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鱼类近2000种,其中300多种是重要经济鱼类。60到70种是最为常见而产量又较高的主要经济鱼类。就海区而论,以南海的鱼种最多,有1000多种,其中具有捕捞价值的有100到200种。我国的经济鱼类资源有三种类型。 一、底层经济鱼类资源
底层鱼类是生活在海底和海底附近水层中的鱼类。我国近海底层经济鱼类主要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马面鲀、海鲶、真鲷、鳕鱼、鲈鱼、蛇鲻、银鲳、大眼鲷、红鳍笛鲷、二长棘鲷、金线鱼、鲱鲤、海鳗等。 海鲶、大眼鲷、红鳍笛鲷、二长棘鲷、鲱鲤均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没有明显的长距离洄游习性,主要生活在南海;蛇鲻分布于东海、南海,以南海产量为高;金线鱼则属深水低温高盐鱼类、生活于南海。 二、中上层经济鱼类资源
中上层鱼类是生活在海洋中层和中层以上的鱼类。我国近海的中上层经济鱼类主要有马鲛鱼、鲐鱼、鲱鱼、蓝圆鲹、沙丁鱼、乌鲳、黄鳍金鱼、副金鱼等。马鲛鱼、蓝圆鲹、沙丁鱼、鲐鱼、乌鲳均为洄游性中上层鱼类,活动范围广;副金鱼和黄鳍金鱼都属大洋性洄游鱼类,主要分布在南海。 三、虾蟹资源
我国近海的虾蟹资源,产量最多的是对虾、毛虾、鹰爪虾、白虾、褐虾、龙虾及三疣梭子蟹和青蟹等。龙虾是经济虾类中个体最大者,体长30厘米以上,最重可达5千克。只产于南海和东海。广东、福建一带出产的一种中国龙虾产量最大。
1
四、南海的主要渔场
珠江口渔场:位于珠江口,为南海的重要渔场之一。渔场内岛屿众多,渔场地处外海水和珠江冲淡水的交汇区,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使众多浮游生物繁殖生长,成为生物活动的密集中心,构成优越的渔场环境。围网渔汛主要在12月—次年4月,2—3月为旺汛。盛产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鲐鱼、圆腹鲱等。
北部湾北部渔场:北濒广西沿岸,东临雷州半岛,西邻越南,南接北部湾中南部海域。渔场内岛屿较多。来自的九州江、南流江、钦江、北仑河和红河等江河流入北部湾,繁殖生长了大量的浮游生物,形成了许多经济鱼类的良好栖息场所。浅海围网作业渔期自11月—次年5月,1—2月为旺汛,主要渔获物有青鳞鱼、蓝圆鲹和沙丁鱼等。拖网作业渔期自9月—翌年5月,主要渔获物有长鳍银鲈、蛇鲻、红鳍笛鲷、断斑石鲈、鲹鱼和海鳗等,此外,每年4—6月为鲨鱼的钓业渔期。
西沙群岛渔场:西沙海域气候炎热,终年水温很高,为珊瑚的大量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珊瑚的丛生又为鱼类生长、繁殖带来了丰富的饵料基础和优越的栖息条件。西沙群岛周围大多有巨大的礁盘,水浅而清,有着浅水礁盘性鱼类生长的环境;而礁盘外侧深度骤然增加,属于深水性环境,适于大洋性鱼类生活。因此,这里鱼的种类众多,属于礁盘鱼类区系的有海鳝科、笛鲷科、金眼鲷科和鳍科等;属于大洋性鱼类区系的有鲭科、旗鱼科、飞鱼科等。其中产量较高的有刺鲅、鲔鱼、金鱼等十几种。
南沙群岛渔场:南沙群岛是由200多个岛礁、沙洲、暗沙、暗滩等组成的群岛,周围有许多沉没的海底山和珊瑚礁。受这种地形影响,常能形成局部的涌升流,把底层丰富的营养成分带到表层。同时,众多的珊瑚礁环
2
境又为鱼类提供了饵料充足、适宜栖息和易躲避敌害的场所。南沙群岛渔场水产资源丰富,鱼类有褐梅鲷、真鲹、斑条魣及金鱼类等;贝类有乌蹄螺、砗磲;爬行动物有海龟、玳瑁;棘皮动物中有梅花参、二斑参、黑尼参、蛇月参、黑狗参等。 五、海南省常见海水鱼类鉴赏
