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信息时代阅读的多元化取向

信息时代阅读的多元化取向

来源:刀刀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囤童喜惦稚 ・2006年第1期 学术方阵・ 信息时代阅读的多元化取向 徐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新现代阿读的理念是,培植爱好知识的品性,造就主动阅读的习惯,达成终身热爱学习的行为,一切阅读都是为了开 拓思维空间,培养批判精神,激发想象力、锻炼创造力,只有夯实文化基础,改善知识结构,才能创造新知,才能经得住科学史、 技术史 思想文化史的考验,才能转化为推动时代发展的生产力,这是信息日寸代多元化阅读的显著特征和本质要求。 关键词I_信息时代阅读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06)01—0060—06 Multi--Purpose Choice of Reading during information Time Xu Yah(Department ofInformation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Jiangsu Nanjing,210093) gl ̄lrael:Reading notions in the new time are:developing character of loving knowledge,forming habit of active reading,and foster ,behavior of life—long learning.In this sense,reading is to broaden thinking horizon,develop critical spiirt,arouse imagination,and temper creative ability.Therefore,only a solid cultural foundation being laid and knowledge structure being improved,can new knowl- edge be created. Keywords:ifornmation time multi—purpose reading CLc number:251 Document∞de:A Article ID:1003—6938(2006)01—006o-06 “阅”的本义是“逐一点看”,意思是用眼睛一字不漏地 阅读包含了从不知到渐知、从泛知到追求深知的全过 程。它是构成“阅读主体”的人,与客体(既可以是书、报、刊 的文献天地,也可以是整个网络世界、宇宙天地)相互作用的 仔细观看,引申为看、观看;“读”的本义是“照文字念、诵”, 通过用嘴出声念诵,达成对字句意义的理解,如宣读、朗读、 诵读。后来也引申到了“看”的意思上,如“读小说”、“读画” (欣赏画意)等,这就为后世在“看”的意义上,把“阅”和“读” 过程,是读者感官与精神同步活动的一种方式,重在汲取知 识和学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思想上的启迪。一个人的知 识与见识,离不开阅读的行为。所谓“阅读”,其实正是人类 结合到一起提供了机缘,形成为“阅读”一词的固定用法。如 曾巩《徐禧给事中制》的书信中,就有了“惟精敏不懈,可以 周阅读”之说。 叶圣陶先生说过“万物皆书卷,天地阅览室”,几乎所有 的图书,都是作者阅览天地万物的结果。当今现代信息传播 的理论和实践,也为我们全面认识“阅读”这一人类文化现象 提供了广阔的视角。 认知世界、认识社会,包括认知人类自身的过程。它是人类 知识传承和文化延续的基本手段,也是丰富和充实百年人生 的重要方式。 虽然听广播、看电视、网上浏览,都是现代人获取固有信 息和知识的有效途径,但是那种获取在相当意义上来说,毕 竟还是浅表层次的汲取。更深层次的汲取,则应该通过书、 收稿日期:2005—11—18;责任编辑:王景发 6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囤童占帖锥 2006年第1期 报、刊所获取的客观知识,与自身所积极参与的社会实践形 风景。 成有机结合,并以此造就自己独到的心得、感悟、发现和创 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出版商、大 新。因此,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社会里,当电子媒介越来越 众媒体乃至版税化了的作者,是很容易联姻为一个“利益共 成为重要知识载体的时候,变化的其实仅仅是求知的方式, 同体”的。