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繁华》说课
张红杰
说教材
本文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用准确并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清明上河图》,彰显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热爱中华文明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说明文,已经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文章详略得当,充分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介绍《清明上河图》,叙述清晰,议论点睛,充分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很容易使学生理解。 说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字词,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学习本课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3、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说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说教学难点
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题目《梦回繁华》引出《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即靖康之耻后由北宋到南宋,南渡的北宋移民对北宋繁华的眷恋及对南宋安于现状偏安一隅的愤慨。 二、作者简介
毛宁,1975年生,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梦回繁华》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篇作品
三、解析字词
汴梁( ) 田畴( ) 跋涉( )漕运( ) 舳舻( ) 握篙( ) 摩肩接踵( ) 络绎不绝( )
长而不冗( ) 遒劲( )绢 ( ) 行旅 ( )
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络绎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遒劲:雄健有力。
形态各异:指很多事物形状、姿态、形式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色。
题跋:写在字画、书籍、碑帖等前面的文字叫题,后面的叫跋
四、思路解析
第一部分(①):说明北宋时期的繁荣景象,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例,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②-④):说明《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概况、画面结构和画面内容。
第三部分(⑤):说明《清明上河图》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五、说明方法及说明顺序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2、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3、《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4、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5、空间顺序
六、主旨概括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结构和内容的阐述,介绍了北宋汴梁的生活面貌,展现了一派繁荣景象,肯定了《清明上河图》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七、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 北宋汴梁
梦 张择端生平贡献 回繁第二部分 《清明上河图》 华 画卷描绘内容
第三部分 高度评价
形象资料艺术价值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