黑棘鲷,又称黑鲷,海钓最常见的目标鱼,俗名乌格、黑格、厚唇,海鲋、青鳞加吉、青郎、乌颊、牛屎鱲、乌翅、黑加吉、黑立、海鲫、铜盆鱼等。是辐鳍鱼纲鲈形目鲷科的其中一种。本鱼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中国东海、等海域。本鱼体侧扁,背缘弯曲,腹缘较平。背鳍单一,硬棘强大,与软条间缺刻不明显。侧线上方至背鳍硬棘部位有鳞片7~8枚,侧线起点有一不规则黑斑。体侧并有若干黑色纵带。背鳍硬棘11~12枚,软条11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8枚。侧线鳞片数48~56枚。体长可达50厘米。本鱼属于热带、温带沿岸杂食性底栖鱼类,为广温、广盐性鱼类,喜栖息在沙泥底质水域,有时会进入河口内湾。幼鱼期全为雄性,到3~4年生才转变成雌性。春季到初秋为其产卵期。性敏感多疑,警戒性强。 黑鲷的一种,黑沙立
3
黑鲷也分黑沙立、白腊与黑牛之说,这一条广东人称黑牛,或称牛屎立
4
大白腊
黄花鱼的兄弟
大白姑鱼,也叫日本白姑鱼
5
大头叫姑鱼
皮氏叫姑鱼 俗名:黑鮸、加网
白叫姑鱼
6
红牙,石首科,与黄花、叫姑鱼同科
钝头叫姑鱼(团头叫姑鱼)俗名:黑加网
道氏叫姑鱼(湾叫姑鱼) 俗名:春子
7
沙钻
沙钻人统计大概有35种之多,在北海常见的有两种,即是多鳞鱚和斑鱚(也叫杂色鱚),背部青色的为多鳞鱚,有花纹的叫斑鱚,还有一种金线鱚,但少见 金线鱚
8
多鳞鱚
多鳞鱚的背
9
斑鱚,这是我在螺棚钓的
褐菖鲉
褐菖鲉,海口最常见,被叫做石狗公(也有叫石头公,石九公)
10
鯻鱼,多叫北立弓,町公, “沙牯头”,叫花身鸡鱼,也叫茂公鱼,唱歌婆,硬头浪,花甲,打烂碟,细分鯻鱼又分几种,分别是细鳞鯻,突吻鯻,六带牙鯻,四带牙鯻,最上面这条细鳞鯻就是我们常常钓获的那种 细鳞鯻
突吻鯻
11
六带牙鯻
四带牙鯻
把真鲷和二长棘鲷放在一起比较一下是有意义的,因为真鲷幼鱼和小一点的二长棘鲷粗看上去几乎没有区别,只有通过背上有没有那两根长棘才能
12
分辨出来。我在北海钓到的巴掌大的红腊里面其实经常是两种鱼都有。还有一种四长棘鲷,背部四根棘
二长棘鲷,对比一下与真鲷的背部
13
真鲷
斑点鸡笼鲳。中文学名:斑点鸡笼鲳,俗名:鸡鲳、金龙鲳、花鲳、桨打鲳、臭屎鲳、龟笼鲳,属鲈形目鸡笼鲳科鸡笼鲳属。斑点鸡笼鲳体侧扁而高,呈菱形,背缘在背鳍起点处和腹缘在臀鳍起点处最高。口小,眼大。体被栉鳞,并伸展至背鳍与臀鳍上。体呈浅灰褐色,体侧有4~10条成横带状排列的浅黑色斑点。背鳍连续,尾鳍弧形,各鳍均呈淡豆绿色。该鱼属暖水性鱼类,体长一般80~150毫米,大者可达250毫米。生活于近岸浅海,有时会进入河口咸淡水中。斑点鸡笼鲳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东海和南海,在广东沿海产量较多。生活于10~49米水深海域,栖息于沙泥底质的浅水区,常在港口或沙洲等地区出没,属中下水层鱼类,杂食性,以藻类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斑点鸡笼鲳属于海产下杂鱼,
14
营养价值一般,经济价值较低,部分鲜食,大部加工成咸干鱼。烹饪多用于红烧。
鲬鱼,北方多叫牛尾鱼,辫子鱼,牛鳅。也有叫沙甲,刀甲,背部有一尖剌,锋利无比
15
16
黄鳍鲷(黄脚腊)
17
18
红笛鲷经常被叫做红鱼,也有叫红鳍笛鲷,这两条鱼看着很清晰,个头儿也大,都两斤多
红鱼
19
红鳍火点
红鳍火点
20
灰黑鳍火点
新月锦鱼
隆头鱼科,除了青衣,有人也叫它哨牙妹
21
叫青衣的是这种,隆头鱼科,黑斑猪齿鱼
鹦鹉鱼,叫鹦哥鱼,也叫青衣
22
这是条鹦鹉鱼青衣,给个特写,看看它的牙,突出且成整体一个板状
再看看隆头鱼青衣的牙,是稀疏的颗粒状
23
新月锦鱼 钱鱼俗称金鼓,也有叫太阳鱼
24
鳓鱼(曹白鱼)
俗名鲙鱼、白鳞鱼、白力鱼、曹白鱼、春鱼、鲞鱼、网扁、火鳞酋、鳞子鱼。曹白
银鲈,叫短体银鲈,叫短钻嘴鱼,叫连米;另外一种叫长棘银鲈,叫曳丝钻嘴鱼,叫银米。还有一种长吻银鲈,我似乎在螺棚钓到过。
短体银鲈,连米,短钻嘴鱼
25
短体银鲈,连米,短钻嘴鱼
长棘银鲈,银米,曳丝钻嘴鱼
26
长吻钻嘴鱼(长吻银鲈 ).