在他们的“共谋”下,旨在吸引人眼球的“噱头”为 而不变的依然是阅读的精神,以及人们在汲取知识以后,如 特征、以“炒作”为手段、以“文化”为外衣的“注意力经济”。 何转化为实践才干的人生智慧。 常常会在巨大的利益驱动力下失去人文和科学的理性。读 一“1995:阅读时代的分水岭?” 者判别是非的主体意识,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强力的信 息流所稀释。广大读者应该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铅与火”的传统出版时代,人们常常把“阅读”狭义 信息时代的阅读,读者最容易迷失于书林学海。我国当 地等同于“读书”,因为那时候,书籍是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 代著名作家王蒙曾经在2002年7月19日的《文汇读书周 的主要载体。当人类进入“电与光”的当代出版时期,“阅 报》上,以一个作家的敏感,写及此类问题。他举一个喜欢看 读”已经不限于平面的书、报、刊等纸质印刷品,而是与多媒 书读报的成年人“老王”为例道:“老王年轻时只有有限的几 体并驾齐驱了。1995年前后,该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本书,他把这几本书读了又读。“”当中,没有书读,但他 首先是编辑、出版、印刷普遍地从铅印排版技术转型为 已养成了夜读的习惯。他每天把仅有的《人民日报》读得几 激光照相排版系统。这就为更新出版物的开本,丰富出版物 乎能背诵下来……现在他的书七间屋也装不下,他翻来翻 的版面,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一个“图”与“文”有可能真 去,手里拿着甲书时心想也许不如乙书好吧,手里拿着丙书 正“并茂”的读者视觉新时代,呼之欲出。 时,叉想还不如先读丁书呢。” 同时,从来都是与时俱进的出版事业,几乎无条件地全 王蒙随后发表议论说:“在没有多少书可读的时候,他记 盘接受了因特网所带来的信息传播的成果。信息资源 得他读了哪些书,在有大量的书可供选择的时候,他读一天 获得的快捷,为作者的知识整序,为编辑的选题创意,为图书 书也不记得到底读了些什么”。 的组稿、编辑、校对乃至印制和营销,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 这位“老王”可以说是信息时代一种患了“阅读焦虑症” 越环境。由此一个由出版物出版快速、更新周期短小所引领 的读者典型,他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和汹涌而来的知识浪 的读者逮读时代,便应运而生了。 潮 最宝贵的“自我:’(人的主体意识和终极关怀)迷失了。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在1995年前后,人们对于信息 他已经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应该汲取什么,而读书求知又 化的生活节奏尚未完成身心适应,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观念开 是为了什么。其实,人类世代读书求知所积累下来的阅读经 始逐步确立、前景令人向往,另一方面外面世界的纷繁和动 验和教训,将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启迪,前人读书的得失依然 荡也让人感到无奈,身处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一种“怀旧” 值得信息时代的我们认真总结和借鉴。 和“逐新”的心理倾向,终于促成了“两头看”的社会阅读取 那么,从人们曾经掌灯迎候的1995年,到适才品茗话别 向,读者层面由此发生急剧分化,如今有愈演愈烈之势。 的20041年,这十年的出版和阅读,为社会积累了几多经验, 1995年以来的重大国内、国际政治事件,以及“知识经 又提供了几多教训呢? 济”、“全球化”、“学习型社会”……种种文化、经济理念的风 靡,造就了中国一时的出书风潮。这期间,“时新读物 常常 二“阅读造就一个时代的风情” 以“畅销书”的人时风情。诱惑着读者的消费,吸引着读者的 在知识载体中,负载着人类文明辉煌成果的,以印刷型 眼球,从而造就了书市日新月异的风情。纷繁的“畅销书”炒 书 报、刊为主体的文献,尤其是其中的重要类型——书本, 作,在构建一个时代阅读时尚的同时,也招致了广泛的社会 曾经扮演过举足轻重的知识载体和知识传播的角色。因此 批评,从而标志着“畅销书”从此正式进入中国书业的生态 在知识传播的书籍时代,读书便成为人们求知的主要方式。 圈。  .