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活动中开发幼儿陶艺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红东幼儿园 朱薇
我们在课题《陶艺教育与开发幼儿潜能的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深化课题,拟订了新一轮课题《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的研究》,以陶艺教育为载体,以区域活动为平台,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增进师生、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幼儿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本学期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重点研究陶艺区域环境的创设,陶艺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互动。中班、小班实验班着重于陶艺区域环境的设置,大班实验班着重于陶艺区域与其他区域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互动。
在这一学期里,我们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丰富陶艺区域活动内容,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
一、创设开放式的活动环境
教师引导幼儿收集生活中的陶瓷、泥塑作品,并充分利用幼儿园的陶艺资源,成立艺术作品展览区与幼儿泥塑作品展览区,对园内各班开放,向社区、家长开放,并不断地调整。进一步激发幼儿对陶艺创作活动的兴趣。
设置主题操作区,根据主题创设操作环境。以一定的主题,启发幼儿展开想象,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内容有目的地进行创作。通过师生共同设定主题、布置场地、投放多种工具与辅助材料,增强了幼儿对
活动材料的自选能力,及幼儿在泥塑活动中富有独创性的和创作意图的表现能力。
设置各“游戏”操作区。满足幼儿的童心,满足幼儿心理的需要,融动手动脑的操作于多种游戏的需求中、准备中,也是陶艺与其他活动互动的一种体现。
设置“问题”操作区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来促进幼儿思维发展,激励幼儿操作,激发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老师的启发,让幼儿自己的探讨、探索、尝试,找到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操作区” 同时也是“讨论区”、“技能发展区”,可引导幼儿生成更多有关陶艺区域活动的内容。
充分发挥区域的实效性。教师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去收集材料、布置活动的场所,并且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使他们在区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另外我们的老师教师开动脑筋,采取多种形式,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让各区域都“活”起来。如:教师及时观察了解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了解孩子们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各区域的活动。
强调区域间幼儿的交往和联系,将陶艺活动自然融合到其他区域中去,引导幼儿尝试不同的玩法,不同的表达方式;淡化区域间的界限,并做到区中有区,让幼儿有更多自由选择的余地,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兴趣和需要,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
二、关注材料的投放
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的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最近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投放材料,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趣,使他们有新鲜感。并注重材料的潜在性、层次性、可操作性、趣味性。我们还充分发动教师、家长,和幼儿齐动手,收集、布置、调整区域的成品、半成品及辅助材料。
三、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不断拓展区域活动的空间,幼儿的手和脑。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逐步变为“主导”为“协助”,变“控制”为“顺应”,变“直接”为“间接”。做到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力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