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六零 至 一二八零
宋刻本
古籍鉴赏
宋代年表
年号 北宋 建隆 乾德 开宝 太平兴国 雍熙 端拱 淳化 至道 咸平 景德 大中祥符 天禧 乾兴 天圣 明道 景佑 宝元 康定 庆历 皇佑 至和 嘉佑 治平 熙宁 元丰 元佑 绍圣 元符 建中靖纪年 庙号 名字 960 963 太祖 赵匡胤 960 34 968 976 984 988 990 995 998 1004 1008 真宗 赵恒 1017 1022 1023 1032 1034 1038 1040 仁宗 赵祯 1041 1049 1054 1056 赵允让10 英宗 赵曙 1068 1078 1086 1094 哲宗 赵煦 1098 1101 徽宗 赵佶 1100 19 26 54 1085 9 16 24 1063 32 5 36 第十三子 英宗长子 神宗第六子 神宗第年四岁,由仁宗养于宫中,后立为皇太子,以皇太子嗣位 以皇太子嗣位 1022 13 42 54 真宗第六子 997 30 26 55 太宗第三子 以皇太子嗣位 即位前任开封府尹、中书令,加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太祖卒,嗣位。 17 50 父赵弘殷 即位 即位在位 死时 世系 时间 年龄 年数 年龄 备注 仕后周,以军功累至殿前都典检,掌禁军。恭帝显德七年(960年)一月,领兵到陈桥驿,与部将策动兵变,被拥立为皇帝,国号宋。 太宗 赵光义 976 38 22 59 太祖弟 以皇太子嗣位 神宗 赵 1067 20 19 38 以皇太子嗣位 即位前封端王。哲宗死,嗣位。靖康国 崇宁 大观 政和 重和 宣和 1102 1107 1111 1118 1119 十一子 二年(1127年)被金兵虏归,后死于五国城 政和五年(1115年),立为皇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12月,受父禅靖康 1126 钦宗 赵桓 1126 27 2 62 徽宗长子 即帝位。靖康元年(1126年)11月,金兵攻破汴京。明年二月,金废钦宗及太上皇徽宗为庶人,虏到金国,北宋亡。帝在位一年零四个月。 备注 即位前称康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虏徽、钦二宗。五月,康王在南京(河南商丘)即帝位 年号 纪年 庙号 名字 即位即位在位 死时 时间 年龄 年数 年龄 1127 21 36 81 世系 徽宗第九子 太祖赵建炎 绍兴 1127 高宗 赵构 1131 隆兴 1163 孝宗 赵昚 1162 36 28 68 匡胤七世孙,太祖少子高宗无子,纳赵昚于宫中以为嗣子,秦王德后立为皇太子。高宗死,遂即位 芳之后。父季王赵子偁 乾道 淳熙 绍熙 庆元 嘉泰 开禧 嘉定 1165 1174 6 31 41 54> 57 60 孝宗第三子 光宗第二子 太祖十 以皇太子嗣位 以皇太子嗣位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宁宗病危,权相史弥远称诏,另立宗室子贵诚为皇1190 光宗 赵惇 1195 宁宗 赵扩 1201 1205 1208 11 43 1194 27 宝庆 1225 理宗 赵昀 1224 20 世孙,父子,改名昀。同年八月宁宗死,史弥赵希渌 远拥立赵昀嗣位,原皇子赵弘被废 绍定 1228 端平 嘉熙 淳佑 宝佑 开庆 景定 1234 1237 1241 1253 1259 1260 咸淳 1265 度宗 赵淳 12 25 11 35 太祖十一世孙,理宗无子,立佶为皇太子,理宗死,理宗侄。佶为太子嗣位 父荣王与芮 度宗幼子 度宗死,权相贾似道拥立赵显为帝,显兄赵适遂不得立。德佑二年(1276年),蒙古军陷临安,赵显被俘北去 帝被蒙古军掳归,陆秀夫在温州奉益王赵适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德佑二年(1276年)复拥立赵适为帝,即位于福州,元军进逼,帝逃走,病死 端宗病死,陆秀夫、张世杰拥立卫王赵禀为宋主,移驻崖山。1279年正月,元军攻崖山,二月陆秀夫负帝赵禀跳海死。南宋亡 德佑 1275 恭帝 赵显 1274 4 3 景炎 1276 端宗 赵适 1276 9 3 11 度宗长子 祥兴 1278 赵禀 1278 8 2 9 度宗子 宋刻本简介
宋代刻书的特点
1. 2. 3.