如今 时代列车已经驶入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于是,阅读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编辑的组稿,作者的编著毕 的“两化”格局——时尚化和多媒体化方兴未艾。 竟不是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因此作者和编者又似乎不约而 人人需要读书,人人迫切希望读书,在当今时代似乎已 同地把眼光都投向了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一个重新观照、 经不成问题,但是读什么,怎样读,是多读人文经典,还是紧 整合和传播名著文化的时代,成为1995年以来一道亮丽的 随时尚不放弃每一部时新读物,却成为了一个问题,而且可 6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徐雁:信息时代阅读的多元化取向 能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阅读问题”。 和积压的可悲结局。数年累计下来,此类图书的积压数量超 《三国志 魏志・高贵乡公传》说:“自今以后,群臣皆 当玩习古义,修明经典。”所谓“经典”,是指最重要的、具有 指导意义的权威性著作;而 时尚”,则是指特定时期内,被人 过了1亿册。这些当年名悬各种“排行榜”、人人惟恐后读韵 “畅销书”,终于又被媒体总结为:“明星出书到尽头..图书一 亿化纸浆”。“明星图书”的破产,最终造成 了。书业界在物 们群起采用并模仿的某种新奇的生活趣味、社会观念 语言 习惯 文艺惯向 行为模式,具体如服装发型、时新读物等韵 广为流行 从学理上来说,“时尚”这种外表行为模式的流传 力、财力和人力上的浪费,更一举促成了中国读书羿追求时 尚的浮躁阅读风气! , _l 西方社会学家马尔克斯在所著《一度空间的人》中,曾忧 心忡忡地指出,在大众传播和大众文化的影响下,现代人容 易变得缺乏深度,甚至走向新的无知。书籍是有其性质和类 型的,因此读书需要选择。选择,就是对书籍的价值作出恰 当的判断,作为自己读什么、怎样读的指针。另一方面,当今 社会已经由著作精英性时代进入出版大众化时代,几乎人人 现象,是习俗的变动形态,,当它被时间固定化以后,也便成为 了新的习俗 丽习俗被长期传承以后,才可能演化为“经 典”。  ::. 因此,就读者阋读的层面来说,一部新书,只有经受了跨 越时问和空间的读者群的检验,才能看出其经典化的成分。 本文试图选择几个具体的话题,来勾勒近十年来的出版面目 与阅读时尚:  。可以提笔敲键做“作家”、时时处处见“书籍”,书籍的价值评 估问题也由此显得空前重要。 当前的图书市场,是一个纷繁得极易让人迷失的时新书 (1)读物纷繁,令人目眩神迷 我在上世纪末所著的《到书海看潮》(与谭华军合著,江 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版)中,曾经引用过形容当时出书 状态的顺口溜: 林。一方面,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 使得个人化的写作成为一种可能,有时更成为一种书籍市场 的需求;另一方面,无论是个人写作的现代化方式、手稿复制 后传播的先进印刷技术,还是书籍包装和广告宣传的时尚传 媒手段,都极大地支持着书籍的快速和高速生产。因此 在 这样一个被市场化和全球化主导着的商品经济社会里j 讨论 和关注书籍价值评判问题,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  r大书名著多得来,丛书套书列成排。买书卖书都喊难, 新书如海真无奈。” 当时中国的图书市场可谓淆乱一时。虽然先辈曾经说 过:“一国文化的盛衰与出版图书的多寡成正比例。我们只 要看出书的数量,就可以知道那一国的文化程度。而担任出 江苏随笔作家唐亮先生曾经有《名著的洗札》。文 谈到 版图书这个重要任务的,就是出版业。”但是在特定时期的中 国,却未必能够适用。’ 自己在上个世纪末一度迷失于时新书林的心路历程。他写 道: 、 就 ̄1995至;2004年而言。,一方面,中国图书出版和发行 正处在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追 名”和“逐利”正如鱼和熊掌之不可兼得,但它们又往往同时 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读文学名著了,应该说在我人生中 名著的确给过我丰厚的精神养料,无论是屠格涅夫,还是陀 斯妥耶夫斯基;无论是雨果,还是巴尔扎克;无论是狄更斯, 还是哈代等等,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 然而,近几年随着图书市场的繁荣,各类书籍五彩缤纷, 极具诱惑力,简直使我感到目不暇接,因此我的阅读兴趣大 增,除了文学外,我还爱上了哲学、历史,以及有关人生感悟、 组合成强大的出书动力。