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概论考试(论文)
浅谈转基因技术
1
摘 要
转基因技术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之一,已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转基因技术可以认为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让其他生物、植物朝着对人类有利方向发展的技术
[1]
。从20世纪80年代末转基因植物在美国问世至今,十多年来,该项技术正以日新月异的
速度迅猛发展,但由于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是否存在潜在风险尚无定论,故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并引起世界各国和许多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科学家发明转基因技术的初衷是想利用该技术造福人类,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尚不可能预知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一些科学家们开始担心对生物、植物生命进行的“任意修改”,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它们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即所谓的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源很难被消除。通过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了解该技术的利弊关系,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规范管理,才能很好地利用该技术,使它为人类服务。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发展历程,利弊关系,转基因食品
1
目录
引 言 ....................................................... 3 1 转基因技术的介绍 ............................................. 4
1.1 转基因植物技术......................................... 4 1.2 转基因动物技术......................................... 4 2 转基因产品的发展 .............................................. 5 2.1 播种面积不断扩大 ...................................... 5 2.2 作物品种相对集中 ...................................... 5 2.3 分布国家增长了1倍多 .................................. 5
2.4 大豆占种植品种的一半 ................................. 5 2.5 种类日趋分明 ......................................... 6 2.6 商业化生产步伐加快 ................................... 6 3 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 ........................................... 6 4 转基因食品 ................................................... 7 结论 ........................................................... 9 参考文献 ....................................................... 10
2
引 言
转基因技术是生命科学前沿的重要领域之一。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过去的几千年里农作物改良的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的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则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而实现遗传改良。因此,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技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效率上,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两点重要区别,第一,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3
1 转基因技术的介绍
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技术,可分为转基因动物与转基因植物两大分支。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
从20世纪80年代末转基因植物在美国问世至今,十多年来,该项技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迅猛发展,但由于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是否存在潜在风险尚无定论,故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并引起世界各国和许多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
199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定了《植物保护公约》(PPC),提出优先考虑建立基因生物的风险分析测试和释放标准。联合国环境署于1998年组织起草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已有175个国家签署并批准了这一国际协议,现已正式生效。去年9月,联合国环境署经过努力,促成通过了《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该议定书是第一部管理活性转基因生物体(LMO)的国际法规,是由134个国家的代表经谈判达成的一个法律性文件。该议定书的核心是预防原则,目标是保证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即确保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强调在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情况下,宁可对LMO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为严格实施标签制度,议定书明确要求转基因货物要有清楚的标识。《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将对转基因产品在国际贸易和生物技术方面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农产品主要有3种管理模式:一是宽松型。以美国为代表,只要经过FDA的有关分析,达到要求即允许上市。二是严格型。以欧盟为代表的,对转基因潜在风险、产品实验、商品化与环境释放等均做了严格的规定。三是实行标识制度,即由消费者自行选择。
[2]
1.1 转基因植物技术
转基因植物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将克隆的优良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的基因组中,并使其得以表达,从而获得的具有新的遗传性状的植物。自1983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植物——烟草问世以来仅20多年的时间,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和应用就已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有近1000例转基因植物被批准进入田间试验,涉及的植物物种有50余个,已有48个转基因植物品种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常见的转基因植物技术有: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基因介导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
