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6年南京市城乡小学生体质状况对比分析

2016年南京市城乡小学生体质状况对比分析

来源:刀刀网
2016年南京市城乡小学生体质状况对比分析

作者:朱壮志,于华

来源:《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第11期

摘 要:小学生的体质状况直接影响其进入青年、成年阶段的体质,甚至对其一生的健康都有影响,因此对于小学生体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随机抽取南京市部分小学的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对测试数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和深入研究,目的是了解南京城乡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身体机能水平、身体素质水平现状,探索各指标发展变化规律,分析城乡之间小学生体质的差异,旨在为南京市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及城乡小学生健康促进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南京市;城乡小学生;体质

Abstract: Since the physical condition of pupils directly affects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when they grow up, andeven the health of their whole life, it is quite important to search on physique of students. In this study, students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primary schools in Nanjing to test their physique. The data are deeply analyzed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development, physicalfunction and physical quality status,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es of each index, and analysis physical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upils.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provide active support in Nanjing Sportseducation and primary health promotion.

Key words: Nanjing; urban and rural pupils; physical condition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 0256 ( 2018 ) 11 - 0129 - 4

doi:10. 19379/j. cnki. issn. 1005 - 0256. 2018. 11. 054

1前言

有研究表明,很多成年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许多成年期疾病是这个时期隐患的暴露或疾病的继续。所以说小学生的体质状况直接影响其进入青年、成年的体质,甚至其一生体质的健康水平,因此对于小学生体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城乡小学生体质发育状况差异的相关研究显得更为迫切。自1979年以来,我国先后6次组织了大规模的学生体质调研[1]。1985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与1979年相比,发现城市男女生耐力下降较明显。1991年的监测报告中也指出学生耐力有所下降。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查结果显示,从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间,中国学生生长发育迅速,增长高峰期和最大增长值年龄提前,城乡差距缩小,速度、下肢爆发力、力量素质提高,但分析中再次指出耐力素质呈下降趋势,反映心肺功能的肺活量指标明显下降。

2000年教育部又组织了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本次调研覆盖了31省(自治区、直辖市)、21个民族、1947所学校,调研人数达34876人。2000年与1995年相比,我国学生的速度、耐力、柔韧、力量素质等均有所下降,除反映速度素质的50m跑成绩下降幅度较小外,其余各方面素质的下降幅度明显,学生的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在1995年比1985年下降的基础上又有

所下降。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结果表明[2]: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肺活量、握力水平有所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面对这种情况,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很重视,先后制定一系列法规和措施。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网络”对我国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同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订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以下简称《标准》[3],《标准》适用于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体质的健康状况,《标准》按百分制记分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同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阳光体育”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其核心就是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体质的健康水平。2007年4月4号,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颁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7年5月7日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学校下发的规格最高、最为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再一次提出要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要求全社会齐抓共管。一系列的法规让我们看到了的决心,也看到了增强学生体质的紧迫性。

作为江苏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省会城市———南京,其学生和学校规模在全省位居第一,以小学为例,截至2016年,南京市有小学385所,在校学生35万人[4]。有这么大规模的小学学生群体,他们的体质的健康状况将对江苏省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是以南京市6-11岁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方法,对部分南京市城市和乡镇小学生进行了体质测试,调查城乡小学生体质的现状,同时利用数学工具对影响小学生体质现状的十项指标,三个衍生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目的是了解南京城乡小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差异状况,探索各指标发展变化规律,旨在为南京市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及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南京市6-11岁的小学生。按照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测试对象,分别为江苏省南京市4所小学,其中市区小学2所(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南京市小西湖小学),乡镇农村小学2所(南京市东山小学、南京市六合区雄州中心小学)。共选取6-11岁学生3000人,经过数据整理,获取有效样本每个年龄组400人,共2400人。其中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学校595人(男生295人,女生300人),南京市小西湖小学605人(男生305人,女生300人),南京市东山小学625人(男生307人,女生318人),南京市合区雄州中心小学575人(男生293人,女生282人)。本研究样本选取,城市与农村人数均为1200人,城市男生、城市女生、农村男生与农村女生均为60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我国与学生体质健康尤其是小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文件、指示、和法规等,并查阅CNNK上的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相关前沿,为该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2.2调查法

对南京市6-11岁小学生样本进行了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各指标测量。指标选取完全采用国民体质测试中的指标。身体形态选取了身高、体重、胸围3个指标,派生出BMI(7-11岁)。生理机能选取了肺活量、握力2个指标,派生出肺活量体重指数、握力体重指数2个指标。身体素质选取了50米跑,用于测试学生的速度素质,50米�8往返跑,用于测试学生的耐力素质,立定跳远,用于测试学生下肢爆发力,坐位体前屈,用于测试学生的柔韧素质,斜体引体向上(男生),用于测试男生上肢力量素质,仰卧起坐(女生),用于测试女生的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素质。