都贴上看看
27
小口副银鲈
曳丝钻嘴鱼
28
黄鸡鱼
纵带髭鲷
29
斜带髭鲷 俗名:铜盆鱼
横带髭鲷,石鲈科的另一种鱼
30
泥猛
泥猛学名蓝子鱼,又名臭肚。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
这种也看着眼熟
31
32
33
34
35
鳗
前肛鳗也是广东沿海比较常见的浅海小型鳗鱼,体长多在15到43厘米
尖吻蛇鳗也是比较常见的浅海小型鳗鱼,北部湾多产
36
赤点石斑
赤点石斑
赤点石斑
37
青石斑
青石斑(点带石斑)
泥斑(褐石斑,云纹石斑)
38
泥斑
金钱斑(网纹石斑,蜂巢石斑)
39
油斑,吊桥石斑
飞鱼肚皮
40
飞鱼的背
六齿金线鱼
俗名叫红三、金线、拖三、金线鲤
41
鲻鱼和梭鱼 鲻鱼
美国红鱼
该鱼的英文名: red drum,即红鼓鱼,鼓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此鱼产卵时砰然不断,宛如击鼓,雄鱼先为击鼓,雌鱼继之,雌雄并游,产卵动作于是完成。受精卵浮游水面,一日之内,便能孵化。
该鱼的俗名: 眼斑拟石首鱼、拟红石首鱼、红鼓鱼、红鱼、斑尾鲈、海峡鲈、黑斑红鲈、大西洋红鲈。
首先要说明的是此种鱼非中国海洋原有鱼类,原本分布在美国大西洋一带,抗病力强、成长快速、存活率高、又耐低氧,非常适合高密度的养殖。它一年半即可长到36公分,两年则达55公分。是在1987年由水试所引进鱼卵,19年繁殖成功後,开始推广到民间养殖。但由於宗教放生的行为,自1998年起即已在彰化一带的西海岸所钓获,正式成为
42
海水鱼的外来种,中国近些年来大规模养殖也造成了该鱼已经成为中国近海常见鱼类。
针鱼
北海钓到的针鱼学名鄂针鱼,属颔针鱼科,有俗称“针亮鱼”,也有叫它“梁鱼”,暖水性中上层鱼类。体长一般200~450毫米。喜栖息在近海内湾或河口附近,为颌针鱼中个体较小的一种。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仅见于南海。
43
弹涂鱼
44
45
巴碟
46
黃鯆
宽身牙(鲾裸、牙鲾金钱仔)
47
斑鲾(碗米仔、金钱仔)
细纹鲾(金钱仔)
48
粗纹鲾(花令仔、金钱仔
颈带鲾(颈斑鲾 金钱仔)
49
短吻鲾,在北海钓到的巴碟多是这种
幽面
幽面学名斐氏鲳鲹(音shēn)、小斑鲳鲹,也称卵鲹、红鲹、油面仔、幽面仔、斐氏黄腊鲹、南风穴仔
50
单带绯鲤
单带绯鲤 (羊鱼科)也有俗称单线、单带、藤丝、朱笔,北海当地人称蜡烛油,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近海底拖网渔业捕捞的四大科属鱼类(丁、三、
51
线、立)中的“线”,即绯鲤属鱼类。
金鲳
金鲳属鲹(音shēn)科,学名布氏鲳鲹、狮鼻鲳鲹,俗称金、金鲳、金仓、红杉、红沙瓜仔、黄腊鲹。北海有人在铁山新港钓获过。我本人在钦州矶钓过五条。
52
大斑石鲈(斑鸡鱼 )
此鱼学名大斑石鲈,也叫斑鸡鱼,俗名鸡仔鱼、石鲈、厚鲈、石鲫仔、头鲈、猴鲈、海猴,主要栖息于沿岸靠近礁石的砂泥底质海域,以小鱼、虾、甲壳类或砂泥地中的软件动物为主食,我国南海和东海产之。主要渔
53
场有北部湾海区及涠洲岛附近,渔汛期为每年的3~6月份,大斑石鲈为广东省沿海常见之经济鱼类之一,其肉质肥厚,可供鲜食。食用方法以红烧、清蒸为主,也可加工制成咸干品。
竹荚鱼
图片中的竹荚鱼在北海经常被叫做滚子,按我对比的结果其学名应为真鲹,或称日本竹筴鱼,俗称巴拢、竹荚鱼、瓜仔鱼。在螺棚底钓多有所获,据称味道一般,常见吃法多为烧烤。
54
另一种黄尾
1、吉打鲹,也叫及达副叶鲹,俗名甘仔鱼,虾池,该鱼最大体长29 cm,属近沿海礁区常见之鱼种,有时出现于混浊之水域,常聚集成群游动。以初级无脊椎动物,如虾子、水蚤及十足类为主食。大型鱼有时捕食小鱼。主要分布于非洲东岸、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中国及。该鱼为重要的食用鱼,一般煎食,亦可加工成盐渍品。渔法包括延绳钓、流刺网、定置网等。
