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明清时期太谷县教育刍议

明清时期太谷县教育刍议

来源:刀刀网
I论坛■

明清时期太谷县教育刍议

文/程秀珍牛杰钰

摘要: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历史上山西省太谷县向来文化昌明,人才辈出在明清时 期,太谷县经济极度发达,教育事业也同样方兴未艾。笔者就明清时期的《太谷县志》等史料,梳理了当时教育的办学 形式、经费来源和重要人物,分析了当时教育事业兴盛的原因。希冀能对新时期的教育事业有所启迪,为家乡培养出 更多的优秀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关键词:官学私学教育明清时期太谷县

太谷县地处山西省中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隋文帝开皇 十八年(598年)改阳邑县为太谷县,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了。历史上太谷县文化昌明,人才辈出,这与当地重视教 育的风气密不可分。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学校者,储养人 材之薮也。”“窃维国事之强弱,系人才之盛衰;人才之盛衰, 视学识之博陋,广设学校此诚育才正本清源之至也。” 2]明清时 期太谷县官学和私学繁荣兴盛与此不无关系。

―、明清时期的教育机构

太谷县在明清时期的教育机构从经费的来源来看主要有

官学、私学两种。官学有县儒学、书院、社学;私学主要是私塾、 家塾、村塾、义学等。

(一)官学

1. 县儒学(县学)

太谷县儒学创建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24年),历经宋、元、 明、清四朝,虽时有兴废,但总体规模逐渐变大。据清乾隆六十 年《太谷县志》记载,当时的儒学已经是集学习、生活、教学于 一体的大型的教育场所了,建有“明伦堂五楹,堂后敬一亭五 楹,亭前东西厅各三楹,堂前东敬德斋三楹,西修业斋三楹,东 西号房各十九楹,仪门三楹,门左省牲所三楹,门右神厨三楹, 大门三楹,堂之左殿之后东西斋为教谕训导二宅,左为射圃 亭。”3]由此不难看出,当时县学堂室整齐,布局匀称,规模宏 大,教学和生活设施完备,能满足日常教学工作和学习生活的 需要。

县学有固定的教育经费—学田,学田租谷主要用于廪 膳生的膏火费及学校的日常运作。学田之设最初是明万历二 十一年(593年),把隐匿钱粮者的土地充公为学田。后又在乌 马河把河滩地二顷九十七亩四分四厘五毫改作了学田,租谷 二十九石七斗四升四合五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知县 牛维曜在南门外用五十金买肥沃水地三十亩作为赡田,租谷 二十石。赡田租谷是贫困生的助学基金,以帮助贫困生更好地 完成学业。

2. 凤山书院和繁穰书

书院在太谷教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以其充足 的办学经费,灵活的办学方式,自由的学术氛围,雄厚的师资 力量,一时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让太谷县科名鹊起,人才辈 出。

太谷县在明清时期共创建了两家书院。一是创建于明嘉 靖九年(530年)的凤山书院,清乾隆二十一年(756年)时, 由知县吕崇谧在察院的废址上重新改建。二是创建于清雍正 元年(723年)的繁穰书院,史料对繁穰书院的记载极其少,由 于资料的短缺和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其当时的办学情况。凤山书院的经费一部分来源于,另一部分来源于官 民的捐助,“至清末总计得银二万余两,前后交商生息,以供师 生束脩膏火之资。”[4]明清时期有据可查的捐助有:清乾隆二十

六年(761年),知县高继允率县绅捐银一千二百两;清乾隆四

十二年(777年),单濤率县绅续捐银二千二百两;清道光三年 (1823年)县绅温承惠、白谙等捐银三千两以做学生的膏火费; 清道光十八年(838年),孟建春等捐膏火钱一万缗,银九百 两。

此外,书院基础设施的修缮也有捐助记录。清光绪三年(877 年),知县张贻琯捐银五百两,县绅孟传薪等捐银二千二百五 十两,用以增修书院偏厅。

3.社学社学是设在城镇和乡村,以农民子弟为教育对象的基层 地方官学。太谷县社学创建于明弘治二年(4年),故址在县 学西南。社学初期的办学目标是读书明理,明朝吕坤 (1536-1618年)在《社学要略》中明确指出:“子弟读书,务在明 理,非必令农民子弟人人考取科第也”[5]。社学招的收对象是八 岁至十五岁的少年儿童,同时对上学的时间也做了强制性的 规定,今后子弟,可读书之年,即送社学读书。纵使穷忙,也需 十月以后在学,三月以后回家,如此三年,固其材无可望,省令 归业”[5]。可见社学带有半工半读的特征。清雍正时期,官方提 出凡在社学中学习成绩优异者,经过考试可升入县学继续学 习。这就打通了农民子弟继续深造的通道,是社学的进步和发 展,更是太谷县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契机和基础。