加上社会上各种推波助澜的因索, 遂使我国当代图书出版能力空前膨胀,年度出书数量一直居 高不下,常年保持在10万种左右。另一方面,出版商只重视 促销活动的策划,而不重视导读工作的开发,遂致人们面对 海潮般的书市不免茫然失措,无所适从。在新、旧世纪之交, 文化寻根方面的散文、随笔之类,这些都激起了我的阅读欲 望。一会儿余秋雨、一会儿黄仁宇一会儿又出来个李辉一会 儿对王小波的作品产生了兴趣,真是觉得书海无尽、学海无 边。我顿时觉得很累,因为整天看书,但还是跟不上一个又 一出版界曾经作过一个统计,“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翻版本多 达100种以上,当代长篇小说的年出版量是1000部左右。 至于中国内地更有多达140多人以上的演艺界明星,在 lo0多家出版社出版了其个人自传、随笔和回忆录之类的图 书,总印数累计高达lSoo多万册以上。这些红极一时的“明 星图书”,往往在一个短时期内大量上市,在大众媒体的炒作 个阅读热点,总感到有种落伍的感觉。我真想歇一歇,抛 开那些热门书,以便静一静心,于是我想起久违了的名著  t。●●●●● 和宣传下,煽起民众阅读欲望,引导购买行为,成功实施市场 销售 但是在“各领风骚数十天”之后,终于不免停滞、冷落 62 于是作者看起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并开始阅 读果戈里的小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囤童毒-I毒靠l 2006年第1期 以后者为例,他在读果戈里的《鼻子》《肖像》《外套》《狂 最佳散文选》和{2002年大学生最佳诗歌选》,一方面出版商 人日记》等名篇过程中,忽然发现,那些淋漓尽致的人物刻 宣称:“年选本将把权威性放在第一位,做成绝对的专家选 画,以及对社会众生相的讽刺,居然就像是为今天的社会写 本,树立为‘世纪文学存档’的概念”;但是另一方面,此两书 的i“因此,我边阅读,边不时地和今天的现实相联系,我仿佛 的编选者谭五昌则向读书界放言:“最佳只是出版社放出的 也拿起了笔,写着果戈里风格的小说。”并更深入地领悟到: 一个吸引读者的信号,是注意力经济的产物。但是吸引注意 “鲁迅先生为什么套用‘狂人日记’的名字,写出了中国化的 之后,读者买不买还得看质量。对于读者来说,只能尽可能 同名小说的缘故,其实今天仍然可以套用这个名字,写出当 地进行信号甄别,以便读到更好的作品。” 今的‘狂人日记’,这也许就是果戈里小说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所谓“信号甄别”,也就是信息选择的意思。即使面对 的体现。” “最佳”l的高点强力的图书推介信息,仍然需要接受者自己加 这些无疑是读小说名著以后所获得的重要心得和珍贵 以 甄别”,可见信息选择的现实性是多么迫切。 启示,也就是一个人由读经典性的文学名著所获得的见识。 时下,时新书与畅销书基本上组成了“时尚读物”。关于 但是作者回忆说,自己重新捧读名著的过程,却不是一开始 “时尚”,人们有着诸多理解,但是流行性和大众化显然是其 就回到了“状态”、进入了“境界”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在阅读 重要特征。“年年季季”都在变换着的肘新书目与畅销书目, 上回归和调整的过程: 就是图书市场的流行色,它永远踩着时尚的节拍在变异,是 也许在红尘中的时间呆得过长,因此手捧着车尔尼雪夫 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杂交出来的商业怪胎。不少图书在 斯基的《怎么办》一时感到不知所云,连其中的人物名字也记 浓厚的商业气息下覆盖着的是煽情以逐利的商业目的。 不起来,眼前的文字好像蒙上了一层迷雾,无法映人头脑,沁 . 当然,笔者反对阅读无谓的畅销书与时新书,并不是排 人心田,我感到了一阵悲伤。真的,我的心灵难道已经被世 斥阅读一切时新的、时尚的书籍。我们既然提倡紧随时代的 俗所侵蚀?我不时调整心态,排除干扰,坚持每天深夜看书, 知识列车,与时俱进地调整知识结构,那么就必然要求讲究 力求把自己的感情融进书中,终于使我再次体味到了名著的 经典名著和新版图书之间的阅读比重.,让自己成为一个现代 内涵…… 社会中既知古典又识时务的知识俊杰。 由这一番亲历,作者有关时新书和名著阅读关系的认 我们提倡紧随时代的知识列车,与时俱进地调整知识结 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他说:“如果把那些热闹书比作 构,那么就必然要求讲究经典名著和新版图书之间的阅读比 红尘世界的话,那么名著便是能把人引入宗教般圣洁的精神 重 让自己成为一个现代社会中既知古典又识时务的“知识 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无疑能促使人摒弃浮躁的杂念”,他说: 俊杰”。