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数据表(单位:kN-m制)
受力模式 盖梁顶自由
盖梁顶至低水位距 6.00 盖梁顶至设计水位线 3.00 盖梁顶至冲刷线 6.00 稳定时的杆件计算长度系数
柱顶截面 2.00
柱底截面 2.00 冲刷截面 2.00 裂缝宽度限值mm 0.150
联数 1
1联孔数 3 孔径1 20.00
孔径2 20.00 孔径3 20.00 车道荷载 不加载
车辆荷载 不加载 人群集度 3.000 车道数 0 摩阻系数、温度力 摩阻力用户选用 判断组合
摩阻力 计恒车人 左孔支座摩阻系数 0.300 右孔支座摩阻系数 0.300 桥墩温度力(kN) 50.0 上部横断面宽度数据 右偏角(度) 90.000
桥面净宽 2.500 左护栏宽 0.000 左人行宽 0.000 左隔离栅宽 0.000 右隔离栅宽 0.000 右人行宽 0.000 右护栏宽 0.000 梁(板)数、梁(板)横向距离 左右支座 对称
梁板数 4 间距1~2 0.50 2~3 0.50 3~4 0.50 每片上部梁(板)恒载反力 梁(板)编号 左孔支反力 右孔支反力 1号 75.0 75.0 2号 75.0 75.0 3号 75.0 75.0 4号 75.0 75.0 合计 300.0 300.0 合计
150.0 150.0 150.0 150.0 600.0 跨径数据
内容 左孔数据 右孔数据
标准跨径 20.00 20.00 计算跨径 19.60 19.60 支座与墩中心距离 0.20 0.20 支座与梁端接缝中心距离 0.20 0.20 位 置 靠左侧孔支撑 靠右侧孔支撑
1号边梁与桥面护栏外侧垂直距离 0.500 0.500 1号边梁与盖梁端垂直距离 0.500 0.500 基桩地质材料
桩基特性 挖孔或灌注桩 内摩擦角 25.0 桩容重 25.0 桩扣除比重 10.0 注:冲刷线以下桩基重量的扣除部分桩重,取决于桩端持力层透水性。
桩端 不透水
成孔直径增值m 0.05 桩侧土浮重度 11.0 侧土饱和重度 18.0 修正系数 0.700 清底系数 0.850 土层数 4 内 容 第1层土层 第2层土层 第3层土层 第4层土层 土层厚m 6.50 1.10 1.40 1.70 比例系数 8000 20000 15000 30000 透水性 不透水 不透水 不透水 不透水 摩阻力标准值qik 50.00 50.00 80.00 90.00 注:单位:地基土比例系数:kN/m4,摩阻力标准值qik或基本承载力fa0:kPa。
内 容 第1层土层 第2层土层 第3层土层 第4层土层
基本承载力fa0 100.00 150.00 200.00 500.00 修正系数k2 1.500 5.000 5.000 0.000 承载力容许值qr 120.00 180.00 250.00 650.00 墩身材料 混凝土等级 C30
受力钢筋种类 HRB335钢筋 受力钢筋直径 20 保护层厚m 0.060 最少钢筋根数 16 桩基材料 混凝土等级 C25
受力钢筋种类 HRB335钢筋 受力钢筋直径 22 保护层厚m 0.070 最少钢筋根数 16 挡块数据 挡块设置 挡块盖梁 挡块宽度 挡块高度 左距梁端 右距梁端 帽轴向斜坡宽 非斜坡段高 两侧设置
齐平 0.23 0.30 0.00 0.00 0.00 0.00 支座高度m 0.05
垫块高度m 0.06 盖梁全长 2.50
盖梁宽度 1.20 盖梁悬距 1.25 变高悬长 0.60 盖梁混凝土等级 C30
盖梁端高 0.40 盖梁高度 0.80 墩身数据
墩身截面形状 圆形截面
墩柱高 5.00 柱直径 1.00 柱数 1 地系梁高 0.00
地系梁宽 0.00 桩的直径 1.20 桩基长度 10.00 冲刷段桩长 0.20 恒载作用力表(表1) 内 容 竖直力 低水位浮力 设计水位浮力 顺桥柱中心弯矩 上 部 600 0 0 0 墩盖梁 53 0 0 0 墩 身 98 0 -22 0 地系梁 0 0 0 0 冲刷以上桩 6 0 -2 0 管 线 0 0 0 0 中系梁 0 0 0 0 合 计 757 0 -24 0 注:1、盖梁容重25kN/m3,墩身容重25,扩基容重25,水容重10。
独柱横桥向作用力表(表1_1)
内 容 横桥向低水位浮力弯矩 横桥向设计水位浮力弯矩 横桥向柱中心自重弯矩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上 部 墩盖梁 墩 身 地系梁 冲刷以上桩 管 线 中系梁 合 计
活载支反力表(表2) 内 容 加载方式 双孔加载 人群/米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左支反力 30.0 30.0 0.0 右支反力 30.0 0.0 30.0 注:1、“人群/每米”指横向1米宽度的支反力,不是总宽度对应的支反力。总宽度为0米。 2、双孔支反力合计:人群荷载60.006kN/m。
墩顶活载作用力、制动力表(表3)
内 容 加载方式 双孔加载 人群/米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双孔加载 1辆车辆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双孔加载 1列车道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竖直力 60.0 30.0 30.0 弯 矩 0.0 6.0 -6.0 最小制动 - - - 加载长 - - - 加载重 - - - 10%制动 - - - 制动比例 - - - 制动力 - - - 冲击力N - - - 冲击力M - - -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 - - 60.0 40.0 40.0 - - - 0.0 0.0 0.0 - - - 0.0 0.0 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注:1、左右孔的支座支撑线到墩盖梁中心线的桥轴方向距离分别是0.2米、0.2米。 弯矩的力臂按桥轴向距离投影到垂直于墩台轴线的方向计算。
2、“竖直力”向下为正,桥墩“水平力”指向小桩号为正,“弯矩”指向小桩号为正。 3、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不加载。
独柱竖直力和弯矩分配系数表(表4) 内 容 横向布载 向左偏 人 群 向右偏 对 称 竖直力系数 0.0000 0.0000 0.0000 弯矩系数 0.0000 0.0000 0.0000 注:1、表中活载横向作用视上部与盖梁为整体形成双悬臂计算柱的横向分配系数得到柱顶竖直力。 2、人群向左偏仅左人行道布载,向右偏仅右人行道布载,对称表示2侧人行道布载。 3、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不加载。
横向折减系数表(表4_1)
横向布置设计车道数 无车道数,无横向折减系数
一座桥墩摩阻力表(表5_1) 荷 载 加载方式 双孔加载 车道荷载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双孔加载 车辆荷载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反力 600.0 600.0 600.0 600.0 600.0 600.0 人群反力 0.0 0.0 0.0 0.0 0.0 0.0 1列反力 0.0 0.0 0.0 0.0 0.0 0.0 冲击系数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1列摩阻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注:1、左支座摩阻系数为0.3,右支座摩阻系数0.3。 2、1列支反力未计入冲击力的作用。