2、游鳍叶鲹,俗称四破鲹仔、黄尾瓜仔、平瓜仔。游鳍叶鲹属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喜栖息于珊瑚礁及岩礁海域。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只产于南海。该鱼体长一般为15-30CM,重为200-500G,喜食小活虾、虾肉、小鱿鱼片、贝类肉、鱼肉等。
55
吉打鲹
游鳍叶鲹
56
四线天竺鲷
垂带天竺鲷
五线雀鲷
五线雀鲷,辐鳍亚纲,鲈形目,雀鲷科,俗称厚壳仔,五间雀,荷包,石刹,称五带豆娘鱼。这种鱼主要分布在印度和太平洋,中国仅见南海。
57
食性杂,体长最大可达20厘米。白天喜三五成群在水层中觅食浮游动物。也吃小虾、蟹、海藻等,易饲养。
花鲈
花鲈属真鲈科,称日本真鲈,称花鲈,中国沿海均产
军曹鱼(海鲡,海礼)
看了香蕉鱼的贴子才知道原来北海也能钓到军曹鱼。军曹鱼英文名为Cobia,亦称海鲡,鲸龙,海龙鱼等,也就是很多人叫的海礼(还有一种叫海里的鱼,指的是青干金鱼),隶属鲈形目、军曹鱼科、军曹鱼属,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东太平洋除外)等热带水域,其个体最大可达1.5米、体重43千克。世界主要捕捞生产国为巴基斯坦、菲律宾、墨西哥等国,我国沿海亦有分布,但产量较低。军曹鱼易于驯化摄食人工饲料,
58
其生长速度快,年增重可达6千克~8千克,是海水网箱养殖中生长最快、最具产业化前景的鱼类之一。
伏氏眶棘鲈
属鲈形目,金线鱼科,称伏氏眶棘鲈,称白颈赤尾冬,称为白颈老鸦,俗称红海鲫,赤尾冬仔,白颈鹿,该鱼最大约25CM,体侧扁。体为棕色或褐色,各鳍均为黄色,特征是颈部具一条明显的白色宽横带,生活于2~25米深海域,栖息于礁沙混合区或礁岩外围的沙地上。游泳方式特殊,以一游一停的方式活动。肉食性,以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该鱼全年皆有产,可食用,可利用手钓或在礁岩外砂地放流刺网捕获,唯
59
因其多单独活动,故捕获数量通常不多,也可做为观赏鱼。我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南部和南海。
尖颌北梭鱼
这条鱼是在螺棚打底钓时钓获。经询问珠海钓鱼网老兵版主,最后确认为尖颌北梭鱼。该鱼系狐鰮科,又称北梭鱼科,为辐鳍鱼纲北梭鱼目其中一科,北梭鱼属中的尖颌北梭鱼,该鱼头部区域裸露的,斑点与条纹在头部上不存在,鼻孔的边缘不是黑色的。钝锥形吻延伸超过下方的嘴。胸鳍与腹鳍腋窝的羽翼鳞片呈现,侧线直走,该鱼栖息于沿岸浅水区,河口与海湾,砂与泥底部的上面。常形成鱼群, 吃底栖的蠕虫,甲壳动物与软件动物。食用鱼,但肉味极差,油炸较适合。该鱼遍布全球的温暖海域,也是全世界比较普遍的重要游钓鱼类之一。 我钓到的
60
剥皮鱼 单革角魨
61
沙猛
叉斑锉鳞魨
62
丝背细鳞魨
黑边角鳞魨
称为平鲷,称为黄锡鲷,其身形和黄脚立有点儿相似。但头部与黄脚不同,它头部侧向轮廓是圆形的,眼睛大,身上有十数条横纹,当中亦有正丝立和金丝立之分。但其肉质较粗糙,与黄脚及黑腊没得比。该鱼喜欢在岩礁区域生活。四至六月为产卵期。成年鱼可达五十cm。
63
65
针鱼
针鱼学名鄂针鱼,属颔针鱼科,有俗称“针亮鱼”,也有叫它“梁鱼”,暖水性中上层鱼类。体长一般200~450毫米。喜栖息在近海内湾或河口附近,为颌针鱼中个体较小的一种。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仅见于南海。
66
67
两种金线鱼(赤尾冬)
