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生理学第十章

生理学第十章

来源:刀刀网
第十章

一、填空题(99分)

1.一般来说,神经纤维的直径越大,传导速度________,且神经纤维传导速度随温度的________而减慢。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

3.神经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 4.突触的基本结构是由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组成的。 5.突触传递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

6.由突触前膜释放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称__________;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前膜释放__________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________电位。

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前膜释放________递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主要是突触后膜对________离子的通透增加。 8.突触后抑制是在________神经元的参与下实现的,突触后膜表现为_________极化。

9.绝大多数特异性感觉投射路径中,第三级换元部位在_____________;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产生____________并激发_________________

10.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使机体保持

第 1 页

__________状态。

11.已确定的中枢神经递质有以下四类,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

12.在外周神经中,属于胆碱能纤维的,除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外,还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

13.肾上腺素能受体可分为两型,它们是_______受体与_______受体;胆碱能受体也可分为两型,它们是________受体与_______受体。 14.自主神经节细胞上的受体属于________受体中的_______型受体;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的受体属于________受体中的________型受体。

15.乙酰胆碱M型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__;N型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肾上腺素α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β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

16.震颤麻痹的主要病变部位在__________,由于___________含量明显减少所致。

17.大脑皮层第一体表感觉区位于_____________,该感觉区的投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中枢抑制产生机制的不同,其抑制可分为___________与_________两类

19.根据抑制性神经元的功能与联络方式的不同,突触后抑制可分为___________与_________两种。

第 2 页

20.突触后电位的总与有___________与_________两种类型。 21.牵张反射有__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其中______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22.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有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两种作用。

23.小脑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大脑皮质运动区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运动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精细复杂程度呈正相关等特点。

25.锥体系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锥体外系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人类具有第一、第二两个信号系统。其中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是_______________-_ ,人类特有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7.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有______种。清醒、安静闭目时出现的正常脑电图为__________波,大脑皮质兴奋时为_________-波,困倦时出现__________波,睡眠、缺氧等情况出现__________波。 28.神经元对其所支配的组织发挥________与_________两方面的作用。

29.内脏痛觉对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与__________等刺激比较敏感。

30.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_________-运动神经元与___________--第 3 页

运动神经元,它们的末梢释放的递质是__________。 31.腱器官是__________感受器,而肌梭是______感受器。

32.基底神经节损害的主要表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___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_。

33.在异相睡眠期间,眼球出现___________,部分躯体___________,内脏活动处于_________状态。

34.慢波睡眠主要与脑干___________递质系统有关;异相睡眠主要与脑干内_________-与__________递质系统有关。 二、判断题(30分)

1.神经纤维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产生与传导锋电位的最高次数取决于绝对不应期的时程。

2.一个神经元内只有一种递质,因此,全部神经末梢均释放同一种递质。

3.神经递质大都贮存在突触小泡中。

4.神经元之间的化学传递必须经过突触这一特化的结构。

5.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一次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膜所引起的兴奋性递质释放量,一般不能使突触后膜发生动作电位。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 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具有局部电位性质,可以总与。 8.突触前抑制时,突触前膜发生局部去极化变化。 9.突触后抑制必须经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才能发生。 10.震颤性麻痹者除用左旋多巴治疗外,还可用阿托品治疗。

第 4 页

11.副交感神经的分布比交感神经广泛。

12.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属胆碱能纤维。 13.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都是肾上腺素能纤维。

14.极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为N受体。

15.支气管平滑肌存在β2受体与M受体。

16.筒箭毒可阻断肌肉型与神经元型胆碱受体的功能。 17.交感神经兴奋时,胃肠道平滑肌运动增强。

18.特异性投射系统向大脑皮层投射的纤维首先到达大脑皮层的第四层细胞。

19.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20.特异感觉的产生需要有特异与非特异投射系统共同作用。 21.动物愈高等,局部回路神经元的数量愈多。

22.在一个反射活动中,虽然传出神经元的冲动来自传入神经元,但二者发放冲动的频率并不相同。

23. 用右手劳动为主的成年人,当左侧大脑半球功能损害后,往往不能恢复语言功能。

24.脊髓小脑损伤后,病人将出现静止性震颤。

25.震颤性麻痹患者除用左旋多巴治疗外,还可用阿托品治疗。 26.副交感神经的分布比交感神经广泛。

27.只有延髓及其以上的脑组织有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中枢。 28.脊髓高位离断的病人,可以恢复非意识控制下的排尿能力。

