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期(总第67期)
古钱币在民俗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汪
本文主要是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探讨钱币民俗化问题。古代人们把钱币视为神圣的护身符,并且由此敷生出种类繁多的民俗花钱,其形制仍然沿用外圆内方。笔者认为,这是民间对古钱正用品认识的超越,这种超越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天圆地方形制的崇拜;二是把钱币用作驱魔压邪的神圣之品;三是把人间事物和生命寄托于钱币,表现在民俗钱吉语内涵广涉民俗文化,超越了钱币充当等价物特殊职能的范畴。也就是说钱币的职能,在人们的心目中得到了升华。
一、古钱作为吉祥物的形成
古钱继农具形状之后,出现了以陶纺轮和璧环而作圆钱,接着又出现了外圆内方的方孔铜钱,这种形制被固定下来,一直延用了两千多年。最早的古钱铸币亦称“泉布”。《周礼·天宫》云:“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无不遍也。”就是说古钱称“泉”的名称取意于泉水的流行周遍,体现了货币作为流通媒介的特性。
钱币是客观的现实财富,是人们心向往之的东西,民众以钱为吉祥物,最主要的因素是谐音取意,与一定俗信相结合,并以实物的形态出现,其途径有三:
青
3、人们崇拜古钱的形意,因此古钱可
构成图画或纹样。如许多钱以绳贯穿起来的图案叫“连钱”,十枚铸有特定祝贺性吉语钱文的古钱组合在一起叫“十全”,钱文为:“一本万利、二人同心、三元及第、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合同春、七子团圆、八仙上寿、九世同堂、十全富贵。”〔3〕此外,许多古钱双叠的图案叫“古钱套”,作为器物底纹,瓷器传统装饰纹样有“钱纹”流行于宋代。还有用很多古钱穿成宝剑,挂于室内,作为避邪镇宅之压胜之物。
二、压岁钱溯源
笔者孩童时代,每当除夕之夜,父母总要用红纸包人民币给我压岁,并嘱我夜里睡觉放于枕下,说是用来压魔除邪,保佑儿童平安健康。父母把人民币看作有铜钱的功能,只是一种习惯罢了。
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曰压胜钱。这种钱一部分是用流通钱代替,一部分是不参与流通的钱币,只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门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些佩带性钱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据洪遵《泉志》介绍,有的正面铸吉祥语文字,如“千秋万岁”、“长毋相忘”、“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风、龟、双鱼、蛇、剑、星斗等。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曰“祟”〔4〕,每年的除夕之夜出来害小孩,只需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一下,孩子就会发烧胡言乱语,因此,到了除夕之夜,人们害怕“祟”来害人,就通夜亮灯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产管姓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怕祟来害孩子,在守祟时为了逗孩子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玩了过后又拆开,拆开又包上,玩到深夜,
1、“钱”与“前”同声同韵,铜钱上的孔又称
眼,二者组合,成眼前之意。故钱与其他事物相组合,成某某在眼前,如蝙蝠和古钱的图案叫“福在眼前”〔1〕,喜鹊面前有古钱或喜字和古钱的巧妙组合称“喜在眼前”〔2〕
2、钱,古称泉,“泉”与“全”音同,两枚古钱
意为“双全”,十枚则称“十全”。如果与事物相结合,成“某某双全”,诸如“福寿双全”是蝙蝠衔着用绳穿起来的篆书寿字和两枚古钱的图案,或者蝙蝠、桃和两枚古钱的图案。此外有“十全富贵”为牡丹配以10个古钱的图案。
53
2009年第1期(总第67期)
