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庆中xx 一、课标要求
《科学》课程内容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探究的目标和要求,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着眼与科学的发展性,由此提出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科学探究式学习的目标,即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此目标贯穿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整个教学当中。我们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则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发挥学生的探究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思想(理论与方法) 1、教学理念(新课程)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学理论
突出科学探究,不只是为了满足外在的需要,更重要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作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价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音色,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⑵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各是由什么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 5
⑴通过做有关乐音三个特征的探究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科学探究的方法。
⑵通过分析课本声波图形,初步了解分析图形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
⑴体验到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
⑵通过分析课本声波图形,初步了解分析图形的方法,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教学重点: 音调和响度 教学难点: 音色 教学用具:
纸条、刻度尺、乒乓球、细绳、鼓、纸屑。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欣赏陶笛演奏《枉凝眉》片段,像这样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乐音不同,为了将它们区分开,我们就需要找出它们的特征。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乐音具有三大特征,通过这三大特征,我们就可以很轻松的将它们区分开了。这节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三大特征吧。
二、新课教学: (一)、音调 1、学生体验:
2 / 5
键盘上音调的变化。 2、学生体验: 音调素材 结论:
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实验1】一位同学尽全力吹动短纸条,再尽全力吹动宽度一样的长纸条。同桌仔细观察,纸条振动快慢与音调有什么关系?
【实验2】将一把刻度尺压紧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改变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重复上述实验。仔细观察,尺振动快慢与音调有什么关系?
结论:
音调与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学生举例。 (二)、响度 1、学生体验:
通过音箱的音量旋钮改变声音的响度。 结论:
响度也叫音量,指的是声音的大小。 实验探究:
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实验一】请一位同学轻敲和重敲鼓面,其他同学注意观察鼓面上纸屑的跳动幅度有什么变化,思考:
3 / 5
这个实验说明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实验二】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然后将振动的音叉接触乒乓球,观察乒乓球弹起的高度变化
结论:
1、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学生讨论:
老师正在讲课,前面和后面的同学听到我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结论:
2、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三)、音色 游戏: 猜猜我是谁? 游戏规则:
全班学生都闭上眼睛,老师用手点到哪位同学,哪位同学就说: “猜猜我是谁?”其他同学来说出这位同学的名字。 这个游戏中我们用到的物理知识就是乐音的第三个特征: 音色。
音色也叫音品,指的是声音的特色。 音乐欣赏:
音色带来的艺术效果。 学生举例。
4 / 5
(四)、学生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的收获。 (五)、课上练习 (六)、观察xx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课本上给出的各种波形图。 (七)、家庭任务 (八)、板书设计
乐音的三个特征乐音调――――频率音的三响度――――振幅个特征音色――――发音体的性质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