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地理试卷分析

地理试卷分析

来源:刀刀网
2007—200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地理期末试卷分析

李春香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我认真分析了试卷,从中找出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得失,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鉴。 一、试卷总体分析

本份试卷重基础,覆盖面广,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题题量、难易程度、各种题型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并结合了济源实际,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又注重对地图的分析理解,注重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考查,对以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都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具体分析,本试卷具有两三大特点: (一) 、重基础,题简单

本份试卷光单选题和判断题就占了50分,这些题目都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中的基础,例如:单选题中的“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我国地势最高的地区”、“我国人口最多的省区”、“水土保持的措施”等等,只要学生稍加用心即可得分。当然,关键是要细心,马虎是得不了高分的。 (二)、重读图,题灵活

地理离开了地图,那就不叫地理,地图才是地理的重头戏,本份试卷中读图分析占了50分,多方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从“北方地区图”到“南方地区图”、从“区域”到“长江沿岸工业地带”、从一般读图到实际应用,可谓面面俱到、无所不

考,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由此可见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如读图题的第二小题.。利用北方地区图考察了本地区重要的省会城市、矿产产地和矿产、南北方地区的植被类型的对比。知识覆盖全面,题型灵活。再如第三小题,借助南方地区图以长江干流为主图,来分析自西向东的主要铁路干线、南方地区的经济区域、水电站、风景名山等。知识覆盖全面,题型灵活。

﹙三﹚、附加题:给学生更多空间,体现人文关怀

本附加题,以汶川地震为主题来考查我国的行政区划、地理区域、地震的原因、本地区的古代水利工程、震区的铁路、温度带、干湿、地区等。这样的联系会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今天的学习机就是为了明天的运用。尤其是第四小题:河南省对口援建的震区。一下拉近了地理知识和学生生活、心灵的距离,自然而然的流露出真诚的人文关怀。 二、学生在试卷中出错较多的题 (一)单项选择题:

第12小题错误最多的选择B,部分学生因马虎而没把题看完,也有部分学生因概念不清导致都把答案错选为C。第2、7、9﹑10﹑11﹑13﹑15﹑17等小题考查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黄土高原的地貌、我国传统交通工具的特点、西北地区的绿洲分布、珠江三角洲的农作物、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港澳地区的天海造陆等知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情况比较好一些。第8小题错得多的原因是记忆的季风区﹑非季

风区及降水与气候的关系没有弄懂,运用不够灵活。第16小题是对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记忆不够准确而且也缺乏综合的习惯。在选择题中学生总是丢分,一是对教材的不熟悉;二是在学生的头脑中,总认为地理是副科,学习之中,总是不把地理当一会事,随便答题、不动脑筋。 (二)、读图分析题:

第1小题是我国北方地区图,要求根据地形图填写:北方地区的主要矿产产地及矿产名称、三各主要的省会城市、北方地区的植被类型。尽管这是教师讲课中多次强调过的重点,但由于其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仍有部分同学出错。这是本份试卷中学生失分最多的题,虽然在讲课过程中重点讲、反复讲,学生也作了很多努力,但由于此图图形复杂、重点繁多,要想真正彻底掌握实属不易,由此看来,我们的训练力度还是小了些。许多学生对此印象不深,只有少数学生此题得了高分,大多数学生都是错误一片,甚是可惜。

第3小题,是根据南方地区图,以长江干流为主图,来分析自西向东的主要铁路干线、南方地区的经济区域、水电站、风景名山等。但是由于学生习惯了死记的知识,而分析综合能力薄弱,遇到分析题时懒于思考,导致此题损失惨重。 三、反思教与学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

从成绩来看,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好,如二五班的中等学生胡江涛、徐娴,二六班的蒋亮亮、邓辉等学生,基础题的得

分准确率在95%以上。但对于综合性强、机动灵活、联系实际的题目回答的不够好,反应出学生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习题做的较少,知识没有得到巩固;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不够扎实,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2、教师教学:

对课改实质领悟不够,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只是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缺乏对综合性题目的训练,没有腾出更多的时间去钻研这部分综合性知识,缺少把知识更加系统化和对知识的前后连接以及延伸。另外在教学中只强调学生的记忆,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一下笔就错误百出,这也是失分的原因。 四、对以后教学的启示

通过本次考试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我的教学还有一定的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细致,不要太高估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该强调的一定要强调。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读图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李春香

2008年7月13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