属于金线鱼科,一为黑带赤尾冬,一为黄带锥齿鲷。金线鱼一般都棲息于20米以内砂泥底质海域或生活在水域较浅的珊瑚礁或岩礁沿岸附近的沙地。通常活动在缓流的水域,不常出現在海流湍急的水域,其游动方式特殊,常一游一停的前进。群游性。属肉食性,以底棲性无脊椎动物,如甲壳类、软体动物等为食。
68
69
连尖
连尖,也有叫连占,龙占,尖嘴,属裸颊鲷科鱼,矶钓的常见目标鱼之一,体延长而呈长椭圆形,稍侧扁。头中大。吻尖锐。唇厚,眼的位置偏头部之后上方,头顶及颊部均裸出。常见到的连尖一般有三种,即星斑裸颊鲷,红鳍裸颊鲷和杂色裸颊鲷,
星斑裸颊鲷最长可达87厘米,胸鳍位低,颇大。体呈灰绿色,腹部色淡。体侧鳞片上均具有晶亮的蓝色斑点,眼下方至吻部亦有3条蓝色斜带;体侧有时具多条暗色橫带。幼鱼体侧有若干黄色纵带,且在胸鳍基部上方、侧线下方具1四方形黑斑。背鳍边缘淡红色。星斑裸颊鲷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波斯湾、红海,东至萨摩亚,北至日本南部。我国见于南海。栖息于热带(北纬36度~南纬32度)海洋近岸珊瑚礁、岩礁区外围、沼泽区、红树林或海藻床,深度在10~75米。幼鱼偶尔进入河口半咸淡水域。肉食性,以鱼类、甲壳类及软体动物为食。该鱼为日行性,白天独自
70
或结成小群在礁石区与沙地间巡游。稚鱼在水浅的沙质底水域隐蔽处,还有多海藻海绵的港湾各水层形成大群。
杂色裸颊鲷属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岩礁及珊瑚丛中,主要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见于南海。该鱼属连尖中的小个体,体长一般为15-25cm,重为300-500g,主要生活在岩礁海域、珊瑚礁海区、岩礁海岸、码头防波桩附近。
红鳍裸颊鲷属暖水性底层鱼类、喜栖息在水深35-75米,底质为泥沙或沙泥海区。主要分布于太平洋中、西、部。我国产于南海。该鱼一般体长为35-75cm,重为2-8kg,主要生活在底质为泥或沙泥海区、内湾、码头附近。 星斑裸颊鲷
71
星斑裸颊鲷
杂色裸颊鲷
章鱼、乌贼、墨鱼及鱿鱼
首先有必要把章鱼、乌贼、墨鱼及鱿鱼这四个概念解释清楚。
1、章鱼。章鱼又名长章、短脚章、坐蛸、石吸、石居、望潮、章干、八爪鱼、八带鱼、短脚峭、母猪章、石柜、八带虫,属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
72
门、头足纲、蛸科(章鱼科),或称蛸(shāo)。中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渔期分为春秋两季,春季3-5月份;秋季9-11月份。
章鱼胴部短小,亚圆或卵圆形。头足部具有肉腕4对,一般腕的长度相当于胸部的2~5倍。腕上有大小不一的吸盘。无肉鳍,壳退化。我国主要海产型章鱼主要有三种,即短蛸、真蛸和长蛸。短蛸、长蛸在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其中长蛸在黄、渤海产量较大,辽宁的大连、营口,山东的烟台、青岛,河北的乐亭产量较多。真蛸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以浙江舟山,福建平沄、霞浦、厦门,广东汕头、台山、电白、湛江,广西北海等地较多。
短蛸是一种小型章鱼,一般体长15~27厘米。胴部卵圆形或球形。胭背面粒状突起密集。各腕较短,其长度大体相等,腕长相当于脑部近2倍。背部两眼间具一浅色纺锤形或半月形的斑块,两眼前方由第2对至第4对脱的区域内各具一椭圆形的金色圈。腕吸盘2行。体黄褐色,背部较浓,腹部较淡。
真蛸体中型,一般全长50厘米。们部椭圆形,背部有疣突起。各腕长度相近,侧腕稍长,腹腕稍短,腕上具吸盘4个。体褐色,胭背具十分明显的灰白色斑点。
长蛸体中型,全长50~70厘米。眼部呈长椭圆形,表面光滑。头部狭,眼小。眼长,各腕长短悬殊。其中第1对腕最粗最长,约40~50厘米,是第4对腕长度的2倍。腕上有吸盘2行。体粉红色。
