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成功的实验
①一个大学生乘车来到一个小城市,在一家旅馆投宿,店主像通常所做的那样,问他们姓名、职业、要在此住多久。这两个外地人说:“我们是格芬克城的著名医生。大约要在这儿住四个星期。但您不要将这告诉任何人,因为我们要在这里做一个实验,我们需要安静。”
②好奇的店主问:“究竟做什么实验?”
③“在格芬克城我们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死人重新活起来。这种实验,我们在那里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现在我们要在这里,在另一种条件下重做。”
④显然,店主立即将这奇怪的故事传开了。开始人们对此只是一笑了之;但这两个外地人的行动却渐渐地引人注意了。他俩经常到公墓去,久久地________在一些坟墓前,其中包括一个富商的年轻妻子的墓。他们同人们________,________有关这个年轻太太和其他葬于此公墓的死人的情况。
⑤整个小城渐渐地处于一种奇异的不安之中。首先是那商人,他真的相信这种神奇的实验会成功,他同城里的医生交谈,现在连医生的脸也严肃起来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快要过去了,肯定要发生什么事了。
⑥第三个星期的周末,这两个外地人收到了商人的一封信。“我曾有过一个像天使一般的妻子,”他写道,“但她重病缠身。我很爱她,也正因为如此,我不希望她重返病体。你们别扰乱她的安宁吧!”信封里放了一大笔标明是作为谢礼的钱。 ⑦在第一封信之后,其他的信接踵而来。
⑧一个侄子继承了他叔叔的遗产,很为他死去的叔叔再复活而担忧;一个在其丈夫死后又重新改嫁的女人写道:“我的丈夫很老了,他不想再活了。他已得到了他的安宁。”这些信的信封里也都放着一笔款。
⑨两个外地人对此一言不发,夜里继续着他们的公墓之行。这时,小城的进行干预了。他当才不久,而且很想长期当下去,不愿再跟死去的前任会面。他向这两个大学生提供了一大笔款。“我们的条件是,”他写道,“你们不要再继续试验下去了。我们相信你们能让死人重新活起来,还可以给你们一份证明。我们这里不想要奇迹,你们立刻离开这个城市吧!”
⑩这两个外地人拿了钱和证明,收拾起他们的行装,离开了这城市。“实验”成功了。 (1)结合上下文,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
他俩经常到公墓去,久久地________在一些坟墓前,其中包括一个富商的年轻妻子的墓。他们同人们________,________有关这个年轻太太和其他葬于此公墓的死人的情况。 (2)商人、侄子、女人、给两个大学生写信、寄钱,让他们停止实验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①商人的目的:________。 ②侄子的目的:________。
③女人的目的:________。 ④的目的:________。
(3)文章中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文章题目“成功的实验”有何深刻含义?
(5)本文和课文《皇帝的新装》相比较,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 (1)停留;交谈;询问
(2)不希望重病而死的妻子重返人间遭受病痛折磨;不希望叔叔复活拿回他的财产;不想和她的前夫生活;不愿跟死去的前任见面 (3)渲染气氛,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4)“成功”二字是反语,由这场虚无实验的成功,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讽刺了小城上到、下到普通市民的愚蠢。
