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PANORAMA2008・01艺术理论
The Beauty of the Canglang Pavilion in Suzhou浅谈苏州沧浪亭之美文/张明苏州园林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与北方园林的显著不同就在于它的精巧和雅致。而沧浪亭之美,在于它清逸、脱俗。开苏州古典园林造园之滥觞。一、苏州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苏州园林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与北方园林的显著不同就在于它的精巧和雅致。而北方园林更多地表现出的是恢宏的气势和富丽的面貌。这其中造园用地的和随势制宜的思想促成了江南园林特征的形成。苏州是一座拥有两千五百多年发展历史的文化名城,古城部分至今仍基本保留了建城时的原始面貌。历史的发展中这座城市基本上是与繁华和富庶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和商业并重的城市。这些因素养成了此方人士优越的心理条件,并形成了苏州人闲逸、恬淡、安详的文化气质。其典雅精致的园林古镇民居、清新秀美的太湖人文风光滋养出苏州一方独具韵味的江南文化——技艺精湛的丝绸刺绣精品、温软婉转的吴歌昆曲评弹、意境悠远的吴门书法绘画和缜密细腻的吴地经史诗文等文化形态。苏州的园林文化正是在这种文化中滋养生成,苏州古典园林是封建士人审美情趣的外在物化,苏州的园林文化直接的来源就是吴文化,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和无为不争的文化心理在这里有所继承。苏州园林中的格局是以院落为基本单位的,院落的形成也是依照自然的地形因地制宜,由于园址的选择是在城市的内部,空间和地点都受到客观的地理环境条件的,因此如何能够在原有的地址上发挥优势,避免空间的局促和狭小是苏州园林的园主在一开始就必须面对的问题。长期积累下来的造园经验让建造者有了可以借鉴的依据,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他们理想中的园林。二、沧浪亭园名的由来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早的园林景观。“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位于苏州市城南的沧浪亭是现存最古老的园林。“沧浪胜迹”坊耸立西部水岸端,坊侧沿池北岸,种植碧桃垂柳,树荫下石凳成排,可供游人休息观景。沧浪亭最初为北宋诗人苏舜钦(1008062—1048)初建,苏舜钦少年慷慨有大志,然由于政治上的斗争,被以“监守自盗”的罪名革职为民,于是带着郁愤之气于翌年移居苏州,偶然发现郡学东侧的空阔荒地,于是就购置来建园,取意《楚辞・渔父》中的《沧浪之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并自号“沧浪翁”, 生活恬淡自适。濯缨濯足,进退自如,遂成为文人士大夫艳羡的处世哲学。后园主屡易,南宋为韩世忠拥有。元代为僧寺,明代该寺名“大云庵”。清康熙重修,名多取自苏舜钦的诗句。清同治重建,轩榭馆亭多用旧名,遂成现状。沧浪亭最具特色的就是“借景”。园外一泓葑溪水,让园内的景物看起来似隔非隔,远远望去,所求的画理有关,即文人的山水画。山水画经过隋唐的发展,到了宋代,绘画的理论和作画的用笔方法已经成熟,由于宋人在审美上崇尚天趣和自然,因此宋代的山水画达到我国古代山水画的一个新的水平。在山水画的理论方面,中国的文化是把儒家、道家、道教和佛教一起来尊崇,因此我们能够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看到几者的并置,而这在世界上的其他文化中是很少见的。