第 5 页

29.任何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应用,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30.脊休克的发生是由于切断脊髓时,对脊髓造成强烈损伤所引起的。 三、单选题(258分) 1.B类纤维包括( )

A 有髓的躯体传入纤维 B 皮肤的触压觉传入纤维 C 自主神经节后纤维

D 有髓的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E 有髓的躯体传出纤维

2.神经冲动抵达末稍时,引起递质释放主要有赖于那种离子的作用?( )

A Cl- B Ca2+ C Mg2+ D Na+ E K+ 3.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

A 与阈电位成正比 B 与髓鞘化的程度成反比 C 与纤维直径成正比

D 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E 温度降低,传导速度加快 4.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A 失去了神经冲动的影响 B 因肌肉瘫痪使供血减少所致 C 肌肉受到病毒的侵害

D 失去了运动神经的营养作用 E 肌肉失去了运动功能所致 5.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A 双向传递 B 不易疲劳 C 突触延搁 D 不能总与 E 呈衰减性

6.属于非化学性信息传递的方式是( )

第 6 页

A 神经—肌肉接头 B 激素对靶器官的作用 C 经典突触 D 缝隙连接 E 曲张体

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电位变化为( )

A 极化 B 超极化 C 后电位 D 复极化 E 去极化 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下列哪种离子在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高?( )

A Ca2+ B Cl- C K+ D Na+与K+,尤其是Na+ E Cl-与K+,尤其是Cl-

9.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哪种离子在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加( )

A Na+、Cl-、K+尤其是K+ B Ca2+、K+、Cl-,尤其是Ca2+ C Na+、K+,尤其是Na+

D K+、Cl-,尤其是Cl- E K+、Ca2+、Na+,尤其是Ca2+ 10.突触前抑制的发生是由于( )

A 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 B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C 突触后膜超极化

D 中间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的结果 E 以上原因综合的结果 11.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

A 突触前膜超极化 B 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C 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D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E 通过轴突—树突式突触的结构基础

第 7 页

实现

12.传入侧支性抑制与回返性抑制全属于( )

A 突触后抑制 B 突触前抑制 C 周围性抑制 D 交互抑制 E 前馈抑制

13.脊髓闰绍细胞参与构成的抑制称为( )

A 周围性抑制 B 侧支性抑制 C 去极化抑制 D 交互性抑制 E 回返式抑制

14.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支与闰绍细胞形成的突触所释放的递质是( )

A γ—氨基丁酸 B 甘氨酸 C 乙酰胆碱 D 去甲肾上腺素 E 5—羟色胺

15.脑内多巴胺递质主要在中枢哪一部位合成的? ( )

A 尾核 B 苍白球 C 壳核 D 丘脑底核 E 黑质 16.5—羟色胺神经元的胞体主要位于脑内的( )

A 丘脑中线核群 B 脑干中缝核群 C 苍白球 D 尾核 E 壳核

17.治疗震颤麻痹的首选药物是( )

A 左旋多巴 B 依色林 C 利血平 D 乙酰胆碱 E 肾上腺素

18.以下属于胆碱能受体的是( )

A M、N与α B M、N与β C M、N1与N2 D M、α与β E M、β1与β2

第 8 页

19.胆碱能M型受体存在于( )

A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B 神经-肌肉接头的后膜上

C 自主神经节神经元上 D 受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虹膜辐射状肌上

E 受交感节前纤维支配的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上 20.可被阿托品阻断的受体是( )

A α受体 B β受体 C N型受体 D M型受体 E N型与M型受体

21.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

A 去甲肾上腺素 B 多巴胺 C 5—羟色胺 D 乙酰胆碱 E 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

22.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细胞体主要位于( )

A 脊髓前角 B 低位脑干 C 黑质、脚间核 D 中缝核 E 纹状体

23.下列物质中,属于中枢抑制性递质的是( )

A γ—氨基丁酸、甘氨酸 B 谷氨酸、门冬氨酸 C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D 多巴胺、酪氨酸 E 乙酰胆碱 24.递质共存的正确叙述是( )

A 一个核团的多个神经元内共存同一种递质 B 一个神经元可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 C 两个神经元共存一种相同的递质

