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合理运用课件导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教育亦受益颇多。信息技术极大地融入了小学数学课堂,影响并改变着数学课堂的传统模式,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中,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已然变成数学课堂上的常态。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便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合理运用课件导致的问题的出现。为此,该文从三个方面,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不合理运用课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旨在提醒各位一线教师应合理利用教学课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课件;问题;原因
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接触融合已经是水到渠成之事,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也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信息技术的到来为数学教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力量,为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添砖加瓦。[1]其中,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已然变成数学课堂上的常态。但是,随之而来不可避免的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合理运用课件导致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过多渲染情境 削弱教学主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与社会情境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2]学生认知特点应该是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所创设的情境要适合知识的推进。在感兴趣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但是在这几年所听课程中,有相当部分教师为利用或炫耀信息技术而设计情境,大量粉饰而不切实际的情境创设,或采用长篇充斥炫技的故事来引入,或课件背景太过复杂和嘈杂,老师都被晃得头晕目眩,更何况这些年幼的小学生呢?这些情境的设计既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也不适合推动知识的前进。这样的教学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也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毫无益处。这样的课堂设计是无效的。在笔者听过的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中,教师课件的导入背景丰富绚丽,画面颜色艳丽,小动物们生动活泼。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大聚会”的场面,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学生各种回答都有:“天空很蓝”、“小动物的家很美”、“水果很丰富”……教师不断引导不断启发,学生的回答不在点上,不知不觉,十几分钟过去了,课堂气氛貌似很热烈,可教学任务呢?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呢?最后老师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同学们才提出了一些求和问题,并用加法逐一解决。可谓焦头烂额。
原因分析:教学中教师使用的课件界面太花哨热闹,学生的关注点发生偏移,被其它因素影响,从而忽略了学习任务。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为用技术而用技术,想展示新颖漂亮的课件以及掌握的技术,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的情境,严重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他们的视听。课堂上学生只顾欣赏美丽的图案,而忘记这节课“最美丽的风景”并不在此。如此教学设计,缩短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削弱了主题。 二、过度依赖演示 忽略动手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动手操作体验完全用课件演示来代替,许多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教师却以课件的形式演示给学生。这样学生从课堂的主人翁地位,变成了课件的旁观者。要么为了炫技,要么认为课件演示更清楚直观。哪会想过,学生没有体验的过程,没有真正的操作感悟,获得的知识也不够深刻和明了,也容易遗忘。教师过分依赖课件,课件变成主角,教师不再是
一个课堂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学习动力和积极性都会随之削弱。笔者听过两节《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设计展示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第一位老师完全依赖课件,电脑演示用圆锥体往圆柱体里倒水,倒了3次,圆柱被装满。部分学生看了半天,没明白怎么回事。之后flash动画直接揭示了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另一位老师老师采取小组合作、动手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操作橡皮泥模型,通过对废料与削成的圆锥模型的大小比较,大胆探究猜想圆柱与圆锥橡皮泥模型的体积关系,然后利用水与模型进行验证。学生在自制的圆锥体里装满水,然后再将圆锥体里的水倒进圆柱体里,一共倒了3次,圆柱体满了。学生兴致勃勃地边玩、边做,不知不觉而又水到渠成地得出最终结论。 原因分析:本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被机械的课件所取代,学生观察课件,没办法亲身感受,也就不会有所感知和感悟,所获取的知识是被动的,不扎实的,也容易遗忘。如第一位老师教学中,该让学生动手做的环节,如制作圆锥模型、倒水验证体积关系等,都被教师以课件的形式演示给学生。这样学生成了课件的旁观者,学生的动手操作被剥夺,自主探究的机会减少了,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所学知识也不会印象深刻。如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件制作只是为了完成浅显表层的教学目标而已,那么这节课就只是为自己的“教”而服务,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被忽视。
这样的教师只关注自我课程的完成,为了“教”而设计课件,让课件从服务我们的教学升级到了“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较少关注学生如何“学”,学生丢失动手探究的机会,很少参与教学活动,他们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发挥不了学习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三、过分盲从课件 无视课堂生成
教师设计课件是在课堂活动之前,很难综合全面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教师在设计课件时,没有进行必要的课前调查,全方面尽量多地考虑学生的课堂生成,在教学过程进行中,完全按部就班,按照自己设计的课件的步伐走,机械地点击按钮进行教学,整个课堂活动将多么死板受控制啊。这种行为,不但不能发挥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优势,反而成了禁锢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枷锁,不利于师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研究。笔者所听《找规律》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中灯笼、彩旗等的规律,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回答情况,机械地按顺序设计了灯笼、彩旗、花朵的排列规律,最后才到小朋友的性别排列的规律。在学生的观察环节,学生出乎意料地先观察到了小朋友的性别的规律,到此处,教师硬生生地将学生引到了灯笼的规律上。总免不了让人觉得别扭;另外一节《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师从头到尾依靠课件支撑课堂,课堂重要知识点、重点题目的讲解,全都依赖课件展示。课程结束,黑板上空空如也。本来应该是课堂精华的板书,竟然无影无踪。这位老师一味追求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表面光亮效果而忽略了课堂的本质核心。 原因分析:部分教师设计课件时没有考虑本班学生的特点,没有充分将学生回答预设出来或现场添加或者改变,只是信手拈来地用技术,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学生课堂生成资源。有些老师一味地按照既成的课件开展教学活动,无视课堂生成,无视思想火花碰撞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行为不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值得我们质疑。而那些把需要讲解、重点记忆的内容写在课件上,忽略了传统的教学手段,放空黑板的教学方法也并不可取。屏显代替板书,学生一片空白。如果片面追求快捷高效,在电脑中存储整节课的所有教学内容和板书,教师便成了机器操作者,多媒体成了“电子黑板”,学生始终面对屏幕,用高效的“机灌”代替原先低效的“人灌”。
传统教学带有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也有目共睹。二者脱离其一都没法更好地服务课堂。只有将传统与现代技术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任何一方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 奚天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2] 甘泉.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教学,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