显然,我们反对阅读无谓的畅销书,并不是要排斥阅 “从名著中我好像找到了自己的精神需要,那是一种对 读一切时新的、时尚的书籍,只不过那些以“炒作”和“噱头” 生活冷峻的观察,深刻地体验,以一种坚韧的意志、真诚的感 为宣传特征的所谓“畅销书”,决不应该成为读者的首选。 情加以对待,进行充实的心灵感受。虽然人生在红尘中无法 (3)人文经典,风景啥时再好  .和红尘隔断,也无法和世俗决袭,但人却不应该完全被滚滚 、中外哲人都极其看重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的作用,认 红尘所掩没,被世俗观念所浸淫,人应该要有属于自己的精 为它们是先贤们珍贵的精神产品,是整个民族的至尊之宝, 神家园,有寄托,才能追求,有追求才有进步。因此我真正体 是人们了解历史、投身时代、建设社会,甚至是征服宇宙的重 会到在阅读各类热门书的同时,切不可抛弃名著,名著的魅 要工具。2003年初冬,北京大学哲学系汤一介教授在南京现 力是超越时空的,只有经过名著洗礼的人,才能在人生道路 身说法道:“从我们的经验看,从小读的人文经典,使我们终 上健康成长。” 身受用。因为中国的人文经典里最重要的道理,就是教人如 (2)原创缺位,新书终为泡沫 何做人。” 由于利益的驱动,各种文学作品选本、应时题材的书籍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知名哲学史专家任继愈先生也曾 和图文匹配的散文随笔,不断大行其市,令读者在购买上重 经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呼吁“开展经典文化建设活 复投资。而三四年前“折价书店”的出现,正是对于新书出版 动 。他指出:“作为人类智慧文明源泉的古今中外经典,对 泡沫化的一种过滤和沉淀。 、 于促进我们的教育改革、文化进步、科技发展,以及培养高素 以中国文学作品的出版市场为例,近年来各种当代文学 质、创造性人才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古今中外的经典是人 选本层出不穷。如春风文艺出版社推出的(2002年大学生 类智慧的源泉,朗诵经典是开发潜能、学习语言、提高修养、 6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徐雁:信息时代阅读的多元化取向 开启智慧的重要途径,对于塑造新世纪学贯中西、锐意创新 的优秀人才,有着特殊的催化作用。” 在人文经典书籍中,中外文学名著就是一种经过了时间 和空问双重考验的优质精神产品。  .大众阅读,伴生了“轻阅读”现象的产生。“轻阅读”之 “轻”,不应该成为“肤浅”和“浅薄”的代名词。因为出版行 为面对的是广大的读者,读者的喜好虽然是读物编辑发行的 理由,但是它毕竟是能够对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作用的东西。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 演义》和《红楼梦》,现、当代文学名著如《子夜》、《雷雨》、 因而在这个闹热的大众阅读时代,我们其实更需要的是一种 新的阅读精神。笔者认为只有沉潜的学风。才有助于我们心 智的丰沛。 《家》、《围城》,以及《繁星》、《春水》、《朝花夕拾》、《骆驼祥 子》《城南旧事》、《汪洋中的一条船》,外国文学名著如《鲁滨 孙漂流记》、《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 在2002年春笔者一次主持的有关“轻阅读”的讨论中, 南京大学硕士生刘佳认为,阅读本身只是人类一个普通的行 也妮・葛朗台》、《复活》、《老人与海》,《格列佛游记》、《钢铁 是怎样炼成的》 《童年》及《名人传》(贝多芬、米开朗琪罗、 托尔斯泰传)等等都是。我们有必要来摆正畅销书与人文经 典在阅读价值上的高下主次关系。 如今的一个流行趋势是。让经典著作图文并举,走“插图 为,阅读的对象并没有天然的高下之分,但图书却被人为地 划分为两块——“大众读物”和“经典读物”。“大众读物”走 了轻快路线,拥有更多的读者;“经典读物”却呈现出J派厚 重庄严之色,被认为是“阳春白雪”。当这两个阵地形成的同 时,双方的读者也就有了争辩甚至争锋。 “轻阅读”无疑是大众读物的一分子,从大众阅读衍生出 来的轻阅读除了“大众”以外,还有时尚的外衣,除了时尚以 外还有构思出来的新意。轻松、愉悦,再加一点幻想的空间, 典藏本”的再制作道路。如上个世纪2O年代以来重新流行 一时的清代文人沈复的《浮生六记》,在8O年代初重新排印 出版时。不过是小32开、七八十页篇幅的一个小册子,但是 在时尚的出版潮流的包裹下,三四万字的内容主题无多变 化,但是2OO3年1月北京出版社的新印本,却已摇身变为16 这样的读物怎能让人拒绝呢?