(5)都讽刺了人们的愚蠢,都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瞒与骗的世风。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充词语。注意,这三个词语都是动词。根据“久久地”可知第一空应填“停留”,根据“同人们”和“情况”可知第二空和第三空分别应为交谈和询问。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我很爱她,也正因为如此,我不希望她重返病体”可知商人的目的是不希望自己的病死的妻子活过来遭受病痛的折磨。根据“一个侄子继承了他叔叔的遗产”可知侄子不希望自己的叔叔活过来拿回自己的财产。根据“一个在其丈夫死后又重新改嫁的女人”可知这个女人不想再和她的前夫生活在一起。根据“他当才不久,而且很想长期当下去,不愿再跟死去的前任会面”可知的目的是不想和前任见面。 (3)本题考查赏析环境描写。细读划线句可知,这句话是对这个城市的环境描写,起到了渲染神秘的气氛,同时也为下文两个骗子收到四封信做了铺垫。
(4)本题考查理解题目的含义。作答时,需正确理解题目的本义,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和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结合文本内容可知,这个实验并没有成功,并没有复活任何一个人,但题目却把这次实验说成是“成功”的。这是反语的修辞手法,联系文章主旨可知,这个词语颇具讽刺意味,揭露了当时人们的虚伪和愚蠢。
(5)这两文都虚构了一个故事,故事都与一个有关,这两个中各色人等纷纷登场,为了自己的利益都说了假话,让一个看起来非常荒诞的,居然获得了成功,从而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人们的虚伪和愚蠢。 故答案为:(1)停留 交谈 询问。
(2)不希望重病而死的妻子重返人间遭受病痛折磨。 不希望叔叔复活拿回他的财产。 不想和她的前夫生活。 不愿跟死去的前任见面。 (3)渲染气氛,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4)“成功”二字是反语,由这场虚无实验的成功,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讽刺了小城上到、下到普通市民的愚蠢。
(5)都讽刺了人们的愚蠢,都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瞒与骗的世风。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⑵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
⑶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把握全文脉络与题目含义,结合题目的作用加以理解分析即可。题目的作用为:概括主要事件;提出中心;交代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交代文章的线索; ⑸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联系两篇文章内容和主旨即可作答。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奔跑的小狮子
她常回忆起八岁以前的日子:风吹得轻轻的,花开得漫漫的,天蓝得像大海。妈妈给她梳漂亮的小辫子,辫梢上扎蝴蝶结,大红、粉紫、鹅黄。给她穿漂亮的裙,裙摆上镶一圈白色的滚边儿,还有鞋头上缀着花朵的红皮鞋。妈妈带她去动物园,看猴子爬树,给鸟喂食。妈妈给她讲童话故事,讲公主一睁开眼睛,就看到王子了。她问妈妈,我也是公主
吗?妈妈答,是的,你是妈妈的小公主。
可是有一天,她睁开眼睛,一切全变了样。妈妈一脸严肃地对她说,从现在开始,你是大孩子了,要学着做事。妈妈给她端来一个小脸盆,脸盆里,泡着她换下来的衣裳。妈妈
说,自己的衣裳,以后要自己洗。
正是大冬天,水冰凉彻骨,她瑟缩着小手,不肯伸到水里。妈妈在一边,毫不留情地把她
的小手,按到水里面。
妈妈也不再给她梳漂亮的小辫子了,而是让她自己胡乱地用皮筋扎成一束,蓬松着。她去学校,别的小朋友都笑她,叫她小刺猬。她回家对妈妈哭,妈妈只淡淡说了一句,慢慢就
会梳好了。
她不再有金色童年。所有的空余,都被妈妈逼着做事,洗衣,扫地,做饭,甚至,去买菜。第一次去买菜,她攥着妈妈给的钱,胆怯地站在菜市场门口。她看到别的孩子,牵着妈妈的手,一蹦一跳地走过,那么的快乐。她小小的心,在那一刻,涨满疼痛。她想,我
肯定不是妈妈亲生的。
她回去问妈妈,妈妈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只是埋头挑拣着她买回来的菜,说,买黄
瓜,要买有刺的,有刺的才新鲜,明白吗?
