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贷款不是诈骗罪,属于民事纠纷。银行可起诉并申请强制执行。拒不履行将导致信用报告记录逾期还款、消费和出入境等负面信息,甚至可能被司法拘留。
法律分析
贷款不还不属于诈骗罪。如果只是拖欠贷款则属于民事纠纷。不过银行将向起诉。胜诉后,如果在履行期间不履行判决,银行可以申请强制执行。如果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拒绝履行生效判决,将有个人信用报告中记录的逾期还款、高消费和出入境等负面信息,甚至可能被司法拘留。
拓展延伸
贷款逾期违约:法律责任和后果
贷款逾期违约是一种违反贷款合同的行为,根据法律规定,借款人未按时偿还贷款属于违约行为。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贷款逾期违约可能会导致一系列法律责任和后果。首先,银行或贷款机构可能采取法律手段追求债务的清偿,例如通过起诉借款人或申请强制执行等方式。其次,借款人可能面临信用记录受损,这将对其未来的信用贷款、信用卡申请等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借款人还可能承担逾期利息、滞纳金等额外费用。最严重的情况下,借款人可能会面临财产被查封、拍卖、甚至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后果。因此,借款人应当充分认识到贷款逾期违约的法律责任和后果,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逾期问题,以避免进一步的法律风险和损失。
结语
未按时偿还贷款属于违约行为,可能导致一系列法律责任和后果。银行可采取法律手段追求债务清偿,借款人信用记录受损,未来信用贷款受限。逾期利息、滞纳金等额外费用需承担。严重情况下,财产被查封、拍卖,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借款人应认识到逾期违约的法律责任和后果,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法律风险和损失。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条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九十二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