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聚磷酸铵的改性应用研究进展

聚磷酸铵的改性应用研究进展

来源:刀刀网
-22-

专家论坛乙醛醋酸化工

2016年第12期

聚磷酸铵的改性应用研究进展

金栋燕丰

摘要:聚磷酸铵(APP)是一种高效的无卤阻燃剂,对其进行改性能有效降低其水溶性,提高在潮湿环境下的抗溶出性能,改善与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扩大应用范围。从偶联剂改性、微胶囊化、表面活性剂改性以及复合改性等方面介绍了APP的改性应用研究进展,指出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关键词:聚磷酸铵;阻燃剂;表面改性;复合改性;微胶囊改性;应用研究

聚磷酸铵(APP)是一种高效的无卤阻燃剂,具有P、N质量分数高,阻燃效果好,分解温度高等特点,但应用于高分子材料阻燃时,具有吸湿性较强、与聚合物相容性不佳、易由高分子材料中析出、抗水解性差等缺点。因此需要通过改性的方法来降低

(KH550)对APP进行表面化学修饰,然后用水解后的正硅酸四乙酯在其表面引发原位聚合,最后用十

七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氟硅烷)进行外表面修饰,制备了疏水聚磷酸铵(M-APP)。M-APP的静态接触角为134°,表明M-APP具有很好的疏水性。将M-

APP的吸湿性,改善其与聚合物的界面相容性,确

保其在不影响材料力学性能的同时提高阻燃性能[1-2]

APP与三嗪成炭发泡剂(CFA)以质量比4:1复配制备改性膨胀型阻燃剂(M-APP/CFA),并添加到PP

中,制备阻燃PP(PP/M-APP/CFA)。通过LOI和垂直燃烧(UL-94)研究了其阻燃性能,用TGA研究了材料的热降解行为,通过耐水测试研究了耐水性能,通过拉伸、弯曲和冲击强度研究了材料的力学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改性膨胀型阻燃剂与聚合物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当MAPP/CFA的添加量为23%时,PP/M-APP/CFA通过UL-94V-0级,

。目前,APP的改性方法主要有偶联剂改性、微胶囊

化、表面活性剂改性以及复合改性等。

1偶联剂改性

偶联剂分子中既含有亲无机物基团,又含有亲有机物基团,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阻燃性,将它加入到

APP中,既能够增加阻燃性,又能够改善所填充材

料的韧性、耐热性以及吸水率。另外利用硅烷偶联剂还可以将小的有机分子加到APP分子链上改善其吸湿性[2]。

秦兆鲁等[3]采用焦磷酸型单烷氧基钛酸酯(TC-

LOI值达到30.8%,且经过耐水测试后,依然能通过UL-94V-0级,PP/M-APP/CFA的失重率仅为0.92%。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由APP制备的PP/M-APP/CFA材料在耐水测试后UL-94测试无级别,

失重率达2.45%,表明APP的表面疏水改性大大提高了PP/M-APP/CFA材料的耐水性能。M-APP/

114),分别通过气相法和液相法对聚磷酸铵(APP)进

行改性处理研究。将改性后APP与双季戊四醇

(DPER)复配应用到阻燃聚丙烯(PP)中,并对力学性

能、燃烧行为、热分解行为以及残炭微观形貌进行了测试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处理明显改善了APP粉体与PP的相容性,提高了阻燃PP的力学性能,对

CFA的加入提高了材料的热稳定性及成炭性能,燃

烧时形成的膨胀炭层能很好地保护内部材料的降解和燃烧,从而提高了材料的阻燃性能。APP的改性提高了M-APP/CFA与PP的相容性,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

PP的流变行为也有所影响。热重分析、氧指数(LOI)、UL-94垂直燃烧测试和锥形量热测试结果也显示,PP的热稳定性稍有提升,阻燃性能明显提高。特别是液相法改性的APP,使得阻燃PP的LOI从26.9%提高到30.4%,且1.6mm样条的UL-94垂直燃烧级别从无级别提升到了V-1级,同时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降低了26%。残炭的扫描电镜观测证实,APP的改性处理使得阻燃PP的炭层更加完整致

密,改善了成炭性能。

刘建超等

[4]

2表面活性剂改性

APP经表面活性剂处理后,可以提高阻燃剂的

表面活性,改善材料的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表面活性剂可以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还可以是阳离子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5]。

林立等[6]利用十八烷基胺对APP进行表面修饰改性,通过静态接触角对改性后的APP进行润湿性能的测试,其接触角达到了136°,说明改性后的APP

首先以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2016年第12期乙醛醋酸化工

专家论坛

-23-

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改性的APP与成炭发泡剂(CFA)以4∶1(质量比)进行复配后加入到聚乙烯(PE)

中,制备阻燃PE材料,并通过极限氧指数和垂直燃烧研究了材料的阻燃性能,通过拉伸和弯曲测试研究了材料的力学性能,通过水煮的方法研究了阻燃材料的耐水性。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的APP相比,提高了阻燃PE的力学性能以及阻燃材料的耐水性能,降低了阻燃剂的水抽出率。当阻燃剂添加量为