孩子睡着了,红纸包的八枚铜钱就在枕边,夫妻二人挨着孩子守祟也有了睡意,半夜里,一阵大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小黑人用它的白手准备摸孩子时,枕边的红纸包迸出一道闪光,祟急忙缩手,尖叫着逃跑了。这件事被大家知道后,很快传开,在以后守祟时,都学管氏夫妻用红纸包八枚铜钱,放于孩子枕边,果然从此后,再也不会有小孩在除夕之夜,被吓得发烧说胡话了。因此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就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称为“压岁钱”了〔5〕。
上述是汉代最早的压岁钱,到了唐代,在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叫“立春日”〔6〕,库中先散钱与宫中人,这些赏赐钱多数以金、银开元钱为主。这一天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同时相互赠钱,这些钱是特制的官炉铸品叫“宫钱”,多数是铜质的。上述是宫中习俗,民间亦然,这种性质的钱也属于压岁钱之列。
宋末元初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节相互赠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赐钱给小孩作压岁钱的风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头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为什么要用彩绳穿钱置于床脚呢?笔者认为,与红纸包置于枕边道理是一样的。需要说明的是,除夕之夜是父母赐小儿的,正月初一是亲友长者赐给小孩作压岁的,两者性质是一样的。
到了明清时,宫中所赐,大都是“天子万年”、“天下太平”等方孔铜质民俗钱。民间的压岁钱大多数还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但多数是特铸的“压岁钱”〔7〕。清中期至初,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或十枚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有经济条件的大户人家,用纯银打制民俗钱。笔者所藏,手上刻花“长命百岁”背孩童像方孔银质大花钱,外径48.7mm,重12.8g(见封3),属于此类型。给已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包里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或带8字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
“连”谐音,预示着下一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之意。
综上所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直至今日,是因为它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同时它又是长辈送给孩子们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三、洗儿钱
洗儿钱是亲友长者送给未满月的新生儿祝福之钱。因为新生儿在出生第三天需请接生婆“洗三朝”,送洗儿钱都在这三天左右进行,因此名曰“洗儿钱”。《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洗儿钱除了贺喜之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者送给新生儿的压邪护身符。这种习俗在民间,特别是在清代,洗儿钱除了铜质之外,还出现了银质大花钱,如“长命百岁”与压岁钱可以通用。还有“长命富贵”、“连生贵子”等〔8〕。少见品种有“天仙送子”(见封3),花纹为水仙花,外径
63.5mm,重16g。系笔者所藏。还有“长命保钱”、
“五子三元”、“文王百子”、“天定保尔”、“喜得贵子”等。笔者所见到的这些大型银质民俗钱,都是方孔形制,都为手刻錾花精品,由此可见,人们对洗儿钱的重视程度。时至今日洗儿钱还在延续,凡有生了小孩的产妇,其亲友在满月之内都要手提礼品祝贺,同时用红纸包钱送给新生儿。
四、用古钱打制百家锁
在没有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古代,疾病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的大敌。为了生命的延续,我们的先民就开始与病魔作斗争,后来人们发明了中医,但多数人还是求助于冥冥之中的力量,而成为禁忌迷信和神灵崇拜的源头。钱币文化在民俗文化中的体现,正是这种崇拜和演变派生出来的。不论是古钱币的形制还是古钱币的文字内涵,已深深扎入人们的心灵之中,因此,不但把钱币作为护身符,连用于保育方面的挂饰“百家锁”,又叫“长命锁”
