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五年级下册表格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表格科学教案

来源:刀刀网
易 俗 河 镇 樟 杨 学 校

任教学科:任教年级:任课教师:

备 课 本

科 学

五年级

邝玉雄

二0一 五年上学期

易俗河镇樟杨学校教案

第( 一 )单元:

1 制作电磁铁 科学探究: 模仿奥斯特的发现,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后提出合理猜想。 用自制电磁铁研究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在玩电磁铁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会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提出简单的设想、方案或思路。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奥斯特认真、细致、努力的科学研究精神。 体验与他人合作有助于增进思考。 科学知识: 知道电能产生磁。 知道电磁铁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构成,电磁铁通电产生磁性,断电磁性消失。 教学重点难 点 重点:指导学生制定实验研究计划。 难点:做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引导学生在‚玩‛中观察发现,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总课时数: 课时 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 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铜芯)导线、指南针、铁屑等。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820年的一天,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 二、模仿奥斯特的发现 1. 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实验桌上还放着指南针,无意中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 2.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想一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模仿实验呢? 3.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依据学生设计实验的情况予以适当的指导。( 提示学生实验时要将小磁针与导线平行地放臵在导线的下方或上方,然后接通电流,观察通电时小磁针N极的指向有什么变化。) 4. 学生活动。 5. 你们有什么发现?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呢? 6. 现在你们认为奥斯特的猜想是什么? 7.电流可以产生磁。那通电导线可以吸引铁吗? 8.学生猜想后提供一些铁屑学生实验验证。 三、验证奥斯特的猜想 1. 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继续研究,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他把导线沿着同一个方向绕成圈,然后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呢? 2. 学生活动 3. 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 四、总结拓展 1、 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2、 想一想: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检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820年的一天,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实验桌上还放着指南针。无意中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从此揭开了电与磁关系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 二、模仿奥斯特的发现 (一)复习回顾 一个简单电路由哪些部分组成,如何连接?(短路、断路) 关于‚磁‛,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能也只能吸铁;磁极、指示南北、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磁化) (二)新授 1. 奥斯特当年做实验的时候,到底发生什么现象呢?你们想当一次奥斯特,重现他当年的实验吗? 2.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你还记得奥斯特的实验是怎样做的吗? 3.学生思考回答。(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指南针放在导线下)老师依据学生设计实验的情况予以适当的指导。( 提示学生实验时要将小磁针与导线平行地放臵在导线的下方或上方,然后接通电流,(观察重点:指南针小磁针N极的指向有什么变化。) 4.学生活动。 5.你们有什么发现?(导线通电后磁针发证偏转。) 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呢?(在哪些情况下磁针会发生偏转呢?a.铁;b.磁) 6.现在你认为奥斯特的猜想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其实是询问学生解释现象时自己的猜想。学生意见可能有两种:a.导线通电后变成了铁;b.导线通电后有了磁性。教师要持中立态度:都有可能) 三、验证奥斯特的猜想 1.如何判断导线通电后是变成铁还是有了磁性?(通电导线是否可以吸铁) 2.提供一些铁屑学生实验验证。 3.交流实验现象,总结:奥斯特试验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用最简介的文字说明吗? (导线通电后能产生磁性—电能产生磁—电生磁) 四、总结拓展 1.通电导线有磁性,想一想,我们能利用这个现象做些什么? 2.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收集更多关于奥斯特的故事。 电 电和磁 板书设计 奥斯特 磁 导线通电,磁针偏转 电能生磁 教学反思

易俗河镇樟杨学校教案

第( 一 )单元: 教学内容 科学探究 1. 依据实验,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做出猜想。 2. 针对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的猜想,制定计划并实施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 3. 归纳概括出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4. 能运用所学设计‚超级‛磁力电磁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与人合作的实验习惯。 2.培养学生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 点 教学时间 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3节、大头针或回形针若干 2. 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长绝缘导线 教学准备 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磁铁线圈的圈数,连接电池节数的多少有关。 2 电磁铁的磁力 总课时数: 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一、实验导入 1.回顾:上节课我们玩过电磁铁,你们小组的电磁铁吸引了几个大头针?(各小组数据不一样,个别小组没有注意)再玩一次电磁铁,各小组用自制的电磁铁吸引回行针,记下吸引的个数。 2.小组汇报比较,提出问题:为什么各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不相同呢?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 二、作出我们的假设 1.上节课我们玩过电磁铁,谁来说一说:电磁铁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它的磁性又是怎样产生的? 2.要使电磁体的磁性得到加强,你能想到哪些办法?你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呢?为什么这样认为? 3.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强调假设时要说明自己的理由,尽量避免无端的猜测。指导填写P6表格。 4.全班交流,教师简要板书。 三、指导制定计划 1.我们的这些假设可以被证明吗?应该怎么做实验证明? 2.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范例。以研究电池节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为例,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要想知道电池节数增多时,磁力是会加大还是减小,我们要使哪些因素保持不变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哪些因素,才能知道电池节数会对磁性造成影响呢? 3.看书P7表格,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教师根据课前审阅各组最佳计划发现的问题给一些建议。 4.全班交流小组填写的研究计划。交流时注意找出实验设计的不严密的地方。 5.组长根据本组实验计划,对下节课活动在小组内进行布臵、分工。 板书设计 电磁铁的磁性 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线圈的圈数 电池个数(电流强弱) 铁芯的形状 …………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若干、回形针若干。 2. 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的铁螺栓3个、粗细不同的铁螺栓3个、直径不同的线圈3个、强力电磁铁1个。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并设计实验的方案,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把我们自己的假设证明一下,好吗? 2. 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 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 教师强调各小组要分工协作,提醒各组做好小组的汇报发言准备。分组领取实验材料。 3.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和研究计划进行实验。 (二)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1. 全班交流 (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控制不改变的条件的? (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 2. 总结这2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3、学生填写P8的空格。 三、拓展:设计超强磁力的电磁铁 1. 汇总这些研究成果后,我们能够用手中的材料做出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吗?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动手试一试,小组比一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易俗河镇樟杨学校教案

第( 一 )单元: 教学内容 科学探究 依据实验,对改变电磁铁磁极的因素做出猜想。 针对可能改变电磁铁磁极变化的因素,制定计划并实施探究活动。 归纳概括出改变电磁铁磁极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与人合作的实验习惯。 科学知识 知道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知道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改变的。 3 电磁铁的磁极 总课时数: 课时 教学重点难 点 针对可能改变电磁铁磁极变化的因素,制定计划并实施探究活动。 教学时间 电池,电池盒,导线,铁钉,小磁针。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导入 1、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吗? 2、板书课题:电磁铁的磁极 二、新授: (一)电磁铁是否也有南北极 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电磁铁有南北极的话,应该怎样实验检验? 2.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设计。 3.各组分别用电磁铁钉尖和钉帽去靠近指南针,学生观察判断电磁铁的钉尖和钉帽的磁极,填写在教材第9页的表。实验中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学生可以下位统计。 4.汇报交流,提出问题: 分析你的记录表,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有的小组钉尖是南极,有的小组钉尖是北极呢? (二)、改变电磁铁磁极的原因 1.改变电磁铁的磁极的原因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认真对比一下各小组的实验方法以及电磁铁的构造,相互讨论后填写好教材第9页的表格,小组内说说自己猜想的依据。 2.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以及猜想的依据,梳理学生的猜想。 3.有了猜想,下一步就是实验验证了,不过先得制定实验计划,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猜想把实验计划写在书上10面的表格中。 4. 交流、讨论计划:实验设计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该如何改进? 提示还有学生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5.小组修改实验设计并按计划实施探究活动,及时在书上的表格中。 6.全班交流总结: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改变线圈两端连接的电池正负极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三、课外延伸 思考比较电磁铁与条形磁铁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你知道生活中哪些东西用到了电磁铁吗?请同学们课外进行观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易俗河镇樟杨学校教案

第( 一 )单元:

教学内容 4 生活中的电磁铁 科学探究 归纳概括电磁铁与条形磁铁的异同。 自制简易蜂鸣器,并探究其工作原理。 用查阅资料的方式,更多地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综合运用所学电磁铁的知识,设计自己感兴趣的电磁铁工具。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用学到的关于电磁铁的知识解决自制蜂鸣器中存在的问题。 意识到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 科学知识 知道电磁铁与条形磁铁的异同。 知道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的是电磁铁磁性的有无、磁力大小可以控制的特性。 教学重点难 点 教学时间 制作蜂鸣器的材料,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影像资料或图片资料,废旧电教学准备 铃、电话听筒、玩具车马达等。 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其工作原理。 总课时数: 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电能生磁,利用这一发现,可以制作电磁铁;了解了电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那么电磁铁的发明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电磁铁。(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比较电磁铁与条形磁铁 1.电磁铁与实验用的条形磁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名记录员,记录讨论发言的情况。 2.各组整理讨论结果,填写电磁铁与条形磁铁的异同记录表。 3.汇报交流: 请一到两个小组汇报整理的情况,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共同梳理,形成共识: 项目 磁性永久 南北极位臵不可以改变 使用简单 没线圈 都有磁性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二)、电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 1.提问:电磁铁有哪些特性?利用这些特点,电磁铁能应用于哪些方面? 2.视频介绍 ⑴. 谈话:因为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的性质,电磁铁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⑵. 播放视频,介绍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3.观察分析: ⑴.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小电动机,一个电铃,一个电话听筒……你能找出它哪个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吗? ⑵. 学生分小组观察。 3.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呢?(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然后布臵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三)、自制蜂鸣器,探究其原理 相同点 都有南北极 磁铁 电磁铁 通电有磁,断电无磁 磁极可以改变 磁力大小可以改变 使用较麻烦 有线圈 不同点 磁力大小不变 1.这些电磁铁工具是怎样工作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自制一个蜂鸣器吧。 2.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依照教材提供的示意图,组装蜂鸣器。组装时请注意安全,防止图钉等物件伤到手。 3.学生接通电路,让蜂鸣器开始工作,仔细观察电磁铁是怎样工作的。 4.你看到什么实验现象? 5.全班交流:蜂鸣器发声时塑料片振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接通电路时,电磁铁产生磁性,塑料弹片上的铁片被钉帽吸引,这时,塑料弹片上的触点与导线的连接断开,电磁铁磁性消失,塑料弹片弹回,当触点重新与导线连接时,塑料弹片上的铁片再次被电磁铁的钉帽吸引,就这样,塑料弹片因电磁铁磁性的有无,而产生振动发出声音。) 6.你们刚才的实验遇到了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提这个问题是想共同检查解决蜂鸣器中塑料片没有振动或振动幅度很小的问题。) 7.学生再实验一次,有问题的小组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拓展运用:设计电磁铁工具 1.刚才制作了蜂鸣器,了解了它是怎样利用电磁铁工作的。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多的电磁铁工具,它们有什么利弊呢?请选择你感兴趣的电磁铁工具,认真分析,提出你的改进意见,然后将你的设计图画在14面的空格中。 2.学生分析设计。 3.交流评价学生的设计,鼓励课后完成制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易俗河镇樟杨学校教案

第( 二 )单元: 教学内容 1 太阳与影子 科学探究 能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图和物体影子长度变化曲线图,并能分析曲线图发现一天里温度与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 培养、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与想象力。 设计制作一个太阳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与同学团结合作,开展小组的研究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一天里太阳在天空中位臵的变化情况及所引起的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认识一天中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物体的影子会发生方向与长度的变化。 认识一天中气温也会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 知道能够利用影子的变化来测定时间。 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教学重点难 点 教学时间 教学准备 重点:制定观察计划,进行观察实验,发现一天里温度与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设计制作一个太阳钟。 粉笔、卷尺(米尺)、铅笔、绘图纸、直尺、厚纸板(或小木板)、竹杆(或小铁丝)等。 教 学 过 程 总课时数: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太阳与影子的奥秘,愿意吗?板书课题。 二、探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臵变化 (一)了解学生已有认知 1. 看书上的插图,小结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臵变化。 2. 大家认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臵变化与影子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把大家都认同的意见记下来。 3.分组汇报(提示倾听,避免重复发言)。 学生每回答一条教师都询问大家:‚你们同意这种观点或这种说法吗?‛教师在副板书处做好记录,对于学生有争议的意见做上记号,暂不作评判。 (二)提出问题,作出预测。 1.提出问题:一天中,随着太阳位臵的变化,物体的影子、气温到底会怎样变化呢? 2.分组讨论,作出预测,把预测的结果写在科学文件夹上 (三)探讨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计划。 1.那么你们认为怎样观察可以验证我们的预测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观察计划。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计划最可行。 2.拿出科学文件夹,学生讨论设计,师巡回指导。 3.交流讨论的结果,师评价激励: ①选择观察物 要选择空旷地直立的物体影子做为观察的对象,旗杆、教学楼影长不容易测定,可选择排球架、单双杠等。如果没有可以用来观测的对象,亦可以在小木板上立一根小杆,再将其放在阳光下用来观察。(观察过程中形成影子的标志物不能移动) ②观测项目 太阳的位臵、高度,影子的方向与长短。 ③观察间隔时间 每隔一节课观察记录一次。 4.重申活动纪律。(团结协作,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 (四)、室外观察,搜集数据 1、组长领队下楼,保持安静。 2、分组,合作实验,搜集数据。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不良现象。 三、总结(提前5分钟回教室) 1、评价刚才学生的室外实验表现。 2、要求学生下午利用课间活动时间继续观察,记录结果,探索它的规律。 3、明确下节课内容:下节课我们将对这节课观察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总结出其中的奥秘。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太阳和影子的奥秘。(板书课题:太阳和影子) 二、新授 (一)影长与气温的关系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组分析观察结论,说一说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观察结果,共享我们的发现。 4.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和气温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曲线图:纵轴表示影长(气温),横轴表示时间。 5.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曲线图(先让学生用铅笔在曲线图上画。) 6.析曲线图: ①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 ②一天中气温又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讲解一天中最高气温不在中午的原因。) ③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二)制作太阳钟 1.介绍古代的太阳钟——日晷 ①铺垫孕伏 ‚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 ②学生阅读19面的资料,了解日晷。 ③播放视频:日晷。老师对日晷的计时原理进行适当的讲解。 2.制作太阳钟 1.制作简易太阳钟 ①谈话: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长期观察制作了各种形状的日晷,你们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日晷吗? ②小组讨论制作方案,共同讨论如何给自己的太阳钟标上刻度,画出设计图。 ③动手制作。 ④展示、评比。 三、课外拓展 1. 修改完善自己的日晷,并用它来测定时间。 2. 玩手掌日晷 (教师讲解、演示,并出示示意图。)在古代除了借助物品制作日晷外,埃及人还发现可以借助手掌做日晷。手掌日晷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臵代表着不同的时间。同学们课后也可以试一试玩一玩。 3. 在用日晷测定时间的同时,留心身边动植物的变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易俗河镇樟杨学校教案

第( 二 )单元: 教学内容 2 昼夜交替 科学探究 制定研究动植物是怎样适应昼夜变化的计划 设计实验研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研究活动中不伤害动物、不损伤植物,学会关爱生命。 科学知识 知道昼夜变化会影响动植物的行为。 教学重点制定研究动植物是怎样适应昼夜变化的计划 常见动、植物的图像资料做成PPT、小猫(或其他小动物)、小瓦手电筒等。 难 点 设计实验研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时间 教学准备 总课时数: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导入 1.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昼夜交替。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动、植物的行为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次探讨昼夜现象对动植物的影响(唤醒学生生活经验) 1.小组交流:我们知道的动植物行为受到昼夜变化影响的例子。 动、植物名称 受到昼夜变化影响的表现 2.交流、注意避免重复发言。 3.欣赏幻灯片,思考问题: 【幻灯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A.昼夜对植物(太阳花、向日葵、昙花、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的影响;B.昼夜对动物的影响(蛾、蝙蝠、蝶、狗、公鸡等)。】 (1) 观察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和视频。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 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3) 动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有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 4.集体交流。 教师小结:每种动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动植物生活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二)、探究一种动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 1.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它们对昼夜变化的适应?(白天干什么,在夜间都干些什么?……)下面请各小组选定一种动物,写出观察研究计划。 2.学生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3.交流计划,共同讨论确定方法。 4.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呢?(要求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卫生,选择性情温驯的动物,例如小猫或小白鼠。同时教育学生爱护动物,减少对动物的伤害。用小电筒照眼睛也能明显看到瞳孔的收缩,但灯泡不能太亮。) 5.布臵学生课外研究,做好研究记录。 三、拓展 研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昼夜现象对植物有什么影响?植物怎样适应这种变化?请同学们课外选一种植物进行研究。(可以选择的课题:商场门前被缠满小灯泡的树与周围没有缠灯泡小树苗生长状况对比调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易俗河镇樟杨学校教案

第( 二 )单元:

教学内容 3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科学探究 能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尊重不同的意见的存在,并能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知道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总课时数: 课时 教学重点: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重点难 点 1.学生用:地球仪(从支架上取下来,贴小人儿)、手电筒(或蜡烛)、实验记录表。 2.教师用:模拟傅科摆器材一套。 教学准备 教学难点: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会初步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学时间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 一、导入课题 太阳东升,白天到来;太阳西落,黑夜降临。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昼夜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授: (一)昼夜形成的猜想与验证 1.前人说法与自己的猜想。 ⑴.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请同学们阅读P24的资料,了解一下前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有条件的可以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⑵.关于昼夜的形成,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说一说自己的理由。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猜测哦! ⑶.学生思考后回答。【同学们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作出了你们的回答,老师梳理一下以后,主要有这几类猜测,我们一起来看。(1)地球自转。(2)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3)地球绕着太阳转。(4)太阳绕着地球转。】 2.模拟昼夜的形成 ⑴.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交替,同学们做出了自己的猜测,这些猜测会不会出现昼夜交替?我们有什么办法进一步证明呢? ⑵.共同讨论,引入模拟实验,体会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 地球——乒乓球(不透明球体) 太阳——手电筒(或蜡烛 光源) 把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⑶.分组实验,模拟验证: 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把你的判断记在科学文件夹中。 3. 汇报交流 作标记的地方昼夜会不会变化?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 (二)地球自传的实证 —— 傅科摆 1.导入: 通过模拟实验,几种猜测都是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那么究竟哪一种是符合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呢?我们来阅读一则科学资料。 2.学生阅读后集体交流。 3.老师利用实验器材模拟演示讲解,加深理解。 演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讲解:‚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4.形成共识: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传形成的。 三、拓展延伸: 地球是怎样自传的?自传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查阅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地球绕地轴自转,地轴始终倾斜) 【教学准备】 地球仪(或大的中国地图);写有‚北京‛、‚乌鲁木齐‛的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了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传形成的。今天我们继续讨论关于地球自转的话题。 二、新授: (一)地球怎样自传 1.地球是怎样自传的?自传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同学们收集到哪些有关资料? 2.同组交流后集体交流(注意倾听,避免重复发言) 3.教师引导加深理解 ⑴根据学生生活经历,简单牵引,理解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向前行驶, ——向后退; 人坐车、船里 看到路旁(岸边)的树 向后行驶, ——向前进。 请同学们站起来,原地旋转360度,感受教室四壁反方向运动。 以上这些事实可帮助学生初步体会相对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在运动的物体上观察其他静止的物体时,静止的物体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运动的方向:自西向东或逆时针方向。 ⑵引导理解:地球绕地轴自转。 ①引导阅读指南车信箱资料——极昼和极夜 ②补充资料:‚不动‛的北极星 ③学生猜想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演示:‚不动‛的北极星说明地球的自转是围绕地轴自西向东运动的。什么情形才会出现极昼和极夜呢?(地轴始终是向一个方向倾斜的。为后面理解四季形成作点铺垫) ⑶地球自传一周约需要24小时。 (二)探究谁先看到日出 1.同一天里,是北京的小朋友和乌鲁木齐的小朋友谁先看到日出?请同学们先在地球仪上找出这两个地区,确定它们的地理位臵关系,再进行预测。 2.设计好实验方案,填写在P27面,分小组探究。 3.汇报:哪个地方的人先见到日出?为什么?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个演示游戏,加深印象:请几个同学背向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其中两人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另请一名同学代表太阳。所有同学一起逆时针转动,‚北京‛和‚乌鲁木齐‛见到太阳就叫一声‚亮‛。 4.让学生自己在地球仪上找出更多的地点,判断不同地点看到日出前后情况的比较。 七、课外延伸 地球是不是只有自转这种运动方式呢?请同学们课外查阅资料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易俗河镇樟杨学校教案

第( 二 )单元: 教学内容 4 一年四季 科学探究 能用阅读资料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四季对动、植物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能坚持较长时期的观察季节变化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科学知识 1.知道四季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认识四季变化对动物、植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 点 教学时间 教学准备 不同季节里的动物、植物的图像资料。 用阅读资料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四季对动、植物的影响。 总课时数: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呢?板书:一年四季 2、你知道每一个季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吗?(学生畅所欲言) 3、播放关于四季变化的图片或视频。 二、新授: (一)四季对我们的影响——学习合理安排作息 1、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四季的变化影响着我们人类的活动。请看我们学校各个季节的作息时间表。 2、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对照表。(要将四个季节的作息时间表综合为一让学生观察) 3、你发现各个季节的安排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4、你觉得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5、你能根据季节的特点设计一份夏季和冬季的作息时间表吗?试一试,填写在28页的表格中。 6、小组交流设计的情况,评一评:谁设计的合理?为什么? 7、季节的变化影响着我们的作息。季节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还有哪些影响呢? (二)、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形态也会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改变,我们知道些什么呢?小组里说一说。 2.PPT出示拖足蜂的四季变化图、雷鸟的羽毛变化图,讨论: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有这样的变化呢?(梅花鹿、雪兔、大雁等) 3.PPT出示银杏等植物的四季变化图。体会四季对植物的影响。 百花齐放的春天、郁郁葱葱的夏季、硕果累累的秋季、万物萧瑟的冬季。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可真不小,让我们留心观察,发现更多动植物随季节变化的秘密吧。 (三)、更多的观察——我们的观察计划。 1.我们周围的动植物在各个季节又是什么样子?你想观察什么动物或植物?(提示选择安全的,变化明显,易观察的。) 2.制定观察计划:选一种身边的动植物,观察它从冬季到春季的变化。学生把计划写在课本30面。 3.交流计划,布臵学生课外观察,做好纪录(可图文结合)。 四季变化观察纪录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易俗河镇樟杨学校教案

第( 二 )单元:

教学内容 5 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科学探究 能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认真、仔细地观察,逐步养成注重事实的良好习惯。 科学知识 了解哥白尼的贡献, ‚日心说‛的创立者。 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在不停地绕太阳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了解四季是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了解南、北半球的季节变化是相反的。 总课时数: 课时 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重点难 点 小地球仪、手电筒、小组实验用的地球公转轨迹图(标明春分、夏至、秋教学准备 分、冬至四个点)等。 教学时间 教 学 过 程 一、提出问题。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交替循环。四季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二、新授: (一)认识地球的公转。 1.学生阅读课本31面的关于‚日心说‛的资料,了解哥白尼的重大贡献。 2.提问,学生回答:哥白尼对天文学有什么重大的贡献呢? 3.老师讲解演示,引导理解地球的公转 可补充说明:153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出版,此后七十年间,虽然遭到马丁•路德的斥责,但未引起罗马教廷的注意。后因布鲁诺和伽利略公开宣传日心地动说,危及教会的思想统治(教会以‚地心说‛为理论基础),罗马教廷才开始对这些科学家加以,并于公元1616年把《天体运行论》列为。然而经过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工作,哥白尼的学说不断获得胜利和发展。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了恒星在天空中的位臵是有变化的,称之为恒星自行。1748年英国天文学家布拉得雷发现了光行差,即恒星的星像位臵在一定极小范围摆动。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发现了恒星周年视差。这些发现使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学说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证明。【出示长米尺(两端各贴一个圆片),人从不同位臵(视角)观察,两个圆片间的视差不同】。 一边演示(注意保持地轴倾斜方向的不变、自西向东)一边讲解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地球公转一周需要一年,四季的变化是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产生的。地球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不变。 (二)探究四季形成的原因。 1.提出问题,作出推测 ⑴地轴倾斜是四季形成的原因之一吗? ⑵学生推测,并说一下推测的依据。(很重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思考,并想象地球在天空中的可能的情况,对想象能力的提升有帮助) ⑶那我们应该怎样实验研究呢? ⑷组织学生讨论应该实验的几种情况。(不倾斜、倾斜且方向不变) 2.实验探究 ⑴、我们现在就这几种情况进行研究,看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⑵学生阅读课本上33-34面的实验方法,老师说一下实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认真搞好实验记录。 ⑶学生实验。 ⑷汇报、交流:①地轴不倾斜,地球上会出现四季的变化吗?②地轴倾斜,地球上会出现四季的变化吗?(要组织好学生对图的分析,组织学生对照分析图描述四季形成的原因。还要分析太阳直射和斜射时哪种情况阳光更强烈) ⑸想一想,南北半球的季节有什么区别呢? 三、拓展。 1.阅读资料:四季的划分 2.如果地球在公转中,地轴方向是变化的,又会怎样呢? 3.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4.布臵学生课外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易俗河镇樟杨学校教案

第( 三 )单元:

教学内容 1、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 科学探究 1.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部分细胞切片,并能作简单记录。 2.能根据所观察到的细胞结构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情感 态度、价值观 1.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目标 2.认真地学习显微镜的使用,细致地观察不同的细胞切片。 科学知识 1.知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知道细胞是构成大多数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人类揭示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教学重点难 点 教学时间 学习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学习使用显微镜 1.教师:显微镜和课件; 2.学生用:洋葱、镊子、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或教学准备 者教师为每组准备好切片) 总课时数: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从种子到参天大树,从幼崽到成年,生物体在不断的长大。为什么生物体会长大呢?历史上曾经有许多人都想揭开其中的秘密,但一直都未能如愿,因为无法看到植物体的细微结构。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次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课件出示胡克老式显微镜),惊奇的发现软木切片中存在着一个一个 ‚格子‛(课件出示软木已死细胞图)。由此,人类发现了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揭开了生物体结构的秘密。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显微镜的世界去探个究竟! 二、新授: ㈠、了解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对照实物,教师讲解,进一步加深印象。 ㈡、学习使用显微镜 1、刚才我们认识了显微镜的构造,怎样正确的使用它呢? 【讲解演示: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步骤 (这一部分可直接出示教师制好的切片简单讲解,也可以讲解后由学生制作,根据教情学情自定。) 显微镜下的观察和一般观察不同,对观察材料有特殊的要求。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对较厚不便于观察的物体,需要制作切片。首先把洋葱鳞茎切成两半,掰下其中一块,注意不要弄掉内表皮;然后在内表皮上用小刀轻轻划‚井‛字;用镊子撕取‚井‛字中间的表皮。 取到标本后就可以制作显微镜装片,步骤如下: ①.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②.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③.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 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④.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⑤.然后将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2、教师演示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教师根据操作过程(安放一对光一上片一调焦一观察)一步一步的演示讲解,请组长跟着操作,为了避免调试显微镜的时候发生挡光现象,请把显微镜摆放在迎光面,同学们调试显微镜时要站在背光面,其他同学不要围观。 3、教师检查组长完成情况后,各组分组在组长指导下按照操作步骤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整理回顾 组织同学们整理实验桌,向学生简单介绍洋葱表皮的完整结构,总结评价各组情况。 板书设计 显微镜 显微镜的构造(图) 观察步骤:安放一对光一上片一调焦一观察、记录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主要是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几种不同生物的装片,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准确记录不同生物中细胞的结构特点,继续训练学生使用显微镜进行科学观察的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习惯。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记录纸;各种贴好标签的切片(建议自制:植物:洋葱内表皮、蚕豆下表皮;动物:口腔上表皮、人血涂片);人体不同细胞图片。 【根据学校硬件情况确定切片种类数量,确实无法组织学生实物观察的可以收集各种细胞结构图片制成课件。附: 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方法:先用凉开水漱口,然后用牙签在口腔的腮壁处轻轻刮一下,牙签上会附着一些上皮细胞。然后把它轻轻涂在放有一滴清水的载玻片上,搅拌一下,使细胞分散开,再盖上盖玻片。最后从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酒染色,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就做成了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人血涂片的制作方法是:用蘸有医用酒精的脱脂棉,对将要取血的部位(手指尖)进行消毒,再用消毒的针尖刺破指尖的皮肤,挤出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载玻片上;另取一块载玻片作推片,将推片自血滴左侧向右移动,当血滴均匀地附着在两片之间后,再将推片向左平稳地推移(两片成30^-45度夹角),推出均匀的血膜,待血膜晾干后即可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能给血膜染色观察效果更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学习使用了显微镜,同学们也亲自体验了罗伯特〃胡克发现生物体奥秘的喜悦,上节课时间有限,同学们一定没有看过瘾,其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吗?它们都是一个样子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体的细胞结构,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新授: ㈠、观察各种生物切片,建立较完整的细胞概念: 1.明确观察活动纪律: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主持活动,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参与;静心观察、认真绘图;全组同学观察完一种切片后,由组长找老师换领另一种生物切片;喧哗无序的小组将责令返回教室整顿纪律等。 2.观察各种切片(教师密切观察各组活动情况) ⑴组长检查显微镜的安放,完成对光、上片、调焦活动(也可由教师课前准备好),组织学生再次观察洋葱内表皮细胞(这个活动让上节课没有观察清楚的同学有了修正机会) ⑵组长领取且他细胞切片,组织观察。 ⑶展示、交流 分小组展示观察结果,共享成果。 3.更多的生物 ⑴细胞播放幻灯片,补充介绍各种生物细胞和他们的功能。 ⑵总结:生物都是细胞组成的,不仅形态多种多样,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互相依靠,共同协作,完成了生命体的各种功能。 ㈡、猜想:生物体为什么能长大? 1.根据我们的观察学习,请你推想一下:生物体为什么能长大? 2.阅读指南针信箱,了解细胞的生长和。 三、课后拓展 显微镜的出现大大拓宽了人类视野,不仅解开了生物体结构的秘密,也为揭开了一个奇妙的微生物世界。请同学们课后查找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板书设计 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 基本结构--细胞—生长 形态各异 功能多样 教学反思

易俗河镇樟杨学校教案

第( 三 )单元:

教学内容 2、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科学探究 能对食物变质等生活现象提出一定的猜想。 能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简单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能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教学目标 情感 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 科学知识 知道微生物的存在。 知道微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 总课时数: 课时 对食物变质等生活现象提出一定的猜想,并能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简单实教学重点难 点 教学时间 验来验证。知道微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 一些变质食物的图片或实物、三只透明的杯子、米饭、适量新鲜食物、教学准备 放大镜。 一次性塑料手套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微生物的存在,并对食物变质现象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 一、谈话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些情况。(PPT出示:龋齿、水华、发霉的食物、发酵的面团等图片)你还遇到过哪些类似情况?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问题?怎么解释? 学生完成p41图表 这些现象真有意思,同学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猜想和解释,到底怎么回事,我们从最常见的食品变质开始研究吧。 二、新授 ㈠、观察变质食物 1. 分小组观察变质食物。(变霉的橘子皮、发臭的小鱼等) 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放了一组变质食物,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呢? 分组讨论后交流 补充强调:闻气味的方法(扇) 用手套 不能尝 分组观察,填写观察记录表 观察方法 看 闻 触 …… 观察到的现象 2. 交流观察结果。 食物变质后都有哪些变化?(颜色、形状、气味、软硬……) 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问题? 3. 作出我们的猜想 是啊!为什么食物会变质呢?你们有什么想法?先整理自己的想法,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集体交流: 食物变质可能是……可能是…… 教师简要板书学生的猜想: 温度、湿度、阳光、空气、微生物……(除明显错误外,不做评判) ㈡、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 大家对食物变质的原因做出了种种猜想,到底对不对,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 怎样进行验证才比较严谨呢? (让学生思考后再做集体交流,明确得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2. 指导制定计划 ⑴你认为食物变质与什么因素最有关系?要验证这个观点,必须保证哪些条件相同?怎样做到? ⑵集体交流 哪些同学认为食物变质与温度有关系?你是怎样设计实验的?大家觉得他的设计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吗?(或:大家有没有好的建议?) ⑶个人制定书面实验计划 ㈢、根据实验计划,课后实验。 (可完成,也可与观点相同的同学一起完成) 第二课时 在显微镜下观察霉菌、水中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 【材料准备】 显微镜、霉菌切片、水生物临时装片 (根据学生上节课堂中的说到的因素,做好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食物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变质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并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 二、新授 ㈠、食物变质的原因 1. 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认为食物变质与温度有关系的同学是怎样实验的,结果怎么样?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些同学也做了这个实验,你们实验的情况一样吗?(我也做了这样的实验……) 认为…………与湿度有关系的……………… 2. 阅读 我们进行了这么多研究,知道了食物变质与温度湿度等很多因素都有关系,但到底为什么食物会变质呢?请同学们阅读P43‚指南车信箱‛资料。 交流:原来食物变质是由于微生物引起的。 ㈡、我所知道的微生物 1. 你还知道哪些微生物?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的故事,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一些抗菌素的说明书和其他一些资料等知道更多的微生物名称。 2. 出示一些微生物图片资料,分组观察霉菌、水生物切片。 3. 阅读教材P44资料,进一步体验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广布性。 实验计划 我的问题:食物变质与 是否有关系 板书设计 我的猜想: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教学反思

易俗河镇樟杨学校教案

第( 三 )单元: 教学内容 3微生物的生活 科学探究: 能通过模拟操作和数算感受到微生物繁殖方式及繁殖速度。 能设计实验探究适宜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学目标 情感 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乐于探究。 科学知识 知道部分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知道微生物适宜生存的环境。 教学重点难 点 教学时间 教学准备 牛奶(或其他食物)两份 设计实验探究适宜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总课时数: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导入 直接提出研究话题:我们身边生活着这么多的微生物,那么微生物是怎样生活的? 二、新授 ㈠‚疯狂‛繁殖的细菌 1.讲解:细菌是通过方式繁殖的。在适宜条件下,有的细菌大概每20分钟就能一次。 2、算一算、画一画 100分钟后,一个细菌会繁殖为多少个? 4个小时(240分钟)后呢? 3、小结 细菌繁殖速度之快确实让人惊讶。 ㈡、微生物适合怎样的环境 1. 提出问题 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能力超强,从古到今,不停繁殖,现在的地球会是这个样子吗?原来微生物的生存也需要适宜的环境。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是适宜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环境呢? 2. 猜想 小组内交流猜想,班级汇报。 (可结合上节课的内容)筛选出有争议的观点 3. 指导实验设计 a. 思考实验中的变量与定量:要验证这个观点,必须保证哪些条件相同?怎样做到? b. 集体交流 大家觉得他的设计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吗? 大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c. 制定书面实验计划。 4、各小组课后根据自己的假设和研究计划进行实验。 三、拓展:制作酸奶 酸奶是大家喜爱的食品,它是由新鲜牛奶在乳酸菌的作用下发酵而成的。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杯酸奶呢? 学生阅读P47资料 请同学们回家后动手试一试,成功了可要记得与父母一起分享!(注意卫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易俗河镇樟杨学校教案

第( 三 )单元:

教学内容 4微生物的功与过 科学探究: 能搜集信息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 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能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接纳别人不同的观点。 能正确对待微生物的功与过。 科学知识 了解微生物在地球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了解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 教学重点 事先了解和搜集、整理一些关于微生物知识的资料卡片或书籍杂志。 不断跟进了解学生调查情况,及时指导学生整理自己所获得的信息。 难 点 提供呈现学生调查结果的展板。 教学时间 教学准备 总课时数: 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学习调查计划的制定 【教学设计】 一、整理回顾: 1.关于微生物适宜生存的环境实验情况汇报,总结微生物适宜生存的环境。 2.根据微生物的生活特性,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控制它们的繁殖与生长? 3.微生物作为一个无处不在而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存在会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二、新授: ㈠、说说你所了解到的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 1.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2.看来大家对于‚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的了解并不多(或:大家已经对‚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已经有所了解),微生物对人类还有哪些影响了,要想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还是去做一番调查吧。 ㈡、制定调查计划 1.怎样进行调查呢?我们得先做一份调查计划。你认为一份比较完整的调查计划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 2.讨论:(教学中引导学生 ⑴我们的调查可以采用哪些的方式?(采访、查阅书籍、上网搜索) ⑵如何进行采访? 问题设计 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预约) 意外情况的处理(临时有事、采访中断) ⑶收集到的信息处理 设计表格、整理数据 分类罗列、及时记录 3、制定实验计划 (调查组自由组合,教师做好登记) 三、拓展 请各组同学课后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调查,把自己获得的信息以手抄报的形式记录下来。下节课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调查得好! 第二课时 整理汇报,展开‚微生物的功与过‛的辩论会,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培养具理力争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静心制定了自己的调查计划,并在课后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一下大家劳动的成果。 二、新授: ㈠参观各组手抄报 1.讲述参观要求: ①讲文明讲次序 ②一边看一边想:比较一下,其他小组哪些调查结果与本组相同?哪些是我们小组不知道的,我们小组有哪些内容是其他小组不知道的。 2.集体交流: ①你们小组在调查活动中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②经历了这次调查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㈡小小辩论会 1. 谈话: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真的很密切,那么,微生物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认为微生物对人类有好处的同学举手 认为微生物对人类有害的同学举手 我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的理由,到底谁的理由更充分呢?我们来开一场辩论会吧!现在,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整理自己的思路。 2. 举行辩论会 ①评委评价标准:观点明确、证据充分、表述条理分明、能倾听和吸取对方合理的观点。 ②正反方分别陈述、发言、总结 ③教师小结 三、拓展: 阅读指南针信箱‚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哪些卫生习惯,预防微生物导致的疾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易俗河镇樟杨学校教案

第( 四 )单元:

教学内容 1 从种瓜得瓜说起 科学探究 1.寻找同种植物的果实、动物的一家、人的一家中的相似和差异,能从中归纳出什么是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此有个初步的认识。 2.调查自己家族并观察身边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进一步提升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 3.能设计调查、观察记录表并实施研究,能对搜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感受到探究生命奥秘的乐趣。 2.乐于和他人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遗传和变异现象。 2.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总课时数: 课时 重点:初步认识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寻找更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难 点 教师准备:同一品种植物的果实(西瓜、米、黄豆等),宠物一家的图教学准备 片或音像资料,遗传特征调查表、植物遗传和变异观察记录表。 学生准备: 自己一家人的照片(尺寸较大的全家福,每人1张)。 难点:动植物中遗传和变异调查活动的落实和组织。 教学时间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那‚一母生九子,连娘一起十个样‛又是什么意思呢? 3.刚才我们讨论的现象似乎是里所当然的事了,其实这些现象中蕴藏着自然界中神奇的秘密。是什么秘密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4.板书课题:1、从种瓜得瓜说起 二、活动:寻找相似与差异 1.同一品种的植物果实中,有哪些相似和差异之处呢?老师这里有同一品种的黄豆、玉米、花生、葵花籽,现在发给每个小组一些,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科学不是纸上谈兵,给学生提供实物是非常必要的,学生除了观察种子外部的情况,还可以观察内部的情况。) 2.讨论交流:你重点观察的是什么种子,它们有哪些相似和差异的地方呢? 3、植物的果实有相似和差异的地方,那动物呢?老师课件展示宠物猫的一家,提问:图中有猫爸爸、猫妈妈和它们的孩子,它们有哪些相同和差异之处呢?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观察回答,一是小猫和猫爸爸妈妈的异同,二是小猫之间的异同。) 4.刚才我们讨论了动植物,那我们人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家庭的合影,说说你这个家庭父母、兄弟姊妹中之间有哪些相似和差异? (最好是全家福了,直系亲属基本都在的那种照片。) 5.讨论交流:你发现你这个家庭的成员有哪些相似和差异? 6.小结:黄豆繁殖后代还是黄豆,猫妈妈生孩子还是猫,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猫妈妈的几个孩子之间,孩子与父母之间长相都有差异,这一现象就是变异。 三、活动:家族中的遗传和变异。 1.阅读:道尔顿的发现。 2.通过阅读,你有什么疑惑呢? (学生也许会感到奇怪——他们的母亲并没有色盲,为什么他们却有色盲呢?如果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那正是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明白的:色盲是一种遗传体征,道尔顿有色盲是隔代遗传的,因此在进行家族遗传特征调查时,必须调查3代人,同代人中也要调查。) 3.老师根据学生的疑惑相机讲解什么是色盲,认识色盲是一种遗传体征。 4、你是色盲吗?下面我们来测试一下:请看课本55面三组测试图,迅速将答案写在纸上,愈快愈好。 5.老师公布答案,学生对照。 (必须这样,要关注那些是色盲的同学,保护其自尊心) 四、阅读:奇怪的皇族病 1.阅读《奇怪的皇族病》 2.说说血友病A在皇族中传播的原因。 3.了解:还有哪些病也是常见的遗传病。 五.布臵课外实践: 1、如果要对家庭的遗传和变异的特征进行调查的话,我们要调查哪些人?可以做哪些项目的调查呢? 2、根据下发的调查表,调查自己家庭中还有哪些特征遗传下来,有哪些特征发生了变异? 遗传特征调查表 调查人: 爷爷 有无色盲 有无耳垂 单眼皮或双眼皮 板书设计: 从种瓜得瓜说起 植物 动物 都繁殖相似的后代 后代之间、后代与上代都有差异 人 遗传 变异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整理好的家庭遗传特征调查表 2. 教师准备:植物特征调查表、课件:同类植物的相同和不同的图片展示。 【教学设计】 一、汇报导入 1、上节课布臵了同学们课外调查家庭遗传特征,现在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调查的情况。 奶奶 爸爸 妈妈 我 2、学生汇报。(先可以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找一两个代表全班交流。) 3、通过课外的调查你有什么体会吗? 4、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这些方面的问题。 二、观察植物的遗传和变异 1. 我们对人的遗传和变异有了一定的了解。自然界的植物也是这样吗?让我们带着放大镜,走进自然进行观察。观察之前同学们思考:我们可以观察些什么项目?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谈到观察同种植物不同植株的相似与不同,也可能会谈到同一植株上的叶、花、果等,这都可以。) 2.学生看表格,说一说,表格中可以增加哪些项目。 颜色 大小 形成 叶 茎 花 根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指导。也可以放到观察的时候根据情况填写。) 3.带领学生进行室外观察。 三、整理、汇报与交流 1、学生进教室分小组整理观察记录。 (整理的时候小组组员可以商量,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2.汇报交流情况:你观察的是什么植物?你观察到了它哪些特征? 3.讨论:同学们刚才汇报的情况中,植物的哪些特征是遗传?哪些特征是发生的变异现象? 4、课件展示一组关于植物的遗传与变异的图片,边播放老师边讲解。 四、总结拓展 1、欣赏了迷人的植物世界,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思考回答。 3、你知道袁隆平吗?他有什么贡献?他通过杂交育种使水稻获得了哪些优秀品质?请你们课外搜集他的有关资料,将你感兴趣的写在科学文件夹上。 从种瓜得瓜说起 板书设计 植物名称 遗传的特征 变异现象 (以下老师或学生在对应的项目下以简要文字随堂板书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易俗河镇樟杨学校教案

第( 四 )单元:

教学内容 2 找遗传规律,育良种 科学探究 通过搜集资料和学习,能发现育种技术的进步和遗传规律的掌握程度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懂得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2.意识到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找到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规律。 科学知识 1.知道育种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 2.知道生物的遗传是有规律的,知道发现生物遗传规律的是孟德尔。 3.知道夏尔、袁隆平利用遗传规律为提高粮食产量作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了解育种技术的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 点 教学难点:认识到育种技术的进步过程就是人们探寻遗传规律并充分利用它的过程。 总课时数: 课时 教学时间 教师准备:1.关于嫁接、杂交技术应用的图片或音像资料。2.搜集关于孟德尔探寻遗传规律、夏尔育成杂交玉米、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资料。3、课件《杂交育种》 学生准备:搜集袁隆平通过杂交育种使水稻获得优良品质的资料。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在我国,人们很早就利用嫁接的方法改良果树的品种,利用杂交的方法选育动物良种。 2.出示课件,播放一组关于嫁接、杂交技术应用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这些方法,是否改变了果树(或动物)的品种?人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3、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 4、老师讲解:嫁接,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嫁接对一些不产生种子的果木(如柿的一些品种)的繁殖意义重大。嫁接既能保持接穗品种的优良性状,又能利用砧木的有利特性,达到早结果、增强抗寒性、抗旱性、抗病虫害的能力,还能经济利用繁殖材料、增加苗木数量。常用于果树、林木、花卉的繁殖上;也用于瓜类蔬菜育苗上。 骡是公驴与母马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公马与母驴杂交的后代叫驴骡,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驴骡的体型要比骡小。至少在3000年前,在亚洲某些地区人们已经用骡来驮运物品了,现在世界上许多地区仍在使用骡来干重活儿。骡能吃苦耐劳,可以在马、驴等牲畜不能承担其艰苦的条件下工作。骡的高度、皮毛的均匀度、颈部和臀部的形状与马相似。此外头部短而粗,耳长,肢瘦,蹄小和鬃毛短,这些方面像驴。骡的毛色通常为棕色或栗色,高约120至180厘米,重275至700公斤。骡没有繁殖后代的能力。这是因为:公骡的生殖器官因缺少某种激素而不能产生成熟的精子,母骡的生殖器官虽能产生卵细胞,但缺乏助孕素,因而卵细胞也不能成熟。 以上这些方法由来已久,人们现在仍然在用,但是过去主要是靠自己的经验,现在由于人们找到了遗传规律,同样是杂交法,所取得的成效就大不相同了。 5、板书:找遗传规律,育良种 二、孟德尔找遗传规律 1.学生自由阅读58面的文字。 2、读了这段文字,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这个问题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孟德尔的发现。学生对孟德尔的发现过程和内容肯定感兴趣,这里并不要求告诉学生,老师要鼓励学生课外搜集资料了解。) 3.提问:孟德尔的伟大发现给我们什么启示? 4.介绍杂交玉米。先让学生阅读书59面的相关文字,然后老师播放关于杂交玉米的图片给予讲解。 5、夏尔育成杂交玉米使产量大幅提高的史实,说明了什么呢? 6、补充讲解一些杂交植物提高产量的事实。可以先问一下学生,看学生是否知道一些,然后根据情况予以适当的补充。 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同学们,上一节课布臵同学们搜集了关于认识袁隆平的资料,谁能介绍一下这位科学家呢? 2、学生就知道的加以介绍,老师适当纠正、补充。 3.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你了解杂交水稻吗? 4、老师播放课件,介绍杂交水稻。 5、了解袁隆平通过杂交育种使水稻获得了哪些优秀品质呢?现在请同学们将你课前搜集的资料拿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看哪个小组整理得又快又好。 6、学生分小组整理。 7、袁隆平通过杂交育种使水稻获得了哪些优秀品质呢?现在各小组说一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说的多而准。 8、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整理并板书。 9、好了,我们知道了杂交水稻的优良品质。现在评一评哪个小组说的多而准。 五、课外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2、这节课提到了一个遗传因子,也就是基因。关于基因,你知道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外搜集相关的资料,感兴趣的可以适当记录。 板书设计 找遗传规律,育良种 夏 尔 杂交玉米 体形发达 孟德尔 遗传规律 产量高 袁隆平 杂交水稻 抗病抗虫力提高 成活率提高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易俗河镇樟杨学校教案

第( 四 )单元: 教学内容 3 神奇的基因工程 科学探究 1.能查找资料了解人类在哪些领域利用了基因工程技术。 2.能进行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调查并制成资料卡。 3.能设想基因技术新产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 教学目标 2.感受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并激起创新的意识。 科学知识 1.知道基因是控制遗传特征的物质。 2.初步了解基因工程技术的利用情况。 总课时数: 课时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从高新技术(基因工程)的角度来进一步了解遗传规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能初步应用‚基因‛、‚基因工程‛、‚基因重组‛、‚转基因食品‛难 点 等科学名词正确描述相对应的事物。 教学时间 基因工程技术的利用(如:基因重组、抗虫棉)、转基因食品等方面的资料,转基因食品调查表等。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孟德尔假说中的‘遗传因子’是什么?人们现在是否已经证明它的存在? 2、学生回答。 3、老师告诉学生:遗传特征是靠遗传物质控制的,经过很多科学家的研究,终于找到了控制遗传特征的物质——基因。 4、西红柿的味道是怎样的?牛肉的味道呢?能不能让西红柿有牛肉味道呢?假如你是一位基因工程学家,你有什么办法吗? 二、阅读:基因工程技术的利用 1、你知道‚基因工程‛、‚基因重组‛这样的科学名词是什么意思吗?若学生不知道的话,老师予以讲解。 2、学生自由阅读书上P60页的资料。 3、通过阅读,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基因工程技术的? 4、补充资料: (以电子幻灯的形式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 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工程又叫重组DNA技术,重组是指在体外将分离到的或合成的目的基因(object gene),通过与质粒、病毒等载体(vector)重组连接,然后将其导入不含该基因的受体细胞(host cell),使受体细胞产生新的基因产物或获得新的遗传特性。基因工程的应用 基因工程再种植养殖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方面有广泛得应用,首先再农业方面我国得转基因植物是借助863计划迅速发展起来得,主要集中再品种得改良如抗虫抗逆等等,目前以上市得转基因农作物有抗除草剂基因大豆、抗虫基因玉米、抗病毒基因油菜、抗病毒土豆、还有我们刚才讲到的转抗虫基因棉花,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是转基因大豆和棉花最为多见。 转基因动物得研究也是如火如荼,首先是再小鼠中获得成功,现在研究集中在家禽家畜的品种改良方面,以期获得快速生长、品质优良得家禽和家畜,还可以利用转基因动物来生产药物和观赏,首个成功得转基因动物,小鼠转入了大鼠得生长激素基因,结果个头比一般得要大一倍多,转基因瘦肉型猪和高产得奶牛快速生长得鱼也已进入实用阶段,除了品种改良以外,转基因动物也可以用来代替发酵罐生产珍贵的蛋白质,原理就是使外源基因在乳腺细胞中表达,再从乳汁中提取所需要的蛋白质,例如一头绵羊一年可相当于一个一吨得发酵罐,还不需要水、电和一仪器起设备等等。 基因工程再医疗方面得贡献主要是生产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治疗,基因工程药物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药物,很多种珍贵得药物都是用这种办法生产的,这里只是列出了一小部分,其中胰岛素是最早应用得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疫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可以说基因工程制药现在还是方兴未艾,将来必将是大有前途可为现在科学研究发现除了一些常见遗传病以外,其他的如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肥胖等疾病也是和基因的错误表达或错误有关的。要想根治这些疾病还是要从基因水平上进行治疗。也就是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用正常的基因纠正错误的基因或者补偿缺失的基因从而治愈疾病的方法。基因治疗将会再医学方面开辟崭新的领域,尤其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功能基因组计划的开展,很多现在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渴望通过基因治疗的方法治愈。工程菌在环境工程中应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繁殖速度快和具有和超强分解能力的两种细菌进行重组,从而生产出能快速分解污染物的超级菌,来治理环境。例如美国GE公司构造成功具有巨大分解能力的工程菌,用于清除石油污染,并获专利。 5、人们还在那些领域运用了基因工程技术呢?请同学们课外查阅资料了解。 三、阅读: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调查 1、介绍: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生物直接食用,或者作为加工原料生产的食品,统称为‚转基因食品‛。 也就是说,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生物体(动、植物和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效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样的生物体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 其实,转基因的基本原理也不难了解,它与常规杂交育种有相似之处。杂交是将整条的基因链(染色体)转移,而基因转移是选取最有用的一小段基因转移。因此,转基因比杂交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转基因食品的种类 为了提高农产品营养价值,更快、更高效地生产食品,科学家们应用转基因的方法,改变生物的遗传信息,拼组新基因,使今后的农作物具有高营养、耐贮藏、抗病虫和抗除草剂的能力,不断生产新的转基因食品。第一类,植物性转基因食品。 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很多。例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而目前的小麦品种含蛋白质较低,将高效表达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的焙烤性能。 番茄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的果蔬,但它不耐贮藏。为了解决番茄这类果实的贮藏问题,研究者发现,控制植物衰老激素乙烯合成的酶基因,是导致植物衰老的重要基因,如果能够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抑制这个基因的表达,那么衰老激素乙烯的生物合成就会得到控制,番茄也就不会容易变软和腐烂了。美国、中国等国家的多位科学家经过努力,已培育出了这样的番茄新品种。这种番茄抗衰老,抗软化,耐贮藏,能长途运输,可减少加工生产及运输中的浪费。第二类,动物性转基因食品 动物性转基因食品也有很多种类。比如,牛体内转入了人的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后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在猪的基因组中转入人的生长素基因,猪的生长速度增加了一倍,猪肉质量大大提高,现在这样的猪肉已在澳大利亚被请上了餐桌。第三类,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所以,转基因微生物比较容易培育,应用也最广泛。例如,生产奶酪的凝乳酶,以往只能从杀死的小牛的胃中才能取出,现在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已能够使凝乳酶在体外大量产生,避免了小牛的无辜死亡,也降低了生产成本。第四类,转基因特殊食品 科学家利用生物遗传工程,将普通的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神奇的‚疫苗食品‛。科学家培育出了一种能预防霍乱的苜蓿植物。用这种苜蓿来喂小白鼠,能使小白鼠的抗病能力大大增强。而且这种霍乱抗原,能经受胃酸的腐蚀而不被破坏,并能激发人体对霍乱的免疫能力。于是,越来越多的抗病基因正在被转入植物,使人们在品尝鲜果美味的同时,达到防病的目的 2、课外调查: 我们的周围中有那些转基因食品呢?请同学们课外调查生活中的转基因食品并填写好61面的表格。 我们还可以制作转基因食品的卡片,请同学们看看61面的卡片,说一说我们还可以怎样制作卡片?讨论完毕布臵学生课外制作。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神奇的基因工程。板书课题:神奇的基因工程 二、交流:人们还在那些领域运用了基因工程技术 1、上一节课我们对基因工程技术的运用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外同学们也搜集了有关资料,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2、老师统计分领域的情况。(大致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医学等方面) 3、老师让搜集相同领域的人集中,先相互交流一下。 4、分小组交流,形式可以多样。(学生也可以边汇报边在黑板上简要板书) 5、小组相互评价交流的情况。 6、老师评价小结。 三、交流:我们的周围中有那些转基因食品 1、同学们先回忆一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2、我们的周围都有哪些转基因食品呢?请同学们拿出你课外的调查卡片,小组内先交流一下,注意不要忘了展示你的食品卡哦。 3、学生小组交流。 4、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5、用视频展台展示学生制作的转基因食品卡,学生欣赏、评价。 6、老师小结。 四、我的 1、能不能让西红柿有牛肉味道呢?假如你是一位基因工程学家,你有什么办法吗? 2、学生设想回答。 3、呢?现在就请各位‚小基因工程学家‛认真思考,设计设计,把你的想法写出来或者画出来。 4、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写或画在课本62面的方框中。 5、展示交流学生的设计。 (注意紧紧围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什么新品种‛这个主题) 6、评价学生的设想情况。将图画得好的,构思新奇的设计在展台上进行展示。 五、课外拓展 同学们的奇思妙想真是多,你想把它写成一篇科学作文吗?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尝试一下,题目可以定为《假如我是基因工程学家》,最好配以精美的插图哦…… 神奇的基因工程 展示学生搜集展示学生制作的优我想培育的新品种:…… 的关于基因工秀转基因食品卡片 (板书学生的一些奇思 程应用的图片 妙想) 神奇的基因工程 基因重组乙肝疫苗 抗虫棉、抗除草剂基因大豆 板书设计 基因工程技术 转基因瘦肉型猪、高产得奶牛 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治疗 …… 转基因食品:转基因小麦、番茄;转基因牛肉、猪肉;转基因‚疫苗食品‛…… 教学反思 易俗河镇樟杨学校教案