第 9 页

D 两个神经元共存一种递质与一种调质 E 两个中枢的神经元共存同存同一种递质

25.脊髓的何种损伤可导致痛温觉与轻触觉障碍分离? ( )

A 完全横断 B 脊髓空洞症 C 脊髓离断 D 后角受损 E 前根病变

26.脊髓丘脑侧束的主要功能是传导( )

A 同侧的痛、温觉 B 同侧的触觉 C 对侧的痛、温觉 D 对侧的触觉

E 同侧的深压觉

27.以下属于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核团是( )

A 联络核 B 网状核 C 感觉接替核 D 髓板内核群 E 感觉接替核与联络核 28.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A 脊髓 B 延髓 C 脑桥 D 中脑 E 下丘脑 29.丘脑中发出特异投射纤维的最主要核团是( )

A 内侧膝状体 B 外侧膝状体 C 后腹核 D 丘脑前核 E 外侧腹核

30.以下属于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细胞群是( )

A 联络核与髓板内核群 B 感觉接替核与联络核 C 感觉接替核 D 联络核 E 髓板内核群

31.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

第 10 页

A 通过特异投射系统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B 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C 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激动大脑皮层产生特定感觉 D 通过特异投射系统激动大脑皮层产生特定感觉 E 一个多突触接替的系统,不易受药物的影响 32.内侧膝状体接受下列哪种感觉纤维投射?( )

A 内侧丘系 B 三叉丘系 C 视觉传导束 D 听觉传导束 E 脊髓丘脑前束 33.嗅觉皮层代表区位于( )

A 额叶 B 顶叶 C 枕叶 D 边缘叶的前底部 E 颞叶的颞下回

34.视觉皮层代表区位于( )

A 颞叶的颞横回 B 颞叶的颞上回 C 后回 D 扣带回 E 枕叶距状裂

35.以下哪种感觉不经过特异投射系统传入?( )

A 嗅觉 B 听觉 C 视觉 D 味觉 E 本体感觉 36.第一感觉区位于( )

A 前回 B 后回 C 颞叶皮层 D 前回与岛叶之间 E 颞下回 37.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 )

A 刺痛 B 慢痛 C 定位不精确 D 必有牵涉痛 E 对牵拉不敏感 38.牵涉痛是指( )

第 11 页

A 内脏疾病引起相邻脏器的疼痛 B 手术牵拉脏器引起的疼痛 C 神经疼痛向体表投射 D 按压体表引起部分内脏疼痛 E 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一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39.传导慢痛的外周神经纤维主要是( )

A Aa纤维 B Aδ 纤维 C B类纤维 D C类纤维 E Aγ 纤维

40.关于脊髓休克的下列论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脊髓突然被横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活动即暂时丧失 B 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感觉与随意运动可逐渐恢复 C 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其恢复速度越慢

D 脊髓休克的产生,是由于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 E 反射恢复后,第二次横断脊髓,不再导致休克

41.脊髓突然被横断后,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的紧张度( ) A 增强,但能恢复正常 B 增强,但不能恢复正常 C 降低,能恢复但与正常不同

D 降低,但能恢复正常 E 基本不变 42.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

A 刺激的强弱 B 感受器的敏感性 C 传入与传出纤维的传导速度 D 中枢突触的多少 E 效应器的敏感性 43.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是( )

A 屈肌反射 B 肌紧张反射 C 对侧伸肌反射 D 翻正反射 E 腱反射

第 12 页

44.腱反射具有下列哪项特点( )

A 是多突触反射 B 肌肉的收缩几乎是一次同步性的收缩 C 感受器为腱器官 D 可由重力作用引起 E 主要表现在屈肌上

45.当某一伸肌被过度拉长时,张力便突然降低,其原因是( ) A 伸肌肌梭过度兴奋 B 屈肌肌梭过度兴奋 C 屈肌肌梭完全失负荷

D 伸肌的腱器官兴奋 E 伸肌的腱器官完全失负荷 46.下列关于牵张反射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的收缩 B 牵张反射在抗重力肌表现最为明显 C 牵张反射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

D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 E 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牵张反射即永远消失

47.下列哪种情况最能说明去大脑僵直是由骨骼肌牵张反射亢进引起的( )

