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为实范文1
――大肠内镜渐趋完善
。1807年,德国人Bozzini制造了一种以蜡烛为光源的用于观察膀胱与直肠内部的器械,由一花瓶状光源、蜡烛和一系列镜片组成,他将其称为“LICHTLEITER”,法国外科医生Desormeaux第一次将其运用于人体。15年,美国人Kelly成功研制了带有闭孔器的金属管式直肠乙状结肠镜,镜管延长至35厘米,采用电灯额镜反射光源技术。19年Pennington研制了可使肠腔充气扩张的乙状结肠镜,可更清晰地观察肠腔。在此基础上,1903年德国人Strauss将电光移至腔内照明,进一步改进制成现代沿用的硬式直肠、乙状结肠镜。
至此,大肠内镜趋于完善并有其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1957-1963年
――光导纤维内镜“出世”
1957年,美国人Hirschowitz和他的研究组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检查胃、十二指肠的光导纤维内镜,并在美国胃镜学会上作了展示,使内镜跃进到可曲纤维光学内镜的新时代。。现代的各型纤维内窥镜均可拍摄彩色照片,刷取细胞,进行活组织钳取,做细胞学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验。为了教学和会诊的需要,可将教学镜安装在目镜或监视器上,供多人同时观察。
1983年
――电子内镜诞生,百年内镜史的新篇章
1983年,美国Welch Allyn公司研制并应用微型图像传感器(CCD)代替了内镜的光导纤维,宣告了电子内镜的诞生,这是内镜发展史上另一次历史性的突破。电子内镜比普通光导纤维内镜的图像清晰,色泽逼真,分辨率更高,而且可供多人同时观看。随着电子结肠镜的推出及临床插镜技术的不断提高,单人操作就可以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大大地推动了内镜的发展,开创了内镜诊断和治疗的历史新篇章。
1977-2000年
――“胶囊内镜”震惊世界
眼见为实范文2
古人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的意思是:耳朵听见的不是事实,只有眼睛看见的那才是事实。下面就来看我一点一点的把这个看似正确的古语推到:
你见过风吗?没有吧!可是你经常听见风的呼唤,这就是你用眼睛看不到的了,难道你说风是虚构的吗?(我听觉就不是太好)不是吧!再举一个例子,你平时看到的魔术和电脑特技,你确实是用眼睛看到了,那一定是真的吗?难道魔术师真的会魔法吗?如果你回答是的话,你的IQ就一点问题了。而且眼睛有一个最大的毛病,那就是视觉差,美术老师就可以充分的给你介绍一下你的视觉差是怎么会事。
你说这个眼和耳朵都不能相信,那用触觉吧!但有一些时候触觉也会出卖你,“盲人摸象”这一个成语就完全的解释了的触觉也不是完美的,那么我们应该相信什么呢? 本人最相信的是嗅觉(我的鼻子在感冒的时候都比别人的鼻子灵),有很多动物就是这个样的嗅觉器官灵敏。可以吧别人身上的气味迅速的记录在了脑海里,更可以分辨出谁擦香水了。一般我只能在我7-9米这样一个范围能闻到。不过人的嗅觉也有出错的时候,比如,我有时与人擦肩而过,闻到熟悉的气味可能会打声招呼,或者走到人家面前。可能是因为香水的问题,我遇到了给人打错招呼的事情,马上就迅速的跑开,可能别人也会嘟囔两句也是可以体谅的。
五觉是一体的,我们不能只用一个感觉器官,要配合使用才能有显著的成效。正所谓,团结力量大呀!