她流着泪点头,第一次懂得了悲凉的滋味。她心里对自己说,我要快快长大,长大了去找
亲妈妈。
几个月的时间,她学会了烧饭、炒菜、洗衣裳。她也学会,一分钱一分钱地算账,能辨认
出,哪些蔬菜不新鲜。她还学会,钉钮扣。
一天,妈妈对她说,妈妈要出趟远门。妈妈说这话时,表情淡淡的。她点了一下头,转身跑开。等她放学回家,果然不见了妈妈。她自己给自己梳漂亮的小辫子,自己做饭给自己
吃,日子一如寻常。偶尔地,她也会想一想妈妈,只觉得,很遥远。
再后来的一天,妈妈成了照片上的一个人。大家告诉她,妈妈得病死了。她听了,木木
的,并不觉得特别难过。
半年后,父亲再娶。继母对她不好,几乎不怎么过问她的事。这对她影响不大,基本的生存本领,她早已学会,她自己把自己打理得很好。如岩缝中的一棵小草,一路顽强地长
大。
她是在看电视里的《动物世界》时,流下热泪的,那个时候,她已嫁得好夫婿,在日子里安稳。动物世界中,一头母狮子拼命踢咬一头小狮子,直到它奔跑起来为止。她就在那会儿,想起妈妈,当年,妈妈重病在身,不得不硬起心肠对她,原是要让她,迅速成为一头
奔跑的小狮子,好让她在漫漫人生路上,能够很好地活下来。 (1)仔细阅读全文,根据故事情节和提示。在横线上补充空缺的内容。
①八岁之前妈妈宠爱她。她感觉自己像个小公主。
②妈妈突然让她在寒冬学洗衣服,让她自己梳头发,让她学着独自买菜、做饭,她
________。
③妈妈不见了,偶尔想起妈妈,她觉得很遥远。
④妈妈去世,她________。
⑤长大后看动物世界,她懂得了妈妈硬起心肠对她的原因,流下热泪。 (2)下列句子中划线文字对表现人物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①妈妈在一边,毫不留情地把她的小手,按到水里面。 ②她自己把自己打理得很好,她如岩缝中的一棵小草一样长大。 (3)文章第一段写她记忆中八岁以前的日子,目的是什么?
(4)文章最后一段说她在看《动物世界》时流下了热泪。请结合全文内容,描述她此时
的心理活动。(100字以内)
【答案】(1)第一次懂得了悲凉的滋味(小小的心胀满疼痛);并不特别难过 (2)①用“毫不留情”形容“按”这个动作,表明了妈妈内心的坚决,为了让女儿尽快、生活自理,她训练很严格。②比喻,将“她”比作“岩缝中的一棵小草”,表现了她的顽强品
格。
(3)写出了妈妈对她深深的爱,表现童年生活的美好。与下文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母
亲后来的变化的不正常。
(4)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体会人物心理感情的变化。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辨析。妈妈突然让她在寒冬学洗衣服,让她自己梳头发,让她学着独自买菜、做饭,“正是大冬天,水冰凉彻骨,她瑟缩着小手,不肯伸到水里。妈妈在一边,毫不留情地把她的小手,按到水里面”,第一次懂得了悲凉的滋味(小小的心胀满疼痛)。妈妈去世,“大家告诉她,妈妈得病死了。她听了,木木的,并不觉得特别难过”。 (2)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①妈妈在一边,毫不留情地把她的小手,按到水里面。 用“毫不留情”形容“按”这个动作,表明了妈妈内心的坚决,为了让女儿尽快、生活自理,她训练很严格。②她自己把自己打理得很好,她如岩缝中的一棵小草一样长大。
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她”比作“岩缝中的一棵小草”,表现了她的顽强品格。
(3)本题考查分析开头段落作用。文章第一段写她记忆中八岁以前的日子,内容上写出了妈妈对她深深的爱,表现童年生活的美好。结构上与下文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母亲后
来的变化的不正常。
(4)本题考查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想起妈妈,当年,妈妈重病在身,不得不硬起心肠对她,原是要让她,迅速成为一头奔跑的小狮子,好让她在漫漫人生路上,能够很好地活下来。 ”根据这句话联想人物是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注意根据前后情节合理推测,
心理活动要符合人物性格。
故答案为:(1)①第一次懂得了悲凉的滋味(小小的心胀满疼痛);②并不特别难过; (2)①用“毫不留情”形容“按”这个动作,表明了妈妈内心的坚决,为了让女儿尽快、生活自理,她训练很严格。②比喻,将“她”比作“岩缝中的一棵小草”,表现了她的顽强品
格。