A 刺激网状结构易化区,引起僵直 B 横断脊髓后,断面以下僵直消失

C 刺激前角运动神经元,引起僵直 D 切断腹根传出纤维,僵直消失

E 切断背根传入纤维,僵直消失

48.有关脑干网状结构的下列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第 13 页

A 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 B 网状结构的抑制作用有赖于高级中枢的存在

C 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影响可通过改变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来实现 D 在中脑水平切断脑干后,网状结构易化系统占优势,可导致去大脑僵直

E 切断去大脑动物脊髓背根,去大脑僵直现象仍存在 49.震颤麻痹的主要症状有( )

A 感觉迟钝 B 肌张力降低 C 意向性震颤 D 运动共济失调 E 静止性震颤

50.下列对皮质运动区功能特征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对躯体运动的支配有交叉的性质,但对头面部的支配多数是双侧性的

B 功能定位总的配布是倒置的,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配布为正的 C 肌肉的运动越精细、越复杂,其代表区越大 D 人工刺激所引起的肌肉运动反应为协同性收缩 E 运动区的基本功能单位呈柱状结构 51.下列哪条通路不属于锥体外系( )

A 网状脊髓束 B 顶盖脊髓束 C 红核脊髓束 D 皮质脊髓束 E 前庭脊髓束 52.边缘系统不包括( )

A 大脑皮质边缘叶 B 苍白球 C 隔区 D 杏仁核 E 下丘脑

第 14 页

53.运动单位是指( )

A 一个运动神经元 B 一组具有相同功能的运动神经元群 C 一组可产生某一动作的肌肉群 D 一束肌纤维

E 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54.交感神经系统不具有下列哪一特点( )

A 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B 支配几乎所有脏器 C 紧张性活动

D 刺激节前纤维时反应比较局限 E 在应急反应中活动明显加强 55.副交感神经系统不具有下列哪一特点( )

A 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B 不支配某些脏器 C 紧张性活动 D 刺激节前纤维时反应比较局限 E 在应急反应中活动明显增强 56.下列哪项属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

A 瞳孔扩大 B 糖原分解增加 C 逼尿肌收缩 D 骨骼肌血管舒张

E 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57.副交感神经对代谢的影响是( )

A 促进甲状旁腺素分泌 B 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 C 促进糖原分解 D 促进胰岛素分泌 E 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58.下列不属于交感神经兴奋作用的是( )

A 心跳加快,瞳孔开大 B 腹腔内脏血管收缩 C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D 胃肠平滑肌收缩 E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

第 15 页

59.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 )

A 要有适当的无关刺激 B 要有完整的大脑皮质 C 要有非条件刺激

D 非条件刺激出现在无关刺激之前 E 无关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

60.谈论梅子时引起唾液分泌是( )

A 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B 副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C 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D 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E 非条件反射 61.新皮质处于紧张活动时脑电活动主要表现为( ) A 棘波 B K-复合波 C β波 D α波 E θ波 62.逆行性遗忘症的机理可能是( )

A 第一级记忆发生扰乱 B 第二级记忆发生扰乱 C 第三级记忆发生扰乱

D 第一级记忆至第二级记忆过程发生扰乱 E 海马环路的损害 63.下列关于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后天形成,数量无限 B 具有极大的易变性 C 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D 可脱离非条件反射完成 E 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就是学习记忆的过程 .向睡眠的生物学意义是( )

A 促进生长与体力恢复 B 促进细胞增殖与成熟 C 促进记忆与幼儿神经系统成熟

第 16 页

D 促进食欲与消化 E 促进脑电图的同步化 65.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萎缩,其主要原因是( )

A 失去了高位神经元对脊髓的影响 B 肌肉供血减少 C 肌肉受到病毒的损害

D 失去了运动神经的营养作用 E 神经肌接头的功能丧失 66.人类小脑受损后可出现一些症状,下列哪一项是不会见到的( ) A 运动共济失调 B 肌张力降低 C 平衡失调 D 安静时出现震颤,做精细运动时震颤消失 E 以上症状可由大脑皮质代偿而缓解

67.下列哪项是人类新小脑受损时所特有的症状( )

A 肌张力降低 B 偏瘫 C 静止性震颤 D 意向性震颤 E 位置性眼震颤

68.治疗震颤麻痹的最佳药物是( )

A 左旋多巴 B 依色林 C 利血平 D 乙酰胆碱 E 5-羟色胺

69.舞蹈病主要是因为下列哪条通路受累引起的( )