1.2 转基因动物技术
转基因动物是指用实验导入的方法将外源基因在染色体基因内稳定整合并能稳定表达
4
的一类动物。1974年,Jaenisch应用显微注射法,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获得了SV40DNA转基因小鼠。其后,Costantini将兔-珠蛋白基因注入小鼠的受精卵,使受精卵发育成小鼠,表达出了兔卜珠蛋白;Palmiter等把大鼠的生长激素基因导人小鼠受精卵内,获得“超级”小鼠;Church获得了首例转基因牛。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成功地获得了转基因鼠、鸡、山羊、猪、绵羊、牛、蛙以及多种转基因鱼。主要的转基因动物技术包括有:原核显微注射法、逆转录病毒载体法、胚胎干细胞介导法。
2 转基因产品的发展
从第一株转基因植物至今,十多年来,转基因作物已批量进入大田试验,其中不少已经开始商业化生产。如今,转基因作物已成为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尤其是1996年以来,转基因作物发展速度之快、品种之多、来势之猛,出乎人们预料,目前还没有哪一种作物能超过它。其发展趋势可简要归纳为6点。
2.1 播种面积不断扩大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机构的一份报告说,1999--2000年度,全世界转基因谷物播种面积达到4420万公顷,比上年度的3990万公顷增加11%。根据这份报告,美国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最多,占全球这类作物播种面积的63%;阿根廷次之,占23%;加拿大和中国f分别占7%和1%。阿根廷播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大豆。在1999--2000年度,阿根廷转基因大豆播种面积达873万公顷,其产量占本国大豆总产量2000万吨的80%--85%。
2.2 作物品种相对集中
目前,转基因作物主要涉及大豆、棉花、油菜和玉米。去年,转基因大豆占到世界大豆种植总面积的36%。依次类推,棉花占16%,油菜占11%,玉米占7%。
2.3 分布国家增长了1倍多
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数量已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其中8个是工业化国家,5个是发展中国家)。
2.4 大豆占种植品种的一半
2000年在全球转基因作物中唱主角的是转基因大豆,其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58%。在阿根廷,960万公顷的大豆中有95%是转基因品种,美国、巴西的大豆绝大部分也都是转基因品种。
5
2.5 种类日趋分明
目前全球转基因农作物主要分为抗除草剂转基因、耐除草剂转基因和抗虫性转基因等3大类。
2.6 商业化生产步伐加快
截至2000年10月底,世界各国批准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有100多个品种,包括大豆、玉米、棉花、油菜、水稻、番茄等12种作物,用这些转基因作物生产加工的转基因食品达4000余种。美国市场上的包装食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已占60%。
3 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
科学家发明转基因技术的初衷是想利用该技术造福人类,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比如说,抗虫的转基因玉米不会被虫咬,可以让人们放心食用;将能产生人体疫苗的基因转入植物食品,人们就可以在食用食物的同时增加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
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尚不可能预知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一些科学家们开始担心对生物、植物生命进行的“任意修改”,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它们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即所谓的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源很难被消除。还有,转基因农作物和以此为原材料制造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也尚未有定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也作了大量研究,出现了许多相关报道,如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副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引起世界震惊。论文指出,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把抗虫害转基因玉米“BT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4天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较小,并且没有精神。而另一组幼虫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菜叶,就没有出现死亡率高或发育不良的现象。论文据此推断,bt转基因玉米花粉中含有毒素。另据报道,英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实验报告说,与一般大豆相比,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防癌的成分异黄酮减少了。与普通大豆相比,两种转基因大豆中的异黄酮成分减少了12%~14%,还有巴西坚果事件等。
面对国际上出现的种种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许多科学家、学术团体纷纷以各种形式发表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态度。由美国Tuskegee大学Prakash教授2000年1月起草的题为“科学家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的声明”,已征集到世界上3 000多位科学家的签名,其中包括
6
[3]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James Watson,绿色的创始人、诺贝尔奖得主Norman Borlaug,世界粮食奖获得者、国际水稻研究所首席育种家Gurdev Khush。该声明称,“对植物负责任的遗传修饰既不新也不危险。如抗病虫等诸多性状已通过有性杂交和细胞培养的方法经常性地引入作物中。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通过重组DNA技术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且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则由于目前的安全管理规则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进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
因此,笔者认为和现代任何一项工业技术一样,转基因技术也具有两面性,有长亦有短。在发展转基因技术等生物技术时,应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规范管理,使转基因技术能够健康发展。
4 转基因食品
在人类的科技发展史上,除了4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核技术外,恐怕没有像基因工程技术一样,在全世界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和争议了。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系列风险。转基因技术-改造自然还是破坏自然?造福人类还是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毁灭?目前,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所谓转基因生物就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将DNA进行人为改造的生物。在食品工业中,大豆和玉米以及他们的加工品都是必不可少的原料,利用这些转基因原料制成的食品也是转基因食品。