佛教传到中国后,和儒家文化结合,出现了佛教的禅宗。强调人的内心的体悟,宣称不一定出家,人人都可以通过内心的而达到修成佛的目的。如沧浪亭中的“印心石屋”,所谓“衣以表信,法乃印心”。成熟的中国山水园林都有主题,园林中各个景点围绕主题而展开。山南有“明道堂”,它是整座园林的主体建筑,庄严宏伟,为文人讲学之所,在假山古木的掩映下更显肃穆的气氛。堂名取自苏舜钦的《沧浪亭记》:“观听无邪则道已明。 ”苏舜钦所明白的道就是离开充斥着沉浮得失的官场后所悟人生之道。而这里就体现了老庄尊崇的天道,即纯粹的自然之道。认为天道无为,人性应与天道同化,万物皆应顺应自然,唯有自然的率性才是天道的本质。人应该从自然山水美中获得精神的慰藉和解脱。把自然的美与主体的“自喻适志”逍遥无为相联系,是把自然作为“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表现来看待的。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是由自然所唤起的一种超越了人世间的烦恼痛苦的自由感。而这正是园主内心的真实感受,体现出沧浪亭超尘脱俗、操守高洁的园林主题。中国山水园林是山水诗、山水画的物化形态,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更是盘根错节,难分难离。具有文学内涵的园林命名,富有文采以文学家高人雅事所置上,前竹后水,后人清康熙年间韵致的景观题名,濮水钓鱼。山重建时,为感皇帝恩泽,将亭移至土山之景观。如庄子的濠上观鱼、沿廊西行即可见到一个巅,淡化了沧浪亭的政治色彩。亭上对联的北面建有复廊,作为复廊衔接的转折云:“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临池靠山的四面厅,面水而立,因此上联出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句,下联和收头,周遭古树虬枝,名为“面水轩”,临窗下瞰,一池碧水波光出自苏舜钦的《过苏州》诗。荡漾。复廊的东端,有半亭与复廊连为一四、文化之美下空悬,称为“濠上观”,亭所立水面中国的园林历来就是文人寄托精神情体,凭栏而坐,为观鱼的最佳地点,感的载体,从建园之初的场地选择,到建最为开阔,“钓鱼台”,取庄惠濠梁观鱼问答,和筑的布局分割和景点的设置,无不和文人俗称艺术理论2008・01美术大观
庄子濮水钓鱼,对尊位持竿不顾的典故。亭内有苏舜钦《沧浪亭记》全文。苏舜钦有《沧浪观鱼》诗:“瑟瑟清波见戏鳞,浮沉追逐巧相亲。我嗟不及群鱼乐,虚作人间半世人。”明道堂之南小轩三间,为“瑶华境界”,作为戏台,原为“梅亭”。南有茂竹掩映,北为大型天井,东西两侧为长廊,北端为明道堂,庭内宽敞,植有松柏和玉兰,两侧长廊和明道堂可做观戏用。五、廊与窗南方苏州园林的特点就是精巧、雅致,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巧妙多变的窗格形态,可谓变化多端、异彩纷呈,让你感受到江南苏州园林的精巧的韵味,窗景的借用,使得园林中的景致变化丰富,通过迂回盘旋的廊的变化,让人身处们感受到动静结合的美,动的元素让园林贝叶形、葫芦形、汉宝瓶形、执圭形、剑内的静谧的气氛表现得更加的强烈,而廊环形、六方形、八方形、梅花形、花觚形窗也加深了园内景致的深度。等形式。苏州园林中的廊窗的形制可谓变化纷八、云墙、铺地之美呈,结构和线条精致而优美。光是苏州沧俗语:文如看山不喜平。而游园读景,浪亭就有廊窗近百种,当我们观赏廊上的常常需要感受到别出心裁的景致,云墙为花窗,它好像一幅幅美丽的图案映衬在白隔离园景的必备,往往园内园外,一墙之墙青瓦之间,与墙上的花草树木的光影仿隔而景色迥异。云墙以高垣架瓦,犹如龙佛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画。廊窗的形制是鳞片片,逶迤盘桓,上下飞舞变幻。