〔9〕
,也是广为流传的保育手段之一。所谓百家
锁,在北方就是在新生儿满月之内,由孩子的家人,走家串户,如同僧道化缘一般,向各户乞讨
54
2009年第1期(总第67期)
一文铜钱,然后用这些钱币打一把铜锁,在孩子满月时给孩子戴上,意为借百家的福寿以保孩子的寿命。在南方则是用白米七粒,红茶七片用红纸包好,分送给亲友,等到回收时,一般大约能集得数百文铜钱,然后孩子的家长用收集到的百家铜钱买一把银锁。这些锁的正面镌“百家宝锁”或“长命富贵”、“长命百岁”等。但到了清代早中期,人们对古钱币的崇拜更上一层楼,有部分孩子的家长们,用百家钱刻制的仍然是外圆内方的大型银质民俗钱。笔者收藏到一枚面刻“百家宝钱”(见封3),背刻牡丹富贵花,手刻痕迹凿凿在目,由百家宝锁演变成百家宝钱,而万变不离其形,心目中始终忘不了,那外圆内方神圣的古钱形意。
五、撒帐钱
钱币文化在民俗文化中,不仅仅表现在上述几个方面,而在民间剪纸工艺方面也离不开钱币形制作品。春节时,如贴于门楣之上的“门笺”〔10〕亦叫“挂钱”;还有“挂钱符号”〔11〕也是一种外圆内方,有关生殖方面的钱币形剪纸艺术品。另外除夕之夜祭祖的“压桌钱”〔12〕;清明扫墓“挂纸钱”等〔13〕。由于篇幅所限,还有更多的民俗钱,不得细细道来,如冥钱、庙宇钱、上梁钱、八仙钱、占卜钱、棋钱、符咒钱、祝寿钱、生肖钱、刻花钱、灯迷钱、打马格钱、宫钱、选仙钱等等。可以说在生活当中,钱币文化无处不在,并与迷信和佛教融合在一起。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时至今日,钱币文化仍有深远的影响力,如汽车司机驾驶室中,大部分都挂有“一帆风顺”或“出入平安”等钱币工艺品。笔者在食品店还发现有“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等古语方孔钱币形状的巧克力糖。尽管使用铜钱的年代,巳远离了我们,但钱币文化的魅力,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把钱币的职能提高到神圣的高度,在民俗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因此笔者相信,钱币文化在民俗文化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现象,还将继续演绎下去。
注释:
〔1〕〔2〕〔3〕乔继堂著《中国吉祥物》第237页、49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
〔4〕孔凡仲主编《徽风民俗》第12页,黄山书社2008年出版。
〔5〕叶明鉴著《中国护身符》第3页,花城出版社1993年出版。
〔6〕周一平、沈茶英著《岁时纪时辞典》第137页,湖南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
〔7〕〔8〕汉唐主编《中国吉祥》第59页、258页,辽海出版社2002年出版。
〔9〕东兆编著《民间禁忌吉祥通书》第27页,湖南三环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
〔10〕〔11〕刘锡诚等主编《中国象征辞典》第191页、
听老人们说,在祖辈生活的旧社会里,婚礼上把铜钱作为吉祥物使用。每当新郎新娘拜堂
后进入洞房,并排坐于新床之上,这时亲友们抛出铜钱撒向二人,而新娘则以围裙接住这些铜钱,然后从水盆中捞起装有半碗铜钱的碗,把接住的铜钱和碗中的铜钱一并收藏起来,以保佑婚姻幸福美满,白头偕老。据老人们说,最有灵气的是乾隆铜钱。但这只是指清代中后期,一般普通百姓家庭。如果婚姻双方家庭条件好,门当户对时,亲友和长辈们特铸“撒帐钱”在婚嫁仪式上使用。钱币铸有吉语祝辞,如“夫妻偕老”、“金玉满堂”、“早生贵子”、“天作之合”等,其中夹有少数春钱和秘戏钱。更有甚者,此类钱用金银打制。南宋时,吴自牧的《梦梁》载:“凡男女对拜毕,再坐床,礼官以金银盘盛彩钱杂果撒帐。”还有《东京梦华录》、《戊辰杂抄》、《新知录》等书,记载撒帐习俗始于汉代,撒帐的同时伴有枣子、荔枝、栗子、桂圆、花生等五果。听祖辈们说:“以铜钱为主,五果可以没有,铜钱必不可少。”
综上所述,用铜钱撒帐的习俗已有二千多年了,可以说它是伴随着铜钱的诞生而派生的。表达了人们对新人未来生活的良好祝愿,同时亦不免有避邪煞的观念。因此必须要用铜钱撒帐,也成了新婚夫妇的护身符。
六、钱币民俗化现象的延续
102页,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12〕〔13〕陈勤建主编《中国民俗辞典》第14页、第
494页,上海辞书出版2008年2月出版。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