眼见为实范文3
自带手机废电池当场修复
临时收购废电池监督修复
大成公司位于武汉大学旁边的湖北省知识产权局一楼,安静的机关楼一侧有一间办公室,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对面是公司的样品间,陈列着台不同型号的修复仪和各种奖状、证书。简单的交谈过后,我拿出一个特地带来的手机废电池,亲自体验一下他们到底能不能修,工作人员接过电池简单地检查一下,说可以修复,放到手机修复仪上就点了几下,然后交给我说:“你在原机上试一下,看看能不能开机?”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按了开机键,耳边响起一曲悦耳的开机铃声,太令人惊讶了!以前无论怎样用力按开机键都开不了机,现在不但开了机,还显示有两个格的电量。
大成公司的许经理说:“其实修复手机电池很简单,一般人都可以掌握,手机维修店,手机销售店都可以配备一台。而铅酸蓄电池的修复则要进行专业培训了,普通铅酸蓄电池设计寿命为3―5年,由于人们不懂如何保养电池,实际只能使用一年或更短的时间。以现在电动车的保有量及每年需要进入更换期的电池量,数量十分惊人,更换下来的电池85%以上都可以修好,使用寿命一般都可以达到8-10个月。维修收费80-120元,仅新电池的1/4,可以说商机无限。”听到这里,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为了证实修复效果,亲眼观看修复过程。于是许经理便决定和我一起去收旧电池,整个过程请我来监督。武汉的电动车市场生意非常火,走了几家电动车店才收到一组布满灰尘标称20AH的废电池,要价300元,经过商量交付280元(许经理说其实这组电池200元左右就可以收,他们看出我们像是有急用,所以抬价),带着沉甸甸的电池来到大成公司的经营店面,这里大约有30平方米左右,是一个套间,前面是用来经营电池、出租电池、出售充电器、保护器。后面的房间放着一排修复仪器,许老师先用修复仪器对这组电池进行放电检测,然后把电池保护盖打开,加注修复液、进行放电。最后经过修复,一组中的四只电池容量都达到了90%以上,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现场采访公证员
修复成果名不虚传
大成公司的隔壁是武汉市公证处的一个办事处,记者现场采访了工作人员袁小姐,她于2005年6月买了一辆电动车,不但方便自己上、下班,还可以接孩子,一般行驶80分钟左右才需充电。可到了2006年10月,刚用了一年多的电池充满电后20分钟的路程都跑不完,眼看着1000元买的省力又省时的电动车变回普通的自行车,真是着急,商家告诉她只能花360元买一组新电池。这时袁小姐想起自己天天上班时经过的公司不是说可以修电池吗?反正旧的没什么用,死马当活马医吧,就交给了大成公司,谁知三天后,大成公司就把电池修好了,现在过了8个月,电池还很好用。袁小姐高兴地说:“要不是今天下雨,我一定骑一圈让你看看。”
学员先见效果再买设备
总部全程指导开拓市场
山东滨州的赵树林是电业公司的技术人员,工作中经常跟电池打交道,一次在和朋友们聊天时,有人谈到旧电池能修好。说者无心,但赵树林听后却有了想法,电动车发展的形势很迅猛,做这行不说十年,起码五年内应该蛮有前景的。可是,当地一家电池修复店用大电流设备修复电池,电池不但没修好甚至报废了,已经为电池修复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件事对赵树林是个不小的打击。于是他在网络上搜索电池修复,找到了很多家电池修复的商家,虽然有些公司的修复设备才一两千元,但经不起技术推敲,仔细分析后他认准了有武汉大学汪振道教授50年电化学方面理论研究做后盾的武汉大成公司。。3月底,来到武汉大成公司,在没交一分钱押金的情况下,带他到教室,演示了整个修复过程,边修边讲原理,一组四块废电池全都达到了90%以上。赵树林也是电子专业出身,以前不怎么相信电池真的能修好,此刻他心服口服,当即购买10998元的能修复手机、电动车、摩托车、汽车、UPS电池的整套设备。回到家后,认为这一行大有前景的赵树林,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全身心地投入这份事业。他在公司的指导下做了四件事情:一、把电池能修好的原理印在宣传单上,大量发放;二、在大众休闲晚会上,请来电化学的大学老师,讲授电池原理;三、在当地知名报纸上做连载,写电池为什么能修好到修好后的真实案例;四、先修电池后付款。电池修好后一个月还保持理想效果,再交款(有人不到10天就交回了维修费)。通过实实在在的效果,让大家打消了疑虑,认识到旧电池真的能修好。一传十、十传百,现在生意已经走上了正轨,赵树林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原来在单位每月赚1800元,现在自己当了老板,比以前打工的时候强多了。
武汉大成专利技术应用有限公司
地址:430072湖北省武汉市广八路8号(湖北省知识产权局一楼103室)
眼见为实范文4
对于这个问题,教科书与资料都认为,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封在气泡中气体的质量没变,离池塘的水面越来越近,深度越来越浅,水对气泡的压强也越来越小,所以气泡的体积会越来越大。
深度减小,压强减小,气泡的体积是会变大。但这一过程中,气泡体积的变化,是不是我们肉眼能够观察到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事例。
