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竖曲线在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中的作用
来源:刀刀网
浅谈竖曲线在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中的作用 ■袁兴东林炳泉 3.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 【摘要】本文介绍了平面交叉口蛏向设计、竖曲线以及竖 酗I路 向设计的原则、常用设计方法等,通过实例得出了竖曲线 在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中的作用,以供设计人员参考。 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 采用设计等高线设计,为了便于施工测量放样.用 方格网标出各点的地面标高、设计标高和施工高度。 既可解决柔性路面设计问题,同时又可解决刚性路 面设计问题。对于大型的主要交叉口和广场的立面 一 _『 -]呷北l 关键词】 面交叉【__】蛏 设计。轻曲线 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也称立面设计),是通过 设计,可采用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 4.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形式及竖曲线设置 设计交叉口范围内各点高程,合理确定相交道路以 及交叉口和周围建筑物之间共同面的形状,以满足 在行车舒适、排水迅速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设计要 求。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形式取决于相交道路的设计 纵、横断面。按相交道路纵坡方向的不同划分为如 下六种基本形式: (1)凸形交叉口:均由交叉口中心向外倾斜。 竖曲线设置在纵断面相邻的两个坡段转折处, 可以缓和因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冲击并保证视距。规 (2)凹形交叉口:四条进口道纵坡均向交叉口 倾斜。 图2交叉口等商线图(变坡点处不设置烃曲线) 范对于在路段中竖曲线的设置作 最小半径及最小 长度的要求,而在交叉口竖向设计中竖曲线的设置 未作要求,下面简单谈谈竖曲线在平面交叉口竖向 设计中的作用。 一(3)脊形交叉口:三条进口道向外,一条向交 叉口倾斜。 (4)谷形交叉口:三条进口道向中心,一条向 外倾斜。 、交叉口设计原则 交叉I_1竖向设计主要考虑:备相交道路的交通 量、道路等级、横断面布置、纵坡以及地形情况。 交叉口的设计原则一般有如下几点: (1)相交道路的等级不同时,宜保持主要道路 的纵坡、横坡不变,逐步调整次要道路的断面以与 主要道路接顺。如果有需要,也可适当调整主要道 路纵坡,兼顾次要道路的行车舒适性。 (2)相交道路的等级相同时,宜保持两条道路 (5)斜坡交叉口:相邻的两条进口道向交叉口 倾斜.其他两条向外。 (6)鞍形交叉口:相对两条进口道向交叉口倾 斜,其他向外倾斜。 图3交叉口三维视图(变坡点处不设置蛏曲线) 其中,相交道路纵坡均保持不变的斜坡交叉口 在交叉口设计范围内无需设置竖曲线,其余形式均 其中,三维视图中竖向尺寸未进行放大,从图 中可以看出交叉口范围两条相交道路衔接生硬,道 路起伏明显。 (2)变坡点处设置竖曲线。在两条道路的变坡 至少可在其中一条相交道路的边坡点处设置竖曲 线,鞍形交叉口对竖曲线的设置最为敏感,下面我 们通过一个例子来了解一下交叉口竖向设计中竖曲 线的作用。 的纵坡不变,调整其横坡。一般要调节纵坡相对较 小道路的横坡,逐渐调整其横坡坡度,调至与纵坡 点处均设置一条半径为600 m的竖曲线,设置竖曲 线后的两条道路在交叉口中心处的高程相等,等高 线图及三维视图如下: B道路 1 北 较大道路的纵坡相一致。 (3)竖向设计一定要考虑交叉口范围内雨水口 的布置,交叉口人行横道上游、交叉口低洼处应设 置雨水口,不得积水。为保证交叉口排水,至少应 5.设计实例 如图所示:A道路与B道路平面交叉(交角为 90。),A道路的进口道在交叉口处均向交叉口倾斜, 纵坡为3%;B道路的进口道在交叉口处均向外倾斜。 使一条道路的纵坡坡向离开交叉口一侧。 (4)交叉口进口道纵坡应尽量平缓,纵坡一般 不宜大于2.5%,特殊困难的情况下不宜大于3%。山 区城市等特殊情况,在保证行车安全的条件下,可 适当增加。 纵坡同样设定为3%。A道路与B道路等级相同,横 断面为一块板形式,具体分幅为: 5 m人行道+15 m 车行道+5 m人行道=25 m。 B道路 北 啪二、 常用的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法 一枷 B道路 1.方格网法 该方法先将交叉口范围内的相交道路的中心线 作为坐标基准线,按照一定的长度和宽度画方格网, 再分别求出方格网上每个节点的设计标高,同时, 根据求得的设计标高绘制出整个交叉口范围内的等 ^道路 图4交叉门等高线图(变坡点处设置竖曲线) 高线。该方法一般仅适用于中小型刚性路面交叉口 竖向设计。 2.设计等高线法 该方法首先定义交叉口的路脊线,然后按照一 定的精度绘制出标高计算线网,再根据纵断面设计 标高计算出路脊线和计算线上各点的设计高程,最 后绘制出整个交叉口范围内的设计等高线。