25%时,阻燃材料的抽出率仅为0.12%。

秦兆鲁等[7]针对APP有一定的水溶解性和阻燃

效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了采用氢氧化铝(ATH)包覆改性APP的方法。XRF和SEM分析结果显示,在APP颗粒表面实现了ATH的包覆改性。测试表明,ATH包覆改性后的APP溶解度明显下降,比表面大幅增加。将改性后的APP与双季戊四醇(DPER)复配,作为膨胀阻燃剂添加到PP中,阻燃PP的燃烧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阻燃剂总添加量为25%时,包覆ATH的APP使阻燃PP3.2mm样条的垂直燃烧级别从

V-1提高到V-0,氧指数(LOI)从26.6%增加到31.8%,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从475kW/m2下降至308kW/m2,下降了约35%。对阻燃PP的燃烧残炭研究说明,APP经ATH包覆改性后,促进了阻燃PP在燃烧时形成更加完整均匀的炭层,因而改善

了阻燃性能。

武翠翠等[8]以正硅酸乙酯(TEOS)及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TOS)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对APP进行了表面改性并用于阻燃环氧树脂。结果表明,TEOS及ATOS通过水解、聚合反应在改性

APP(MAPP)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且类似荷叶表面微-纳米结构的聚硅氧烷膜,MAPP的溶解度由0.62降低为0.18g/100mL水,疏水性及耐水性明显增强。3微胶囊化

采用微胶囊化技术对APP进行包裹处理,可以改善其热稳定性、耐水性以及操作性,有利于环境保护,扩大其应用范围[9]。

翟金国等[10]通过溶胶凝胶方法在APP表面用甲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制得微胶囊包覆的聚磷酸铵

(MAPP),采用红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

微镜、接触角测量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和热重分析等对其结构和表面形态进行了表征;通过氧指数、热重分析和微型燃烧量热仪研究了质量分数25%的APP和MAPP对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三乙氧基硅烷成功包覆在APP表面,制备的MAPP具有良好的疏水性和热稳定性;

MAPP提高了TPU在高温区的热稳定性和成炭量,

有效减少燃烧过程中的热释放,氧指数由28%增加到32%。

徐宝羚等[11]通过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2种新型微胶囊聚磷酸铵(APP)MAPP-1和MAPP-2,并通过与PP共混制备了PP/APP、PP/MAPP-1及PP/

MAPP-2复合材料。研究了微胶囊化前、后的APP对PP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和耐水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微胶囊化后的APP表面成功地包裹了一层聚脲材料,与PP/APP相比,复合材料PP/MAPP-1和

PP/MAPP-2的阻燃性能更好,而且耐水性能和机械

性能也较好。

王鉴等[12]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包覆聚磷酸铵(MFAPP),并用SEM、FTIR进行了表征,同时制备了Mg(OH)2包覆红磷[Mg(OH)2-

en-P]。考察了MFAPP以及MFAPP和Mg(OH)2-en-P与PP共混的两种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MFAPP对PP的阻燃效果并不理

想,加入少量Mg(OH)2-en-P后阻燃效果明显提升;当MFAPP和Mg(OH)2-en-P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20%和5%时,复合材料可以通过水平燃烧等级测试,垂直燃烧等级达到UL94V-1级;弯曲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与纯PP基本相同,分别为42MPa和6.18kJ/m2,拉伸强度降低至24.15MPa。

陈文等[13]以酚醛树脂为囊材,采用物理包覆法制备了微胶囊化聚磷酸铵(MCAPP),并将MCAPP用来制备无卤阻燃的硅橡胶。研究了聚磷酸铵(APP)与MCAPP对硅橡胶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CAPP的添加量增加,硅橡胶的阻燃性能增加,而硅橡胶的拉伸强度下降。当100份硅橡胶中添加40份MCAPP时,硅橡胶的氧指数(LOI)为33%;与添加APP阻燃的硅橡胶相比,添加MCAPP阻燃的硅橡胶的拉伸强度提高了41.6%,而且氧指数也提高了6.5%。4复合改性技术

复合改性可以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阻燃剂的各自优点,使性能互补。进而达到减少阻燃剂用量,提高材料的阻燃性、加工性以及物理机械性能等目的。

袁才登等[14]利用二氧化硅(SiO2)和硅烷偶联剂

KH570对APP进行表面改性,得到了一种无机-有机复合改性聚磷酸铵(MAPP),并制备了聚磷酸铵/不饱和聚酯(UP)复合材料。利用FTIR、SEM和水接触角法等表征了改性前后APP的结构和性能,采用SEM观察了复合材料的相容性,利用拉伸测试、极限

-24-

专家论坛乙醛醋酸化工

2009,27(10):38-41

2016年第12期

氧指数法等分析了改性后的APP对U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阻燃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的APP相比,改性后的APP与UP基体的界面黏结性有显著改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均得到了明显提高。此外,MAPP/UP复合材料显示出更好的耐水性。

夏燎原等[15]以介孔SiO2为载体,通过纳米浇铸法引入APP,制备了介孔SiO2-APP复合阻燃剂,采用CONE法研究了该复合阻燃剂处理杨木粉的燃烧性能和发烟性能。结果表明:介孔SiO2-APP复合阻燃剂能有效降低杨木粉的热释放速率(HRR)、总热释放量(THR)、烟生成速率(SPR)和总烟释放量

[3]秦兆鲁,李定华,杨荣杰.钛酸酯偶联剂改性聚磷酸铵及其

在阻燃聚丙烯中的应用[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5,31

(12):84-91.

