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试卷分析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现学生的试卷成绩已经统||计出,就我所教的四年级数学,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如下:
一、成绩分析||,全班参考人数18人,平均分:71.8分,||及格率:72.2,优秀率:33.3,在这次考试中有5个学生不及格,1||个学生60多分,3个70多分的学生。
二、试卷及答题分析:
1、第一题:认真思考“填一填”考查的主要是小数部分||的知识,因为其中有7道题是属于小数部分的知识||点。只有2、3、10题考查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的分类和数学广角中的知||识点。就本题答题情况看,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尤其是5、6小题出现错误较多。
2、第二、三题||仍然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对于知识的灵活应用。其中||第二题答题情况良好大部分学生得了满分。第三题中的第2、5题出现错误较多,第2||题考查了积的变化规律,第5题考查了图形的拼组,学生对于这两||方面的知识掌握的不够灵活
3、第四题:画一画,这一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作为画图题这次考试所占的分||数比例很大,三个图形12分。学生答题有12名学生得了||满分,两名学生得了0分。部分学生读题不仔细,没有注意到题中的提示:每个||小方格边长是一厘米,而是用直尺去量的长度,粗心大意造成了失误。
4、第五题,||计算部分。很多学生出现了错误,很大的原因是做题不认真。例如口算部分的1.06+||9.4=部分学生得数是11或10.1。简便计算部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方法掌握||的不够牢固也不够灵活。失分严重。
5、解决问||题。这部分是学生始终是一个难题,其中有10名学生在||10分以下。原因之一是读题不认真、仔细,没有很好的理解题意||。二是大部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老师平时讲解时能明白,但一到考试时自己不会分析,问题不知从何入手。这也是||我今后教学时应注意培养的地方。
6、折线统计图,相对而言本题学生||答的不错,很多学生都得到了10分以上。
三、总体分析
就本次考试学生答题情况总结以下几点:
1、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
2、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灵活,不能在实际中很好的灵活应用。
3、读题不认真,做题马马虎虎。
4、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
这一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不够,很多同学没有能够认真||的去分析问题,把问题简单话,就开始答题。尤其是解决问题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分析问题,从而出现了很多见数就乘、见数就||加或减的问题。
四、改进措施
1、平时对于学生严格要求,把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打好学生提高的每一个台阶。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单元,要严格把关,这也是打好学生基础的关键。||
2、对于数学这一学科而言,平时要加强练习,利用好手边的资料,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能够更好的灵活应用
3、通过高效课堂的进一步实施,通过改进自己的教学防||范,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后,教师与其他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4、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行为习惯,认真读题,积极思考,用心||计算,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