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考点链接 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故事情节紧张曲折,具有戏剧性。文中写伽西莫多遭受鞭刑时的场面,观众“热情高涨”的表现使整个情节充满了紧张气氛。在这种氛围下,伽西莫多陷入无助中,克洛德的到来给他带来了一线希望,但随即又消失了,使他完全陷入绝望中。这一情节既突出了克洛德的无情、冷酷和道貌岸然,也与下文形成对比,突出了爱斯梅拉达的善良和热情。
小说中的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作者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主要依托。高考卷历来都关注小说情节的作用,往往考查某个段落在小说中的作用或者某个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所以小说情节的作用是我们在小说阅读中必须重视的。
定义:小说情节是指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题型:
1.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内容对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3.某事物、某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
(1)就全文来说,情节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例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二次改嫁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
(2)就开头和结尾来说,情节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情节有如下形式:
①倒叙式: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读下去。
例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继之以追述其到鲁镇的经过等,设置了悬念。
②写景式: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例如《祝福》开头对旧历年底祝福气氛的环境描写,让人感受不到任何喜庆的色彩,反而让人感到压抑,这一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为全篇笼罩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4)就结尾来说,情节有如下形式:
①出人意料的结局:
a.结构安排上,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b.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例如《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结尾就属于此类,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深化了主题,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特别是老画家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
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a.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b.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此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a.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b.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c.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结尾,爱斯梅拉达的善良举动感动了人们,唤醒了他们人性中的良知,就属于此类。
④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回味的余地。
(5)就中间行文来说,情节有伏笔铺垫式。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老贝尔曼和苏艾的对话这个情节表现出了他对琼珊的关爱,为后面画藤叶做了铺垫,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性格
例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写爱斯梅拉达去给伽西莫多送水喝这个情节,就很好地映照出爱斯梅拉达的善良、纯洁、美好如金子般的心灵。
3.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例如《祝福》祥林嫂死在祝福之夜这一情节,就有力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
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旧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
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樊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某一情节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解答。从内容上看,“绒布妈妈”实验验证了一个道理,即孩子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关爱。体现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从结构上看,介绍“绒布妈妈”实验的内容为文章第8~10段,处于文章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引出这个话题的正是上文所写的吴秋明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为下文写吴秋明去儿童村与孩子们互动做铺垫。
【答案】 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骁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