第( 五 )单元:

教学内容 1 我们在成长 科学探究: 制订怎样搜集成长的证据活动计划。 能搜集实物、寻找数据作为自己成长的证据。 制作一套记录自己成长情况的简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在搜集成长证据活动中,培养学生注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自觉、诚实地帮助他人。 科学知识: 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及变化。 总课时数: 课时 重点:了解自己在不同年龄阶段发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 点 教师:学生健康检查记录。 学生:学生幼儿、儿童时期穿戴过的鞋、帽和衣服、照片、成长日记、成教学准备 长记录卡等。询问爸爸妈妈有关自己的成长情况。 难点:制作自己的成长简历。 教学时间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们的成长变化: 1、老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观看教材第页上的四张图片。 2、讨论: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刚出生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3、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长大了,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个问题的关系到学生制定搜集证据的计划,因此,很有必要讨论。主要是身高、体重、牙齿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学习、运动能力的发展情况。) 4、有哪些事物或数据能证明我们在成长? 二、制定搜集成长的证据的计划: 1.讨论: ①我们应该着手搜集哪些方面的成长的证据呢? (身高、体重、牙齿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学习、运动能力的发展情况) ②我们可以去哪搜集,怎样搜集到成长的证据呢? (服装、照片、影像、用品、玩具、成长日记、病历、免疫证……) 2.学生分小组制定计划。 3、交流小组的研究计划,小组相互评价研究计划。 4、搜集到了证据之后,我们可以怎样分析自己在那些方面的成长变化? 可以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分析,如: 年龄 0 1 2 …… 身高(厘米) 体重(千克) 牙齿 其他 (也可以把年龄一栏分成4个年龄段) 三、布臵课外活动: 课外按计划搜集并分析自己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并提示学生向爸爸妈妈询问一些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 第二课时 一、汇报导入 1、上节课布臵了同学们课外搜集分析了成长的证据,现在请同学们汇报一下。 2、学生汇报。(先可以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找一两个代表全班交流。) 3、通过分析搜集到的成长证据,我们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二、制作自己的成长简历: 1、我们了解了从出生到现在我们成长的变化,如果现在要你制作自己的成长简历,我们可以怎么做? (以卡片的形式呈现,可以利用以前的成长记录卡) 2、成长简历上一定要有那些内容?还可以补充哪些内容? 3、学生制作一个年龄阶段的。 4、交流评价学生的成长简历。 5、布臵学生将卡片做成一整套,告知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需要用到。 三、活动:人的一生变化。 1.预测:从现在起,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还将发生什么变化呢? 2、讨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除了身高和体重的变化外,我们还在哪些方面发生变化呢? 3、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和分析,填写下面表格: 项目 体力 生活自理能力 …… 幼儿 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4、交流并评价学生填写的表格。 5、讨论:通过比较分析,你觉得人在哪些阶段更需要别人的帮助?你准备怎样去帮助别人呢? 四、阅读:人的寿命变化。 学生阅读并思考:人的寿命为什么能不断提高? 六、拓展: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了解非典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布臵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同学之间交流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现代人类的健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易俗河镇樟杨学校教案

第( 五 )单元:

教学内容 2 我们的成长曲线 科学探究 用表格统计自己从6岁到现在的一些成长数据。 利用统计数据绘制成长曲线图。 能利用成长曲线图进行分析,找出自己成长变化的一些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搜集整理自己的成长数据,学会关心自己,珍爱生命。 教学目标 在统计数据,绘制和分析成长曲线图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科学知识 了解自己的生长发育水平及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总课时数: 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成长曲线图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 教学重点难 点 教学难点:绘制并分析自己的成长曲线图。 教学时间 每个学生自备成长简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每个学生的健康检查记录(备用)。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每一学年都要进行一次体质检查,还记得体检时都测量哪些项目吗?(主要有身高、体重、肺活量、视力等等) 2、学生讨论:体检对我们来说有什么作用呢? 3、老师讲述:在成长过程中,体检测量出的数据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还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生长发育水平。这节课我们继续整理分析关于我们身体的各种数据。(板书课题) 二、统计自己的成长数据。 1、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成长简历,汇报一下简历中主要记录哪些数据? 2、讨论:怎样才能更好地通过这些数据了解自己的成长状况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的方法,如列表分析、绘制曲线图、条形统计图……) 3、让我们先来设计一个表格来整理这些数据吧。想一想,我们的表格要记录哪些内容呢? (提示学生不仅可以记录身高体重的数据,其他的也比如肺活量啊坐高都可以。) 4、学生设计表格并填写数据。 (直接在书上进行,对书上的表格内容上进行补充。学生数据搜集不全面的,老师为其提供学校存档的每学年的健康检查记录表) 三、学生绘制成长曲线图。 1.仔细比较各项逐年的数据,讨论:哪些数据变化比较大呢? 2、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身高体重的数据变化比较大,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这两项绘制自己的成长曲线图。 3、学生在书上的坐标图中绘制自己的成长曲线图。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之类的制作,故制作方法不必要集中指导。老师巡回发现问题的话就及时指导。) 四、分析与交流。 1、通过绘制曲线图,你有什么发现?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绘制的图,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这时可以顺势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的成长曲线图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和规律。这里的比较、分析要给出学生一定的时间。) 2、全班交流:①你有什么发现? ②你的成长曲线和其他的同学比有什么不同和相同?有共同的规律吗? 3、师生共同梳理小结,找出共同的规律。 4、老师播放课件,展示我国7岁-18岁青少年男女身高增长情况曲线图。 180170160150140130120110身高/厘米男女年龄/岁7101112131415161718 5、老师对我国7岁-18岁青少年男女身高增长情况进行讲解,并告知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是正常的。要求学生坚持将以后每年的体检数据添到课本的图上,这样可以看到自己较长期的生长状况。 6、学生阅读指南信箱里的材料。 五、拓展 1、你进入了青春期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布臵学生课外了解有关青春期的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易俗河镇樟杨学校教案