2、乌贼。乌贼俗称墨鱼、墨斗鱼、乌鱼,属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乌贼科。体呈袋形,背腹略扁平,侧缘绕以肉质狭鳍。头部发达,
73
有1对大眼,结构极为复杂,与高等动物的眼近似,头顶有口,内有角质颚2个和齿舌。口的周围有腕10条,其中2条触腕与体同长,顶端扩大如半月形勺,上面生许多小吸盘;其余腕较短,上面生有4列吸盘,均有角质齿环。在腹面,头的下方有1个锥状肉质漏斗(又称水管),为生殖细胞、排泄物、水、墨汁的出口,也是主要的运动器官。贝壳呈扁舟状,很大,后端有针或无针,埋没在外套膜中,通称乌贼骨,中药称为“海螵蛸”,质地轻松,具有支持、保持平衡和帮助身体在水中沉浮的作用。体色苍白,皮下有色素细胞,因而出现色泽不同的各种斑点。体内墨囊发达,遇敌即放出墨汁而逃避。每年5~6月间产卵于海藻及其他物体上。肉厚味美,供鲜食或干制。种类较多,我国南北沿海常见的为金乌贼和无针乌贼,后者产量较大,是我国四大海洋渔业之一。乌贼干制品称“墨鱼干”,无针乌贼干制品称“螟蜅鲞”,两者雄性生殖腺干制品称“墨鱼穗”,雌性产卵腺的干制品称“墨鱼蛋”,都是著名食品。眼球,墨汁等又是工业原料。
3、鱿鱼。鱿鱼也是乌贼,但是特指乌贼,属头足纲乌贼科。主要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浅海,活动于浅海中上层,垂直移动范围可达百余米。以磷虾、沙丁鱼、银汉鱼、小公鱼等为食,本身又为凶猛鱼类的猎食对象。卵子分批成熟,分批产出,卵包于胶质卵鞘中,每个卵鞘随种类不同包卵几个至几百个,不同种类的产卵量差别也很大,从几百个至几万个。 中国乌贼肉质细嫩,干制品称“鱿鱼干”,肉质特佳,在国内外海味市场负有盛名,年产4~5万吨,主要渔场在中国福建南部、、广东和广西近海,以及菲律宾、越南和泰国近海。
74
墨鱼,也是乌贼
墨鱼,也是乌贼
75
墨鱼,也是乌贼
章鱼,也称八爪鱼
76
鱿鱼,乌贼
鱿鱼乌贼
77
暗鰭金梭魚
巴拉金梭魚
布氏金梭魚
78
大眼金梭魚
黃尾金梭魚
黃尾金梭魚
79
尖鰭金梭魚
日本金梭魚
80
竹針魚
红友
红友学名紫红笛鲷,该鱼身体侧线上方的鳞片在背部前方与侧线平行,仅在后方为斜行;侧线下方的鳞片与体轴平行排列。头部鳞片始于眼后缘上方。前鳃盖骨后缘具一宽而浅的缺口。犁骨及聘骨具细齿带,舌亦具细齿。幼鱼时颊部有1或2纵行蓝色条纹。
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栖息于近海岩礁或泥沙底质海区,幼鱼会进入河口。体长一般为150-350毫米,大者可达600多毫米,重量超过4公斤。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部及西部。中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
81
短吻丝鲹( 花串、白须公)
科: 鲹科 英文名: Blepharis ciliaris : 白须公 中國: 短吻丝鲹 台灣: 丝鲹 最大体积: 150 cm 。特形特征: 体高及侧扁;颈项与头部轮廓宽圆。背鳍与臀鳍前方延长成丝状,尤其在幼鱼的时候,体银色,背带铁蓝色;腮盖有一个扩散的黑点;各鳍半透明,居于浅海及大洋的表层水。
82
大口逆沟鲹、康氏似鲹
