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闲情逸趣文房雅品——国家博物馆藏明清文房玉器赏析

闲情逸趣文房雅品——国家博物馆藏明清文房玉器赏析

来源:刀刀网
闲情逸趣文房雅品阴柴晨鸣—国家博物馆藏明清文房玉器赏析——摘要:本文撷选了国家博物馆藏明清文房玉器十类,共15件。这些文房玉器高雅珍贵,并融入了文人学士的知识、理念、情怀和志趣,赋予了文房玉器高尚的道德内涵。本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外形特征、以飨读者。创作技法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关键词:国家博物馆藏文房玉器明清我国的文房玉器,千姿百态,有俗称“文房四笔宝”的笔、墨、纸、砚,以及各类笔筒、笔架、笔掭、印盒等等。明代屠隆在其所洗、砚滴、臂搁、镇纸、撰的《文具雅编》中逐条介绍了除文房四宝以外的故被视为文房雅品。自古广泛,既实用又可赏玩,这些文房玉器门类丰富、用途43种其他文房用具。玉以其珍贵的品质和丰富的以来人们爱玉、崇玉,文化内涵,在缔造中华民族文化中起到了不可忽凝视的作用。玉不仅是吸纳天地日月山川之精华、还被附加了道德、政治、聚各种美质的人间至宝,宗教、财富、价值等社会诸因素礼俗、权利、贵贱、后体现出的人文美。本文特撷选国家博物馆所藏文房玉器十类,以供品味与鉴赏。一、笔笔是供书写或绘画用的工具。玉笔是以玉制作的毛笔笔管,又称之为玉管。最早的毛笔大约可笔已经比较考究。据追溯到殷商之前。到了汉代,记载,我国著名的宣笔就发明于汉代。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其后,湖南沙市左家公山出土了战国笔,湖北省云及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了秦笔,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笔经》中地区出土了汉笔等等。晋书法家王羲之曾批评制笔的奢华“近人有以绿沈漆竹管及镂管:见遗,斯亦可玩,何必金玉。”元陆友撰《研北杂志》管上镌有文字,中载“袁伯长,:有李后主所用玉笔,镂甚精。”明清时制笔工匠们亦在笔管上大展技艺,其装饰十分讲究。清代宫廷用笔一般是由内务府造办处或三织造按内廷样式制作,每年苏州、也杭州均有数百支湖笔进贡内廷。笔管有竹管,并注重装饰,有有玉石、玳瑁、象牙、漆、木质等,龙凤、内涵寓雕云龙、福寿、花卉等,也有的题字,意丰富。笔为一对,笔杆与笔26.1厘米。青玉,有褐色沁纹。角后长发用细密阴线螭双耳呈卷云状,头顶有角,四肢、胫部刻细密短刻划。螭身在云中时隐时现,夔龙纹及线纹,肢爪清晰;笔帽上刻有一小螭纹、云纹。玉笔造型古朴,纹饰精美。明代玉笔传世品实为难得。少,此笔还雕刻云螭纹,且成对出现,(图一),通长国家博物馆所藏明云螭纹玉笔帽皆为管状,管空心。笔杆上刻一螭穿梭于云中,图一明云螭纹玉笔3二、笔筒笔筒是搁放毛笔的专用器物。一般呈圆筒状,玉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材质有陶、瓷、竹、木、象牙、其价瓷质和竹制笔筒。象牙和玉质笔筒较为少见,并在唐以后逐渐流行值也更高。笔筒起源于唐代,起来,到了明清时期笔筒已成为文人案头必置的文具。在考古发掘中,明代朱守城墓出土了一件高口径8.8厘米的紫檀笔筒。笔筒除有实15.5厘米、用价值外,在书房中是最有装饰性的文房用具。现所见的玉笔筒皆是传世品。下面介绍三件馆藏的玉笔筒:(图二),高18.3厘米、口1.清人物纹玉笔筒其间并有一株松和一株梅,虬枝屈曲,花叶繁茂,鹤一鹿。松、梅、鹿、鹤寓意福寿吉祥。三、笔架是书写、作画间隙笔架又称笔搁、笔格、笔枕,时搁置湿笔的专用文具。笔架的材质一般为瓷、其中瓷、铜、铁最木、紫砂、铜、铁、玉、象牙、水晶,为普遍。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是浙江衢州南宋史绳祖墓中出土的玉笔架。该笔架为整块天然水晶主峰最琢磨而成,整体呈山峰状,五峰挺秀,高,侧峰对称地向左右递减,峰峦之间用以搁笔。