2.2.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7.0和EXCEL2007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与整理。计算内容为:相关指标的平均数、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描述分析各指标的发展变化和规律;采用样本T检验方法对各年龄组男女指标均值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对各年龄组城乡男女学生相关指标的进行多重比较。

3结果与分析

3.1身体形态

本研究择取了目前比较普遍使用的几个指标身高、体重、胸围、BMI(体质指数)等指标的数据,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简明直接的呈现出了南京市城乡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现状和特点。

3.1.1身高

调查结果显示城乡男女学生在身高上有一定差异,其中6岁和7岁城乡男生身高水平基本一致,并无明显的差异。8-11岁,城市男生身高均高于农村男生,平均身高差值约为1.8厘米,抛去遗传因素的影响,该结果说明农村学生有助于身高的增长的饮食结构不如城市学生,这可能与经济因素有很大关系。6-11岁城市女生身高均高于农村女生,且城乡女生身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城乡女生身高均差最大值为4.1cm,出现在11岁组,最小值也达到了

1.6cm,出现在10岁组,其它年龄组身高均差均大于2cm。该结果说明,农村女生身高增长问题应该引起有关当局的关注。总体来看,城市小学生身高高于农村小学生,因此农村学生身高增长问题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引导。

3.1.2体重

体重是描述人体横向发育的指标,也是反映人体骨骼、肌肉、脂肪等重量综合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体重与遗传因素有关,但也与营养状况有关。体重的增加能够反映出肌肉、肌肉功能的增长和营养状况的改善,另外体重增加也与运动量大小相关。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城乡男生体重均比相应年龄阶段的女生要高。各年龄段城市男生平均体重均高于农村男生,其中6岁和7岁城乡男生体重差异不大,不足0.8kg,8岁到11岁,差异变大,其中11岁差异最大,达到2.0kg。城乡男生体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年龄段为8岁、9岁、11岁。各年龄段城市女生平均体重均略高于农村女生,平均体重差异具有显著性的年龄段为6岁、7岁、11岁,11岁差异最大,达到2.8kg。农村女生平均体重处于所有组别中的最低水平。这一结果的出现可能与城市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农村,而便利的生活设施、相对狭小的生活空间却无法达到像农村学生一样多的运动量有关。

3.1.3身体质量指数

BMI是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的缩写,是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值,是评断肥胖程度的指标之一。BMI指数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本研究对南京市7岁到11岁小学生BMI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城乡学生在BMI水平上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城乡男生在BMI水平上具有较大差异,城乡女生在BMI水平上差异较小。从结果可以看出农村男生正常体重比例高于同年龄段城市男生,超重者和肥胖者比例在多数年龄段都低于城市男生,但是偏瘦者比例在多数年龄段较城市男生高。农村男生正常体重者比例都在60%以上,而城市男生的正常体重比例在8-10岁三个年龄段则只有58%-59%,处于较低水平。7-11岁城市女生正常体重者比例随年龄增加,农村女生也维持在较高比例水平,二者在8-11岁正常体重者比例基本等于或高于80%。结果显示,7岁组城市女生和农村女生超重者与肥胖者比例达到了所有年龄组的最高水平,在20%左右,此后逐渐降低,基本维持在较低水平。如果仅从肥胖率来看,城乡男生肥胖比例基本随年龄段增加而下降,城市男生除9岁组外,其肥胖比例都高于农村男生,8岁、10岁、11岁差异较显著,达到5%以上。10岁和11岁农村男生肥胖比例处在了最低水平,皆为2.0%左右。城市和农村女生高年龄段学生肥胖者比例均低于低年龄段学生,特别是农村女生在9-11岁组其肥胖者比例维持了1%左右的最低水平,多数年龄段农村女生肥胖者少于城市女生。总的来说BMI指数城市高于农村,这可能是由于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异,城市小学生营养状况好于农村小学生的原因造成的。

3.1.4胸围

结果反映了城乡男女生胸围均随年龄的增长递增。胸围指标在城乡之间存在差异性,除7岁外,城市男生平均胸围与农村男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值在1-3cm,同其他三个组别相比城市男生各年龄段平均胸围最高。各年龄段城市女生平均胸围均高于农村女生,二者平均胸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年龄段为7岁、8岁、11岁,差值也在1-3cm之间。10岁到11岁城市女生平均胸围增幅高于其它年龄之间增幅,增幅达到5cm,这可能说明城市女生青春期发育开始,且发育早于农村女生。这一统计结果反映了城市学生营养状况普遍高于农村的事实。