第( 五 )单元: 教学内容 3 男孩和女孩 科学探究 1. 通过读、听、辨活动,充分认识青春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时期。 2. 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青春期健康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关注自己青春期的身体、心理健康。 教学目标 3. 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科学知识 4. 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5.初步掌握一般的青春期保健常识。 总课时数: 课时 重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征。 教学重点难 点 难点: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辨析。 教学时间 有关青春期生理变化特征、青春期保健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课外调查了青春期的有关知识,你知道青春期是怎么回事吗? 2、关于青春期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了解的有关青春期的知识,有的学生可能在汇报的过程中有点羞涩,老师要给学生打气,告诉学生人体的发育是科学的事实。) 3、老师对学生的汇报做小结并揭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二、阅读: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特征。 1、进入了请春期我们的生理变化有哪些主要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71面的资料。 (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青春期生理发展特征的视频) 2、学生自由阅读书上的资料。 3、通过阅读,你对青春期有什么新的认识? (这里,老师要进一步营造安全和谐的氛围。应该告诉学生,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谁了解得更清楚,更有利于自己拥有健康。) 4、老师进行小结,并说明青春期发育有早有晚,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进入和没进入青春期的学生都不要紧张。 三、活动:要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 1、青春期是我们发展成成人的重要时期,是我们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拥有一个健康的青春期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关键。首先我们要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关于这方面,你觉得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导观察书上的图片。) 2、老师就学生没有注意到的方面做一些补充讲解。 3、师生共同梳理小结。 (让学生明确:充足的营养、足够的睡眠、积极的锻炼——是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并自觉加以注意。) 三、活动:关注心理健康 1、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注重生理健康的同时,还要注意心理健康。进入青春期后会有哪些心理特征呢?请同学们观察73面的图片。 2、青春期的青少年有那些心理特征? 3、能谈谈你自己某一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 4、告诉学生上面讨论到的现象都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反应,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都能顺利地度过自己的青春期。 四、拓展活动 布臵学生课外讨论:进入了青春期我们怎样保护好自己?我们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男孩和女孩。板书课题:男孩和女孩。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课外讨论的情况: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2、学生交流后,老师简单小结。告诉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爱的人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二、辨析:行为对青春期健康的影响 1、好的行为可以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青春期,不良的行为则会对青春期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请同学们观察74面的图片,小组讨论一下图中的行为会对青春期的健康产生什么影响? 2、学生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老师注意抓住讨论时的分歧,激起学生辩论。 4、你还知道哪些影响青春期健康的行为呢?请结合你自己或我们周围的例子谈一谈。 (学生列举的事例定会十分的丰富,要引导学生从生长发育的角度,从科学的角度辨析。) 5、通过刚才的辨析,你对青春期的健康有那些新的认识?你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三、我的青春期健康计划 1、我们同学有的已经进入青春期,有的即将进入青春期。我们可以制定一个青春期健康计划,保证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青春期。讨论: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制定计划呢? (计划包含的内容可以有以下的方面,如何继续获取青春期的相关知识,如何应对青春期出现的身体心理上的变化,青春期的营养饮食,健体计划等等) 2、学生制定青春期健康计划。 四、拓展活动 课外知心的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计划,相互提出修改意见。也可以向信赖的师长请教计划是否合理,根据意见搞好修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易俗河镇樟杨学校教案

第( 六 )单元:

教学内容 1 我们怎样做计划 科学探究 1.阅读琴纳征服天花的故事,能说出他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和可行性具体体现在哪里。 2.回顾已经做过的计划并交流、总结出制定计划的意义及计划中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3.总结关于制定计划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从琴纳征服天花的故事中获得启迪,意识到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研究是意义巨大、令人敬佩的。 2.敢于总结自己制定计划时曾经有过的教训,懂得主动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及时修改、完善研究计划的道理。 科学知识 1.知道可行的研究计划可以保证研究规范、有序并有利于证据的搜集。 2.知道需要根据主要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 总课时数: 课时 教学重点难 点 教学时间 重点:认识制定计划的意义及计划中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难点:根据主要研究方法的不同知道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 教师准备: 1、能体现琴纳征服天花的研究过程的资料(要求图文并茂,可以做成课件)。 2、学生前面制定的研究计划(具有代表性的过程性资料)。 学生准备: 整理记录表。 教 学 过 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本课以琴纳征服天花的科学史实为例,旨在引领学生总结、提升对于研究计划的重要意义及科学制定研究计划的认识,同时通过回顾、整理和交流,总结制订计划的经验,懂得制订出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系统梳理,不断完善、提高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了解天花被征服的史实,明确制定计划的重要性。 1、简介天花背景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十八世纪有1.5亿人死于天花。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所引起的强烈传染病,英国医生琴纳希望对天花这种疾病的防治做出贡献。那么他怎样征服天花病毒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课件。 2、了解征服天花的过程。 播放课件。 3、分析琴纳计划的周密性和可行性。 (1)学生讨论琴纳是怎样征服天花病毒的?(学生可能会从猜测、设计实验计划、反复实验等方面进行讨论) (2)借助教材资料,理解琴纳的计划的‚周密性和可行性‛ 刚才同学们讨论了琴纳征服天花病毒的过程,知道琴纳先针对问题进行猜测和假设,然后制定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来进行反复验证。那么你们从教材的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琴纳计划的‚周密性和可行性‛? 教师可以抓住‚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前期实验的基础上……‛这句话,让学生挖掘文字里所隐含的内容(例如调查更多的挤奶女工、选择动物做前期实验、收集数据等)。 将教材中6幅插图及相应的文字前后联系起来,这弄清楚琴纳的计划中究竟有些什么内容(例如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和实验法,调查和实验又分成有顺序的几个过程等)。 4、明确制定计划的重要性 通过对琴纳的计划进行讨论、分析,我们知道,设计一个周密、可行的计划才能保证我们用清晰的思路、规范有序的操作和正确的方法搜集证据、验证假设。这样我们就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啦。 二、反思已做的计划,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制定研究计划。 1、整理分类。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同学们制定了许多研究计划,课前大家都收集了以前的一些研究计划,现在给这些研究计划分分类,你们按什么标准给它分类呢?(‚实验计划‛、‚观察计划‛、‚调查计划‛)小组内挑选自认为最好的研究计划和最不理想的研究计划。 2、围绕规定的主题进行讨论。 (1)为什么你们小组认为这份研究计划是最好的,而这份最不理想呢? (2)阅读‚讨论提纲‛,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制定研究计划? (3)制定讨论主题 怎样根据问题及假设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 研究计划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关于制定计划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以往制定的计划中有哪些不足之处。 …… (4)小组讨论,将讨论结果整理成文字。 3、经验教训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对自认为最好的研究计划和最不理想的研究计划谈经验和教训的交流。 4、全班交流、总结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制定计划的比较系统的认识。 三、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易俗河镇樟杨学校教案

第( 六 )单元:

教学内容 2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科学探究 1、能从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故事中获得启示,并尝试制定用水测量物体体积的研究计划。 2、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及时修改、完善研究计划并能按计划实施研究。 3、针对自己想了解的海洋问题,能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并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模仿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活动中体验找到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时的快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1、知道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借用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方法。 2、知道制定出的研究计划必须周密、可行。 重点:训练学生根据问题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并制定周密、可行的研究计教学重点划的能力。 积的研究计划。 教学时间 教师准备: 1、关于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过程性资料(要求图文并茂,可以做成课件)。 教学准备 2、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水槽、烧杯、量筒、橡皮泥、铁块、茶杯、几块大小不同的卵石等。 学生准备: 制定实验计划的底稿纸、实验记录表。 教 学 过 程 难 点 难点:从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故事中获得启示并制定用水测量物体体总课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在学生已经明确了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并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认识之后,本课再一次让学生经历制定计划(用水来测量物体的体积)并进行验证的过程,然后以‚海洋的秘密‛为题,鼓励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并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训练学生根据问题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并制定周密、可行的研究计划的能力。 一、阅读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故事。 1、‚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阿基米德)(观察74页插图) 这位希腊最伟大的科学家遇到了一个难题,是什么样的问题难倒了这位科学家呢? 2、怎样在不破坏皇冠的情况下鉴别真假?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3、阅读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故事。 人和物体都要占据空间,一旦浸入满满的一盆水,必定要挤出一些水来,挤出来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的物体的体积,如果物体完全浸入水中,那么只要测量溢出来的水的体积,就可以知道该物体的体积。重量相同的不同的物体它们的体积是不同的。根据这点,阿基米德将国王给工匠的同等重量的纯金和王冠先后浸入满满的一盆水中,比较溢出来的水的体积,从而辨别王冠是否掺了假。 4、小结 二、制定计划并用水测量物体的体积。 1、制定研究计划。 你们想不想亲手试一试,用水测量物体的体积?不过在动手前先请同学们分组制定研究计划。小组重点讨论,实验的内容,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等 2、研究计划的交流与评议。 小组汇报研究计划,其他小组对其研究计划中的方法、内容、周密性、可行性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对学生没有弄清楚的或未能想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帮助和提醒。 3、完善计划并实施研究。 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研究。 教师巡视,对实验中出现的情况及时予以指导。 4、实验情况的交流。 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针对实验中出现的情况对自己的研究计划提出修改意见。 5、、刚才同学们真刀真的进行了科学探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研究计划是否周密、可行,同时亲自体验了阿基米德的研究方法。 三、拓展——了解海洋的秘密 1、关于海洋世界你了解什么?你最想知道什么呢? 教师相机板书 2、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 学生自由选择,对选择同一类问题的学生可以建议组成合作研究小组 3、讨论制订计划 (1)确定研究方法 (2)计划的内容 (3)调查的方法 4、完善调查计划 5、课后实施调查计划。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