[4]刘建超,许苗军,李斌.聚磷酸铵的疏水改性及聚丙烯阻燃

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5,36(6):1228-1235.

[5]聂颖.聚磷酸铵的生产工艺及改性技术[J].精细化工原料及

中间体,2007,(9):19-22

[6]林立,许苗军,李斌,等.聚磷酸铵疏水改性及其阻燃聚乙烯

的性能研究,中国塑料,2013,27(4):42-46.

[7]秦兆鲁,李定华,杨荣杰.氢氧化铝包覆改性聚磷酸铵及其

在阻燃聚丙烯中的应用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15,30(12):

(TSP),催化木材形成炭层,表现出显著的阻燃和抑烟特性。高温下聚磷酸铵催化木材转化为炭,SiO2增加炭层的热稳定性,形成Si-O-C键和Si-C键的保护炭层,介孔SiO2对烟气的高效吸附和催化转化作用,可能是介孔SiO2-APP复合阻燃剂高效阻燃抑烟

的根本原因。

1267-1272.

[8]武翠翠,武伟红,刘晓威,等.聚硅氧烷表面改性聚磷酸铵的

制备及阻燃应用[J].塑料,2014,43(5):86-88.

[9]张晖,赖小莹,艾常春,等,聚磷酸铵的合成及改性研究进

展[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2,34(10):32-36

[10]翟金国,许肖丽,尹亮.硅烷微胶囊包覆聚磷酸铵的制备及

其阻燃TPU的研究[J].聚氨酯工业,2015,30(6):8-11.

5结束语

随着我国塑料工业的快速发展,对APP应用和需求将日益增加。APP作为一种高效的无卤阻燃剂,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超细化、专用化、系列化,因此,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快微胶囊化技术、偶联剂改性和表面活性剂改性技术等的研究开发,以增加APP的耐热稳定性,与树脂的相容性和降低其吸湿性等,并尽快实现产业化,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1]徐宝羚,徐文总,李文秀.微胶囊APP的制备及其在PP阻

燃中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15,43(12):207-209.

[12]王鉴,冯思乔.包覆红磷协效微胶囊聚磷酸铵对聚丙烯阻

燃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塑料工业,2015,43(6):83-87,92.

[13]陈文,盛旭敏,杨朝龙,等.微胶囊化聚磷酸铵阻燃硅橡胶

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5,43(8):213-215.

[14]袁才登,陈苏,段亚冲,等.无机-有机复合改性聚磷酸铵

的制备及其在不饱和聚酯中的应用[J].塑料工业,2015,43(7):

97-101.

[15]夏燎原,胡云楚,吴义强,等.介孔SiO2-APP复合阻燃剂

的制备及其对木材的阻燃抑烟作用[J].中南林业大学学报,

[1]屈红强,武君琪,刘磊,等,聚磷酸铵阻燃剂表面改性研究

进展[J].中国塑料,2012,26(12):93-97

[2]崔小明.阻燃剂聚磷酸铵的改性和应用[J].国外塑料,2012,32(1):32-36.

!!!!!!!!!!!!!!!!!!!!!!!!!!!!!!!!!!!!!!!!!!!!!!!!!!!!!!!!!!!!!!!!!!!!!(上接低30页)密封胶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PVC塑料溶胶,以及车内使用的沥青基阻尼板。由于水基材料可以为自干型或烘干型,阻尼系数比PVC、沥青材料高,对环境污染小,应用前景很好。

一类重要辅助材料,品种日益齐全、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粘接技术在汽车制造上的应用,不仅可以起到增强汽车结构、紧固防锈、隔热减振和内外装饰的作用,还能够代替某些部位的焊接、铆接等传统工艺方法,实现相同或不同材料之间的连接,简化生产工艺,优化产品结构的效果。在汽车轻量化、节能降耗、延长使用寿命和提高性能方面,胶粘剂及其粘接密封技术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5]鲁秀国,林攀,李锋,等.CaO2氧化/絮凝协同作用对印染

废水的预处理实验[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5,32(1):126-

6.结束语

总之,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其不断提高的性能要求,胶粘剂、密封胶作为汽车生产所必需的

(上接第21页)

!!!!!!!!!!!!!!!!!!!!!!!!!!!!!!!!!!!!!!!!!!!!!!!!!!!!!!!!!!!!!!!!!!!!![14]鲁秀国,段建菊,林攀,等.过氧化钙的制备及其处理印染

废水[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2):341-344.

1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