(3)写出了妈妈对她深深的爱,表现童年生活的美好。与下文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母
亲后来的变化的不正常。
(4)略
【点评】(1)本题考查体会人物心理感情的变化。答题时应注意,根据相对应的情节内
容,体会人物心理感情的变化,尽量找原文词语,没有要自己归纳。
(2)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派生义、特定义、隐含义),而不是词典义。可以试用同义词、近义词替代,解释时注意联系语境分析原因,保持词性一致,最后
代入验证。
(3)本题考查分析开头段落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开头句段的作用:开篇点题;设置悬
念,引起下文;总领全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是作用是引出下文内容。 (4)本题考查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答题时应注意,符合人物性格,联系上下文,
写出文中人物的潜台词,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
①新学期,她给孩子们布置了第一篇作文:最难忘的时刻。
②她是一名支教老师,在这个偏远山区,方圆几十里,只有这一所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远赴外地打工,难得回来一次,这也成了很多孩子与父母一
年中难得相聚的机会。 ③作文交上来了,她认真地批阅。
④一个女孩子写的是,爸爸给她新买的书包,当爸爸帮她将新书包背好的那一刻,她觉得
自己好幸福。
⑤一个男孩子写道,他已经两年多没有见到过爸爸了,爸爸刚走进家门的时候,他都一下子设有认出来,爸爸突然一把将他抱了起来。那一刻,他感觉有点陌生,但是,很温暖,
真的很温暖…… ⑥那一刻,都温暖,难忘。
⑦她的目光,久久地停在了一个女孩子的作文本上。女孩子写道,以前,是爸爸一个人出去打工,后来,妈妈也出去了,留下我和弟弟,跟着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每年,他们都只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回来,年一过完,他们就又出去打工了。今年,直到年初二,他们才回到家,因为他们没买到年前的火车票。这一次,因为没赶回来吃年夜饭,爸爸妈妈答
应我和弟弟,会在家里多待几天,这可把我俩乐坏了。
⑧“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很忙,除了走亲戚外,他们还要将庄稼地重新翻整一遍,这样,年迈的爷爷春耕的时候,才好播种。虽然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忙得根本没时间陪伴我们,
甚至顾不上我们,但我仍然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⑨“一天,妈妈没有下地干活,而是一整天都陪着我和弟弟,给我们做饭,烧了好几个好吃的菜,帮我们把所有的衣服都洗干净叠整齐了,爸爸还检查了我和弟弟的作业……总之,
那一天,妈妈和爸爸对我们姐弟俩特别好,特别温柔。”
⑩读到这儿,她以为女孩子接下来会写,那就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可是,没有。女孩子写
的是:“那一刻,我哭了。我知道,爸爸妈妈明天肯定又要离开家,出去打工了。” ⑪女孩子在作文结尾这样写道:“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最难过的时刻是,妈妈突然对我特别好,因为,那意味着,他们第二天,又要离开家了,又要一年之后,才能回来。”
⑫在这行文字下面,她依稀看到几滴泪水的痕迹。
⑬她也流泪了。
⑭她已经支教三年了。在城里,她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调皮可爱的儿子。每次离开城里的家之前,她也念念不舍,她觉得自己亏欠这个家太多,尤其是对儿子。所以,每次,离开家之前的那一天,一向粗线条的她,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得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心,恨不得把对他所有的爱和牵挂,都留下来。也许,儿子也特别害怕自己突然对他那
么好吧?