该方法 一南 图l交叉口甲面示意图 (1)变坡点处不设置竖曲线。交叉口范围内等 高线图及三维视图如下: 图5交叉[]三维视图(变坡点处设置竖曲线) 般适用于中小型柔性路面的交叉口竖向设计。 (下转第074页) 024 五、基础设计 桩承载力较大,存在大量单桩或两桩承台,造成柱 底弯矩无法顺利传递。经分析后,通过设置承台拉 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本工程平面立面均特别不规则,空间关系复杂; 建筑物处于山地,地质条件复杂,建设场地下存在 大量溶洞。这样对基础的设计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经过综合分析,最终采用了桩基承台加防水板的基 础形式。在设计过程中与勘查单位密切配合,进行 了一桩一孔的施工勘探。在溶洞处要求基桩必须穿 梁来承受柱底弯矩,同时增加了整体基础稳定性, 防止局部基础在土侧推力作用下的破坏。 六、结语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JGJ3—2010,高层建筑混 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10. 本文从结构布置、结构计算、结构计算结果的 讨论、梁柱节点的详图设计及基础设计几个方面介 绍了一个采用钢骨混凝土框架形式的博物馆结构设 计,给出了结构典型的钢骨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施工 详图。最后对于结构的基础设计也做了简单讨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O1卜2010,建筑抗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JGJ138—2001,型钢混凝 士组合钢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2. 过溶洞进入下部完整持力岩层,并且在桩基施工过 程中采用钢套筒护壁,从而确保基础的安全。由于 建筑本身依山而建(图1),场地标高复杂,因此结 构基础标高也是各不相同,在基础设计时需考虑山 地土体的侧推力,同时由于采用大直径嵌岩桩,单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J有 限公司。上海2O0092) (上接第068页) 3.提高设计人员专业技能及专业素质 保证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能够顺利进行。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赵东晓.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商品混凝土,2012(9):13-14. [2]张吉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及常见问题的研 究[J].四川建材,2011(6):78—79. 设计人员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不断加强自 身专业素质,在结构设计时考虑高层建筑的安全性、 抗震性等因素,按照技术规定设计高层建筑结构, 不断维护高层建筑的质量。在设计时还要根据建筑 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出最科学的高层建筑结 构设计,保障高层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在发展高层建筑的 同时必须要保障高层建筑的质量。由于高层建筑结 构设计是高层建筑建设的重要保障,建筑物的建设、 维护等与其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该重视高层建 筑结构设计。本文主要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 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不 仅可以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还可以推进高层建筑全面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 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好的服务。 [3]周世航.浅谈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存在问题及解决 对策[J].广西城镇建设,2013(5):36—37. (作者单位: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郑 州450000) 通过以上分析,在实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 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使设计方案能够得 到最优化,满足人们生活中对高层建筑的各种需求, 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