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产热器官:
⼈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安静时)和⾻骼肌(运动/劳动时)。 2.散热⽅式
⼈体散热的主要部位是⽪肤,前提条件是⽪肤温度⾼于外界环境温度,散热量的多少均同⽪肤与环境间的温差及⽪肤的有效散热⾯积等因素有关。 (1)辐射散热:热射线(红外线)
(2)传导散热:直接传到给与之接触的较冷物体 (3)对流散热:空⽓流动传热,与⽓体的流速有关
以上三种⽅式前提条件是⽪肤温度⾼于外界环境温度,散失热量与⽪肤,环境间的温差及⽪肤有效散热⾯积等因素有关。 当环境温度等于或⾼于⽪肤温度时,蒸发散热上升为机体的主要或散热⽅式。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到30℃左右开始发汗。
(4)蒸发散热:体表⽔分的蒸发,⽔分再体表发⽣汽化时,吸收体热将其散发。每蒸发1g ⽔可吸收体热 2.43 KJ。--受空⽓湿度影响很⼤,湿度⼤,阻碍⽔分蒸发,因此⾼温⾼湿环境易中暑。 两种形式:
不感蒸发:⽔分直接透出⽪肤和粘膜表⾯,再尚未聚集成明显⽔滴时被蒸发,不易察觉,不受⽣理性体温调节机制的控制 发汗(可感蒸发):汗腺分泌汗液,⽔分99%,固体成分中,⼤部分是NaCl,少量 KCl,尿素,乳酸等,渗透压⽐⾎浆低,故⼤量出汗所致脱⽔为⾼渗性脱⽔,应及时补充⽔分和NaCl,防⽌脱⽔和电解质紊乱。发汗是反射性活动,⼈体与体温调节有关的汗腺活动受交感胆碱能纤维⽀配,发汗中枢位于下丘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