器整体通透,无任何一点瑕疵,可谓天然水晶之极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品。从明代屠隆的《文具雅编》记载:“玉笔格有山形者,有卧仙者。有旧玉子母身负六子,起猫,长六七寸,白玉作母,横卧为坐,有黄黑为玳伏为格,有纯黄纯黑者,有黑白杂者,因玉沾取为形体,诸态绝佳,真瑁者,扳附眠抱,玉笔架的形制多奇物也。”足以表明从明代开始,样,题材广泛,玉料多彩。下面介绍两件馆藏的玉笔架:(图五),长16.4厘米、1.明鹿鹤同春玉笔架底径16.5厘米,直口,直径17厘米、白玉,圆筒状,平底,外壁高浮雕人腹,卷云形足。内壁光素无纹,松树灵芝纹和鹿物纹、山石亭阁纹、云纹、瀑布纹、形态各异。纹饰纹等,层次分明。人物以孩童居多,富有诗形象生动,意境深远,雕刻精妙。刀法灵秀,为意,是清代笔筒中之佳作。此器原为清宫旧藏,乾隆时期宫廷用器。(图三),高18.3厘米、口2.清三星图玉笔筒底径16厘米,直口,直径16.5厘米、碧玉。圆筒状,平底。底部阴刻腹,“乾隆年制”四字隶书款。器内主题壁光素无纹,外壁采用高浮雕技法多层雕刻,山石、松树、亭纹饰为福、禄、寿三星,辅以童子、石桥、台、祥云、溪水和瀑布等景物。其构图唯美,层次繁复,清新自然。此器原为清宫旧藏。(图四),宽9.7厘米、3.清玛瑙松鹿纹玉笔筒高8.6厘米,宽4.3厘米、器雕一只鹿卧于山石旁,一只鹤立在灵芝下,鹿头回首相望。鹤与鹿都是传统的吉祥动物,常出现在同一题材中。这件作品既“鹿鹤同春”是古代可用作笔架,也是很好的摆件。,意指天下皆春,寓意纹样,又名“六合同春”万物欣欣向荣。(图六),宽52.清莲藕形玉笔架长16厘米、镂雕而成。一高10.6厘米,器由一整块玛瑙浮雕、高5.3厘米,其上镂雕、浮雕厘米、器雕成莲藕形,图二清人物纹玉笔筒图三清三星图玉笔筒图四清玛瑙松鹿纹玉笔筒4图五明鹿鹤同春玉笔架座刻莲叶、莲花、莲蕾及莲蓬。器下随形配紫檀座,梅花纹。此器原为清宫旧藏。四、笔掭常笔掭又称笔觇,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制成片状树叶形。为下笔行文描画之前用以掭墨吮毫之具,以避免一笔之间发生墨色浓淡不均的现象。“笔觇”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当时的笔觇图六清莲藕形玉笔架水晶、琉璃与是种小浅碟,片叶造型,材质有陶瓷、玉石等。到了清代,还出现了更具有应用功能的砚例如湖南望城县石用作笔掭。瓷质笔掭出土较多,器表均施长沙窑就曾出土9件笔掭,敞口,平底,青釉,釉层薄。玉材昂贵,用玉制作的笔掭相对较为稀少。国家博物馆所藏清荷花螃蟹纹玉笔掭(图宽6.3厘米,背七),长8.2厘米、器形为一片荷叶,面浮雕叶脉并有一只瓢虫。正面平坦处用于书写边沿处雕或作画时掭试毛笔,三面由荷叶纹包边,琢一蜗牛,凹进的砚池有一螃蟹。整器用以碧玉雕图七清荷花螃蟹纹玉笔掭琢,突出荷叶的绿润,显得生机盎然。其构思奇巧,富大自然的气息。五、笔洗笔洗是存水以洗笔之残留余墨的器具。其以形制乖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而广受青睐。玉笔洗最早见于宋代。南宋史绳祖墓出土了一件青玉玉质莹润,荷叶形笔洗。该笔洗为白玉雕琢而成,雕琢精美,造型呈半透明状。整个器形玲珑剔透,仍以生动,情趣盎然。元代的玉笔洗承宋代之风,且形状各植物题材来造型。明代玉笔洗较为常见,图八清螭衔灵芝玉双耳洗异。山东省邹县的明朱檀墓出土了一件白玉葵花5空,双椭圆形。外壁透雕,高浮雕葫芦枝蔓和蝙蝠,“福禄”,还寄寓着人枝蔓延伸至器底。葫芦因谐音寓意多子多福,们的美好祈望。其藤蔓缠绕绵长,绵延后代。器仿佛自然天成,具有浓厚的艺术和生活气息。此器原为清宫旧藏,是乾隆时期文房玉器之精品。(图一茵)长9.4厘米、宽8.2.清桃蝠玉水盂,图九清葫芦形玉水盂6厘米、高3.9厘米,器形似桃,掏膛琢制而成。器表浮雕桃枝叶、桃花和“卍”字蝙蝠。蟠桃有仙果之传说食后能长生不老,“蝠”与“福”谐音,称,而寓意福寿双全。七、砚滴砚滴也称水注,水滴。是古代文人磨墨时用来《西京装水、滴水的工具,注水于砚面供研墨之用。大如拳,杂记》载:“晋灵公冢……惟玉蟾蜍一枚,王取以为书滴。”