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德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及对策

德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及对策

来源:刀刀网
GUAN LI GoNG CHENG S 德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及对策 时圣玉 ,陈春燕 摘要:德州市是农业大市,近年来德州市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 德州农业在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发展水平、农产品市场开拓等 方面,相对于发达地区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德州市 农业发展应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攻方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战略重点, 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努力实现 数量和质量、规模和效益、结构和实力共同提高。 关键词:德州市;现代农业;发展优势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 产业。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 丰富,日照时数长,光照强度大,且多集中在作物 生长发育的前中期,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的进行。 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内外环 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 更为迫切。… 一德州市年平均降水量为547.5毫米,平均无霜期 长达208天,市内污染企业少,符合农产品质量安 全的标准要求。 (二)区位优势明显 般说来,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 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 德州北依北京、天津,南接省会济南,西邻山 西煤炭基地,东连胜利油田及胶东半岛,是山东的 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 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 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_2 山东省德州市土地总 面积10 3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5.2万亩,总 人口56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3.6万人,是典 型的农业大市,农业发展历史悠久。近些年来,德 “北大门”,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 称,是全国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京沪、德石、济 邯三条铁路在这里交汇,5条国道、14条省道在境 内纵横交错,区位交通优势十分突出。 (三)地方名产众多 州农业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德州农业基本 走上了区域化、市场化、优质化的发展轨道,但在 德州西瓜、德州扒鸡、金丝小枣、保店驴肉、德 州黑陶等地方特产驰名海内外,为打造名牌产品 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德州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发展水平、农产品 市场开拓等方面,相对于发达地区仍然存在很大 差距,农业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产品竞争力差的 问题正日益显现。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 斗目标,促进德州经济社会发展,德州农业从传统 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至关重要。 一近几年来,德州市通过扶持、行政推动、 科技支撑和产业引导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全面 发展,农产品品质明显改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一)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 2014年,德州市粮食面积1 522.3万亩,比 、德州市农业发展优势分析 (一)自然条件优越 德州具有显著的性气候特征。光照资源 2013年增加42.8万亩,粮食总产86.7亿公斤,增 GUAN LI GoNG CHENG s 长4.1%,实现“十二连增”。 (二)农副产品(食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强力 突破 (一)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随着德州市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和农田 基础设施老化等制约因素的增加,农业发展后劲 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 产品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障供给的压力逐年加 大。 2014年,集群实现销售收人2 200亿元、利税 160亿元,分别增长27%、23%。新增市级农业龙 头企业26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 入3 800亿元、利税186亿元,同比增长16.9%、 5.1%。 (二)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农业产品多而不优,优而不多,农业还没有完 全跳出“猪粮型”经济模式。截止到2013年底,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畜牧业产值占 91.2%,而林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仅占 8.8%。传统的农业、畜牧业份额较大,而林业、渔 业以及附加值较高的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比重仍 然偏低。 (三)规模化程度不高 一(三)高效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德州市蔬菜总面积达300万亩,产值144亿 元;2014年新增食用菌520万平方米,总面积达 3 000万平方米,总产45万吨,全省第一;新(扩) 建高标准蔬菜园区59个,总数266个,积极发展 生态农业,争取省生态农业示范县项目资金1 200 万元。 (四)农业经营机制改革全面深化 家一户的生产经营单元造成技术参差不 德州市85%左右的村(居)完成土地承包经 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9.2 齐,标准化技术推广难,从某种程度上了农业 现代化、农产品专业化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同时,受承包,土地调整难度较大,制约 了规模化种植、养殖小区的发展,对农田基础设施 的项目实施等造成了一定困难。 (四)科技含量仍然偏低 万亩,总面积达253.2万亩;培育农民合作社 1 663家,入社农户49万户;培育家庭农场438 家,总数达831家。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良好 德州市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0个,绿色食 农户经营上的性和分散性,使新技术推 广难度大,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在病虫害防治上, 农民依然过多地购买高残留农药,见病治病,见虫 治虫,低度高效和生物农药应用得少,综合防治 品201个,有机产品16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 个,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2处,认证 面积450多万亩,占食用农产品产地面积的 48%,农产品抽检合格率98%以上。 (六)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持续提升 良星种业、德高蔬菜两家种业企业达到国家 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标准;2014年新增自主产权新 品种l3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农业综合机械化水 平91.2%,全省第一。 三、制约德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 析 少,效果差。在良种良法配套方面,仍然存在大播 量、偏施氮肥等生产技术问题,虽然配方施肥在个 别县市有所实施,但未能大面积应用。 (五)缺乏名牌产品支撑 目前,德州市在全国、全省知名的农产品品牌 数量与农产品生产总量还不相称,对一些传统农 产品品牌开发力度不够,德州西瓜、德州驴肉、夏 津杂果等传统农业品牌面临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危 险。一些农产品品牌的市场认知度较低、增值速 近年来,德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又好又 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在发展中,影响德州农业进 一度较慢、品牌价值提升空间有限,部分规模较大的 主导产品数量虽多但没有形成足够的知名度。 (六)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步提质增效和进一步开拓农产品市场的制约因 素与问题也不容忽视。 