3.2身体机能

3.2.1肺活量体重指数

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是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在一定意义上可反映呼吸机能的潜在能力,反映肺的容积和肺的扩张能力,与年龄、性别、体表面积、体位、体重、呼吸肌强弱以及肺和胸廓弹性等因素有关。肺活量体重指数的计算公式是:肺活量/体重,计量单位:肺活量毫升(ml),体重公斤(kg)。亦即用每1kg体重的肺活量的相对值来反映肺活量与体重的相关程度,用以对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客观的定量比较分析,减少因体重差异而造成的肺活量差异,使评价更为客观。

结果表明,城市男生肺活量体重指数6岁最低,到7岁有所提高,7岁至9岁缓慢下降,9岁到11岁逐渐上升,农村男生6岁、7岁肺活量体重指数基本持平,8岁有所下降,8岁到10岁显著提高,11岁又显著下降。城市女生6岁到7岁下降到最低水平,8岁提高到最高水平,此后逐渐下降。农村女生最低水平出现在8岁,最高值出现在10岁。值得注意的是10岁到11岁,农村男女生、城市女生肺活量体重指数均有显著下降趋势。肺活量体重指数在城乡学生之间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城乡男生、城乡女生在各个年龄段P值均小于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城市男女生的肺活量指数均值均低于同年龄组的农村男女生。城乡男生肺活量体重指数最大差值为14.61,城乡女生最大差值也达到了13.74,最大差值均出现在了10岁组,8岁城乡男生与城乡女生肺活量体重指数均值差值较小,而11岁城乡男生肺活量体重均值差值降到了城乡男女肺活量体重指数的最低水平。

影响肺活量的因素很多,而健康状况愈好、胸廓愈大的人肺活量愈大,胸廓的大小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体育锻炼能够增大肺的通气量。除了遗传因素影响之外,长时间的伏案学习,体育锻炼不足,也会降低肺活量。如果肺活量在初中还仍然持续降低的话,那么体育锻炼的途径不能抛弃,必须严格执行。

3.2.2握力体重指数

握力项目用于反映被测者的力量素质。有研究表面一个人的握力与其全身力量是成高度相关的,还有研究表明握力能够间接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握力增长或维持在较高水平时,健康状况就好,握力下降时健康状况就不好,所以它也是反映一个人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与人的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城乡男生握力体重指数基本出现增龄性增长趋势,只有农村男生10岁到11岁时有所下降。6-11岁,城乡女生握力体重指数均随年龄递增,各年龄段间增加幅度略有不同,特别是城市女生在7-8岁,9-10岁均出现6.3的最大年增长率。握力体重指数在城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各年龄段农村男生均值均高于城市男生,8岁除外。农村与城市女生的握力平均值差值最大值为10.07,出现在10岁;最小值为2.76,出现在8岁。各年龄段农村女生握力体重指数均高于城市女生,除10岁外,其它各年龄段城乡女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值在3.4-8.3之间,最大差值出现在7岁组。其它年龄组城乡男女生握力体重指数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农村生活结构中力量性的练习要高于城市。

3.3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本次调研对50米、50米×8往返跑、立定跳远及坐位体前屈、斜体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等项目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

3.3.150米跑

可以看出,城乡男女完成50米跑所用时间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呈增龄性变化趋势。城乡男生和城乡女生在6岁、7岁组,50米成绩均大致相同,9岁、10岁农村男生好于城市男生,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城乡女生相比,6-9岁农村女生好于城市女生,10岁、11岁则城市女生好于农村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年龄为8岁、9岁、11岁,总体来看,农村小学生速度素质稍好于城市小学生。这与农村交通状况导致的学生经常的徒步练习结果不无联系,因此,建议城市学生要增加经常性的走跑练习。3.3.250米×8耐力是衡量人的体质健康状况和劳动工作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也是从事各项运动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运动素质,测试耐力水平对评价学生体质的健康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专家指出:要想阻止学生的运动素质下降的趋势,首先要阻止住耐力素质的进一步下降。

50米×8成绩在城乡学生之间多数年龄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岁到10岁,城乡男生和城乡女生之间差值较大,其中男生差异在3.7-11秒之间,女生差异在2-9.8秒之间,女生之间差异略小于男生,11岁城乡学生差值减小,男生相差1.2秒,女生只相差0.4秒,无统计学意义。城市男生50米×8成绩随年龄增长逐步提高,农村男生总体也成相同趋势,但9岁时均值曲线反常上扬,说明此年龄段农村男生成绩有所下降。6-9岁城乡女生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10岁、11岁二者之间成绩差异减小,各年龄段农村女生成绩优于城市女生。长跑能充分地促进体内脂肪分解供能,有效提高机体分解和利用脂类物质的能力,促进身体健康,鉴于城市小学生肥胖率高于农村小学生,耐力水平较差的现状,建议体育教师加强引导和指导,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长跑训练。