而墙多种多样,有规矩形的,如方形、圆形、六上树影婆娑,动静相宜,风生化形。《园治》边菱形、十字花形;还有异形的,如梅花中云:“园林砌路,堆小乱石砌如榴子者,形、海棠花形、树叶形、扇形、曲边菱形、坚固而雅致,曲折高卑,从山摄壑,唯斯房屋形、水波形、葵花形、石榴形、簪花如一。”铺地是对园林的路径、地面的一种形等不一而足。如此变化莫测的造型为我基本装饰。用碎石、片瓦、鹅卵石、条砖国江南园林所独有。难怪日本的专家说中等材料,花饰任意,图案变化,能够做到国人在这方面的艺术创造能力无人能比。“长砌多般乱石,中庭或宜叠胜,近砌亦可其间感受到移步换景、层层叠叠的感觉,六、借景之美园林中有很多处景致是通过借用来完路线的曲折多变让人回味无穷。沧浪亭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园中的廊为园林的基本木构架制,分隔庭成的,。掩映在竹林中的翠玲珑呈曲尺院,连接厅楼,遮风挡雨,调节游园的路“翠玲珑”取苏舜钦的“秋色入线,变化园林的景物,从形状上看,有直形,三间房屋相连,诗意。从室廊、曲廊、环廊、回廊等;从功能上看,有林红暗淡,日光穿竹翠玲珑”绿意顿生,脾肺之中仿楼廊、桥廊、水廊、爬山廊、叠落廊、暖内望去满目流翠,室内摆有一琴案,上置古琴,廊等。廊的变化,丰富多姿,因地制宜,增佛满是清凉。“风篁类长添园林的气氛。闲庭信步花还在,一园春墙上有清书圣何绍基的竹对:”风吹竹叶,如长笛吹,色两园分。苏州怡园为东西两院,中有复笛,流水当鸣琴。廊隔开,廊中曲直结合,略作蜿蜒,通过流水淙淙,似琴弦奏鸣,一派天籁。漏窗变化,两面借景,步移景迁,上覆灰七、门洞之美园林中的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自瓦券棚,遮雨隔日,以做到“随形而弯,依增加了园林的情趣,使人有豁然势而曲”、“通花渡壑,蜿蜒无尽”的效果。成一体,常见的门形有圆形和方形,也实有“山水滋,老庄退;径路绝,风云通”开朗之感。有异样的形式,需与环境结合,才能够具的感慨。如苏州怡园的复廊。画龙点睛的效果。如狮子林廊窗是指园林中廊上的花窗,廊窗不有妙笔生花、呈海棠花瓣形,温雅可人。仅能够起到通风换气的作用,同时对于园中的探幽花门,花庭闲风,碧楼清内的景物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和衬托作素墙花门,古木新翠,本身就成为风景。如五百名贤祠东月用,苏州园林的色彩是沉稳而素雅的,色彩影,“周规”和“折矩”砖额,取自《礼主要是黑色、白色和青灰色,在园林中营洞门有玉篇》,意谓名贤皆往返有规,进退有造出沉静的气氛,同时由于空间的狭小,记・竹篱、灌木容易让人产生呆板的感觉,而廊窗对此有矩。而月洞门和墙边的芭蕉、闲逸的宋人工笔花很好的调剂作用。清风吹过,透过半遮半仿佛组成了一幅恬静、透的廊窗,摇曳的竹枝和斑驳的光影让我鸟画。沧浪亭中门洞的形制主要有圆形、回文”的铺砌效果,可获得视觉的丰富感受。铺地成为花径,陋处顿生幽香。“路径寻常,阶除脱俗。莲生袜底,步出个中来;翠拾林深,春从何处是。”也是这个意思。沧浪亭之美,在于它清逸、脱俗,一砖一石、一花一草都仿佛浸润了园主的品性和情操。园林如其人,它体现出了园主的性情爱好与审美情趣,品格的高低就全仰仗园林主人的对于人文山水画的领会及其诗词文学的素养。沧浪亭虽无拙政园的开敞、气派,也无留园亭台楼馆的鳞次栉比,风清花媚,但沧浪亭古木参天,绿竹摇风,林木苍郁,幽径曲折,高筑四望,借景园外,以郊野山水为衬托,秀色遥遥,自然闲雅,气质古朴,为苏州古典园林之佳作。参考文献:1.曹林娣许金生著《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2.[明]计成 著 赵农 注释《园治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张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