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选士&科举

选士&科举

来源:刀刀网
选士制度就是人才选拔制度。国家根据一定标准和要求,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公开地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以补充队伍的制度。

中国选士制度的沿革

官师合一——西周 养士制度——春秋战国 察举制——汉代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隋唐 科举制废止——清末

选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选官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并呈现出选士与举官为一途;育士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 两汉的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唐以后的科举制

西周的选士制度

一、西周选士的方式:(一)乡里选士 (二)诸侯贡士 (三)学校贡士 二、西周选士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第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二,育士与举士相衔接;第三,举士与举官为一途

汉代察举制度

1、察举制度的形成

选士制度的正式形成并付诸于实践是从汉代开始(即汉代察举制)。汉代选士制度秦和战国养士制度的发展,也是后世科举制的前身。 2、察举的科目和形成

汉代选士制度统称察举制,亦称选举制,察举制的基本形式就是由地方的郡国长官和各主管部门的长官负责察访人才,并向朝廷举荐。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主要有二:1、贤良方正2、孝廉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常科与特科

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廉科,此外还有秀才、明经等科目。

特科因是皇帝临时决定,最主要的科目、也是最制度化的科目是贤良方正 选士的内容和形式各有不同,但必须由推荐这一点是共同的。 3、察举制推行的意义及流弊

汉代的选士制度处于初创阶段,以德行经术为标准,体现了尚贤使能的精神,为“学而优则仕”提供了制度保证,对学校教育及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1)汉代的察举制度为没有太学学历的士子提供了仕途的途径,促进了地方官学和私学的发展。

2)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学习儒术的积极性,使经学教育获得昌盛,对学校教育起到了导向作用 。

(3)促进了汉代经学的发展、促进了太学的发展、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3) 两大弊病: 学习以功名利禄为目的,造成道德水准下降,学习不切实务,教学

呆板僵化等一系列问题。使得选士制度作为一种导向和制约的因素,把学校教育导

上了歧路。(1)以名取人,致使沽名钓誉风盛行(2)世家权门把持选举,选非其人,察举成为结党营私的工具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一、九品中正制的产生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

九品——九个等级,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推荐、评定人才的。 1、 曹操实施:“唯才是举”的——九品中正制的萌芽。 2、 才德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 一、程序

1、 设立中正官: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德才充盛者,贤有识鉴者”。 2、 品第人才:小中正根据品(家世)、状(德才)将人才分作上中下三等,每一等又

分作上中下三等,计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晋品状合一,重品轻状。

3、 按品第授官,与品级的升降而升降,每三年一清定,或升或降。 4、 品第与官品的关系:

官品:1 2 3 4 5 6 7 8 9 品第:1 2 3 4 5 6 7 8 9

影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一、中国的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前的选官制度 (二)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三)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四)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五)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 (六)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 (七)清朝-----科举制度的终结 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

A原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 B隋朝统一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隋唐科举制度的确立

一、科举制的确立与科举制的特点

肇基于隋代确立于唐代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已与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既不同于以德取人的两汉察举制,也不同于以门第取人的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前的选士制度是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隋唐以后的科举制是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科举制产生后,经过了唐朝的发展,宋、元、明的演变,更加完备化、定型化,直到清末1905年废除,在中国存在1300年,对隋唐以后的封建

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科举制的确立

隋代,随著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录取标准:专凭试卷,专重资才。 607年,隋炀帝招十科举人,其中进士科的开始标准着科举制度的产生 唐承袭隋的人才选拔制度,并进一步完善。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允许士人“怀牒自进”。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从此宣告国家设科公开招考,士人怀牒自进,自由报考,以考试为中心的选士制度正式确立。 2、科举制的特点

(1)科举制为士子“怀牒自进”,即以自由报考为特点;

(2)科举制以考试的优劣作为决定取舍的主要依据,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3)从选人的标准来看,科举是一种以具体的严格的,且可以明确把握的某种划一的、规范化的文化知识作为标准;