大口逆沟鲹、康氏似鲹,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鲈形目(Perciformes),鲹科(Carangidae),俗称七星仔、棘葱仔、鬼平、龟滨、龟柄,最大体长110 cm,该鱼体延长而高,甚侧扁。背、腹部轮廓约略相同,后头部微凹入。吻钝圆,长于眼径。下颌突出于上颌,上颌末端延伸至眼后缘之后方甚多。脂性眼睑不发达。上下颌、锄骨、腭骨和舌面均具齿。头部无鳞,体则被菱形小圆鳞,多少埋于皮下。侧线前半梢呈波浪状,无棱鳞。第一背鳍具6-7硬棘,棘间无膜相连,仅有一小膜与基底相连。第二背鳍与臀鳍同形且约略等长,后半部各有7-12个半分离鳍条,但无真正离鳍亦无凹槽。体背蓝灰色,腹部银白色。头侧眼上缘具一黑色短纵带;新鲜时,体侧具有5-8个铅灰色长圆形斑,前方两个横越在侧线上,但死后会逐渐消失,此外幼鱼期是完全没有圆斑。该全主要栖息于砂泥底沿海,但常可发现于礁石岸或外海礁周缘,偶而可发现于河口区域。一般呈少数群体生活,一般以鱼类、头足类为食。广泛分布于印度-澳洲间之海域。包括西起非洲东岸,北至中国,南迄澳洲海域。中国发现于南部、西部及北部海域,东部甚少发现。
83
盲曹
该鱼俗称金目鲈、盲曹,属鲈形目尖吻鲈科(Latidae)的大型食用和游钓鱼,此鱼口大,体上部淡绿或淡褐,下部银白色,身体长形,下腭突出,背鳍二个,尾鳍圆形,属温热带近岸鱼类。中国、东南亚、印度及澳洲北部均有分布。生活在海水,咸淡水及淡水中,在沿海水域栖息和觅食,喜缓缓而流的清水。该鱼为肉食性鱼类,湛江近海常捕获5公斤以上的,南海海峡东部曾捕获2尾20kg以上。
84
黑鬼猪(横带九棘鲈)
黑鬼猪的鱼在叫作乌丝,学名横纹九棘鲈,学名横纹九刺鮨,在俗名也叫黑猫仔。此鱼属中小型石斑鱼,体长最大不超过30cm,超过25cm已经算大了。不是主要的经济性鱼种,以煮汤方法食用,味道佳,肉质鲜美。
85
六带石斑鱼
此石斑只产于南海,一般体长7—15厘米,属小型石斑鱼,体呈棕色,体侧有6条褐色横带,带间排列整齐,带的宽度大于两带之间的距离。背鳍1个;尾鳍圆扇形、有众多不规则的黑斑点;背鳍、臀鳍浅黄色。
龙头鱼
86
盲鱼,鱼市上能见到,也有鱼干,常吃,也有叫狗母鱼、虾潺、龙头鲓、豆腐鱼、细鱼、狗奶,流鼻鱼,属中小型海产鱼类。体长而侧扁,一般体长15~26厘米、体重75~150克、眼很小,口裂甚大,两颌牙密生、细尖,能倒伏、体柔软,大部光滑无鳞,唯侧线上有一行较大的鳞直抵尾叉.头及背面浅棕色,腹部乳白色、侧线发达、明显,背鳍1个,仅有鳍条,无鳍棘,背鳍后有一小脂鳍;胸鳍和陶鳍发达。尾鳍三叉形,中叶较短。 该生活于暖温性海洋的中下层。运动能力不强。常栖息于浅海泥底的环境中。每年春季为产卵期。杂食性,以小鱼、小虾、底栖动物为食。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均产之、尤以浙江的温、台和舟山近海以及福建沿海产量较多。
这鱼只有一条主骨,很软,其余的鱼骨细软如胡须,因此浙南柳市、台州、温州、丽水一带的人就形象叫它为“水潺”,就是说它像水一样柔软。而浙北宁波、绍兴、杭州、嘉兴以及上海等地称之为龙头鲓,是因为鱼头貌似龙头,学名亦然。广东省阳江市的人称为流鼻鱼,意指此鱼像流出的鼻涕,潮汕人却称龙头鱼为“硬鱼”。该鱼肉松软,含水分高,不易保存或远运。鲜食味甚美,也可加工成干品。
87
属金鳞鱼科,中文学名黑带棘鳍鱼或点带棘鳞鱼,俗名金鳞甲,将军甲,铁甲兵,澜公妾,铁线婆。该鱼广泛分布于印度[font=ˎ]-太平洋区之温热带海域,中国广东、广西、各地皆有分布。该鱼主要栖息于岸礁、舄湖、海湾或港湾中的淤泥礁或残骸,通常成群结队于珊瑚间,一般栖息于较浅的岩礁区,偶尔也会潜到[font=ˎ]80米或更深的区域。白天躲在珊瑚礁洞穴中,晚上则游出洞穴在附近觅食,以甲壳类或小鱼等为食物,最大体长可长至[32 cm,该鱼肉白,但质地较烂,煮汤时肉易散开且多溶解油质,因此适合抹盐油煎食用。唯须注意其内脏可能累积热带海鱼毒。而它的鳞片及棘刺尖利,需小心刺伤。
88
黑毛白毛,都是辐鳍鱼纲鲈形目舵鱼科的其中一个种,叫黑毛的有三种鱼,在都被称为霖蚌,或分别叫尾长黑毛,口太黑毛,厚唇黑毛,在分别称为小鳞黑鱾,斑鱾,绿带鱾,分别叫黑瓜子鱲(腊),瓜子鱲(腊),黄带瓜子鱲(腊),尾长黑毛最大体长可达70CM,口太黑毛最大体长可达50CM,而厚唇黑毛最大体长可达45CM。叫白毛的有两种鱼,都叫白毛,也叫霖蚌,在一种被称为低鳍舵鱼,最大体长可达70CM,另一种为长鳍舵鱼,最大体长达50CM,在这两种分别叫做低鳍舵鱼和天竺舵鱼。