3、上部恒载摩阻力:300*0.3+300*0.3=180kN。
墩顶水平力表(表5) 内 容 加载方式 双孔加载 1列车道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双孔加载 1辆车辆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制动系数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柱制动 0.0 0.0 0.0 0.0 0.0 0.0 1柱温度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1柱制+温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1柱摩阻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柱H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注:1、摩阻力由“人群+上部恒载”乘以“摩阻系数”计算得到。
2、摩阻力用户选用“判断组合”,因此表中“水平力”取“温度力+制动力”与“摩阻力”小的值计算得到。 3、不加载车道和车辆荷载,不计制动力。
4、表中“1柱H”指单根柱受到的桥轴线方向水平力(配筋等计算使用)。
每个墩柱作用力表(表7) 加内 容 上部恒载 盖梁恒载 盖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53 0 0 0 53 0 0 0 53 0 0 0 0.0 600 0 0 0 600 0 0 0 600 0 0 0 0.0 载方式 对称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左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右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水平力 梁浮力 柱身恒载 柱身浮力 含桩地系梁 冲刷段桩长0.2 桩地梁浮力 管线设施 中间系梁 中系梁浮力 搭 板 柱顶截面 以上所有恒载 653 0 0 0 653 0 0 0 653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2 0 0 0 -2 0 0 0 0.0 6 0 0 0 6 0 0 0 6 0 0 0 0.0 0 0 0 0 -22 0 0 0 -22 0 0 0 0.0 98 0 0 0 98 0 0 0 98 0 0 0 0.0 柱顶浮力 双孔加载 左人 群 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双孔加载 1辆车辆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双孔加载 1列车道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柱顶反力 653 - - - 653 - - - 653 - - -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桩顶反力 注:1、水平力引起的弯矩未计入本表。
2、“横桥M”指横桥方向的弯矩,“顺桥M”指顺桥方向弯矩,“顺横弯矩”指2个方向矢量和。 3、对称加载指外对称,并计入低水位恒载浮力。左右偏载时计入设计水位恒载浮力。 4、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不加载。
757 - - - - - - - - - - 0 0.0 柱顶截面内力合计表(表8)
加内 容 载方式 双孔加载 恒人1辆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双孔加载 恒人1道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柱顶反力
对称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左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右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水平力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50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50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50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50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50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50 最大 653 - - 45 - - - - - 0 0 0 0 柱顶截面作用短期效应组合表(表8_1)
加内 容 载方式 双孔加载 恒人1辆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双孔加载 恒人1道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对称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左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右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水平力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50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50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50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50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50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50 注:1、短期效应组合用于裂缝计算。频遇值系数:汽车0.7,人群1,制动力(或摩阻力)、温度力1,等代土压力1。 2、柱顶反力值计算是将梁板和盖梁视作双悬臂多跨连续梁,计算得到柱顶反力
3、支座水平力(表5)引起的弯矩其力臂(支座顶与柱顶截面的距离)为0.91m。表中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顺桥方向弯矩值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
4、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不加载,未计入其引起的竖直力和制动力。
柱顶截面作用长期效应组合表(表8_2)