设大气压为p0,直径为d1的气泡在水下的深度为h(设为状态Ⅰ,压强为p1,体积为V2),上升到水面直径增加到d2(设为状态Ⅱ,压强为p2,体积为V2)。假设温度没有变化,由此我们可以分别求出状态Ⅰ气泡内气体的压强与体积
p1=p0+ρ水gh
V1= πd13 6
同样可得气泡在状态Ⅱ的压强与体积
p2=p0
V2= πd23 6
根据等温变化的理想气态方程,可得
p1V1=p2V2
即(p0+ρ水gh)× πd13 6 =p0× πd23 6
化简可求出d2
d2= 3 p0+ρ水gh p0 ×d1
设气泡在水下的深度h=1m,气泡的直径d1=1cm=10-2m,取p0=1.013×105pa,ρ水=1.0×103 kg/m3,g=9.8N/kg。并代入上式,可得
d2= 3 11013×105+104 11013×105 ×d1=103d1=103cm
计算可知,当直径为1cm的气泡从水下1m深处上升到水面时,直径只增加了0.03cm。这一微小的变化,我们用肉眼是无法观察到的。既然气泡在水中上升的过程中,体积的变化无法观察,为什么实际当中我们又看到了气泡的体积在明显变大呢?下面我们首先用实验来解释气泡变大的原因。
如图1所示,在量筒内装满水,并插入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用打气球向玻璃管的一端打气,使其在量筒底部产生气泡。我们分别在量筒侧面的中点A与量筒的正上方B点,观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体积变化。结果发现在A点观察并没发现气泡体积的变化,而在B点发现气泡明显迅速地变大。我们还把能上浮的小木块压入水底后,使其上升,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到了同样的结果。A点与B点观察气泡上升的不同之处无非是,A点观察的视角基本没有变化,B点观察的视角在不断增大。通过实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池塘边观察到气泡上升,体积增大,主要不是气泡体积的变大的缘故,而是视角不断增大的缘故。下面我们再从理论上来探讨观察气泡视角变化的大小。
为了探讨方便,我们假设在气泡的正上方距水面的距离为s处进行观察,气泡A点的光线传播到水面的M点折射后,并沿MF方向传播到人眼的F处(如图2所示)。这时入射角i=∠AMC ,折射角r=∠EMF=∠MFN,也等于视角的一半。从图2中可以看出
tan i= AC MC = D 2 -CB h
tan r= MN FN = CB s
由于气泡的半径相对于人观察气泡的距离非常小,因此i、r也就很小,可以近似地认为tan i≈sin i ,tan r≈sin r 。根 据光的折射定律与水的折射率n=1.33,可得
sin r sin i = tan r tan i =133
即 CB s × h D 2 -CB =133
取s=10cm=0.1m,再把气泡在水下的深度h=1m,气泡的直径d1=1cm=10-2m代入上式,解得CB=5×10-4m。
r=arcsin CB s =arcsin 5×10-4 01 =0029°
又因为图2具有对称性,可求出在F点观察气泡的视角
α=2r=0058°
当气泡上升到水面(指气泡在水下正与水面相切),参照图2可知,这时h= D 2 ,因此,同理可解出这时的CB=0.0052m。设这时的折射角为r'
r'=arcsin 0052 01 =0298°
眼见为实范文5
而事实上,有时候你亲眼所见的,还并非就是真的。比如说,你亲眼看见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但真的是太阳在动吗?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日出日落的现象不是太阳在动,而是因为我们所在的地球自转引起的。可是,我们的知识说服不了我们的眼睛。日复一日,我们的眼睛,还是固执地向我们展现着太阳东升西落的景象。
就像我们总是不能避免犯错一样,我们的眼睛也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聪明和忠实,它们也会错!
形形的视错觉
眼睛如果犯错,就被称为视错觉。
看看图①,两条线中,你认为那条线更长一些?即使告诉你这两条线是一样长的,你大概也不会相信。你会坚持认为上面的那条线更长一些。那么用尺子量一量吧。
图②,仍然是两条线,你认为哪一条更长些?更远一点的那条更长是吗?你的眼睛又骗你了,这两条线还是一样长的。
图③,垂直的和水平的线,哪一条更长些?没错,确实是一样长的,可是,实际上,我们通常会认为垂直线更长一些。
人类观察的结果总是带有某种局限性,不一定是真实客观的。而这一些不真实客观的视觉现象就是视错觉,它是指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使误认物象,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心理学家一直努力地想要揭示所有情形下的视错觉的秘密,并且也颇有所得;但是,一些解释并不能使每个人都满意,而且还有很多现象是没有找到解释线索的。不过,不管结果怎样,我们不妨跟随心理学家的思路,来了解一下人类在破解视错觉过程中所作的努力,从而也能获得一些有利于工作、学习、生活的启示。
眼球的移动是原因吗?
