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六三制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三制 二年级下册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祝您天天进步! 来一起学习知识吧 TB小初高题库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三制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和教材所处的位置。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三制) 数学》二年级(下册)2-5页第一单元《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第1个信息窗。 本节内容以儿童感兴趣的“野营”活动作为单元素材,激发儿童的学习欲望。对于参加过野营活动的儿童来讲,可以回想起当时参加野营活动的场景,重温当时活动的感受,找回可能已经渐渐远去的那份情感;对于没有参加过野营活动的儿童来讲,可以激发他们参加此类活动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良好动机,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并遵循主体性原则,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让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和表达。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基本思想。本节课,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坚持教与学,知识和能力的辩证统一。博采众家之长,努力做到教与学的最优组织。 1、引探教学法。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TB小初高题库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三制
2、反馈教学法。注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多向交流,使认知得以深化。 3、快乐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调动口、眼、手、脑并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三、说教学程序。 我以教材所呈示的知识结构为依据,结合本班学情,设计五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一)动手操作,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余数的意义 1、谈话导入: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瞧这些小朋友在野营活动中就遇到了几个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20名同学去野营,每4人一组,能分成几组? 学生列算式解答并交流想法。20÷4=5(组) 师追问:20名同学,4人一组,共分5组,正好分完吗? 2、师:一切准备就绪,他们出发了,可是他们又遇到了新的数学问题。 出示情境图如下:图中呈现的是野营活动中分食品的情景。地面上摆放着各种食品,小朋友正在轻松地分配着各种食品,4个小朋友正在追逐玩耍,两个小朋友正在议论着活动的感受,从人物的活动及表情来看,与野营活动轻松、自然等特点相吻合。远处的小山、树木、小鸟、房子衬托着情景,呈现出一幅“天人合一”的美丽画面。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中获得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自由回答:9个面包、10碗方便面、11瓶饮料、12根火腿……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 出示问题:把这些食品平均分给4个同学,怎样分呢? 师:请每个小组选择你们喜欢的三种食品,用小棒代替食品分一分,并将结果填在老师发给你的表格里。 注意:这个过程教师要不断地参与到学生之中,及时发现学生操作过程可能出现的错误。如学生在分小棒时可能会分得不彻底:18瓶酸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3瓶后手里还余6瓶,这样不行,要继续分,直到剩下的小棒不够平均分给4个人为止。 TB小初高题库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三制
食品名称和数量 平均分给几人 每人分得的数量 剩余的数量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各小组互相补充,根据交流的情况逐步完成下表。 食品名称和数量
平均分给几人 4人 4人 4人 每人分得的数量
剩余的数量
[注意:交流时要引导学生明白:实际上分掉了多少?还剩多少?为什么不能再分了?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还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楚准确。] 课件出示下表:
食品名称、数量 平均分给几人 9个面包 10碗面 11瓶饮料 12根火腿 13根香蕉 14个桔子 15个苹果 18瓶酸奶 4人 4人 4人 4人 4人 4人 4人 4人 每人分得的数量 2个 2碗 2瓶 3根 3根 3个 3个 4瓶 1根 2个 3个 2瓶 剩余的数量 1个 2碗 3瓶 师;观察以上分食品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总结:只有12根火腿每人分3根能正好分完,其余的食品平均分后都有
TB小初高题库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三制
剩余。 师: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在平均分之后有剩余的情况很多,我们给平均分之后剩余的数量取个名字叫做余数。 师板书:余数。 (二)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1、你能用算式表示出分火腿的过程吗? 生解答并交流:12÷4=3(个) 追问:平均分完之后有没有剩余?(没有) 2、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分面包的过程吗?请你先自己试一试再在小组里交流。 3、交流各小组的表示方法,教师结合课件演示指出“把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2个,还余1个。”课件突出余下的一个面包。 师:分面包的过程用算式表示为: 9÷4=2(个)……1(个),板书算式。 指出:省略号后面的数就是余数,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这个算式读作“9除以4商2余1”。 4、师:你能把分其他食品的过程也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你选择其中的两种先自己列算式,然后在小组内读一读,看谁解决得好? [注意:教师在巡视时要关注学生的算式写得是否正确规范,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变化。]
(三)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1、老师把同学们写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都整理在了一起, 课件出示: 9÷4=2(个) ……1(个) 10÷4=2(碗)……2(碗) 11÷4=2(瓶)……3(瓶) 13÷4=3(个)……1(个) 14÷4=3(个)……2(个) 15÷4=3(个)……3(个) 18÷4=4(瓶)……2(瓶) TB小初高题库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三制
师:仔细观察以上算式里的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在师生交流基础上明确:余数都是在1——3之间,没有超过除数4, 2、师:真是太奇怪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余数可能是4或者比4大吗?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自己先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3、学生谈想法,在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如果余数是4,或比4大,还可以继续分给四个人,那么每人分得的数量就会增多,最后剩下的数量还是比除数小。 4、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板书: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5、及时强化:如果把以上食品都平均分给6个人,那么余数可能是几呢? (四)拓展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1、提出问题:18瓶酸奶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 2、学生思考:要求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要先知道什么? 交流总结:要先知道每人分几瓶 3、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列出算式,全班交流。 18÷2=9(人) 18÷3=6(人) 18÷4=4(人)……2(瓶) 18÷5=3(人)……3(瓶) 18÷6=3(人) 18÷7=2(人)……4(瓶) ……
[交流时重点关注有余数的除法,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商与余数的意义,单位名称用得是否正确。]
如果学生列出18÷1=18(人)的算式应给于鼓励。 3、 观察以上算式中余数是不是比除数小?为什么?自己先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 (五)实际应用,体会有余数除法的价值 TB小初高题库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三制
1、自主练习3题 思考:4只装、8只装、6只装是什么意思?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先用小棒分一分,写出算式,再在小组内交流。 2、自主练习5题 选择其中的一种写出算式并交流 3、拓展练习 一天的野营结束了,他们准备搭帐篷休息。共有17名同学,每顶帐篷住3人,需要搭几顶帐篷? (1)先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明确:每顶帐篷住3人,可以住满5顶帐篷,还余2人,一共需要搭6顶帐篷。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知识结构的呈现。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把重点知识放在突出地位,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板书简明扼要,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了板书的简洁美和形式美。 TB小初高题库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三制
相信自己,就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学会生活。数学思维
可以让他们更理性地看待人生 TB小初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