加内 容 载方式 双恒人1辆 孔加载 左653 0 45 45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50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50 对称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左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右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水平力 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双孔加载 恒人1道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注:1、长期效应组合用于裂缝计算。准永久值系数:汽车0.4,人群0.4,制动力(或摩阻力)、温度力1,等代土压力1。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50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50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50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653 0 45 45 50 柱顶截面作用效应组合表(表9_1)--采用对结构受力不利时的混凝土分项系数1.2
加内 容 载方式 双孔加载 恒人1辆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双恒人1道 孔加载 左孔783 0 783 0 783 0 70 783 0 783 0 783 0 70 783 0 783 0 783 0 70 783 0 783 0 783 0 70 783 0 783 0 783 0 70 对称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左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右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水平力 加载 右孔加载 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 2、分项系数:混凝土或土重1.2,水浮力1,人群1.4。
3、人群荷载效应组合系数始终ψc=0.8;其它可变作用效应组合系数ψc=0.8,用于制动力(摩阻力)等。 4、当制动力等产生的效应超过汽车荷载效应(恒+车+人),该值取代汽车荷载效应,不计组合系数ψc。
783 0 783 0 783 0 70 柱顶截面作用效应组合表(表9_2)--采用对结构受力有利时的混凝土分项系数1
加内 容 载方式 双孔加载 恒人1辆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双孔加载 恒人1道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 2、分项系数:混凝土或土重1,水浮力1,人群1.4。
3、人群荷载效应组合系数始终ψc=0.8;其它可变作用效应组合系数ψc=0.8,用于制动力(摩阻力)等。 4、当制动力等产生的效应超过汽车荷载效应(恒+车+人),该值取代汽车荷载效应,不计组合系数ψc。
对称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左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右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水平力 653 0 653 0 653 0 70 653 0 653 0 653 0 70 653 0 653 0 653 0 70 653 0 653 0 653 0 70 653 0 653 0 653 0 70 653 0 653 0 653 0 70
柱顶截面配筋表(表10) 内 容 抗弯-组合 最不利布载 各种工况配筋均为0 恒人1抗裂-短长期 辆双孔加载对称 抗裂-合计铁规 各种工况配筋均为0 653 0 1.300 - 0.0 0.0000 0 16 653 45 1.500 1.0000 3.1 0.0450 1 16 783 - - 0.0 - 0 16 轴力 弯矩 C2(AK2) 偏心距系数 筋面积 裂缝mm 计算钢筋 采用根数 注:1、抗弯-组合:由作用效应组合表(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计算钢筋面积(cm2)并反算钢筋根数,
抗裂-短长期:由短期、长期荷载内力表(短期效应计入频遇值系数,长期效应计入准永久值系数)计算钢筋根数。 2、裂缝宽度限值0.15mm。短长期钢筋应力0MPa,合计钢筋应力0MPa。
3、柱径1m,主筋种类HRB335钢筋,主筋直径20mm,保护层6cm。重要性系数r0=1.1。
4、箍筋种类R235钢筋,直径8mm,间距20cm。混凝土强度等级C30,C1值1,柱输入钢筋根数16根。 5、表中抗弯钢筋面积计算已对各种组合循环均为0,轴力和弯矩给出的仅仅是组合中的某一组数据。
6、表中公路规范抗裂筋根数计算已对各种组合循环均为1根,轴力和弯矩给出的仅仅是合计中的某一组数据。 7、抗裂-短长期:按公规计算裂缝。抗裂-合计:按铁规计算,其中K1、K2、K3没有计算。 8、稳定系数φ=1。
9、短期N=653,长期N=653,C2=1.5。短期M=45,长期M=45,C2=1.5。采用C2值1.5。
10、主筋最小配筋率为0.5%(编号JTG D62-2004钢筋混凝土规范9.1.12条),最少钢筋不应少于13根。 11、采用钢筋根数取输入钢筋根数、计算钢筋根数、最小配筋百分率钢筋根数的最大值得到。
12、表中配筋计算时杆件的计算长度L0等于计算截面与墩顶距离0.8m乘上杆件稳定系数2。即L0=0.8*2=1.6m。
柱底截面内力合计表(表14) 加内 容 载方式 双孔加载 恒人1辆 左孔加载 右孔加751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50 751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50 751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50 对称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左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右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水平力 载 双孔加载 恒人1道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751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50 751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50 751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50 柱底截面作用短期效应组合表(表14_1)
加内 容 载方式 双孔加载 恒人1辆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双孔加载 恒人1道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注:1、短期效应组合用于裂缝计算。频遇值系数:汽车0.7,人群1,制动力(或摩阻力)、温度力1,等代土压力1。