(4)科举制度合科目选与学校教育为一体;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科举制度经过唐代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成为中国科举制度的典范。

1、生源和考试手续

(1)生源:“生徒”和“乡贡”。

(2)手续: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参加考试,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 。乡试(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吏部试 2、考试的类型和科目:

类型主要是常科和制科

常科:每年分期举行,明经、进士是主要科目。 制科: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

科目主要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6科

3、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 4、程序:乡试(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吏部试 影响:

从政治上来看,唐王朝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确满足了封建君主的政治要求,收到了集权、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这也就是科举考试制度能在维持一千三百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从文化教育上来看,唐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影响是十分深刻的。由于选拔人才与培育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起来,科举考试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科举考什么,学校和社会就注重什么。学校教育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科举考试制度本身的缺点与弊端,也就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影响学校的学风,士人的读书目的等。

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科举制的诞生将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校培养的学生经过科举考试,吏部全选,然后取得官职。学校根据可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前体条件;科举制又是学生取得官职的必由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度的产生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唐朝前期,在开科取士的同时,扩建校舍,广招学生,从而使当时的学校教育获得了极大地发展。科举取士的标准、方法等指导着学校教

育的内容、方法等。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基础,科举制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

法规健全的宋代科举

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基本上沿用唐制,但有新的变化和发展。考试的科目很多,有:进士科、九经科、五经科、开元礼科、三礼科、三史科、三传科、学究科、明经科、明法科,此外还有制科、词科、童子科、武科、绘画科等。

宋代的改革

(1)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 (2)设置“别头试”,考官权力。 (3)建立弥封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 (4)扩大及第名额。

(5)考试周期确定为三年一次。

(6)每次考试分三个阶段:乡试--省试--殿试 (7)确定殿试之后的待遇。 (8)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 (9)实行权知制度 (10)实施“特奏名”

(一)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

首先,是科举地位的提高。 其次,是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 第三,是考试内容的改革 (二)科举管理和考试制度的健全化 1. 三年大比制的形成

2. 三级考试制度的形成州试----省试----殿试。 3.赐出身及授官:‘三甲五等’ 4.强化科举法规

一、三年大比三级制的形成 州试(地方官主持考试)、省试(尚书省礼部主持考试)、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 二、科场的变通

1.扩大科举名额;2.增加特奏名 三、建全法规

1.试行十人互保连坐制,以完善报考手续; 2.试行弥封、誊录、对读制;

3.实行锁院、别头试,以防止考官作弊; 4.实行巡察、搜检; 5.明令禁止结党。 四、科举制度的大论辩

1、学校取士于科举取士之辩: 2、经义、册论、诗赋取士之辨: 3、凭才取士与分路取士之辨: 五、科举制的特点

1、扩大了科举取士的名额 2、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 3、严密立法,防止作弊

元代的科举

(1)明定三场三制: 乡试、省试都各考三场,每场之间相隔三日

(2)确定乡试、省试的具体日期 :乡试第一场为农历八月二十,会试第一场为农历二月初一

(3)规定考试范围 :出题范围是《四书》,答题范围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元代的改革

(1)明定三场三制:乡试、省试都各考三场,每场之间相隔三日

(2)确定乡试、省试的具体日期 :乡试第一场为农历八月二十,会试第一场为农历二月初一

(3)规定考试范围 :出题范围是《四书》,答题范围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明代科举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明代的改革

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

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3、考试的手续更为严密 4、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

第一级 第二级 第三级 第四级

子午卯酉年 丑辰未戌年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出身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

清代的科举制度

清代的改革:(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

(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 “三场辛苦磨成鬼, 两句功名误煞人”

 1.考试的程序

 清代科举共分为四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而每一级考试中又有若干考试,

考试层次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影响

1、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一,根据政治、军事、学术研究等方面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朝廷分别设立科目,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实效性。

