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学设计

来源:刀刀网


四 年级 上 册 语文 科第 二 单元课时计划(累计 课时)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备课教师:周吉庆 教材 5、《古诗两首》 第 1课时 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教具准备: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1

内容补充 及修改: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教学反思: 上课教师: 2

四 年级 上 册 语文 科第 二 单元课时计划(累计 课时)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备课教师:周吉庆 教材 5、《古诗两首》 第2课时 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教具准备: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让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要注意进行“用我口说我心”的训练。)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

3

内容补充 及修改: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见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争辩,这样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五、巩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 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 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教学反思: 上课教师: 4

四 年级 上 册 语文 科第 二 单元课时计划(累计 课时)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备课教师:周吉庆 教材 6、《爬山虎的脚》 第 1 课时 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5

内容补充 及修改: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教学反思: 上课教师:

6

四 年级 上 册 语文 科第 二 单元课时计划(累计 课时)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备课教师:周吉庆 教材 6、《爬山虎的脚》 第 2课时 目的要求: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内容补充 及修改: 7

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教学反思: 上课教师: 8

四 年级 上 册 语文 科第 二 单元课时计划(累计 课时)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备课教师:周吉庆 教材 7、蟋蟀的住宅 第 1课时 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 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 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

9

内容补充 及修改:

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教学反思: 上课教师: 10

四 年级 上 册 语文 科第 二 单元课时计划(累计 课时)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备课教师:周吉庆 教材 7、蟋蟀的住宅 第 2课时 目的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谁的住宅好?(当然老师的好) 二、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

11

内容补充 及修改:

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三、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五、看文章,做练习。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以下两题任选一道做: (1)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教学反思: 上课教师:

12

四 年级 上 册 语文 科第 二 单元课时计划(累计 课时)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备课教师:周吉庆 教材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第 1 课时 目的要求: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内容补充 及修改: 13

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漂移”的知识。 教学反思: 上课教师: 14

四 年级 上 册 语文 科第 二 单元课时计划(累计 课时)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备课教师:周吉庆 教材 语文园地二(口语交际) 第 1课时 目的要求:1、在口语交际中,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在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和观察习惯,使学生能合理地表达出观图后想到的内容及感受,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合理地表达出观图后想到的内容及感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句俗话说得好,“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获得更多的乐趣。想体验一下吗? 二、探究观察方法 1.看大屏幕(花瓶图),用“我看到了„„”练习说一说。 2.小组比赛,看谁发现的快,发现得多,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共同回顾前面的几篇课文,再深入体会学过的观察方法,感受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三、运用方法,用心体验 1、运用已总结的方法,观察另两幅图,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由图想到了什么内容。 2、大家都说一说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3、自由说一说自己平时细心观察过的事物。 内容补充 及修改: 15

4、介绍自己观察后的收获和体会,并相互交流经验。 四、再看图片,升华感悟 一张小小的图片,在我们留心观察中,变得丰富多彩,相信此时你一定会有许多话要说。可以说说本节课感受、自己了解的和观察有关的中外名人故事或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观察的打算。 五、总结 只要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处处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世间万物的众多奥妙! 教学反思: 上课教师:

16

四 年级 上 册 语文 科第 二 单元课时计划(累计 课时)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备课教师:周吉庆 教材 语文园地二(习作指导) 第 2 课时 目的要求:通过习作,学会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的观察和记录,培养乐于观察和表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内容补充 及修改: 教学重点:学会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的观察和记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上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共同体验了“留心观察”的妙趣,受益匪浅。本次习作,就与观察息息相关。 二、明确习作要求,指导习作。 1、自读本次习作提示,说说本次习作的要求。 2、拓宽学生写作思路 本次习作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3、口头作文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每双眼睛里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同学们用自己明亮的眼睛认真观察过周围的事物吗?现在就请你把自己独特的发现告诉大家吧。 (1)按提示有序地说说自己的发现: 最近你观察过什么事物?是在哪里观察的?怎么观察的? 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 观察对象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有趣?

17

(2)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老师做适当的点评。 (3)老师指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 (4)题目可用《观察日记X则》,也可自拟。 三、写作 学生凝思试写,自读自改 四、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上课教师: 18

四 年级 上 册 语文 科第 二 单元课时计划(累计 课时)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备课教师:周吉庆 教材 语文园地二(习作讲评) 第 3 课时 目的要求:1、找出别人作品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 2、在文章中或文章后写出自己的评改意见。 3、师生共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教学重点:学生能写出自己的评改意见。 教学难点:学生能提出修改意见。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可谓是家喻户晓,可你们知道吗,该书的作者曹雪芹对自己的作品“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也就是说,优秀的文章均是经过数次修改而成的,本节课我们就要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评改。 二、回顾要求,组内评改 1、回顾本次习作要求. 2、细读自己的习作,改正文中的错别字,还要把不通顺的句子修改过来。 3、小组内交流,评改,评选组内优秀习作和进步大的同学习作。 三、评价典型习作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作,由学生自己在班上朗读,并说一说自己这样写的理由。。 2、明确评改要求: (1)找出别人作品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 内容补充 及修改: 19

(2)在文章中或文章后写出自己的评改意见。 3、师生共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四、自我修改 借鉴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重新誊抄一份。 五、佳作欣赏 六、总结 同学们,只要我们继续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周围的事物在发生着点点滴滴的变化,这点点滴滴信手拈来,就能成为一篇好文章。 教学反思: 上课教师: 20

四 年级 上 册 语文 科第 二 单元课时计划(累计 课时)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备课教师:周吉庆 教材 语文园地二(发现积累) 第 4 课时 目的要求:在我的发现中进一步掌握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和乐于表达的习惯;积累花卉谚语,丰富学生的语言。通过学习《胸有成竹》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养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和乐于表达的习惯。 教学难点:积累花卉谚语,丰富学生的语言。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句子、谈体会 (1)出示“我的发现”中的几句话。 (2)细读选取的三个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周围事物的。 (3)指两名同学读对话部分,并说一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2、找句子、学方法 (1)从学过的课文中找类似的语句,并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2)说说自己平日积累的类似的句子,让大家品评。 二、学习“日积月累” 1、熟读背诵“花名歌谣” (1)自己试读,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可查字典。 (2)看看有几种花,有什么特点?找出12种花名并写一写。 (3)朗读歌谣,开展背诵比赛。 2、自编歌谣 1).用短文中的歌名或其他花名,仿写几句歌谣。 2).朗诵自编歌谣,大家品评修改。 三、学习“成语故事”

21

内容补充 及修改:

1.朗读短文,理解故事内容,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提出问题,讨论交流 “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与可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杆杆生动传神的竹子? 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胸有成竹”的意思吗? 3.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 4.读写结合 (1)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运用这个成语。 (2)小组内说说其他成语故事 教学反思: 上课教师: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