对称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左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右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水平力 751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50 751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50 751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50 751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50 751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50 751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50 2、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支反力已经计入冲击力作用。
3、支座水平力(表5)引起的弯矩其力臂(支座顶与柱底截面的距离)为5.91m。表中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顺桥方向弯矩值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
4、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不加载,未计入其引起的竖直力和制动力。
柱底截面作用长期效应组合表(表14_2) 加内 容 载方式 双孔加载 恒人1辆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双孔加载 恒人1道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注:1、长期效应组合用于裂缝计算。准永久值系数:汽车0.4,人群0.4,制动力(或摩阻力)、温度力1,等代土压力1。
对称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左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右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水平力 751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50 751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50 751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50 751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50 751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50 751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653 0 295 295 50 柱底截面作用效应组合表(表15_1)--采用对结构受力不利时的混凝土分项系数1.2
加内 容 载方式 恒人1辆 双孔加901 0 414 414 783 0 414 414 783 0 414 414 70 对称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左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右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水平力 载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双孔加载 恒人1道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 2、分项系数:混凝土或土重1.2,水浮力1,人群1.4。
3、人群荷载效应组合系数始终ψc=0.8;其它可变作用效应组合系数ψc=0.8,用于制动力(摩阻力)等。 4、当制动力等产生的效应超过汽车荷载效应(恒+车+人),该值取代汽车荷载效应,不计组合系数ψc。
901 0 414 414 783 0 414 414 783 0 414 414 70 901 0 414 414 783 0 414 414 783 0 414 414 70 901 0 414 414 783 0 414 414 783 0 414 414 70 901 0 414 414 783 0 414 414 783 0 414 414 70 901 0 414 414 783 0 414 414 783 0 414 414 70 柱底截面作用效应组合表(表15_2)--采用对结构受力有利时的混凝土分项系数1 加内 容 载方式 双孔加载 恒人1辆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恒双751 0 414 414 653 0 414 414 653 0 414 414 70 751 0 414 414 653 0 414 414 653 0 414 414 70 751 0 414 414 653 0 414 414 653 0 414 414 70 751 0 414 414 653 0 414 414 653 0 414 414 70 对称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左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右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水平力 人1道 孔加载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751 0 414 414 653 0 414 414 653 0 414 414 70 751 0 414 414 653 0 414 414 653 0 414 414 70 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 2、分项系数:混凝土或土重1,水浮力1,人群1.4。
3、人群荷载效应组合系数始终ψc=0.8;其它可变作用效应组合系数ψc=0.8,用于制动力(摩阻力)等。 4、当制动力等产生的效应超过汽车荷载效应(恒+车+人),该值取代汽车荷载效应,不计组合系数ψc。
柱底截面配筋表(表16) 内 容 最不利布载 恒人1抗弯-组合 辆双孔加载左偏 恒人1抗裂-短长期 辆双孔加载左偏 恒人1抗裂-合计铁规 辆双孔加载左偏 注:1、抗弯-组合:由作用效应组合表(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计算钢筋面积(cm2)并反算钢筋根数,
抗裂-短长期:由短期、长期荷载内力表(短期效应计入频遇值系数,长期效应计入准永久值系数)计算钢筋根数。 抗弯-组合:按照对结构不利和有利所对应的永久作用效应分项系数分别计算钢筋面积,
计算表明,强度配筋时采用对结构的承载能力有利时的混凝土分项系数1(非1.2),其配筋结果更不利。 2、裂缝宽度限值0.15mm。短长期钢筋应力85.4MPa,合计钢筋应力127MPa。
3、柱径1m,主筋种类HRB335钢筋,主筋直径20mm,保护层6cm。重要性系数r0=1.1。
