劫匪还没有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刀子已经被夺了下来,并架到了自己的脖子上。呆 愣在那里的男孩忽然听到那人喊:“儿子,快过来帮忙。”并让那个女人马上报警。这时男孩才看清,这 个英勇无比的人,竟然是他的父亲。原来,父亲看他回家晚了,有些担心, 就顺着这条路来迎他……没想 到来得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⑩们有些不敢相信地看了看父子俩, 想不明白眼前这个 1.45 米的人是怎么制服凶悍的劫匪的。父
亲说, 不管那么多了,我怕他拿着刀子伤到我的孩子,所以就拼了命。
⑪劫匪被带走了, 父亲一屁股坐到地上, 一身的冷汗被风吹得凉飕飕的,却不忘冲着男孩打着胜 利的手势, 憨憨地笑着。男孩就在地上轻轻地擦着父亲嘴角流出的血, 他第一次感受到父亲的勇敢。
⑫ “表现太神勇了!”男孩在心底默默地想, “即使佐罗看了也会望尘莫及,甘拜下风吧。” ⑬
男孩从此不再打架斗殴了,因为他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⑭男孩开始敬仰和爱戴这个只有 1.45 米的身边的佐罗。
(有删改)
18、男孩因父亲________、_________而瞧不起他。(4 分) 19、男孩对父亲的情感变化在文中有多处体现,如第⑧段。还可从文中找出一处动作描写: ___________, 该句体现出男孩______________的心理。(4 分) 20、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3 分)
21、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第⑬段横线上填写一、两句恰当的句子。(3 分)
22、第⑦段、第⑭段的两处画线部分若改为“父亲”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6 分)
三、 综合运用( 12 分)
第 5 页 / 共 8 页
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第 23—25 题
【材料一】根据微信官方数据, 截至 2018 年, 55 岁以上的微信活跃用户数量为 6100 万。他们平均每天花 费 1.37 个小时在微信上, 仅比青年人少 0.49 个小时。微信不仅满足了中老年人对信息的需求,也帮助他 们和子女、朋友随时联系。微信超过了电话和面对面沟通,成为这些中老年人最常用的联方式。一些在人 们印象中年轻人专属的手机支付、手机导航、打车服务等微信功能,中老年人也在逐渐掌握。 【材料二】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指出, 中老年人在互联网上当受骗(或疑似上当受骗) 的比例为 67.3%。报 告还公布了以下调查数据:
表一: 中老年人最容易受骗的信息类型
免费领红包
赠送手机流量 优惠打折团购商品
不寻求帮助 68.3% 型表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子女求助 25.9% 向朋友求助 17.9% 报警求助 0.6% 23、下列对【材料一】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截至 2018 年,中老年人成为微信最活跃的用户群。
B、中老年人每天上网的时间比青年人少 0.49 个小时。 C、中老年人使用微信既能获取信息又便于联络他人。 D、部分中老年人能够逐渐熟悉并使用多种微信功能。
E、部分中老年人使用微信的能力已逐渐接近年轻人。 24、【材料二】的表二是对表一中受骗者的后续统计,请为表二加一个表头。(3 分) 25、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之后, 你有什么想与家里的老人交流的?请拟一条微信发给他(她) 。(5 分)
第 6 页 / 共 8 页
四、写作(60 分)
26、小时候,总记着的日子可能是自己的生日、开学的第一天、大考的日子……随着年纪的增长,更多的 人、事、物走进我们的生活里, 关于他(她/它) 的日子也令人印象深刻。请以“那个值得记住的日子”为 题,写一篇文章。( 1) 不少于 600 字。(2)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 不得抄袭。
第 7 页 / 共 8 页
第 8 页 /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