“轻阅读”现象既然已经出现, 就必须正视它,面对“轻阅读”,也许是面对一种选择——拒 绝抑或接受。世上本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度,全盘接受和 开,240多页的”典藏插图本”了,书价因而不菲。市场营销 空间相应得到了扩张。 全盘否定都失之轻率,何妨来点“拿来主义 ,为自己而读书, 读人文经典、读文学名著,就是与古今中外高尚的、杰出 读自己爱读的书。好在人是思考的主体,好在我们也不是只 有一本书、一类书可以选择。 的人士交谈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大力倡导名著的鉴赏和经 典的阅读 就是为了让有益于人生的“阅读基因”及早地注入 机体。让人们在家里、在教室里,或是在课余、在节假日里,甚 至在毕业以后、从业之余,不管是在大都市做员工,在机关办 朱敏则提出,出版界应有足够的雅量容纳包括“轻阅读” 在内的各种读物的产生和存在,以造就一个时代、一个社会 的合理阅读结构。人类的阅读生态应该像自然界的生物圈 一公室坐班,还是在乡村集镇做工务农,都有一种内在的精神 样,层次越多样。种类越丰富,系统的结构也就越稳定。 但在另一方面,出版方和媒体不应该盲目跟风,一味迎 渴求,随时愿意打开书本,终身想要亲近书本,自觉自愿地与 古今中外的“高尚人士”和“杰出人士”交谈。因此,中国艺 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梦溪先生表示:“在今天 合读者口味,而放弃其引导读者阅读的积极作用。“以读者 为本”的出版理念绝不仅仅是“适应市场”和“迎合读者”这 么简单的一种操作,还应当包括“超越俗世”、“引领灵魂”这 强调‘阅读经典’…一・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 尤为重要。” 《中华读书报》曾经在2003年4月23日发行的“教育双 种深层次的人类终极价值关怀。要为社会负责,要对读者的 长远利害负责,因此。要鼓励我国出版业对于品位的追求和 理想的追求。 周刊”中设立了“阅读风向”栏目,刊登中国内地大学生阅读 调查的通讯报告,其中总结作为“时尚之都”上海的大学生的 阅读特征是,“快餐阅读”和“经典阅读”的并行不悖。文章 披露:“在上海大学生的眼中,无论是畅销书、时尚杂志还是 《新华日报》在2003年9月26日报道说,东南大学一至 三年级学生的抽样阅读调查反映,经典名著依然是阅读的首 选读物,认为“学术的内在精髓是相通的,阅读不但不会影响 专业,反而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至少有三成的大学生没 有自己的“阅读计划”,更有少数学生则“基本没有课外阅 名家文学作品、学术书籍,有情趣、非功利性的阅读才是他们 追捧的。”而“同学朋友介绍、老师推荐、杂志报刊及网上评论 是大学生了解图书、选择自己阅读书籍的几个途径。” (4)大众阅读,何时不再浮躁 64 读”。至于那些被出版商看好、发行商认销的以“人生励志和 成功”为主题的流行书籍,电子书籍和网上阅读也不构成当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囤素喜I悖锥 前“大学生的主要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网上阅 2006年第1期 阅读口味,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地寻找名著经典与读者的 读并不是将来阅读的发展趋势。”在被访的学生中,有百分之 契合点,帮助读者(有时候也是自己)找到合适的的“阅读入 口”,然后引导登堂,指点入室,从而愉快地流连其中。 十的人呼吁“学校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 . , 导”,甚至“有必要给学生配备阅读方面的指导老师,并且进 行经常性的引导。” 有 位外国著名作家说过:“谁要是没有被一本好书俘 虏过,那将是最大的遗憾。”那么,“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呢? 我认为,“最大遗憾”是人的百年人生失去了与古今中外高尚 而杰出的人士,在文化上晤对、在心智上沟通、在智慧上汲取 的机会! 三倡导新时代的阅读理念 首先,“阅读”不仅仅是指小学、中学、大学阶段的升学教 育,更不仅仅是指从学士到硕士、博士的学位教育,而是指脱 离了学校环境约束之后的“素质型读书”和“岗位性读书”, 是伴随人生百年的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 “信息社会,知识为先;知识时代,阅读为先。”在信息化 的社会里,阅读依然是“了解人类知识总体状态”的必要方 式,也是人类创新的坚实基础。