4、箍筋种类R235钢筋,直径8mm,间距20cm。混凝土强度等级C30,C1值1,柱输入钢筋根数16根。 5、抗裂-短长期:按公规计算裂缝。抗裂-合计:按铁规计算,其中K1、K2、K3分别为0.8、1.3、1。 6、抗弯配筋计算中间数据ξ=0.1856、A=0.2911、B=0.2397、C=-1.6166、D=1.3656、稳定系数φ=0.928。 7、短期N=653,长期N=653,C2=1.5。短期M=295,长期M=295,C2=1.5。采用C2值1.5。 8、主筋最小配筋率为0.5%(编号JTG D62-2004钢筋混凝土规范9.1.12条),最少钢筋不应少于13根。 9、采用钢筋根数取输入钢筋根数、计算钢筋根数、最小配筋百分率钢筋根数的最大值得到。
10、表中配筋计算时杆件的计算长度L0等于计算截面与墩顶距离5.8m乘上杆件稳定系数2。即L0=5.8*2=11.6m。
轴力 弯矩 C2(AK2) 偏心距系数 筋面积 裂缝mm 计算钢筋 采用根数 653 414 - 1.1426 19.9 - 7 16 653 295 1.500 1.0699 12.6 0.1354 4 16 653 295 1.300 - 22.0 0.1441 7 16
桩基截面内力合计表(表17)-冲刷截面 加内 容 载方式 双孔加载 恒人1辆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双孔加载 恒人1道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对称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左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右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水平力 757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50 757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50 757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50 757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50 757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50 757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50 桩基截面作用短期效应组合表(表17_1)-冲刷截面
加内 容 载方式 双孔恒人1辆 加载 左孔加载 757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50 757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50 对称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左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右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水平力 右孔加载 双孔加载 恒人1道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注:1、短期效应组合用于裂缝计算。频遇值系数:汽车0.7,人群1,制动力(或摩阻力)、温度力1,等代土压力1。 2、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支反力已经计入冲击力作用。
3、支座水平力(表5)引起的弯矩其力臂(支座顶与桩冲刷截面的距离)为6.11m。表中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顺桥方向弯矩值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
4、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不加载,未计入其引起的竖直力和制动力。
757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50 757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50 757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50 757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50 桩基截面作用长期效应组合表(表17_2)-冲刷截面
加内 容 载方式 双孔加载 恒人1辆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双恒人1道 孔加载 左757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50 757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50 757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50 757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50 757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50 对称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左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右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水平力 孔加载 右孔加载 注:1、长期效应组合用于裂缝计算。准永久值系数:汽车0.4,人群0.4,制动力(或摩阻力)、温度力1,等代土压力1。
757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653 0 305 305 50 桩基截面作用效应组合表(表18_1)--采用对结构受力不利时的混凝土分项系数1.2-冲刷
截面 加内 容 载方式 双孔加载 恒人1辆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双孔加载 恒人1道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 2、分项系数:混凝土或土重1.2,水浮力1,人群1.4。
3、人群荷载效应组合系数始终ψc=0.8;其它可变作用效应组合系数ψc=0.8,用于制动力(摩阻力)等。
对称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左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右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水平力 908 0 428 428 783 0 428 428 783 0 428 428 70 908 0 428 428 783 0 428 428 783 0 428 428 70 908 0 428 428 783 0 428 428 783 0 428 428 70 908 0 428 428 783 0 428 428 783 0 428 428 70 908 0 428 428 783 0 428 428 783 0 428 428 70 908 0 428 428 783 0 428 428 783 0 428 428 70 桩基截面作用效应组合表(表18_2)--采用对结构受力有利时的混凝土分项系数1-冲刷截