⑮她突然无比想家。她给老公打了个电话。夜已深,儿子已经睡着了,她让老公将手机放
在儿子的面前,她听到了细微的鼾声。那一刻,她泪流满面。
(选自《南方日报》)
(1)文章标题为“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怕”有哪些含义。
(2)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⑤段的画线句。
爸爸刚走进家门的时候,他都一下子设有认出来,爸爸突然一把将他抱了起来。
(3)文章第⑫⑬段都写到流泪,请分别指出流泪的原因。
(4)文章第⑭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答案】(1)①指文中的女孩怕父母又要离开家,一年之后才能回来;②隐含了留守儿
童对父母的爱的渴求;③表现了作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
(2)运用了动作描写, “抱”准确生动的写出了爸爸因离家时间久孩子对他陌生和爸爸迫
不及待地搂抱孩子的情态,表现了爸爸对孩子深切的爱及愧疚之情。
(3)第⑫段流泪是因为女孩子对父母离家不舍而难过。第⑬段流泪是因为老师为女孩子
的经历感到心酸同情,也对家人孩子感到思念、愧疚。
(4)插叙,交代了“她”的支教时间、家庭情况等,表现了她无私奉献、默默牺牲的精神;
引出下文“她”打电话给家人的感人情节。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标题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通篇阅读,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关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如从形式上说,“对我好”是妈妈爱的表现。是每个子女都盼望的,可是一个“怕”让读者心中疑惑顿生,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怕”在对妈妈即将离家的不安。表达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爱的渴求,呼吁对留守儿童
的关注。所以“怕”有设置悬念、表达情感的作用。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作答。“爸爸突然一把将他抱了起来”运用了动作描写,“抱”准确生动的写出了爸爸迫不及待地搂抱孩子的情态,表现了对孩子深切的爱及愧疚之情。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
现的人物动作状态和心理活动。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感情。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第⑫段流泪女孩对父母离家的不舍、难过。第⑬段老师的泪表现了老师对女孩的经历感到心酸和同情,同时对家人特别是儿子的思念与愧疚。答此题一定要读懂所叙情节,根据情节内容推
断答案。
⑷本题考查对插叙的辨识和分析作用。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等。如第⑭段交代了“她”的身份、支教时间、家庭情况、性格特征等是插叙。从内容上看:表现她默默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从结构上看:
引出下文“她”打电话给家人的感人情景。
故答案为:⑴①指文中的女孩怕父母又要离开家,一年之后才能回来;②隐含了留守儿
童对父母的爱的渴求;③表现了作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
⑵运用了动作描写, “抱”准确生动的写出了爸爸因离家时间久孩子对他陌生和爸爸迫不及
待地搂抱孩子的情态,表现了爸爸对孩子深切的爱及愧疚之情。
⑶第⑫段流泪是因为女孩子对父母离家不舍而难过。第⑬段流泪是因为老师为女孩子的
经历感到心酸同情,也对家人孩子感到思念、愧疚。
⑷插叙,交代了“她”的支教时间、家庭情况等,表现了她无私奉献、默默牺牲的精神;引
出下文“她”打电话给家人的感人情节。