目前,国际上通常称转基因食品为“有风险的食品”,对它的利弊争论激烈。一方认为,转基因对人不会有任何危险,而且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经过转基因的农产品比传统的农产品具有更高的生长优势,而且可以添加额外的营养物质或除去某些不良物质,惠及生产商和消费者。而另一方则认为,当一种功能基因被移入另一机体中,这种基因的功能可能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而机体的相应反应更不可预测。另外疾病可能有很长的潜伏期,而毒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也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才能显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长期影响还难以有科学确定。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制定了各自对转基因生物(包括植物)的管理法规,负责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和监控。我认为转基因植物是指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把作物基因构成加以改变,培育出的新品种。实际上,生命现象是十分复杂的,不一定经得起突如其来的“改变”。我们无法确定在转基因技术的“那一头”,会不会潜伏着
7
[6]
[5]
[4]
“异形”怪物。我们所能做的其实只是很粗糙、很原始的一小部分。数十亿年来,大自然已经替我们完成了大部分的“生命奇迹”。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人类对基因的活动方式了解还不够透彻,我们没有十足的把握控制基因重组后的结果。因此,有许多人担心,人为地用基因技术改变生物,会打破生态平衡。还有人担心,所使用的DNA会取自一些携带病毒、细菌或抗生素的动植物,可能对食用者引发出许多不知名的疾病。实际上,这些担心已被证实,并非是“空穴来风”和“杞人忧天”。近年来席卷西欧国家、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及人类健康、至今官司未了的“疯牛病”事件。起初人们认为将动物骨粉及脏器经过高温消毒后作为畜用饲料是安全无害的,但若干年后突然“冒出来”的不受核酸控制、不怕高温、可以传染的“疯牛病”蛋白质因子,导致了多例消费者染病死亡,震惊了世界。经和组织(OECD)1993年提出了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实质等同性原则。如果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则可以认为是安全的。反之,则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在进行实质等同性评价时,一般要考虑以下主要方面:一方面有毒物质 ,必须确保转入的外援基因或基因产物对人畜无害。另一方面,过敏源,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着许多过敏源,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将控制过敏源形成的基因转入目标植物,则会对过敏源造成不利的影响。
据了解,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研究的基因工程受体生物92种,而申报只有22种,从事此类研究的单位80多个,申报安全性评价的只有19个。但是最令人担忧的是基因工程安全评价没有一个完全合理的办法。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此次举办第七次生命科学前沿讨论会--基因工程和生物安全性问题,邀请了部分在京的转基因专家,畅谈讨论,旨在为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出谋划策。
在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我国同样不能“先发展后治理”,而应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研究发展的路子。通过转基因方法培育的新品种,其安全性应该达到自然界中自然突变、化学物理诱变、有性杂交等方法培育的品种水平。目前应该侧重应用基础研究,例如:新基因克隆,新方法发明,新系统创造,模拟传统育种方法重组基因的发生过程等,以确保转基因品种的安全性。
总之,转基因植物产品只有达到了与传统方法所育品种的产品一样安全时,才能被广大消费者接受,才能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
[8]
[7]
8
结 论
当前条件下,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还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之中,表现在: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许多转基因的表达强烈地位受着其宿主染色体上整合位点的影响,往往出现异位表达和个体发育不适宜阶段表达,影响转基因表达能力或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从而使大部分转基因表达水平极低,极少部分基因表达水平过高;难以控制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转基因随机整合于动物的基因组中,可能会引起宿生细胞染色体的插入突变,还会造成插入位点的基因片段丢失,插入位点周围序列的倍增及基因的转移,也可能激活正常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的基因;不了解哪些基因控制多数生理过程,不了解基因表达的发育控制和组织特异性控制的机制;制作转基因动物的效率低,这是目前几乎所有从事转基因动物研究的实验室都面临的问题,也是制约着这项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对传统伦理是一种挑战,对人类的生存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等。但笔者相信只要通过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各国对转基因技术的规范管理,保证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的健康而有序,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如对转基因作物进行监管,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等,应该更深入的了解转基因技术其中的奥秘,只有更了解它才能利用好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谐,使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认识,主动地接受转基因食品,使转基因技术贴近民众,造福于人类。
9
参考文献
[1]王升吉,李长松.农业转基因工程及其产品安全性检测研究现状.山东农业科.2000年05期.
[2]冯斌.基因工程技术高新技术科普丛书.2000-11-26.
[3]王忠华,周美园.转基因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评价.生命科学.2002年05期. [4]唐敬春,尤宏.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价的实践与发展.环境保护科学.2002年03期. [5]潘迎捷.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管理及发展趋势生物学教学.2003年09期. [6]陈吉美.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J].德州学院学报,2004(2). [7] 文平,王仁祥.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J].生物学教学.2005(12). [8] 郭黠,谢辉,何承伟.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6(5).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