面
加内 容 载方式 双孔加载 恒人1辆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双孔加载 恒人1道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 2、分项系数:混凝土或土重1,水浮力1,人群1.4。
3、人群荷载效应组合系数始终ψc=0.8;其它可变作用效应组合系数ψc=0.8,用于制动力(摩阻力)等。
对称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左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右偏轴力 横顺桥M 桥M 顺横弯矩 水平力 757 0 428 428 653 0 428 428 653 0 428 428 70 757 0 428 428 653 0 428 428 653 0 428 428 70 757 0 428 428 653 0 428 428 653 0 428 428 70 757 0 428 428 653 0 428 428 653 0 428 428 70 757 0 428 428 653 0 428 428 653 0 428 428 70 757 0 428 428 653 0 428 428 653 0 428 428 70 桩冲刷截面配筋表(表19) 内 容 最不利布载 恒人1抗弯-组合 辆双孔加载左偏 恒人1抗裂-短长期 辆双孔加载对称 757 305 1.500 1.0000 3.8 0.0450 1 16 653 428 - 1.1232 11.4 - 3 16 轴力 弯矩 C2(AK2) 偏心距系数 筋面积 裂缝mm 计算钢筋 采用根数 恒人1抗裂-合计铁规 辆双孔加载左偏 注:1、抗弯-组合:由作用效应组合表(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计算钢筋面积(cm2)并反算钢筋根数,
抗裂-短长期:由短期、长期荷载内力表(短期效应计入频遇值系数,长期效应计入准永久值系数)计算钢筋根数。 抗弯-组合:按照对结构不利和有利所对应的永久作用效应分项系数分别计算钢筋面积,
计算表明,强度配筋时采用对结构的承载能力有利时的混凝土分项系数1(非1.2),其配筋结果更不利。 2、裂缝宽度限值0.15mm。短长期钢筋应力0MPa,合计钢筋应力99.9MPa。
3、桩径1.2m,主筋种类HRB335钢筋,主筋直径22mm,保护层7cm。重要性系数r0=1.1。
4、箍筋种类R235钢筋,直径8mm,间距20cm。混凝土强度等级C25,C1值1,桩输入钢筋根数16根。 5、表中公路规范抗裂筋根数计算已对各种组合循环均为1根,轴力和弯矩给出的仅仅是合计中的某一组数据。 6、抗裂-短长期:按公规计算裂缝。抗裂-合计:按铁规计算,其中K1、K2、K3分别为0.8、1.3、1。
7、抗弯配筋计算中间数据ξ=0.1524、A=0.2185、B=0.1867、C=-1.839、D=1.2003、稳定系数φ=0.958。土中最大
653 305 1.300 - 7.6 0.1243 2 16 弯矩作用短期效应组合表(表23_1_1)
序 号 1 2 3 4 5 6
车辆荷载入土深 0.00 0.50 1.00 1.50 1.99 2.00 对应弯矩 305.4 329.7 349.7 362.6 367.0 367.0 对应水平力 50.0 45.4 33.7 17.7 0.0 -0.2 车道荷载入土深 0.00 0.50 1.00 1.50 1.99 2.00 对应弯矩 305.4 329.7 349.7 362.6 367.0 367.0 对应水平力 50.0 45.4 33.7 17.7 0.0 -0.2 8、短期N=757,长期N=757,C2=1.5。短期M=305,长期M=305,C2=1.5。采用C2值1.5。 9、主筋最小配筋率为0.5%(编号JTG D62-2004钢筋混凝土规范9.1.12条),最少钢筋不应少于15根。 10、采用钢筋根数取输入钢筋根数、计算钢筋根数、最小配筋百分率钢筋根数的最大值得到。
11、表中配筋计算时杆件的计算长度L0等于计算截面与墩顶距离6m乘上杆件稳定系数2。即L0=6*2=12m。
不同土层变形系数α和αi*hi计算表
内容 比例系数 变形系数 桩侧土厚 Alf * hi 土层1 8000.0 0.37014 6.50 2.406 土层2 20000.0 0.44458 1.10 0.4 土层3 15000.0 0.41972 1.40 0.588 土层4 30000.0 0.48214 0.80 0.386 合计 - - 9.80 3.868 注:1、Σαi×hi=3.86于2.5,按弹性桩计算。
2、1根桩的计算宽度B=1.98m,1根桩的惯性矩Ih=0.1018m4。
3、桩混凝土压弯弹性模量Eh=22400000(28000000×0.8)kN/m2,土比例系数单位kN/m4。
4、桩端竖向地基系数C0=294000kN/m3,由桩端土比例系数30000kN/m4乘以桩埋深9.8m(小于10m以10m计)计算得到。
注:1、土深0处的内力见桩冲刷截面作用短期效应组合表(表17_1)
2、表中给出土中最大弯矩为人群荷载横向对称加载。
土中最大弯矩作用长期效应组合表(表23_1_2)
序 号 1 2 3 4 5 6 车辆荷载入土深 0.00 0.50 1.00 1.50 1.99 2.00 对应弯矩 305.4 329.7 349.7 362.6 367.0 367.0 对应水平力 50.0 45.4 33.7 17.7 0.0 -0.2 车道荷载入土深 0.00 0.50 1.00 1.50 1.99 2.00 对应弯矩 305.4 329.7 349.7 362.6 367.0 367.0 对应水平力 50.0 45.4 33.7 17.7 0.0 -0.2 注:1、土深0处的内力见桩冲刷截面作用长期效应组合表(表17_2) 2、表中给出土中最大弯矩为人群荷载横向对称加载。
土中最大弯矩内力合计表(表23_1) 序 号 1 2 3 4 5 6 车辆荷载入土深 0.00 0.50 1.00 1.50 1.99 2.00 对应弯矩 305.4 329.7 349.7 362.6 367.0 367.0 对应水平力 50.0 45.4 33.7 17.7 0.0 -0.2 车道荷载入土深 0.00 0.50 1.00 1.50 1.99 2.00 对应弯矩 305.4 329.7 349.7 362.6 367.0 367.0 对应水平力 50.0 45.4 33.7 17.7 0.0 -0.2 注:1、土深0处的内力见桩冲刷截面内力合计表(表17) 2、表中给出土中最大弯矩为人群荷载横向对称加载。
3、计算桩的变形系数时混凝土弹性模量折减0.8倍。桩基混凝土等级C25。
4、桩计算宽1.98m。每层土变形系数α=0.37、0.445、0.42、0.482,土厚=6.5、1.1、1.4、0.8m。
土中最大弯矩作用效应组合表(表23_2)
序 号 1 2 3 4 5 6 车辆荷载入土深 0.00 0.50 1.00 1.50 1.99 2.00 对应弯矩 427.6 461.5 4.5 507.7 513.8 513.8 对应水平力 70.0 63.5 47.1 24.7 0.0 -0.3 车道荷载入土深 0.00 0.50 1.00 1.50 1.99 2.00 对应弯矩 427.6 461.5 4.5 507.7 513.8 513.8 对应水平力 70.0 63.5 47.1 24.7 0.0 -0.3 注:1、土深0处的内力见桩冲刷截面作用效应组合表(表18)。 2、表中给出土中最大弯矩为人群荷载横向对称加载。
桩土中截面作用短期效应组合表(表20_1)