【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最怕”的原因是“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最难过的时刻是,妈妈突然对我特别好,因为,那意味着,他们第二天,又要离开家了,又要一年之后,才能回来。”从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爱的渴求和作者的感情等角度
回答。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认出来、一把、抱了起来”判断是动作描写,再分析“抱”字的表达效果和父女的感情体验作答,强调爸爸对孩子深切的爱及
愧疚之情。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感情。答题时应注意,结合前后句段分析为什么流泪,分别指出流泪的原因。第⑫段因不舍而难过。第⑬段两个原因,老师因学生感到心酸同情,从
自己的角度,触发对家人孩子感到思念、愧疚之情。
⑷本题考查对插叙的辨识和分析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插叙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先准确判断是插叙,作用要点:交代情况,表
现了她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出下文。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奶奶的茶园
①小时候不喜欢喝茶,上山摘茶叶却是我喜欢的。
②我常常和奶奶上山,挖药,找柴火,找菌子,找野果子。离家不到百米的背后山就有茶树。要采野茶,须到更高的山上。不记得第一次随奶奶进茶园是几岁了,也不记得去过多少次,印象中的茶园恒久地保持着一个样子:荒僻荒凉又生机盎然。
③回想起来,大概也不过几十上百株茶树。高的高低的低,有的羸弱,有的丰赡,有的旁逸斜出,有的张牙舞爪。总之,是浸有一株体态丰满珠圆玉润的。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它们被种茶的人遗忘了,或者说是放弃了。它们也就此得了大自在,自在生长,也自在死去。确实有些已经死去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枯枝。兀自挺立着,任由四围的野花野草野蛮生长,将它的死亡装点恣肆快意。那几十上百株茶树,默然,肃立。——这一切,不过是现在的我翻检记忆时的想象罢了。小时候是不会去揣想植物有没有各自的精神的。只要一进入那片茶园,我便胡乱跑开了——偶尔,也帮着奶奶摘些茶叶,不过摘得两捧,就撂挑子不干了。如今想来,那便是我的百草园啊,我可以尽情去搅扰那杂草,去攀折那灌木,去看一朵一朵的野花,有不起眼的鼠曲草,也有夺目的茶花。
④奶奶摘够了茶叶,或者把这一片茶园都摘秃了,我们才重新钻出小树林。回到家后还有很多活要干。奶奶先是找出一个大的簸箕,把背篓里的茶叶倒出来,翻晒一下,清理掉不小心混进里面的杂物;然后把茶叶下到大铁锅里,那铁锅直径将近一米,茶叶绿蓬蓬地堆了大半锅;接着,烧上火,烘焙。这是个慢活儿,急不来的。也不记得需要多久,那小山似的茶叶才软塌了下去,烟气袅袅,茶香四溢。烘焙好的茶叶再次回到簸箕上,奶奶蹲下身,将滚热的茶叶一遍一遍在手下揉搓。我摸过,那时的茶叶又湿又烫,不知道奶奶怎么能禁得住;这一切工序完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奶奶把揉搓好的茶叶匀匀地散开在簸箕上,端到太阳底下晾晒。奶奶有一双“脚”,走起路来并不是很方便的,人又很矮小,两手伸展开端了那直径远超一米的铺满新茶的簸箕,她便踮着脚,身子吃力地朝后拗着。
⑤过不了多少日子,新茶晒干了,留下一部分给家里,剩余的,都由奶奶背到街市上去卖了。不知道为什么,我竟从未和奶奶到过街上。奶奶到街上卖过茶叶,卖过麻绳,大概还卖过些别的什么小零碎。可我一次都没跟她去过。她会在街市的哪个角落放下她的背篓呢?又会怎样招徕生意呢?我全然不知道。
⑥黄昏里,奶奶回来了,背篓里多少会有些吃的,有时是几个橘子,有时是几根香蕉。 ⑦考上复旦那年,家里为我上学的费用东拼西凑,谁也没想过要和奶奶说说这事。一天下午,奶奶把我叫到跟前,翻开一层一层衣襟,翻出一个敝旧的装洗衣粉的塑料袋子,袋子用细麻绳绑缚得严严实实的。奶奶耐心地解开细麻绳,打开袋子,掏出叠得齐齐整整的一叠钱,有角票,有块票,还有两张百元大钞。奶奶把那两张百元大钞捏出来,递给我。 ⑧“奶奶钱不多,只能给你两百块。”我怎么能要呢? 我推脱着,说家里的钱够了。
⑨“那不一样,这是奶奶的心意。你不要嫌少,奶奶卖茶叶和麻绳攒下的。你拿着!” ⑩可是,我怎么能要呢?