(二)私学

明清时期,太谷县的私立学校主要有私塾、家塾、村塾以 及义学。

1. 私塾、家塾、村塾明清时期的太谷县商业极度发达,经济的繁荣自然会带 来文化的繁荣,太谷县的家塾和私塾在这一时期逐步发展到 了顶峰,培养了很多人才。如明朝的隆道宫陈氏家塾,陈壁、陈 时道父子就读于此,父陈壁,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官 至陕西布政司参议、湖广按察司副使;儿子陈时道以选贡任县 丞,升陕西静宁州州判。清康熙朝三十五年举人孙云襄就读于 孙氏私塾;清雍正五年(1727年)进士武一韩就读于武氏私塾;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任琚就读于任氏私塾等。可以看 出在明清时期太谷县私塾、家塾的教学质量高,也说明了私塾 在太谷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2. 义学

义学也称为义塾,是免费让农家子弟接受教育的学校,主 要完成童蒙教育,具有慈善性质。就义学创建机构而言,有政 府创建和个人创建两种主要办学形式。如县义学是由创 建的,乡村义学则是由个人创建。到清末时随着西学东渐和外 国传教士的不断涌入,在清光绪年间还出现了由教会创办的 义学。

太谷县义学初创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道光十三 年(1833年)时,知县孙衔在社学废址上兴工改建义学,建成后

2018.9.上

MOTHERLAND

83

文化艺术

特制定规约七条[6,详细规定了教育经费的来源和支出项目、 对塾师的要求、招生对象和招收人数、监督机制等。这是比较 规范的具有约束性的性文件,使义学的办学更加规范。

太谷县的乡义学比较多,如:郭里村义学,康熙六十年(1721年)郭里村村民白长庚在 村中设义学,请名师教贫民子弟读书,并给生徒纸笔等学习用 具。特困生,给予生活资助。

沟子村义学,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县绅贠崇本,廪贡 生孟建春等募捐义银在沟子村设立,招贫民子弟就读。

南席村义学,生员武文煥在村中设立,教育贫民子弟。光绪十五年(18年),教会在南街的福音院设义学,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停办。

二、明清时期推动太谷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人物

(一) 明朝时期的重要人物

太谷县的教育在明朝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主要是一个储备 时期,在此期间有三个人功不可没。

郑养吾,明洪武三年(1370年)任太谷知县,郑养吾一上任 就开始修茸久废的县学,聚士气,兴人才。郑养吾在任十余年, 大力提倡教育,在明洪武庚午科(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白珝 乡试第一名,后官礼部主事;明洪武癸酉科(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乡试,刘观乡试第一名,可以说太谷县文风之兴和郑 养吾重视教育密不可分。

韩景宪,明正德三年(508年)任太谷教谕,韩先生博学多 才,尤其擅长理学,门徒求学于他并尽得其传。他以自身的儒 雅和博学影响了一批人,太谷文风之兴和韩景宪先生的潜移 默化有直接关系。

牛维曜,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任太谷知县,于南门外 置水地三十亩为赡田,资助贫困生的学业。为此在清道光三十 年(1850年)时,知县万金镛特建牛公祠以表彰牛维曜对太谷 县教育事业的贡献。(二) 清朝时期的重要人物

清朝时期的太谷教育可以说是在明朝厚聚的基础上的一 个爆发。据二十年《太谷县志》统计,明朝时期太谷县共有 进士 6人,其中武状元1人;文武举人53人,贡生130人。清 朝共有进士 54人,其中武进士 19人;文武举人322人,贡生 313人叱清朝文风之振,同样离不开各位先辈的努力和重视。

吕崇谧,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任太谷知县。任职三年中 “尤好奖励人才,立文社于文昌宫,每会课出赀为诸生饮食费。 手定甲乙,淳淳然如家人。以诸生无肄业所,即察院废署改建 凤山书院,太谷文风之盛,实有此始焉”8。吕崇谧既抓县学的 文化教育又重视书院建设,既抓基础设施的建设又热心为诸 生“手定甲乙”,是一位颇有人才培养观的好知县。

陈履和,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任知县,到任后就对凤 山书院进行修茸,同时刊定书院条约章程。书院的条约章程是 书院长久发展的性保障。陈履和汲取其他书院发展的经 验教训,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从制度上规范书院往更加健康、 更加规范的路上发展,是太谷书院发展史以至于太谷教育史 上的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孙衔,清道光十年(1830年)任太谷知县。上任后修学校、 修新忠义孝悌祠,他首次加大了对优等生的物质奖励,“艺优 者,…膏火正额外,官有加奖银,自衔始也”[91。出资奖励 优等生可以激励更多的学子勤奋求学,也说明了对教育 的重视。