A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易化通路 B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抑制通路

C 黑质-纹状体胆碱能易化通路 D 黑质-纹状体胆碱能抑制通路 E 纹状体内胆碱能与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病变 70.临床上的“锥体束综合症”实际上是( )

A 锥体系受损 B 锥体外系受损 C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合并受损

第 17 页

D 延髓锥体受损 E 脊髓运动神经元损伤

71.人类基底神经节调节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形式不包括( )

A 肌肉强直 B 肌张力障碍 C 随意运动完全丧失 D 静止性震颤

E 不自主的舞蹈样运动 72.萎缩性瘫痪是由于( )

A 前回运动区全部损伤 B 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C 纹状体受损

D 黑质病变 E 小脑后叶受损 73.电击头部或脑震荡可能导致( )

A 逆行性遗忘症 B 顺行性遗忘症 C 近期记忆受损 D 远期记忆受损

E 近期与远期记忆障碍

74.下列哪项指标比较适用于检测睡眠的深度( )

A 体温变化 B 唤醒阈或脑电 C 呼吸变化 D 脉搏变化 E 血压变化

75.突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单向传递 B 突触延搁 C 总与 D 兴奋节律不变 E 易疲劳

76.下列神经纤维中哪一类属于无髓纤维? ( )

A Aβ纤维 B Aγ 纤维 C Aδ 纤维 D B类纤维 E C类纤维 77.下列对缝隙连接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第 18 页

A 连接部位的膜阻抗较低 B 属于电传递 C 传递的速度快 D 通常为单向传递 E 只存在于神经系统中

78.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B Ca2+进入突触前膜内 C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以102个分子为单位 D 突触后膜Na+、K+,特别是Na+通透性增高

E 突触后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时,突触后神经元发放冲动 79.突触后抑制时,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出现?( )

A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B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C 突触后膜超极化 D 突触后膜Cl-内流 E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80.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是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 B 一般是在神经末梢突触小泡中合成

C 曲张体是非突触传递释放递质的部位 D 受体阻断剂可阻断递质的传递作用

E 递质释放后很快被降解或回收而失去作用 81.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具有许多突起 B 具有转运代谢物质的作用 C 具有支持的作用

第 19 页

D 没有轴突 E 没有细胞能力

82.关于外周递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B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C 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D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E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83.下列关于丘脑的感觉接替核的论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是一般经典感觉的第三级神经元 B 后外侧腹核为脊髓丘脑束与内侧丘系的换元站,同躯体四肢感觉有关 C 内侧膝状体是听觉传导的换元站 D 外侧膝状体是视觉传导的换元站 E 后内侧腹核为三叉丘系的换元站,与传导内脏感觉有关

84.关于感觉皮层代表区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本体感觉在前回 B 内脏感觉的投射区在额叶 C 体表感觉区在后回

D 听觉代表区在颞叶 E 视觉代表区在枕叶 85.关于丘脑第二类核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总称为联络核 B 参与许多感觉的联系功能 C 与大脑皮层无特定的投射关系

D 包括丘脑前核、丘脑外侧腹核等 E 不直接接受感觉投射纤维 86.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其原因是脑干网状结构( )

第 20 页

A 抑制区活动增强 B 易化区活动增强 C 组织受到破坏 D 组织受到刺激 E 出现抑制解除

87.某人在意外事故中脊髓受到损伤,丧失横断面以下的一切躯体与内脏反射活动。但数周以后屈肌反射、腱反射等比较简单的反射开始逐渐恢复。这表明该患者在受伤当时出现了( )

A 脑震荡 B 脑水肿 C 脊休克 D 脊髓水肿 E 疼痛性休克

88.某老年患者,全身肌紧张增高、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临床诊断为震颤麻痹。其病变主要位于( ) A 黑质 B 红核 C 小脑 D 纹状体 E 苍白球 .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相接触的部位是( )

A 运动单位 B 突触传递 C 神经-肌接头 D 突触 E 闰盘 90.神经元轴突末梢与另一神经元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部位是( )

A 运动单位 B 突触传递 C 神经-肌接头 D 突触 E 闰盘 91.总与的结构基础是( )

A 单线式联系 B 辐射式联系 C 聚合式联系 D 环状联系 E 链锁式联系

92.反馈与后放的结构基础是( )