内 容 加载方式 对称轴力 顺横弯矩 左偏轴力 顺横弯矩 右偏轴力 顺横弯矩 双孔加载 恒人1辆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790 790 790 367 367 367 687 687 687 367 367 367 687 687 687 367 367 367 土深 1.99 1.99 1.99 双孔加载 恒人1道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790 790 790 367 367 367 687 687 687 367 367 367 687 687 687 367 367 367 1.99 1.99 1.99 桩土中截面作用长期效应组合表(表20_2) 内 容 加载方式 对称轴力 顺横弯矩 左偏轴力 顺横弯矩 右偏轴力 顺横弯矩 双孔加载 恒人1辆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双孔加载 恒人1道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土深 1.99 1.99 1.99 1.99 1.99 1.99 790 790 790 790 790 790 367 367 367 367 367 367 687 687 687 687 687 687 367 367 367 367 367 367 687 687 687 687 687 687 367 367 367 367 367 367 桩土中截面内力合计表(表20) 内 容 加载方式 对称轴力 顺横弯矩 左偏轴力 顺横弯矩 右偏轴力 顺横弯矩 双孔加载 恒人1辆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双孔加载 恒人1道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790 790 790 790 790 790 367 367 367 367 367 367 687 687 687 687 687 687 367 367 367 367 367 367 687 687 687 687 687 687 367 367 367 367 367 367 土深 1.99 1.99 1.99 1.99 1.99 1.99 注:1、合计表中数据用于裂缝计算,内力值为代数和。
桩土中截面作用效应组合表(表21_1)--采用对结构受力不利时的混凝土分项系数1.2 内 容 加载方式 对称轴力 顺横弯矩 左偏轴力 顺横弯矩 右偏轴力 顺横弯矩 最大土深 双孔加载 恒人1辆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双孔加载 恒人1道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949 949 949 949 949 949 514 514 514 514 514 514 824 824 824 824 824 824 514 514 514 514 514 514 824 824 824 824 824 824 514 514 514 514 514 514 1.99 1.99 1.99 1.99 1.99 1.99 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
桩土中截面作用效应组合表(表21_2)--采用对结构受力有利时的混凝土分项系数1
内 容 加载方式 对称轴力 顺横弯矩 左偏轴力 顺横弯矩 右偏轴力 顺横弯矩 最大土深 双孔加载 恒人1辆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双孔加载 恒人1道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790 790 790 790 790 790 514 514 514 514 514 514 687 687 687 687 687 687 514 514 514 514 514 514 687 687 687 687 687 687 514 514 514 514 514 514 1.99 1.99 1.99 1.99 1.99 1.99 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
桩土中截面配筋表(表22)
内 容 最不利布载 恒人1抗弯-组合 辆双孔加载左偏 恒人1抗裂-短长期 辆双孔加载左偏 恒人1抗裂-合计铁规 辆双孔加载左偏 注:1、抗弯-组合:由作用效应组合表(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计算钢筋面积(cm2)并反算钢筋根数,
抗裂-短长期:由短期、长期荷载内力表(短期效应计入频遇值系数,长期效应计入准永久值系数)计算钢筋根数。 抗弯-组合:按照对结构不利和有利所对应的永久作用效应分项系数分别计算钢筋面积,
计算表明,强度配筋时采用对结构的承载能力有利时的混凝土分项系数1(非1.2),其配筋结果更不利。 2、裂缝宽度限值0.15mm。短长期钢筋应力50.4MPa,合计钢筋应力115.9MPa。
3、桩径1.2m,主筋种类HRB335钢筋,主筋直径22mm,保护层7cm。重要性系数r0=1.1。
4、箍筋种类R235钢筋,直径8mm,间距20cm。混凝土强度等级C25,C1值1,桩输入钢筋根数16根。 5、抗裂-短长期:按公规计算裂缝。抗裂-合计:按铁规计算,其中K1、K2、K3分别为0.8、1.3、1。 6、抗弯配筋计算中间数据ξ=0.1653、A=0.2461、B=0.2074、C=-1.745、D=1.2724、稳定系数φ=0.969。 7、短期N=687,长期N=687,C2=1.5。短期M=367,长期M=367,C2=1.5。采用C2值1.5。 8、主筋最小配筋率为0.5%(编号JTG D62-2004钢筋混凝土规范9.1.12条),最少钢筋不应少于15根。 9、采用钢筋根数取输入钢筋根数、计算钢筋根数、最小配筋百分率钢筋根数的最大值得到。 10、表中配筋计算时杆件的计算长度L0计算方法如下: L0=A*(ALS+B)=0.7*(6+9.8)=11.06m。
式中:A=1;如果H>=B或打入桩沉桩A=0.7。这里A=0.7,B=9.8为桩长(不含冲刷和嵌岩深)H=9.8与4/ALF取小值。 4/ALF=10.073,ALS=6为柱顶与冲刷线(无冲刷以地面线代替)距离。
轴力 弯矩 C2(AK2) 偏心距系数 筋面积 裂缝mm 计算钢筋 采用根数 687 514 - 1.0916 17.0 - 5 16 687 367 1.500 1.0000 11.4 0.1182 3 16 687 367 1.300 - 19.0 0.1442 5 16 桩基非嵌岩钻挖孔灌注桩输入的数据(单位kN-m) 内 容 第1层土层 第2层土层 第3层土层 初拟桩端在第4层 土层厚 6.50 1.10 1.40 1.70 透水性 不透水 不透水 不透水 不透水 摩阻力标准值qik 50.00 50.00 80.00 90.00 基本承载力fa0 100.00 150.00 200.00 500.00 修正系数 1.50 5.00 5.00 0.00 承载力容许值qr 120.00 180.00 250.00 650.00 注:1、桩基重量计算:
冲刷线或地面线以上由桩端土层透水性和水位面判断要否计入浮力后计算。冲刷线以下桩重计算按: (1)、桩扣除重采用“与透水和水位无关,始终扣除桩重一半”,则冲刷线以下按一半桩重(12.5kN/m3)计算。 (2)、桩扣除重采用“桩端透水时,水淹没部分按输入值扣除”,由桩端土层透水性和水位面计算。
a、当桩端持力层不透水(数值0),不计浮力,按桩基容重(25kN/m3)计算。
b、当桩端持力层透水(数值1),被水淹没的桩基将计入浮力,这时,桩基重量计算采用的容重:25-10=15kN/m3。
顺桥向桩长复核表(表24)--挖孔或灌注桩 冲刷截面轴力 756.6
