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诗鉴赏之复习案4

古诗鉴赏之复习案4

来源:刀刀网
下舍初级中学初一语文组16至17(下)

七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教学案(4)

(复习内容:古诗鉴赏)

班级 姓名 学号 等第 一、复习重点:诗歌的分类,诗歌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感,表现手法,语言。 二、古体诗分类:

1、送别思乡诗。这类诗往往表达离愁别绪: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别绪是指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

2、咏史怀古诗。这类诗①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 ②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3、山水田园诗。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有的诗歌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一般山水田园诗歌的意境、气氛、风格常用词语有:淡泊、浅淡、闲逸、深远、冲和、清明、朗润、清朗、幽深、幽静、恬淡……

4、边塞战争诗。这类诗大都是以描写边塞雄伟奇绝风光和战争为主题,或者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或者表达一种建功立业的理想。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往往和战争或贬谪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儿团聚,渴望过安宁生活等内容;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之情。

5、咏物言志诗。咏物常与言志连在一起,描写一个事物,通过对此物的赞扬或寄寓,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理想。即写物就是抒发自己的志向与理想。 三、解题技巧: (一)读诗途径:(1)了解诗歌的类别;(1)体会诗歌抒发的感情(情境);(2)了解诗歌描绘的形象;(3)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4)品味诗歌精练的语言。 (二)答题步骤:

1. 对诗歌意象、含义的分析: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2. 体会诗歌所体现的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3. 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含义+手法(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表达作用(情感)。 4. 赏析修辞方法的作用:修辞手法(术语)+分析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情感)。 5. 赏析表达方式的作用: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6. 赏析表现手法的作用: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 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复习检测】

(一)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

淮上与友人送别(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赏析“杨花愁杀渡江人”一句的妙处。

2.分析“风笛”“离亭”的作用。

(二)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1

下舍初级中学初一语文组16至17(下)

终南别业(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颈联的画面。

2、赏析尾联中“偶然”的妙处。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使至塞上 王维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试从注重练字,修辞等角度说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精妙。

2、两首诗都写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景物描写时皆融注诗情。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黄鹤楼 崔颢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第一首诗中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说说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课堂练习】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名句,句中“伴”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下舍初级中学初一语文组16至17(下)

【答案】一1、赏析“杨花愁杀渡江人”

答:“愁杀”是指“愁坏”。春日里,婀娜的柳枝飘浮不停,惹人的柳絮随意翻飞,激起漂泊天涯游子的无限情思,烘托了天涯游子的依依惜别之情。 2.分析“风笛”“离亭”的作用。

答:渲染了友人握别的黯然神伤和各向天涯的无限愁思。 【答案】二1、颈联的画面

在山中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来到了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然而一抬头却恰好看见一片闲云由山中缓缓升起,描绘了一幅色调淡雅,意境恬淡闲适的中国山水画 1、 赏析“偶然” 贯穿全诗,“兴来每独往”,乘兴出游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又是偶然,“值林叟”还是偶然,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因而写出了诗人悠闲山水而自得其乐的情趣和天性淡逸且超然物外的风采

【答案】三1、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的雄奇壮丽的独特风光。“直”字状孤烟之高,又表现出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 “圆”字状落日之低,又给人格外亲切温暖之感。 两字极状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生动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又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激愤和抑郁。 2、《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赞美守边将士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激愤和抑郁。(孤雁 枯蓬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流露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故乡水)

(顺带提示: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诗情。) 【答案】四1、(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前者: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后者:作者面对“汉阳树”“鹦鹉洲”触发个人羁绊异乡的旅怀愁思。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答案】五 (1) “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2分,意思对即给分) (2)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2分,意思对即可)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