A 单线式联系 B 辐射式联系 C 聚合式联系 D 环状联系 E 链锁式联系

93.兴奋或抑制扩散的结构基础是( )

第 21 页

A 单线式联系 B 辐射式联系 C 聚合式联系 D 环状联系 E 链锁式联系

9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后膜对哪些离子通透性改变所致?( )

A Na+、K+、Cl-,尤其是Na+ B Ca2+、Na+、K+,尤其是Ca2+ C Cl-、K+、尤其是Cl- D Cl-、Na+、K+,尤其是K+ E Mg2+、Ca2+、尤其是Mg2+

9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后膜对哪些离子通透性升高所致?( )

A Na+、K+、Cl-,尤其是Na+ B Ca2+、Na+、K+,尤其是Ca2+ C Cl-、K+、尤其是Cl- D Cl-、Na+、K+,尤其是K+ E Mg2+、Ca2+、尤其是Mg2+ 96.主要由中脑黑质细胞释放的是( )

A 乙酰胆碱 B 5-羟色胺 C 去甲肾上腺素 D 多巴胺 E 甘氨酸

97.主要集中于低位脑干中缝核内的递质是( )

A 乙酰胆碱 B 5-羟色胺 C 去甲肾上腺素 D 多巴胺 E 甘氨酸

98.闰绍细胞释放的递质是( )

A 乙酰胆碱 B 5-羟色胺 C 去甲肾上腺素 D 多巴胺 E 甘氨酸

99.脑桥蓝斑的递质是( )

第 22 页

A 乙酰胆碱 B 5-羟色胺 C 去甲肾上腺素 D 多巴胺 E 甘氨酸

100.神经元型烟碱受体(N1型)的阻断剂是( )

A 阿托品 B 心得安 C 酚妥拉明 D 六烴季胺 E 十烴季胺

101.肌肉型烟碱受体(N2型)的阻断剂是( )

A 阿托品 B 心得安 C 酚妥拉明 D 六烴季胺 E 十烴季胺

102.M受体的阻断剂是( )

A 阿托品 B 心得安 C 酚妥拉明 D 六烴季胺 E 十烴季胺

103.α受体的阻断剂是( )

A 阿托品 B 心得安 C 酚妥拉明 D 六烴季胺 E 十烴季胺

104.β受体的阻断剂是( )

A 阿托品 B 心得安 C 酚妥拉明 D 六烴季胺 E 十烴季胺

105.体表感觉代表区主要位于( )

A 颞叶皮层 B 岛叶皮层 C 枕叶皮层 D 前回 E 后回

106.本体感觉代表区主要位于( )

A 颞叶皮层 B 岛叶皮层 C 枕叶皮层 D 前回 E

第 23 页

后回

107.听觉代表区位于( )

A 颞叶皮层 B 岛叶皮层 C 枕叶皮层 D 前回 E 后回

108.视觉代表区位于( )

A 颞叶皮层 B 岛叶皮层 C 枕叶皮层 D 前回 后回

109.骨骼肌终板膜上的受体为( )

A α受体 B β1受体 C N1受体 D N2受体 E M受体110.受交感神经支配的汗腺上的受体为( )

A α受体 B β1受体 C N1受体 D N2受体 E M受体111.导致心肌收缩加强的肾上腺能受体为( )

A α受体 B β1受体 C N1受体 D N2受体 E M受体112.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为( )

A α受体 B β1受体 C N1受体 D N2受体 E M受体113.传导头面部感觉的三叉丘系的换元站( )

A 丘脑后外侧腹核 B 丘脑后内侧腹核 C 内侧膝状体 D 外侧膝状体 E 后腹核最外侧 114.听觉传导束的换元站( )

A 丘脑后外侧腹核 B 丘脑后内侧腹核 C 内侧膝状体 D 外侧膝状体 E 后腹核最外侧 115.视觉传导束的换元站( )

第 24 页

E A 丘脑后外侧腹核 B 丘脑后内侧腹核 C 内侧膝状体 D 外侧膝状体

E 后腹核最外侧

116.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相接触的部位是( )

A 运动单位 B 突触传递 C 神经肌接头 D 突触 E 闰盘 117.神经元轴突末梢与另一神经元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部位是( ) A 运动单位 B 突触传递 C 神经肌接头 D 突触 E 闰盘 118.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受损可出现( )