姚兴礼和王仲坦是现有资料中有记载的两位凤山书院的 山长。姚兴礼(1755-?),桐城人,乾嘉时期凤山书院的山长。“字

84祖国2018.9.上

启先,乾隆乙亥(二十年,1755)正月九日生”[10,是“桐城三祖” 之一的散文大家姚鼐的族叔。桐城姚氏是名门望族,累世簪 缨,人才济济。清乾隆六十年《太谷县志》中收有他的诗文四 篇,诗文清新雅丽,立意高雅脱俗,可见其是一位才华横溢,满

腹经纶的博学之士。

王仲坦(1802-1873),榆次西长寿人,清道光乙未科(十五 年,1835年)进士,在咸同年间主讲凤山书院并任山长。王仲坦 “风承家学,为文章钽手”[111,曾在同治元年到二年间修纂《榆次 县志》。主讲凤山书院二十二年,“日与生徒讨论经史暨诸子百 家,罔不贯通,循循善诱,人无弃才。”[111被称为“乡先生”。(‘古 所称乡先生者,必其德行足以扶世教,其言语足以为世法,其 发为文章也,尤足为多士楷模,沾溉后学,然而古有其事,今难 其人。”[111可见,“乡先生”这一称号的分量之重,同时看出温忠 翰(清同治壬戌科探花)对王仲坦的评价之高。

三、明清时期太谷县教育兴盛繁荣的原因

明清时期太谷县的教育兴盛、文风蔚然的原因主要有两 个,第一是外因,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大环境大趋势,第二是内

因,是太谷县自身的小气候。

(一) 外在的大环境

科举选才从隋大业元年(605年)创始到清光绪三十一 (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 1300年。科举制 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日趋完备并达到了最兴盛的时期。国 家重士崇儒,出台过一系列的文件:明洪武二年(1369年) 十月,昭告天下皆立县学;清顺治九年(1652年),颁立卧碑;清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和清乾隆十年(1746年)相继出台《御 制训饬士子文》;雍正四年(1726年)的《上谕》;雍正十一年 (1733年)诏谕各省会设置书院等,都极大的激发了士子们投 身科举的热情和信心。

增设科举选拔科目、增加各省府州县的名额,特别是山西 在清朝多次通过捐输多次增加名额,这也是明清时期人才辈 出不可忽视的原因。明清时期全国共有进士 51561人,山西排 名第八名,有进士 2614人[12]。

(二) 内在的小气候

1. 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灵活的聘任制度

任何一个事业要想能长久发展,必须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相佐,学校更是如此,太谷县官学、私学,在发展过程中制定了 相应的规章制度、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学校良性发展的重要政 策性保障。

学校培养人才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教师的素质也直 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明清时期的五百多年的教育实 践中,采用自主的聘任制度,放权于学校,让学校能根据自身 的实际情况聘任山长、教师,极大地激发了办学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凤山书院续捐膏火碑记》中记载:“恐官为经理,接转交 替,难以持久。……其主讲者,听绅士公议聘请,不由官荐,以 致有名无实。……学有常师,食有常饩,而文风且蒸蒸日上 也。”[13

无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灵活科学的人才聘 用制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太谷县教育事业兴盛的人才保 障。

2. 的重视和县绅的热心捐助

地方为了选拔人才,都比较重视教育。他们一到任就 开始修县学,选人才,捐膏火,甚至亲自课士。据县志记载,元代 五次修茸县学;明代七次修茸县学,同时建社学、建书院、置赡 田等;清代截止光绪十二年止共修县学、书院文昌宫达十六次 之多。光绪十二年《太谷县志》对明清时期诸如牛维曜、吕崇谧

I论坛■

等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数公雅以兴才育贤为急…文教一 秉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历史中汲取优秀经验的原则,加 大教育经费投入,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按照国家出资兴

学,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 出应有的贡献。龃II

新,掇巍科,跻清秩者,蝉联鹊起,簪绂之盛,至今尤未艾焉” [14]。县绅及富户积极筹措资金,为膏火之资,为义学之费,都极 大地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太谷县在明清时期教 育兴盛的坚实的物质基础。

