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小说中的死亡与爱情世界——死亡与复活的心理研究
来源:刀刀网
2011年第l2期 (总第96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IJ11URE Nm 12.2011 Genera1.Nn 96 【名著赏析】 定怆・坡小既 的死-gz与定情世界 ——死亡与复活的心理研究 计 阳,郭 红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40) 摘要:爱伦・坡开创了美国侦探小说和现代科幻小说的先河,他用演绎心灵恐怖的创作技巧稳固了哥 特式小说的地位。在爱伦・坡充满了死亡、暴力、病态、忧郁以及压抑的哥特世界中,读者可以穿越生死之 界,领略到坡给读者带来的不同的爱情之美——恣意哀怨的美、颓败腐朽的美、绝望死亡的美,同时也让读 者能够看清人性最真实的一面。爱伦-坡善于描写细微的心理变化,时主人公濒临死亡时的恐惧进行了入木 三分的刻画。但他作品中的“死亡”表现的并不都是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超越人生的渴望以及忠贞而绝望 的爱情——爱伦・坡的“死亡”主题的深刻内涵之一。 关键词:爱伦・坡;哥特式;弗洛伊德;心理;死亡 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1 1)12 Do59 2 在坡创作的小说里,父亲的形象是缺失的,而 推向高潮,死亡后复活,一幅幅血淋淋的画面展示 母亲的形象却不断地反复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以 在读者面前,给读者以忧郁、恐怖之感。爱伦・坡 不同的形象复活,以补偿幼年时精神世界里母爱的 在《创作哲学》中指出,“忧郁”是创作中的最佳 缺失。在《丽姬娅》中,母亲的形象化身为亲密的 基调,而描写美人之死则是最佳的创作主题。这与 爱人,在《莫蕾拉》中,化身为导师兼爱人,在 爱伦・坡的孤儿身世以及命运多舛的人生有着千丝 《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化身为亲人兼爱人。但是 万缕的联系。爱伦・坡对美好事物的凋零有着强烈 在《贝雷妮丝》中,爱伦・坡直接抒写了主人公与 的迷恋。追根究底,这还源于他JL,n,-j的丧母之痛与 表妹兼未婚妻的病态爱情。这四部作品涉及的一个 中年的丧妻之痛。而已逝女子的影子常在他脑海里 共同主题便是阴郁的死亡与偏执的爱情,同时这些 盘旋,引领他在诗歌王国里翱翔。诗中的男子便是 作品也正是爱伦・坡本人实际爱睛生活的真实缩影。 爱伦・坡本人,已逝的女人代表着他一生中最爱的 通过阅读爱伦・坡这四篇最具代表性的 15、,理小 妻子弗吉尼亚,这个善良而温柔的女人却因经济困 说,读者不难发现坡的小说中充斥着死亡与轮回, 窘死于肺病。弗吉尼亚的每一次咳血都令坡肝胆欲 诡异与爱情。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关于死亡 裂,痛苦万分,这不禁唤起了他内心深处对童年时 的基本命题是“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 即: 母亲口吐鲜血的记忆。坡所运用的哥特式风格恰如 人原本是灵魂和身体的结合,可是人的死亡却并不 其分地诠释了他心底深处的恐惧与压抑。 意味着人的完全毁灭,而仅仅涵指身体变成尸体, 众多作家在描写恐怖情节时,常对外部环境进 永恒不死的灵魂摆脱肉体的束缚而重新获得自由。 行大力渲染,而坡则更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雕琢。 爱伦・坡显然深信这一理论,他在小说中进一步采 他深信“诗歌的最好主题是死亡,尤其是美丽尤 用了费希特的泛神论来巩固关于灵魂不死的论断。 物的死亡,将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具诗意的主 爱伦・坡把死亡视为灵魂不死,他在潜意识中渴望 题”。_2 坚持着这种难为世人所容的信仰,他创作 死去的爱人获得一种崭新的生命,他渴望爱情万世 了《厄舍古屋的倒塌》,也是世界公认的优秀短篇 不易,处于小说与现实癫狂状态的坡让读者深深地 小说之一。“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情感之一就是惧 体验了一场轮回一场爱,报复与救赎永无休止,而 怕。”_2 爱伦・坡在这部小说中几乎触摸到了人类 爱与被爱交汇的转折则是死亡本身。爱伦・坡反复 感到恐惧的所有主题:死亡、活埋、谋杀、鬼魂、 调动读者内心的恐怖情绪,在小说的结尾处把故事 、罪恶、人格等等。不仅如此,他几近完 收稿日期:2011-10.13 作者简介:计阳(1985一),女,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美国文学研究;郭红(1965一),女,哈尔滨 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美国文学和大学外语教学研究。 ~朋№舢 YUWENHUA圈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第l2期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12,2011 美地烘托了其艺术主题,将恐怖与凄美刻画得淋漓 尽致:凋萎破旧的古堡里阴森的尸体从棺材里爬 出, 扭曲的人性反覆无常,幽深阴寒的山池默默地 吞没整个厄舍古屋的残垣瓦砾,如此等等情节扣人 心弦,这不禁让读者去探究到他的创作动因到底是 什么?