A 脊休克 B 去大脑僵直 C 昏睡 D 偏瘫 E 偏盲 119.脊髓与高位脑中枢之间突然离断,断面以下即出现( ) A 脊休克 B 去大脑僵直 C 昏睡 D 偏瘫 E 偏盲 120.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可出现( )

A 脊休克 B 去大脑僵直 C 昏睡 D 偏瘫 E 偏盲 121.萎缩性瘫痪是由于( )

A 前回运动区全部损伤 B 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C 纹状体受损 D 黑质病变 E 小脑后叶受损 122.痉挛性瘫痪是由于( )

A 前回运动区全部损伤 B 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C 纹状体受损 D 黑质病变 E 小脑后叶受损 123.舞蹈病是由于( )

第 25 页

A 前回运动区全部损伤 B 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C 纹状体受损 D 黑质病变 E 小脑后叶受损 124.手足徐动症是由于( )

A 前回运动区全部损伤 B 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C 纹状体受损

D 黑质病变 E 小脑后叶受损 125.震颤麻痹是由于( )

A 前回运动区全部损伤 B 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损

D 黑质病变 E 小脑后叶受损 126.意向性震颤是由于( )

A 前回运动区全部损伤 B 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损

D 黑质病变 E 小脑后叶受损 127.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位于( )

A 脊髓 B 延髓 C 脑桥 D 中脑 E 下丘脑 128.声、光探究反射中枢位于( )

A 脊髓 B 延髓 C 脑桥 D 中脑 E 下丘脑 129.基本生命中枢位于( )

A 脊髓 B 延髓 C 脑桥 D 中脑 E 下丘脑 四、名词解释(29分)

第 26 页

C 纹状体受C 纹状体受 1.突触:(1分)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1分) 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1分) 4.神经递质:(1分) 5.调质:(1分) 6.反射:(1分) 7.中枢延搁:(1分) 8.缝隙连接:(1分) 9.后放:(1分) 10.神经中枢:(1分) 11.突触后抑制:(1分) 12.突触前抑制:(1分) 13.牵涉痛:(1分) 14.特异投射系统:(1分) 15.非特异投射系统:(1分) 16.运动单位:(1分)

17.骨骼肌的牵张反射:(1分) 18.腱反射与肌紧张:(1分) 19.脊休克:(1分) 20.去大脑僵直:(1分) 21.条件反射的强化:(1分) 22.联合型学习:(1分)

第 27 页

23.感觉性记忆:(1分)

24.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1分) 25.优势半球:(1分) 26.皮层诱发电位:(1分) 27.脑电图:(1分) 28.g-环路:(1分) 29.异相睡眠:(1分) 五、简答题(75分)

1.睡眠过程中脑电波呈试述突触传递的过程与原理。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称为异相睡眠。 (5分)

2.比较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5分 3.何谓突触前抑制?简述其产生机理。(5分) 4.何谓突触后抑制?简述其产生机理(5分)

5.简述确定递质的基本条件及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5分)

6.什么是局部回路神经元与局部神经元回路?有何生理意义?(5分) 7.乙酰胆碱受体可分为那几种类型?各有何生理作用?(5分) 8.肾上腺素受体可分为那几种类型?各有何生理作用?(5分)

9.什么是特异与非特异投射系统?它们在结构与功能上各有何特点?(5分)

11.简述小脑的结构与功能。(5分)

12.何谓锥体系统与锥体外系统?各有何生理功能?(5分)

第 28 页

13.简述下丘脑的功能(5分)

14.试述正常脑电波的分类及各波的意义。(5分)

15.简述睡眠的时相及睡眠时身体生理功能的变化。(5分)

答案

1. 2. 3. 4. 5.

越快 降低

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传导 相对不疲劳性 突触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电突触传递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单向传递 中枢延搁 总与 兴奋节律的改变 后放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与易疲劳性

6. 7. 8. 9.