3.商业的繁荣和县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太谷县在明清时期是山西省的经济中心之一,经济的极 度繁荣带动了教育事业的空前繁荣。太谷县地理位置虽然比 较闭塞,但太谷经商之人走南闯北,把外面新的教育理念带回 太谷,同时太谷县城作为“太谷标”的中心,每到标期,各地人 蜂拥而至,他们也带来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最前沿 的教育信息,这些都会在无形中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太谷县商业的发达并不代表不重视科举,“学而优则仕” 是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在太谷的婚俗中,男方纳彩用金银首 饰,女方回赠的是书籍毛笔之类的学习用具,取书香门第,耕 读传家之意,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科举的追求,对教 育的重视。“士人勤诵读,虽贫落不改儒业,农家稍赢,亦喜课 子弟读书,故委巷穷簷,书声琅琅不绝”[151,更是直接反映了太 谷人对教育的热衷和重视。

如上所迷,的重视奠定了教育发展的风向标、民 间资本的注入夯实了办学的物质基础,加之以严格的管理制 度、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是太谷教育事业在明清时期兴盛 的最重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杨晓勇.(万历)太谷县志.卷四[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5.9.[2] 范凤书.中国著名藏书家与藏书楼岡.郑州:大象出版社,

2013.3:285.

[3] (清)章青选.太谷县志•卷二[〇].太谷:咸丰五年.[4] 太谷县教育局、县志办教育志编写小组.太谷教育史志资料 选编第二期(油印本),1985.8.[5] http://www.360doc.com/ con-

tent/15/0425/08/52920_465827524.shtmI.

问太谷教育志编写组.太谷教育志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3.2:16-17.

[7] (清)安恭己,胡万凝.太谷县志.卷四[〇].二十年.[8] (清)章青选.太谷县志.卷三[O].太谷:清咸丰五年.[9] (清)章青选.太谷县志.卷三[O].太谷:清咸丰五年.[10] 《麻溪姚氏宗谱》■卷三[Z].复印件.

[11] (清)赵冠卿,王效尊.太谷县志.卷六[O].太谷:凤山书院,清 光绪十二年.

[12] 新京报.科举百年[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2:43.[13] (清)章青选.太谷县志.卷六[O].太谷:清咸丰五年.

[14] (清)赵冠卿,王效尊.太谷县志.卷二[O].太谷:凤山书院,清 光绪十二年.

[15] (清)章青选.太谷县志.卷三[O].太谷:清咸丰五年.[16] (清)章青选.太谷县志.卷一[O].太谷:清咸丰五年.

四、结语

“唐宋之间,祁之人才最盛,榆次次之,而谷无闻焉” M。太 谷县的教育经过元朝的储备,明朝的夯实,到清朝达到了井喷

式的爆发。科举之盛就是教育之盛,教育的兴盛从小的方面讲 是实现了个人价值,从大的方面讲是推动了太谷县乃至国家的 进步。

改革开放四十年,新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新 时代需要大量优秀的创新人才,如何让太谷县的教育事业在 新时代大放异彩,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于社会是当前政 府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纵观太谷县的教育发展史,

(作者简介:[1]程秀珍,大学本科,副研究馆员,作者单位:

太谷县图书馆;主要从事古籍整理、保护及利用方面的工作和 研究。[2]牛杰钰,大学专科在读,山西省学院警管与法制 专业。)

文化产业的发展[31。

(上接第77页)爱豫剧,为豫剧培养更多的传承人,保障我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在文化建设方面,我国主要从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这两 个方面入手。其中文化事业具备显著的公益性,不以盈利为目 的;文化产业是在保障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提高文化活动的经 济效益,是将盈利作为建设目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由文化 市场来决定,而文化市场的发展则由群众的文化艺术鉴赏能 力以及艺术消费能力决定。其中,文化艺术消费能力可以在社 会的发展及群众生活水平提升的背景下,持续提升;文化艺术 鉴赏能力需要通过文化艺术教育及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来提 升。

在实际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工作人员可以进行艺术扫盲 以及艺术知识宣传,比如,工作人员可以组织摄影爱好者举办 摄影活动,在宣传活动时进行摄影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定期组 织摄影爱好者去到城市著名景观进行拍摄作品的创作,丰富 摄影爱好者的理论知识,提升摄影爱好者的创作水平,实现群 众文化活动提升群众艺术素养的作用,促进我国文化市场及

四、结语

综上所迷,群众文化具备丰富的社会功能以及文化价值, 可以促进我国文化建设。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群众文化有助 于主导文化的建设,能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产业 的发展,。文化工作者需要提高对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视,有针 对性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出其文化价值,为我国实 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做出贡献。本文的分析仍旧存在不足,仅供 参考。_

参考文献:

[1] 汪若杉.浅谈群众文化工作的价值及其社会功能[J].大众文 艺,2018,(08):13.

[2] 苏长楓.社会学视阈下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及文化价值[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7,(04):124-126.

[3] 安晶.对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文化价值的探索[J].学理 论,2015,(04):199-200.

(作者单位: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文体局)

2018.9.上 MOTHERLAND 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