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县陶湾镇初级中学“四步”教学单
时间:2018.4.30 主备人:张晓锋 学科:七年级语文下 课 题 教学目标 教材 分析 《太空一日》 课时 第一课时 1.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章,标注好词好句,概括文章故事情节 2.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航天员的高大形象。 重点 了解作者杨利伟及其事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难点 理解航天英雄在科学探索上严谨的态度,坚定的意志、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准备 导学单 多媒体 课时练 ppt课件 导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分钟) 想必大家都知道杨利伟吧?对,他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那么他在太空中都经历了些什么?有哪些趣事?我们该向他学习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太空一日》,了解一下这位航天英雄的真实感受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20分钟) 1、作者简介: 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党党员,中国人民少将,特级航天员。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搭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背景介绍: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天地九重》是杨利伟耗时两年写成的自传,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作者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课文便节选自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弧形( ) 炽热( ) 轮廓( ) 遨游( ) 严谨( ) 稠密( ) 瞬间( ) 烧灼( ) 千钧重负( ) 4、解释词语: 炽热: 轮廓: 模拟: 严谨: 耐人寻味: 惊心动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20分钟) 1、赏析下列句子: (1)这样的叠加太可怕了,我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2)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我以为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并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 (3)“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猜猜看,杨利伟激动的话语可能是什么? 3、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意外情况 心理活动 举动 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产 生共振 失重状态下“本末倒置” 的错觉 听到神秘敲击声 过载 悬窗玻璃出现裂缝 抛伞时飞船剧烈晃荡 4、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火箭升空时: (2)绕地飞行过程中: (3)归途中: 三、引领导航,精讲点拨(7分钟) 1、理清文章的层次: 第一部分:作者自述发射瞬间痛苦难忍; 第二部分:作者所见到的太空奇景; 第三部分:作者在太空遭遇恐惧敲击声生死惊魂; 第四部分:作者自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2、本文按照 顺序记叙了“ ”载人飞船在太空一日的飞行经历,自此 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四、课堂训练,总结提升(8+2分钟) 1、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炽热( ) 释然( ) 轮廓( ) 屏息凝神( ) 无虞( ) 2、 先按原文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上填出相应的词语,再在下面解释。 (1)这事悬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 地等待着配合程序。 解释: (2)共振以曲线的形势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都要碎了。 解释: (3)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 ,如同一次重生。 解释: (4)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 ”的错觉。 解释: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