⑪终究,我没要奶奶的钱,她仰起头,一双遮了厚厚阴翳的眼睛注视着我,我低垂了头,一再跟她说,家里的钱够用的,够用的。
⑫十多年过去了,九十多岁的奶奶是再也不能上山摘茶了。
⑬渐渐的,老家的朋友到上海来,会带些老家的茶叶给我,有红茶绿茶也有普洱茶。把这一种一种茶叶排开来,一种一种喝过去,确实好喝,不是当年奶奶的“大叶子茶”可比拟的,可它们竟让我愈加思念起奶奶的“大叶子茶”来了。
⑭奶奶没喝过我喝过的这些茶——我忽然意识到,奶奶似乎根本就是不喝茶的啊。而我呢,也再喝不到奶奶做的茶了。
⑮记忆在无可挽回地远离,正如故乡在无可挽回地远离。那储存于一片茶叶上的味觉依恋,竟能一代一代传下去,怎能不叫人嗟之叹之。
(1)文章写了关于奶奶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另外三件。 ①摘茶叶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给我买吃的 ⑤________
(2)文中第⑤段写道“她会在街市的哪个角落放下她的背篓呢?又会怎样招徕生意呢? 我全然不知道。”中的“全然”二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细读文中画线句,品味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奶奶耐心地解开细麻绳,打开袋子,掏出叠得齐齐整整的一叠钱,有角票,有块票,还有两张百元大钞。奶奶把那两张百元大钞捏出来,递给我。
(4)深山里的那片野茶园,为什么被作者说成是“奶奶的茶园”?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焙茶叶;卖茶叶;我上大学的时候给“我”钱
(2)“全然”是完全的意思,这里表达了“我”对奶奶的不够关心的愧疚之情。
(3)这里的动词反映了奶奶的小心谨慎,且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聚零为整,表达了祖母对“我”的爱。
(4)因为茶园是奶奶和“我”童年时经常流连的场所,奶奶在此采茶为了“我”积攒了足足200元学费,奶奶的茶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见证了“我”和奶奶浓厚的祖孙情。也是“我”长大后,用来怀念童年,怀念奶奶的媒介。
【解析】【分析】(1)组织语言时,最好以“奶奶”为陈述的主体。按先后顺序概述出与“奶奶”做的几件事情。“④奶奶摘够了茶叶,……接着,烧上火,烘焙。”可知是摘茶叶、焙茶叶;“⑤不知道为什么,我竟从未和奶奶到过街上。”可知是奶奶卖茶叶;⑧“奶奶钱不多,只能给你两百块。”可知奶奶在我上大学的时候给“我”钱。
(2)“全然”本义指完全地。这里是“我”对于奶奶在哪个角落放下她的背篓招徕生意完全不知道,表达“我”对奶奶的忽略,不放在心上的愧疚之情。
(3)这几个一系列的动词,写出奶奶将她卖茶叶的钱,一点一点的小心翼翼的打开拿出
来的情形,钱放的很深,说明钱存放之久,这些零钱换成大钞给“我”,突出奶奶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4)根据文章内容,茶园里有“我”童年美好的回忆,茶园是“我”儿时的乐土。奶奶摘茶叶、焙茶叶、卖茶叶,给“我”给我买吃的,上大学时换成大钞给“我”学费,奶奶的茶园,见证了“我”和奶奶浓厚的祖孙情。而“我”通过回忆茶园,想起奶奶,表达对奶奶的感激与怀念。
故答案为:⑴①焙茶叶;②卖茶叶;③我上大学的时候给“我”钱。 ⑵ “全然”是完全的意思,这里表达了“我”对奶奶的不够关心的愧疚之情。
⑶ 这里的动词反映了奶奶的小心谨慎,且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聚零为整,表达了祖母对“我”的爱。
⑷ 因为茶园是奶奶和“我”童年时经常流连的场所,奶奶在此采茶为了“我”积攒了足足200元学费,奶奶的茶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见证了“我”和奶奶浓厚的祖孙情。也是“我”长大后,用来怀念童年,怀念奶奶的媒介。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⑵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观察该词的特点,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属于哪种刻画方法,如何表现了陈述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
⑷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和题目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综合分析在全文中的作用,从新颖、线索、刻画人物、概括中心、总领全文等角度结合内容分析。
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晒书 贺宽叶
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
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母亲上过“文化大”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1000字左右,已经够用了。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贝儿
子看什么宝贝书。”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1994年4月16日晚于大连。”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1992 年6月2日。”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氲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失。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回乡看到母亲晒书——________——我与母亲读“小记”——母亲去世,我睹物思人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句子,分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
(3)选文第二段中“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这句话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4)文章题目为《晒书》,却详写了“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有何作用? 【答案】 (1)回忆母亲重视读书
(2)“抚摩”一词指用手轻轻地摸,通过这一动作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热爱读书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4)内容上写出了我的书的来历和我与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结构上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1)此题段落比较少,每一个段落就是一个情节,如第2段写的是回忆母亲重视读书的情节。(2)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如“抚摩”动作描写。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或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事物的情态或人物的心理活动。
(3)“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这句话是母亲对儿子读书的自豪之语。这也是母亲重视读书的体现。
(4)描写“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描述了我和母亲晒书的场景,表达对过去时光的回忆,突出了母亲重视读书的主题。所以必须要详写。 故答案为:⑴回忆母亲重视读书;
⑵“抚摩”一词指用手轻轻地摸,通过这一动作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⑶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热爱读书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