砚滴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其样式不定,历代均有创有陶、瓷、玉、石等材质,卧熊等动物样式的玉新。从汉代就开始出现卧羊、数量砚滴。考古发现的砚滴多出土于汉晋墓葬中,不多,有瓷质和铜质两类。河南洛阳新安电厂汉墓、河南孟津县马村晋墓、青海互助县高寨晋墓都河出土了弦武形铜砚滴,江西高安市七星堆汉墓、南巩义站街晋墓出土了神兽形铜砚滴,浙江龙游元时寺底袁南宋墓还出土了三足蟾蜍铜砚滴。宋、期砚滴较为盛行,浙江龙泉窑和景德镇青白釉制宣德时器物别品尤为丰富。至明代瓷业高度发达,做工更为精巧。有风韵。清代砚滴以仿生形居多,长13厘米、宽6.9厘米,此器圆雕兽状,5.5厘米、,高国家博物馆所藏明兽形玉砚滴(图一一)图一茵清桃蝠玉水盂高3.2厘米、口径7.3厘米,洗,器呈五瓣秋葵花式,外镂雕花叶形的柄和托。到清代玉笔洗明显增圆之类的几何造型多,玉洗的形制更多样。除方、比如荷叶洗、桃式外,仿植物之形的洗子也较多,洗、瓜形洗等。国家博物馆所藏清螭衔灵芝玉双耳洗(图八),高9.8厘米、口径16.6厘米,器平底,四足,器耳下套一活环。器两侧各镂空雕螭衔灵芝云纹耳,飞内底凸雕芦苇,莲荷纹。外壁浅浮雕莲荷、芦苇、鸟和水波纹。此器原为清宫旧藏。六、水盂水盂又称水丞,其主要作用是给砚池添水。它的形制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但以随形、象形居多。有陶土、瓷品、铜从材质来说,它的用料非常丰富,玛瑙、玻璃、漆器、竹质、玉石、水晶、玳瑁、绿松、景泰蓝等。河南巩义市黄冶窑址还出土了三彩木、水盂。水盂因小巧而雅致,最能体现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故在文房玉器中属于品位较高的藏品。下面介绍两件馆藏的玉水盂:(图九),长18.6厘米、宽1.清葫芦形玉水盂高8厘米,口内掏12厘米、器白玉质,巧作葫芦形,图一一明兽形玉砚滴6图一二清松竹梅纹玉臂搁图一三清松石亭阁纹玉臂搁有耳,有双角,趴伏,粗眉,大眼,阔鼻,张口露舌,双叉尾。腹中空,背有口,有盖。盖内雕一圆柱形空心水注,以便伸入腹内后能将水带出,滴于砚中。盖上也有滴水用小孔。钮为一小兽,此器为清宫旧藏。八、臂搁臂搁又称秘阁、臂格。臂搁是古代文人用来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防止墨迹沾在衣袖上。臂搁的材质很多,有黄杨木、紫檀、紫砂、红木、象牙、沉香、瓷、玉等等,其中以竹雕的最为常见。玉质的臂搁在文房用品中属于常置案头的玩物,文人们日夕摩挲,愈磨愈润。常见的臂搁主要有竹节形、书《文房图赞》中就有卷形等。宋代林洪在其所著的了臂搁的记载,但迄今我们并未见到过出土实物。下面介绍两件馆藏的玉臂搁:,长16.7厘1.清松竹梅纹玉臂搁(图一二)多各种动物造型,之保持平整。镇纸无固定形状,玉石、竹木、装饰味道浓厚。镇纸所用材料有金银、也称镇尺或牙、瓷等。明清时期的镇纸多为尺状,西安东郊压尺。玉镇纸的出土最早见于唐代墓葬。唐代韦美美墓出土过一件兔形玉镇纸,其下为长造型生动简约。南方形底座,上雕拱背伏卧之兔,圆雕,线条宋史绳祖墓也出土过一件兔形玉镇纸,浙江龙游县寺底简练,形态逼真,雕琢细腻。此外,袁村南宋墓还出土一件水晶辟邪镇纸。明代玉镇“古玉彘,古人用纸,在屠隆的《文具雅编》中有载:有大样坐卧以撐肋殉葬者,有白玉卧狗,有卧螭,玉羊、玉蟾蜍,其哇哇,有玉兔、玉牛、玉马、玉鹿、俨若虾蟆背背平斑点如洒墨色,同玳瑁,无黄晕,用为镇纸,摩弄可状,肚下纯白,其制古雅肖生,爱。”这一记载说明了明代玉镇纸使用的多样性,明代玉彘即古人殉葬的猪形玉握,握于死者手中,求古人用为镇纸,可见镇纸的使用原则是求实用,清代玉镇纸的造型朴精致。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米、宽8.6厘米、厚0.5~2厘米,器仿竹制,长方形,背面平整光滑,仅刻几道竹节纹。正面两侧自然内山卷成细竹杆状,中间减地,采用高浮雕技法刻,寓意高石上耸立一株松、一株梅,构图疏朗新颖,洁。此器原为清宫藏品。(图一三),长19.9厘2.