神经递质 兴奋性递质 去极化 抑制性 Cl- 抑制性中间 超

丘脑感觉接替核 特定感觉 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10. 维持或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觉醒 11. 乙酰胆碱 单胺类 氨基酸类 肽类

12.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躯体运动神经 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13. α β M N

14. 胆碱能 N1 胆碱能 N2

15. 阿托品 筒箭毒 酚妥拉明 心得安 16. 中脑黑质 多巴胺

17. 后回 交叉投射 倒置排列 投射区大小与感觉分辨的精细程

第 29 页

度成正比

18. 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 19. 传入侧支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 20. 空间总与 时间总与 21. 腱反射 肌紧张 肌紧张 22. 易化 抑制

23. 维持身体平衡 调节肌紧张 协调随意运动 24. 前回 交叉支配 倒置分布

25. 发动随意运动,尤其是四肢远端的精细运动 协调随意运动 调节

肌紧张 调整身体姿势与肌群的协调性运动

26. 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 27. 四 α β θ δ 28. 功能性 营养性

29. 机械牵拉 缺血 痉挛 炎症 30. α

g 乙酰胆碱

31. 张力 长度

32. 舞蹈症、手足徐动症 震颤麻痹 33. 快速运动 抽动 不稳定

34. 5-羟色氨 5-羟色氨 去甲肾上腺素

DBCDC DEDDA BAECE BACAD EBABB CEECE BDDEA BCEDB BDBBD EEEED DBEDE CDDED CBBCD DDAEC CBABD CDCAB EDEBC BCADC

第 30 页

CDBCA DBECD EACBE DACDE BCBCD CDCAB BACCD EDDB

1. 2.

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称为突触。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由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该电位的形成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一些小离子,尤其是对Na+ 的通透性增高而导致膜的去极化。

3.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由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该电位的形成是由于突触后膜对部分小离子,尤其是Cl- 离子的通透性增加,而导致膜的超极化。

4.

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膜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具有携带与传递神经信息功能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

5.

调质是指神经元产生的另一类化学物质,能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

6.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7.

兴奋在反射中枢内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该时间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所需的时间要长的多,称为中枢延搁.

8.

缝隙连接是电突触的结构基础。指神经细胞膜紧密接触的部位,两细胞膜之间的间隙只有2-3nm,连接部位的神经细胞膜没有增厚,轴浆内无突触小泡聚集,不能释放递质。连接部位的膜阻

第 31 页

抗较低,易发生电紧张性作用,能进行信息的电传递。

9.

后放是指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放冲动的现象

10. 神经中枢是指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简单的反射中

枢其范围较小,但作为调节某一复杂生命活动的中枢,其范围却较广,可分布于中枢的各个部位。

11. 突触后抑制是指由中枢内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末梢释放抑制性递

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因超极化而兴奋性降低所引起的抑制过程。

12. 由于轴—轴突触作用的结果,导致兴奋性突触前末梢释放的递质

量减少,不容易甚至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因此造成的抑制过程称为突触前抑制。

13. 内脏疾病时,常引起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

为牵涉痛。

14. 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接受各种特异性感觉(除嗅觉外)传导通路来

的神经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而产生特异性感觉的这一投射系统称特异投射系统。

15. 各种特异性感觉传导纤维上行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

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并经短突触多次换元后到达丘脑髓板内核群,然后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投射系统,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

16. 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第 32 页

称为运动单位。

17. 牵张反射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

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18.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肌紧张是指缓慢持

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19. 在人与动物,当脊髓突然与高位中枢离断时,离断面以下的脊髓

会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脊休克的主要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不出现,直肠与膀胱内粪、尿积聚等。以后,一些以脊髓为基本中枢的反射活动可以逐渐恢复。脊休克的产生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所致。

20. 在动物的中脑上、下丘(四叠体)之间切断脑干,动物立即会出

现全身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这种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21. 条件反射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而建立起来

的,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22. 两个事件在时间上很靠近地重复发生,最后在脑内逐渐形成联系,

这种学习形式称为联合型学习。

23. 感觉性记忆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来的信息在大脑的感觉区内贮存的

阶段,这个阶段的贮存时间很短,一般不超过1秒钟,如果没有经过注意与处理就会很快消失。

第 33 页

24.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对第一信号(具体的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

层功能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指对第二信号(抽象的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

25. 由于人类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因此一般称左

侧半球为优势半球。

26. 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上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形式较为

固定的电位变化,称为皮层诱发电位。

27. 通过在头皮上安置引导电极而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称为脑电

图。

28. 由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纤维兴奋,使梭内肌纤维收缩,增加

肌梭的敏感性,则可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从而使a-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这种过程称为?-环路。其意义是使肌肉维持于持续收缩的状态。

29. 睡眠过程中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称为异相睡眠。

第 3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