⑷内容上写出了我的书的来历和我与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结构上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的考点是对文章脉络的概括。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词)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他情节。
⑵ 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⑶ 本题考查通过对语言描写的分析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这是答题的关键。
⑷ 本题考查文章安排材料的详略得当。材料的安排是由文草中心所决定的,是表达主旨的需要,所以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而把握好文章中心。
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
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
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
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
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
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
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
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①________→教“我”
磨面做饼→给“我”压岁钱→②________→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佩的去向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
蒙。(说说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②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
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3)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划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好你个
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4)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
念之情。 B. 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 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 文中为我们
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答案】(1)带“我”摘艾叶;荒年做艾饼
(2)①化静为动,传神地写出了山茶花红得鲜艳欲滴的形态。②“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形成排比,强调了老屋的简朴,充分表达出“我”对老屋的亲切之感。 (3)表现了奶奶娇羞的神态(答“娇嗔的样子”也可);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
的思念。 (4)C
(5)“淸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地做出了艾叶饼。”这句话暗示玉佩已被卖掉,换回来米面。为后文没找到玉佩作铺垫
(或:与后文没找到玉佩相照应);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的开端、经过、高潮等。概括要全面,语言要简洁。此题要注意抓住奶奶所做的
事,注意与为文章的写作顺序保持一致。
(2)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时首先考虑运用了描写,还是使用了修辞,或者词语运用准确,然后结合句子的含义内容进行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
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房子用泥建造的样子,表达出我对奶奶的怀念。
(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加以理解分析即可。这个句子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娇羞的神态,表达出奶奶对爷
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
(4)本题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后辨析和信息筛选的能力。回答问题时,要按照“确定区间--抓关键词--抓关键句--整合比较”的过程,把选项和原文逐个对比。奶奶不愿家人为此愧疚和
遗憾,不是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故选C。
(5)本题是对文章中伏笔这一写作手法的及其作用的考查。“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淸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地做出了艾叶饼。”这句
话暗示玉心佩已被卖掉,为后文没找到玉心佩作铺垫。
故答案为:(1)带“我”摘艾叶;荒年做艾饼
(2)①化静为动,传神地写出了山茶花红得鲜艳欲滴的形态。②“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形成排比,强调了老屋的简朴,充分表达出“我”对老屋的亲切之感。 (3)表现了奶奶娇羞的神态(答“娇嗔的样子”也可);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
的思念。 (4)C
(5)“淸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地做出了艾叶饼。”这句话暗示玉佩已被卖掉,换回来米面。为后文没找到玉佩作铺垫
(或:与后文没找到玉佩相照应);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
【点评】此题考查小说的阅读。(1)此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做此类题,先通读课文,然后筛选重点段落,把重点段落进行合并,抓住关键词句加以概括,逐步缩小范围。
注意关键段落第二,六段。
(2)此题考查关键句子的理解与赏析。做此类题,要注意从句子的写作技法上分析,还要从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内容,最后从表情达意方面去分析。通常答题的方式为:运用了什
么手法(写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表达了或表现了什么。
(3)此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根据本题要求,从神态和表达的情感分析,联系上文“奶奶自言自语小声”“红晕”可以看出奶奶不是严厉的责备,而是故意娇嗔的样子,再分析吹竹
笛为何会有红晕,对竹笛为何有一定的情感,就能回答表达的情感。
(4)此题考查内容的分析与理解。做此类题,先读选项,再结合短文判断,可采用排除
法,对一些不确定的选项,在文段找到相应的位置,再认真分析理解。
(5)此题考查文章的伏笔。做此类题,首先要知道伏笔的意思,然后要找到文中伏笔的位置,一般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
较远。伏笔往往一笔带过,貌似闲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