3.3.3立定跳远

立定跳远是测试爆发力的项目,爆发力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发挥最大力量,它不仅取决于力

量,而且取决于力量和速度的配合程度。立定跳远在人们日常生活、劳动中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统计结果表明,各年龄段城乡男生立定跳远水平高于同年龄段女生。城乡男生立定跳远呈增龄性变化趋势。城乡男生9岁组立定跳远均值相差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它年龄段相差1-4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城市女生立定跳远水平高于同年龄段农村女生,城乡女生在7岁、8岁、10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10岁城市女生立定跳远水平提高显著,增幅在8-12cm,10岁到11岁提高幅度放缓,只有2cm。农村女生增长幅度有一定波动性,9到10岁,甚至下降,6-7岁增长较少,为4cm,其它年龄段间增长较快,增幅在10-14cm之间。这一指标的结果表明,除了爆发力区别外,农村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要低于城市学生,建议乡村体育教师加强相应项目比如健美操、舞蹈等学习和练习,以利于更好的发挥爆发力。

3.3.4坐位体前屈

坐位体前屈是反映人体柔韧素质的一项主要指标。柔韧性是指人体完成动作时关节、肌肉、肌腱和韧带的伸展能力。柔韧素质与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当人们缺乏体育锻炼体质下降时,很多都是从柔韧素质的下降开始的。结果显示,总体来看,坐位体前屈指标除农村男生水平大体呈现逐年龄段降低外,城市男生和城乡女生水平呈现波动变化的特点。10-11岁,除城市女生外,其他三类别学生坐位体前屈水平均有所下降。除11岁,其他年龄段乡村男生均高于城市男生,其中7、8、9岁城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值在2cm之上。除11岁外,城乡女生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柔韧性下降可以通过生物学的途径解释,但是如果下降速度达到一定限定时,则表明了体育锻炼的缺乏,因此,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增加柔韧素质练习是一直都非常必要的。

3.3.5男(斜体引体向上)女(仰卧起坐)结果表明城市男生斜体引体向上水平波动增长,除7-8岁增长幅度较大,增幅为8.8,其他年龄段或缓慢增长或缓慢下降,最低值出现在7岁,最高值出现在8岁。农村男生斜体引体向上水平在6-10岁处于递增阶段,其中9-10岁增长幅度较大,为9.9,10岁到11岁出现大幅度下降,下降12.2。城乡之间差异没有明显规律,10岁组的数据农村高于城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岁组的数据城市高于农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城市女生各年龄段仰卧起坐均值均高于农村女生,差值在9-14.9之间,最大差值出现在10岁组,各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女生在6-10岁,仰卧起坐素质逐年递增,10-11岁则呈下降趋势。乡村女生在6-9岁时,仰卧起坐素质随年龄增长显著,而9-11岁则基本持平。统计数据显示,城市与农村男生的斜引体向上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但是女生组的仰卧起坐素质城市的明显高于农村女生,这与前述城市女生力量和柔韧素质的结果相一致,但是农村女生的仰卧起坐成绩偏低则可能涉及更多的历史原因,包括观念的、现实的、利益性的因素,农村女生此素质的改观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理解和倡导。

4结论

4.1身体形态

南京市6-11岁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三个指标,增龄性趋势明显,城乡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城市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状况整体好于同龄的农村小学生。BMI指数分析看出各年龄段南京市男女小学生体重基本正常,正常体重比例在%-90.5%之间,但是男生与同年龄段女生相比超重和肥胖比率明显较高,男生各年龄组体重超重和肥胖比例均超过30%,而女生只有七岁组的超重和肥胖比例超过20%,其他组均低于15%,由此可见,南京小学男生体重超重及肥胖问题非常严重,超重及肥胖率己超过20%的警戒线。城市小学生体重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农村小学生。

4.2身体机能

农村6-11岁小学生身体机能状况整体好于同龄的城市小学生。各年龄段城市男女生的肺活量指数均值均低于同年龄组的农村男女生,城乡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城乡男生肺活量体重指数最大差值为14.61,城乡女生最大差值也达到了13.74,最大差值均出现在了10岁组。各年龄段农村男女生握力体重指数均值均高于城市男女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城乡男生平均值差值最大值为10.07,出现在10岁,女生最大差值8.3,出现在7岁。

4.3身体素质

各项指标男女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速度、耐力、爆发力方面男生优于女生,柔韧性女生优于男生,城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速度,农村学生好于城市学生。耐力水城乡学生之间多数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来看农村学生优于城市学生。爆发力、腰腹力量,各年龄段城市女生高于同年龄段农村女生,差异显著,男生城乡之间差异基本无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2006]5号),2006-12-20.

[2]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8.

[4]百度:http://baike.baidu.com/view/4026.ht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