第二,报考无名额,体现一定的民主性。

第三,逐级考试筛选人才,体现了公开、公平的原则。 2、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以考试选拔官吏是世界首创,也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第一,把人才选拔和官吏任命权收归,抑制了门阀势力,加强了集权。

第二,扩大官吏来源,为各阶层读书人进入仕途、参与政权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

第三,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提高了的文化素质。 第四,更新官吏结构,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政局的稳定。

第五,选拔官吏有了知识才能的客观标准,调动整个地主阶级子弟的学习积极性。 第六,调动了社会办学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

孝子、顺民、忠臣是统治者所需要的,他们利用科举的缺陷,以“八股取士”,达到统治士人思想的目的。科举制度逐渐从选拔人才的工具蜕变为摧毁人才的手段。 第一,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把知识分子的思想在程朱理学之内,废弃了对经、史及其他各种技术知识的学习,使他们陷入愚昧,成为顺从的奴仆,最终成为封建制度的殉葬品。

第二,导致官风和文风日下。读书人为了做官,拼命诵读四书五经,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严重伤害了人才的选拔和成长。

第三,科举指挥学校,使学校失去了培养人才的意义,并成了科举的附庸。明朝以后实质上就是八股文章指挥学校教学,一代复一代地制造愚民和庸才

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

(一)积极意义:

1、有利于封建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选士大权归;相对保证素质;思想统一于儒学。 2、相对客观公正。

3、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消极影响: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2、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 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

第三节 评价科举制

一、政治上:

科举制度作为支撑封建官僚政治的一大杠杆和调节器,有效地制衡、调节这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的政治结构。

1、科举制的实施,实现了官僚系统的开放性;

2、科举选士,将君主集权政治的精神、忠孝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思想直接灌注到社会的底层。科举制度使官僚政治、儒家正统思想、儒生三位一体的结构得以整合,形成了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

3、科举制度有效地笼络了知识分子,消除了不稳定因素。科举考试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士人将其终生汩没消靡于其中,“觊觎一官,老死不止”。

二、经济上:

科举考试重经义、文辞,而清自然,斥技艺,导致了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乃至经济的迟滞不前。

三、文化上:

1、从大文化观上看,科举考试重经义考试,强化了儒学在中国的主体文化地位; 2、从狭义的文学创作上看,科举考试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宋代散文的生辉、元曲的发达兴盛,以及明清话本小说的发达。

四 教育上:

科举制对学校教育起了既培植又刈(yì)剪的背反作用。

一方面,学校为科举提供了考生来源,而科举有激励士子入学苦读,尤其是唐代文实兼备,多学科(多科目)的选士,促进了学校多方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和桎梏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科举的内容、方法决定了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五 对士林阶层的影响:

1、科举制度造就了士阶层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认真勤奋的治学精神; 2、科举制度造就了士林阶层知识结构的固化、陈旧,遮蔽了其知识视野; 3、科举制度束缚了士人的个性,造成了士阶层人格的萎缩。

科举制的废除

科举制度从隋大邺三年(公元606年)建立直延续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腐朽更加暴露无遗。

中国近代从地主阶级的改革派到洋务派以至资产阶级维新派都对科举制以抨击,因此改革和废除科举制势在必行。

科举制从改革到废除共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改革科举内容。百日维新期间,曾下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戊戌政变后,八股又曾一度复活。

第二步:递减科举中额。1903年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合写“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校折”,建议“从下届丙午科起,每年递减中额三分之一”。按这种方法递减,待减尽时需要10年。 第三步:科举制完全废止。在《癸卯学制》颁行后,科举的存在是兴学的一大障碍,1905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废止了,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长期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它为新学制的广泛实施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项目 科目 设置 考试 内容 隋唐科举考试 偏重文科 当今学校考试 有文科、理科,设置较合理。 偏重经书、诗赋,比较脱离结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全现实。 面发展。 考试的根本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以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选拔目的 巩固统治。 人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