也许这与他悲惨的身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 系,早期的酗酒使他负债累累,忠贞而短暂的 爱情并未能安慰他阴郁苦闷的心灵,妻子的病逝把 他推到了崩溃绝望的边缘,使他与酒精毒品为伴。 他的悲苦经历使读者认为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玛德琳 “我”带到了妻子的坟墓前,在众目睽睽之下,拔 下了她所有的牙齿。同时在《丽姬娅》、 《莫蕾 拉》、《贝雷妮丝》中,很多场景以及情节与《厄 舍古屋的倒塌》存在着相似之处。 在爱伦・坡眼中,死亡是个永恒的主题,灵魂 轮回与至死不渝的爱情是共生共存的,读者也能体 会到坡的小说大多是以阴郁与哀悼为基调,这与坡 的性格和身世有关,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弗洛 伊德的理论来阐释这一现象。弗洛伊德指出:“在 哀悼中,自尊丧失的程度通常表现的不尽相同,尽 应该就是他的爱妻,也就是他的表妹,在死亡濒临 管很多人失去了身边亲近的人之后,的确责怪自己 时让他渴望幻想这个可怜的妻子可以重生,整部小 没能给逝者以足够的爱与关心。在其他方面,哀悼 说是以他与表妹的爱情为原型,从痛苦到绝望再到 的心理特征与深度抑郁症十分相似。哀悼通常是一 崩溃,恐怖与失常在不断升级,不断挑战着读者的 个持续时间很长的过程,他将这种从逝去的爱人那 心理承受能力,也在挑战着爱伦・坡的心理承受极 里找回原欲的困难归因于一种更普遍的、每个人在 限,可以看出,这位伟大的作家是在用自己的生命 放弃原欲时所面临的困难。” 2 读者在了解了坡的 书写着与妻子血淋淋的残忍告别。 背景后再阅读他的文章时,不难发现,坡对死去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 爱人一直无法释怀,深深陷入忧郁的状态中,无法 来解释他创作这篇小说的动因,因为“恋母情结” 自拔,他想寻求出路,只能通过酒精与毒品麻醉 是一切乱伦行为的根源,《厄舍古屋的倒塌》更直 自己。 接地描述了兄妹乱伦及乱伦引发的罪恶感和恐惧 人们把爱伦・坡的小说放回其所处的社会历史 感。小说中,孪生妹妹是母亲的化身,既是爱人, 环境中,挖掘其内在的文化精神特性,捕捉其与现 又是亲人。坡再次涉及了“过早埋葬”的主题, 实世界的种种关联,在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 评论家一般认为《丽姬娅》、《莫蕾拉》和《贝雷 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文化 妮丝》三部小说是爱伦・坡描写死亡与复活的姐 透视。经过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结构主义理论 妹篇,相比而言,《丽姬娅》和《莫蕾拉》在这方 的冲击后,爱伦・坡小说的跨学科性也日益彰显。 面是相似的。丽姬娅通过自己的意志在丈夫新婚妻 尤其是在爱伦・坡以死亡与复活为题材的心理小说 子罗维娜的身体上借尸还魂,《莫蕾拉》中也有相 中,《丽姬娅》、《莫蕾拉》、《贝雷妮丝》以及 似的情节出现。尽管莫蕾拉在孩子出世时死亡,她 《厄舍古屋的倒塌》备受推崇,中间穿插的爱情、 还是同样在孩子身上还了魂。在孩子十岁时,当莫 鬼魂、惊悚、偏执以及等元素,涉及了社会 蕾拉的丈夫突发奇想要给孩子取名字时,他不由自 学、人类学、伦理学、犯罪学乃至医学等领域,融 主地喊出了“莫蕾拉”的名字,孩子听完后面部 西方经典文化和新兴科学于一体,不仅增加了小说 扭曲,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当主人公把孩子的尸体 的亮点,更充分展现了爱伦・坡渊博的知识和艺术 放在停尸房时,却没有发现莫蕾拉的痕迹。与 造诣。传统学术阵地的森严堡垒被坡式小说大胆突 《丽姬娅》和《贝雷妮丝》不同的是,在《贝雷妮 破。总的来说,全球化与跨学科语境下的爱伦・坡 丝》中,“我”对未婚妻牙齿的病态的迷恋和时刻 研究视野更加辽阔,视角更加多样,手段更加灵 都想把妻子的牙齿占为己有的偏执欲望招来了死 活,与人们的文化生活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在当今 神,未婚妻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而在《贝雷妮丝》 全球化与跨学科研究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爱伦 和《丽姬娅》中,“我”对爱人离开的反应也是不 ・坡没有迷失方向和自我,而是呈现出艺术与历史 同的。在《贝雷妮丝》中,爱人离开的那天, 遥相辉映、文学与文化相互交融、作家与时代携手 “我”没有任何悲痛欲绝的表情,整个灵魂都被贝 的多元格局。坡式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带领读者穿越 雷妮丝的牙齿占据了,而对妻子的死亡却无动于 生与死、爱与悲的国界,在享用精神盛宴的同时又 衷。终于, “我”心中那股难以抑制的欲望将 感到一种强烈的灵魂震撼。 参考文献: [1]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ANTHONY STORR.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赵云长] 回 Ⅳ删 舢 删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