清松石亭阁纹玉臂搁层米、宽5.5厘米,器长方形,正面浮雕松石亭阁,并浮雕一次感强。背面微凹,仿佛劈开的一段竹,意境深杆修竹。松石亭阁是古人惯于雕刻的题材,远,别有意味。九、镇纸镇纸又称书镇,主要以自重压纸张或书册使图一四清双龙镇纸7瓜果等,并集观赏性更为多样,人物、动物、花卉、与实用性于一器。1厘米、宽3.2厘米、高3.1厘米,器长条形,单面高浮雕大小两龙,彼此相望,应为宫廷用品。十、印盒印盒是盛放印泥的文房用具,属于文房用具圆形居多。印盒具体中器型较小者。器型以方形、起始年代已不可考,宋曾巩诗:“印奁封罢阁钤间,喜有秋毫免素餐。”而且传世品中亦见有唐代印而盛于宋,宋代的盒,由此可见,印盒不会晚于唐,官、哥、定、越等窑均烧造过印盒。元代亦有印盒,明元乔吉《两世姻缘》:“恰便似一个印盒脱将来。”代印盒多为铜制,圆形,面微凸起。铜鎏金嵌金丝其体形虽小,但印盒,盖面有嵌镶的纹饰,子母口,由于玉料充足,清代的做工颇为精湛。到了清代,严谨,但纹饰玉印盒多选用上等白玉,制作规范、山水、人物等,采用繁琐,多饰以蟠螭、云鹤、梅花、明代朱守城墓浅浮雕或阴刻技法。在考古发掘中,紫出土了三件木质印盒:黄花梨木圆形素面印盒、檀木嵌螺钿椭圆形印盒和紫檀木嵌螺钿圆形印盒。目前所见的玉印盒多为传世品。,国家博物馆所藏明云凤纹玉印盒(图一五)长6.8厘米、宽6.8厘米,通高3.5厘米、玉为青白(图一四),长23.国家博物馆所藏清双龙镇纸带盖。盖面略呈弧色,局部有黄色沁。盒为正方形,形,中间略高,上雕刻双凤纹和云纹。凤两两相对,尖喙,长梢形眼,角向上勾卷。盒盖四边侧以细密方格纹为地,上刻波浪纹。盒内壁光素无纹,盒外侧刻兽面纹。盒底方框内刻篆书“宣和”二字款。明代玉印盒的盖面微微隆起,多浅浮雕花卉图案,也带有明有山水图案及诗句,十分讲究意境和布局,显的文人特点。明清文房玉器因其高雅珍贵受到人们的喜理念、情怀和志趣。爱,并融入了文人学士的知识、其制作精巧其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艺术性强,兰、竹、菊以雅致,并将代表文人气质、思想的梅、体现了文人及古诗、辞赋作为主要的装饰内容,雅士的思想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赋予了文房玉器高尚的道德内涵。文房玉器作为中国玉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必将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参考资料。1.[明]屠隆《文具雅编》,2.华慈祥《明代朱守城墓出土文房用具散论》《东方早报》,2014年6月18日第10版。3.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河南孟津县马村晋墓的发掘》,《考古》2011年第6期。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永嘉龙下唐代青瓷窑址发掘简报》,《文物》2012年第11期。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巩义市黄冶窑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7年第4期。《湖南望城沙窑19996.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年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5期。,《文物鉴定7.毛慧《南宋史绳组墓出土的文房用具》与鉴赏》2016年第3期。,《西北农林科技大8.杨岗《浅析先秦时期的玉崇拜》》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作者工作单位: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一部)图一五明云凤纹玉印盒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