桩径 1.20 桩的容重 25.00 桩扣除比重 0.00 冲刷段桩长 0.20 桩顶下水位 0.20 初拟桩长 复核桩长 复核结果 10.00 9.20 满足 桩端采用 初拟桩长 桩端处在 第4层 桩端土层 不透水 桩端K2 0.00 饱和重度r2 18.00 修正系数 0.700 清底系数m0 0.850 桩端fa0 500.00 桩端qr 297.50 成孔增大 0.05 注:1、桩端土层为不透水,按容重计算桩重,与水位面无关。
2、表中“复核桩长”取初拟桩长的桩端土层透水性、承载力计算,其桩端不改变。若调整初拟桩长改变了桩端,应重新计算。
复核桩长中间计算结果摩阻力、桩基总重、桩基扣除重量数据表 内 容 冲刷线距桩顶 第1层土层 第2层土层 第3层土层 第4层土层 合计(桩埋深9) 土层厚度m 0.20 6.50 1.10 1.40 0.00 9.20 摩阻力u*l*qik 0.00 -1276.27 -215.98 -439.82 0.00 -1932.08 桩基总重kN 0.00 183.78 31.10 39.58 0.00 254.47 桩基扣除kN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注: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编号JTG D63-2007第5.3.3-2式计算桩端所在第4层土的 qr=m0*λ*[fa0+k2*r2*(h-3)]=0.85*0.7*[500+0*18*(9-3)]=297.5与输入qr[4]=650取小值=297.5kPa。 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编号JTG D63-2007第5.3.3-1式 [Ra]=0.5*u*Σ l*qik+Ap*qr=0.5*1932.08+1.131*297.5=1302.5kN。 3、P=单桩轴力+桩基总重-桩基扣除=756.63+254.47-0=1011.1kN≤[Ra]。
最小桩长计算表 冲刷截面轴力 756.6
桩径 1.20 桩的容重 25.00 桩扣除比重 0.00 冲刷段桩长 0.20 桩顶下水位 0.20 最小桩长 7.80 桩端采用 最小桩长 桩端处在 第3层 桩端土层 不透水 桩端K2 5.00 饱和重度r2 18.00 修正系数 0.700 清底系数m0 0.850 桩端fa0 200.00 桩端qr 250.00 成孔增大 0.05 注:1、桩端土层为不透水,按容重计算桩重,与水位面无关。
2、表中“最小桩长”取其桩端土层透水性、承载力计算,采用桩长不得小于最小桩长。若加大桩长改变桩端,应重新计算。
最小桩长中间计算结果摩阻力、桩基总重、桩基扣除重量数据表
内 容 冲刷线距桩顶 第1层土层 第2层土层 第3层土层 合计(桩埋深7.6) 土层厚度m 0.20 6.50 1.10 0.00 7.80 摩阻力u*l*qik 0.00 -1276.27 -215.98 0.00 -1492.26 桩基总重kN 0.00 183.78 31.10 0.00 214.88 桩基扣除kN 0.00 0.00 0.00 0.00 0.00 注: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编号JTG D63-2007第5.3.3-2式计算桩端所在第3层土的 qr=m0*λ*[fa0+k2*r2*(h-3)]=0.85*0.7*[200+5*18*(7.6-3)]=250与输入qr[3]=250取小值=250kPa。 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编号JTG D63-2007第5.3.3-1式 [Ra]=0.5*u*Σ l*qik+Ap*qr=0.5*1492.26+1.131*250=1028.87kN。 3、P=单桩轴力+桩基总重-桩基扣除=756.63+214.88-0=971.51kN≤[Ra]。
墩顶位移计算表(表25)
最内容 不利 双1列车道 孔加载 双1辆车辆 孔加载 注: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编号JTG D63-2007附录P表P.0.2.1规定:地面或冲刷处位移最大不超过6mm。 2、土中位移计算时混凝土弹性模量折减0.8倍。冲刷线以上位移计算时混凝土弹性模量折减0.85倍。 3、表中桩冲深:指桩顶以下的冲刷深度。
4、表中转角^4:指转角位移(弧度),其中“^4”表示转角值应乘以10的-4次方。 5、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不加载,未计入其引起的竖直力和制动力。 6、表中水平力和弯矩作用在支座顶面处。其值见“每个柱作用力表(表7)”。
盖梁高 柱高 盖梁惯矩 柱惯矩 桩惯矩 桩冲深 弯矩 水平力 顶移cm 冲移cm 冲转角^4 0.80 5.00 0.3600 0.0491 0.1018 0.20 0 50 1.055 0.259 8.7109 0.80 5.00 0.3600 0.0491 0.1018 0.20 0 50 1.055 0.259 8.7109 1列车道双孔加载位移计算表(表25_1) 层位置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4层 第5层 项目 盖梁 墩身上 墩身下 系梁 桩基 高度 0.80 5.00 0.00 0.00 0.20 惯矩 弹模 段顶弯矩 0.00 段顶水平力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段顶土压力 0.00 0.00 0.00 0.00 0.00 段底土压力 0.00 0.00 0.00 0.00 0.00 顶位移 顶转角 0.3600 25.5000 1.0550 15.5627 0.9306 15.5453 0.2765 0.2765 0.2765 8.9544 8.9544 8.9544 0.0491 25.5000 40.00 0.0491 25.5000 290.00 0.1018 25.5000 290.00 0.1018 23.8000 290.00 注:1、单位:高度m,惯矩m4,弹模Mpa,弯矩kNm,水平力kN,土压力kN/m,顶位移cm,顶转角*10E-4。
1列车道双孔加载分段位移计算表(表25_2)
分 段 盖 梁 墩 柱 系 梁 冲刷桩基 冲刷下桩 高度L 0.800 5.000 惯矩Ih 0.3600 0.0491 段弹模Eh 顶力H 25500000 25500000 50.0 50.0 段顶矩M 水平位移X 0.000093 0.206381 累转角位移F 累计X cm 计F 0.00000174 0.00065909 1.055042 0.930587 0.00155627 0.00155453 弧度 0.0 40.0 0.000 0.1018 25500000 50.0 290.0 0.000000 0.00000000 0.2785 0.000544 0.200 0.1018 23800000 50.0 290.0 0.000245 0.00002435 0.2785 0.000544 - - - 50.0 300.0 - - 0.258819 0.00087109 注;1、段顶力H、段顶矩M指分段顶作用的1根柱墩(台)顶水平力kN、墩(台)顶水平力引起的弯矩kNm。
2、水平位移X指分段自身水平位移(cm),X=H×L^3/3/(Eh×Ih)+M×L^2/2/(Eh×Ih)+(11×Q1+4×Q2)×L^4/(120×Eh×Ih)。
3、转角位移F指分段自身转角位移(弧度),F=H×L^2/2/(Eh×Ih)+M×L/(Eh×Ih)+(3×Q1+Q2)×L^3/(24×Eh×Ih)。 4、累计位移即分段顶累计水平位移=分段底累计水平位移+分段底累计转角位移×分段高度L+分段自身水平位移X。
5、累计转角即分段顶累计转角位移=分段底累计转角位移+分段自身转角位移F。 6、表中柱的惯性矩指1根柱的惯性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