而以职业、职位和薪酬为标 我们如今所倡导的“新现代阅读”,包含着这样一个重要 的人文理念——培植爱好知识的品性,造就主动阅读的习 志的人生竞争的实质,则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读书、尤其是读名著、读经典,其根本目的是在于接受前 人成果、厘清思想脉络、改善知识结构、夯实文化基础,进而 惯,达成终身热爱学习的行为;一个人应该像爱看晚报:爱看 电视节目、爱上网浏览那样。热爱经典名著的阅读。对此,社 会各界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笔者欣喜地注意到2003年l1月9日,苏州举办了以 “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第三届2l世纪教育沙龙,发布了 开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新天地、新领域、新局面,也就是“创 造新知”;惟有在上述基础上的所谓“创新”,才不是天外来 客,地上麒麟,才可能经得住科学史、技术史和思想文化史的 考验,才能转化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时代车轮的生产 《全民族阅读宣言》,宣言发起人、知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提 出了“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历史,一个民 力。在这个意义上的“创新”,才是一个人人生事业取得成功 的真正法宝和秘诀。 成功的阅读,应该紧紧抓住“知识”一“学识”一“见识” 族的精神发展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民族的阅读 水平……”的主旨观点;10日,海峡两岸三地的中国人文学 者会聚南京,参加在东南大学举办的以“文化经典与人文教 这三个关键词,在“识”字上下功夫。博学才能广识,见多才 能识广,见识是一切创新的基础。 育”为主题的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在闭幕式上发布了面 分享知识呼唤主动阅读,主动阅读精神是一个人人生可 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时代,只有那些 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人,才能在人生和事业的竞技跑道上, 通过持续的奋斗成为成功人士。而这一切都源于成功的阅 读。现代化的中国,正呼唤着千千万万个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个“文化”,不仅仅是指“文化程度”,更重要的是指“文化 向全国大学生的阅读倡议,倡议青年学子多读人文经典、接 受中外文化的洗礼;14目,“庐山杯”《小说选刊》首届读者最 喜爱的“新世纪十大小说家”揭晓,苏童、迟子建、池莉、莫言、 刘庆邦、叶广苓、铁凝、贾平凹、毕飞宇、方方十位当代作家上 榜。这一切,都为将于12月中国文化部委托中国图书馆学 会举办的“全民读书月”活动鸣锣开道,一个创建“学习型社 会”、建立“终身阅读理念”的社会氛围有望形成。 素质”,是具有科学知识和文化创新能力的人! 小而言之是个人人生的富贵,大而言之则是整个社会的 繁荣,都离不开阅读。阅读是人生进取的永远命题。完美的 我认为,每一部经典名著,都是一座阿里巴巴式的科学 文化的宝库,无论它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科普作品,因此 人生就是以阅读求知识、求发展、求前程的进取人生。检视 提倡百川一源、殊途同归式的“导入式阅读”;一切阅读,都是 进入21世纪以来的中国,已经不难发现一个多元化的阅读 为了开拓自己的思维空间,培养批判精神,激发想象力,锻炼 创造力。 时代,在曾经古老而保守的、价值观念被严重规整了的华夏 大地上从容行走了。 参考文献: 不过,读书和求知,毕竟需要名家的指点才能开窍得法。 “名著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如何把握“名著”,如何发现“疑 [1]唐亮,名著的洗礼[N].深圳特区报,1998一o9一o6,“读  ’义”,如何“欣赏分析”,都离不开先贤所发明的种种读书方 的指导。因此,我历来提倡一种“导入式的阅读”,即依 据名著经典本身的文体特点、内容特性和读者的阅读兴趣、 书”版. [2]‘‘年选”市场狼烟四起信号甄别至关重要[N].中华读书 报.2003一O3—26. ’ , 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