白毛,低鳍舵鱼
白毛,长鳍舵鱼,天竺舵鱼
90
尾长黑毛,小鳞黑鱾,黑瓜子鱲(腊)
口太黑毛,斑鱾,瓜子鱲(腊)
91
厚唇黑毛,绿带鱾,黄带瓜子鱲(腊)
漂亮的尾长黑毛
带鱼又叫刀鱼、牙带鱼,是辐鳍鱼纲鲈形目带鱼科动物,带鱼的体型正如其名,侧扁如带,呈银灰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斑点,尾巴为黑色,带鱼头尖口大,到尾部逐渐变细,好像一根细鞭,头长为身高
92
的2倍,成鱼全长1米左右,带鱼分布比较广,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多,我国沿海各省均可见到,其中又以东海产量最高。带鱼是一种比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牙齿发达且尖利,背鳍很长、胸鳍小,鳞片退化,它游动时不用鳍划水,而是通过摆动身躯来向前运动,行动十分自如。既可前进,也可以上下窜动,动作十分敏捷,经常捕食毛虾、乌贼及其他鱼类。带鱼食性很杂而且非常贪吃,有时会同类相残,带鱼最多只能活到8岁左右,不过带鱼的贪吃也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生长的速度快,1龄鱼的平均身长18厘米~19厘米,重90克~110克,当年即可繁殖后代,2龄鱼可长到300克左右。带鱼属于洄游性鱼类,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惯,白天群栖息于中、下水层,晚间上升到表层活动,我国沿海的带鱼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类,北方带鱼个体较南方带鱼大,带鱼的产卵期很长,一般以4月~6月为主,其次是9月~11月,一次产卵量在2.5万粒~3.5万粒之间,产卵最适宜的水温为17℃~23℃。
93
牛屎鲳,海礼,荷包姑,红丁公,黑鸡,三点鲳,海贼,白毛,不知怎么叫的扒皮鱼。
94
95
牛屎鲳,称牛屎鲳,圆眼燕魚,叫圆燕鱼,又名蝙蝠鱼,圆海燕,鲳仔,富贵鱼,属白鯧科,平时栖息在礁区、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通常本息在0-60米水深,该鱼幼魚主要棲息在浅海域或河口水层中,因为体色为枯黄褐色,会拟态为枯叶,漂在水面的漂浮物之下躲藏,常独自在內湾逍遙。成魚則往较深水层(约30米以下)的珊瑚礁区外围斜坡上成双成对或一大群的活动。属日行性之杂食性鱼类,主要是以藻类、无脊椎动物或小鱼为食。 该鱼最大长度50 cm左右,已有人工饲养,是量比较少但美味的食用鱼。
96
97
星点笛鲷,称为白星笛鲷,叫石蚌,俗名也叫花脸、红鱼、白点仔、黄翅仔,生活在礁区、砂泥底、近海沿岸,棲息于礁石或岩石底的海域,大多数时候该鱼都独游或小群游动。以鱼类及甲壳类为食。该鱼最大鱼体55厘米,体长椭圆型而高,胸鳍长,末端达臀鳍起点,尾鳍內凹。身体一致呈紫褐色,体背侧线上方有一小白点儿,吻端有一蓝色斜带。该鱼为偶尔见到的食用鱼,宜于红烧或煎食。该鱼近期于斜阳岛为朋友钓获。
赤石斑鱼,称之为黑边石斑鱼,俗名也称红斑、红鹭鸶,关公鲙,鲈形目,鮨科,该鱼体侧扁,口大。体色多变,大致上鱼体为浅橘红色,头部上半部与背部为红褐色,体侧具5~6条模糊的宽横带,夜晚鱼体则变成橘红色。特征是背鳍硬棘尖端为黑色。尾鳍和胸鳍为圆形。习性:生活于4~160米深海域,栖息于礁石斜坡或礁沙混合区。性凶猛、机警,有领域性。
98
肉食性,以小鱼及小型甲壳类为主。具性转变,为先雌後雄。该鱼主要分布于印度-太平洋热带海域,包括南部及兰屿、绿岛海域。本人在斜阳钓获此鱼,据涠洲岛人称该鱼在当地较为少见,属名贵石斑鱼。
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