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严重匮乏,造 GUAN LI GoNG CHENG sH 成市、县农业技术力量老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 位缺编少人;技术推广、良种繁育、植物病虫害和 动物疫病防控、农业执法、农产品质量监测等保障 的辐射带动能力,构建综合性的农产品加工产业 体系。 二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拓国内外市 支撑体系不健全或者因经费不足难以开展正常工 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德州农业现代化水平 的发展 场。要依托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深厚的历史 文化,紧紧围绕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开拓农产品市 场,培育地方特色品牌,不断提高德州市农产品在 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三)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安全水平 一四、德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及对策建议 总体而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德州市农业 发展应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攻方向,以提高市场 竞争力为战略重点,立足本地优势农业资源,积极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由粗放经营向集约 经营转变,努力实现数量和质量、规模和效益、结 构和实力共同提高。 是要按照国内和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制 定德州农业项目、主要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形成具 有自身特色的质量标准体系。 二是要加快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县。按照国 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规划,发挥示范县 (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 具体而言,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不懈努 力。 各环节的标准化覆盖率,推动建立基地规模化、经 营产业化和流通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3 三是要积极推进农产品认证和名牌认定。继 续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 质量安全认证;继续开展饲料、农机、种子等农业 投入品认证,推进农药GLP认证、兽药GMP认 证、种植养殖GAP认证、加工领域HACCP认 证。[ ] (一)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要继续突出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调整优化 区域布局及种养结构,进一步发展规模经济、特色 产业,打造若干具有德州特色的优势产业,扶持典 型,带动周边的特色农业发展。要按照高产、优 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发展精品农业、高 附加值加工农业、创汇农业、设施农业为重点,全 面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生产能力。 一(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化水 正 是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扩大蔬菜播种面积, 在全市形成以京沪铁路沿线为主要生产区域的三 大板块优质蔬菜产业基地。 二是利用水库、坑塘等发展高效生态渔业,推 广先进养殖技术,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养殖病害。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各种科技园区、生态 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是德州市农业突破 资源、市场等因素制约,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 的根本出路。 一是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基层农技推广 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逐步建立起适应生产需求、 园区为基础,立足“三农”优势资源,依托良好生 态环境,借助特色民俗文化,促进农业功能拓展, 实现农民就业增收。 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科技教育培训体 系,构建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农 (二)全力打造“中国德州农产品加工基地” 一民科技培训形式,使农民科技培训更贴近农民,贴 是重点培育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科技 近生活,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坚持农民科技 培训的长期性和经常性。要与企业、农村各类经 含量高、竞争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 头企业,整合资源,联强联大,强化内部管理,加快 技术创新,完善产业链条,加快企业规模膨胀,提 高产品质量、档次和核心竞争力,增强对区域经济 济组织、行业协会联合,共同打造科技推广多元 化、多层次的格局。 二是积极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供 GU N Ll GoNG CHENG s 人才保障。既要加强农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 手。“两区同建”,即产业园区和居民小区共同规 养,又要重视农业创新团队的建设,既要重视农业 划建设。实践证明,两区同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 创新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 突破口和总抓手,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路径。 培养;既要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又要注 一方面,进一步规范管理,全力推进社区建设。要 重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大力实施 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真正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 “绿色证书”“新型农民”“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 方式。要坚持依托城郊建社区,依托镇街建社区, 工程、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农业科技人 依托产业建社区,依托企业建社区,依托园区建社 才培训工程,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农村科技带头户、 区。另一方面,招大引强,提升园区建设水平。把 带头人,形成一支总量足、留得住、用得上、结构合 招商引资作为农业园区建设的总抓手,实行农业 理的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 工作园区化,园区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目标化, (五)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提高农业综合开 目标任务责任化。通过两区同建,推动农民集中 发水平 聚住和农村经济集约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和 一是积极争取、省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 生产方式“两个转变”,从而实现农村管理模式, 金。要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关业务部门的联 农民生活方式和农业规模经营三大改变,逐步构 系与沟通,以扎实的前期工作和良好的开发业绩, 建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 赢得国家和省农发办的大力支持。 二是增加市县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市、县两 参考文献: 级要把农业综合开发财政配套资金统一纳入预算 [1]刘羊呖,王 宇.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怎么走?—— 管理,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专访农业部韩长赋[N].农民日报,2014—12— 三是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综合开 25. 发。要进一步完善“民办公助”投入机制,鼓励和 [2]王天生.什么是现代农业[N].贵州日报,2007—03一 O1. 引导项目区农民对其直接受益的工程建设筹资投 [3][4]牛盾.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J]. 劳。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社会 求是,2009,(7):11—13. 资金投入到农业综合开发中来。 (六)坚持两区同建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乡 (作者单位:1.德州党校哲学教研部; 一体化进程 2.德州党校科研处) 坚持把两区同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总抓 (责任编校:张静,罗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