关于视错觉产生的原因,最早提出的是眼动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了取样的误差,从而产生了各种知觉的错误。
我们来看看图①,它被称为缪勒―莱尔错觉。
根据眼动理论,我们似乎能解释缪勒―莱尔错觉――由于箭头向外的线段引起距离较大的眼动,箭头向内的线段引起距离较小的眼动,因此前者看上去长一些。
根据这种理论,我们似乎还能解释图③,垂直一水平错觉――是由于眼睛作上下运动比作水平运动困难一些,人们看垂直线比看水平线费力,因而垂直线看起来长一些。
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近来的一些研究却发现,这种理论是不能成立的。例如,用很快的速度呈现刺激图形,使眼动无法产生,或者用稳定图像的技术,使图形的网膜映像固定不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照样会出现视错觉。
神经的抑制作用
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人根据轮廓形成的神经生理学知识,提出了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如波根多夫错觉(见图④),看上去3条线段并不属于同一条直线。
。但是,在波根多夫错觉图形中,如果给一只眼睛呈现倾斜线,给另一只眼睛呈现两条平行线,人们仍然看到了位移。这,是用神经抑制作用理论无法解释的。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
认为视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是常性误用和深度加工理论的主要观点。
这种理论认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当距离改变时,网膜投影的大小也相应发生改变,而知觉到的大小却相对不变。当环境提供了深度线索,使平面图形的不同部分在深度上分开,也就是使它们的显现距离发生变化时,虽然网膜的投影大小不变,但人们会把知觉三维世界的方法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平面物体,就会引起错觉现象,把“远处”的物体看得大些,而把“近处”的物体看得小些。以庞佐错觉为例(见图②),画面上的两条线段,其长度实际相等,它们在网膜上的投影也相等,但是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估计了物体的距离,因而把“远处”的线段看得长一些。
常性误用理论强调了深度线索在错觉产生中的作用,因而也叫深度加工理论。它的影响颇大,但有些事实仍然不能用这种理论来解释。
图⑤事实上是缪勒―莱尔错觉的一种变体,上下两条线段相等,但由于附加图形的影响,人们把下面的线段看成长于上面的线段。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箭头和“>”形提供的深度线索,而视错觉仍然出现了。可见图形的不同部分在深度上分开,并不是造成错觉的充分原因。
不可忽视的文化生活因素
人们在对缪勒-莱尔错觉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文化生活的经验在视错觉的产生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心理学家认为,在缪勒―莱尔错觉中,人们所以会把带“>”头的直线看做比带箭头直线离更远,从而把“>”头的直线知觉为较长的线,这是有一个假定的前提条件的,即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在多年的日常生活里积累起了对直线、锐角、拐角的知觉经验。再具体一点的说,我们对房间、建筑物的边和角的知觉经验让我们产生了上述的视错觉。
在南非有一个祖鲁人的部族,他们生活在一种“圆”的文化中。祖鲁人的日常生活中极少能碰到直线,他们的棚屋像一个圆的土堆,村落中的棚屋亦排列为一个圆圈,没有直的道路或方形的建筑,他们使用的工具和玩具也都是弯曲的。
典型的祖鲁人对于缪勒―莱尔错觉没有任何体验,他们或者认为两条线一样长,或者认为“>”头直线稍稍长一点。这似乎可以证实过去经验和知觉习惯在人类知觉中的重要性。
眼见为实范文6
事情是这样的:学校为了师生更好的沟通,更深入的了解,组织了《给老师的一封信》活动。信收上来后,我认真读着孩子们热情洋溢的真情告白,深深体味到了当老师的快乐。
一封封书信就是一颗颗纯真的心,有的学生倾吐了自己的苦恼,有的学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感激,有的学生则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这些小机灵鬼,平时真没看出他们有这么多的心思!
这时,一封带有蝴蝶结的信映入我的眼帘。原来是我们班的“机灵鬼”王小菲的一封信。她在信中问我:“老师,您不爱笑吗?”
“何出此言呢?我挺爱笑的呀!”我想。
“老师,从您进班以来,我很少看到您笑。老师,您知道吗?您笑起来特别美,就像我在天堂的妈妈一样!”
这孩子的话令我惊讶不已,没有想到这个平时表面嘻嘻哈哈的机灵鬼竟然是一个享受不到母爱的孩子。回想从她进班来的表现,她虽然有点调皮,但学习也还算认真。通过向其他老师了解,我才知道王小菲是一个有父无母的孩子。因为家里穷,母亲是父亲花4000元“娶”来的。在小菲两岁的时候,母亲就借故离开了他们,从此一去没回来。可怜的小菲一直都被美丽的谎言(父亲告诉他母亲去世了)蒙在鼓里……
反思自己,也许是激情被岁月冲淡了吧。我上课时确实是多了些严肃,少了些微笑。总以为课堂过于活跃,会让这些孩子“灿烂”起来,那就不好收场了。殊不知,孩子们多么希望通过课堂和老师拉近距离!从孩子的话语中,我看到了他们的渴望——他们渴望老师多一些微笑,渴望和老师的关系更亲近。
是呀,苏格拉底就这样说过:“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微笑,我们还需要什么呢?”这位思想家道出了微笑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多么重要!我为何课上非要假严肃呢?我可是办公室里的“开心果”呢!蒙娜丽莎之所以美,不就是因为她的笑容征服了世界吗?于是,我在信的结尾写了这样一句评语:谢谢你,孩子。你肯定是世界上最美的女孩,因为你喜欢笑。我答应你以后上课时,笑对你们。好吗?
从那以后,我尽量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微笑让我们的心更近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孩子们回答问题也更加积极了,孩子们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