就刻书地区而言,汴京、四川、浙江、福建、江西为宋代五大刻书中心。 就刻书单位而言,官刻、家刻、坊刻三大系统鼎足而立。 就刻书内容而言,经史、医书、文集见多。 大量刻印经史著作的原因:
(1) 封建统治者需要大量刻印经史著作,向人们灌输封建思想,从而巩固封建统治。 (2) 经史著作,尤其是经书有用大量读者。 大量刻印医书的原因:
(1) 宋代皇帝重视医学。
(2) 宋代医学出现不少总结性的成就。 (3) 医书的读者面广,千家万户不可缺少。 大量刻印文集的原因:
(1) 宋代的印刷能力大大提高,除了刻印经史著作和实用图书之外,完全有能力刻印诗文著作。 (2) 文集拥有大量读者。
4. 就刻本形式而言,有下列特点: (1) 前期多四周单边,后期左右双边占绝大多数。
(2) 书口,以白口为多。
(3) 征文多接在序文、目录之后。
(4) 均写刻本,欧、颜、柳三体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5) 多有题识、牌记和刻工姓名。 (6) 皮纸、竹纸多。 (7) 讳字多。 (8) 蝴蝶装多。
宋代家刻名家
朱熹、周必大、陆游、廖莹中。
宋代坊刻代表
临安陈起、建安余氏。
宋代官刻
国子监刻书、公使库刻书。
宋代抄书家
李行简、司马光、刘恕、吕大防、陆游、刘凤仪、李常、赵明诚、叶梦得、陈振孙、黄仲元等。
宋讳
匡—正 玄—元 殷—高 恒—常
政和 萨昙分陀利纪 福州开元寺刻毗卢大藏本
年代: 北宋政和年间福州开元寺刻毗卢大藏本
尺寸: 27.5×11.3cm钤印:读杜草堂
描述: 此册佛经两种,其中《萨昙分陀利经》为全纪,《顺正理论》存第十六卷,此卷应为十七版,拍品惜缺前三版。其版心有“王保、王元、张宗、王中等刻工,皆为北宋年间刻工,查千字文编号,知其为毗卢藏无疑。毗卢藏做为开宝藏之后刊刻的第三部大藏经,有着极重要的历史及文献价值。另据藏印可知,此本曾为日本著名藏书家寺田望南收藏。
靖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圆觉禅院刻南宋资福禅寺印本
年代: 北宋靖康元年(1126)圆觉禅院刻南宋资福禅寺印本
尺寸: 30×11.5cm 起拍价:150000.00 描述: 此经未经裱褙,品相上佳,装为一厚册,首尾俱存。其为该经第一百八十卷,千字文编号为“来”,每版六页,每页六行,版心小字位于每版版首第二行版心。据此版式,查《二十二种大藏经通检》,知其为北宋刊刻的资福藏本。??资福藏于靖康元年开刊于湖州圆觉禅院,全部经版约在南宋初年刻成,后在南宋初年曾由湖州地方官的帮助下有过一次补版,其版至南宋末年毁于元兵之手。故今日所见资福藏均为宋刻宋印。??今观此本,全书字体统一,无一处补版,而且最关键的是它的行格,为每版三十六行,并非后来常见的三十行,版心小字又并未刊于每版版首,这是资福藏最初版式的明显特征,后来不仅每版行款发生了变化,版心小字也改刻在每版版首位置。故由以上版式可以推断,此经最晚也应是南宋初年的资福藏经版刷印的,对于考订资福藏的刊刻有重要参考价值。
咸淳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建宁府建安书院刻宋元明递修本
年代: 宋咸淳元年(1265)建宁府建安书院刻宋元明递修本 尺寸:32.4×19.5cm 起拍价:100000.00
描述: 是书以上等皮纸印制,笔划爽利清晰,存卷第四十二。一整卷凡五十五页,全书左右双边,既有黑口,又有白口,版心下有刻工李士,敬,宣,杨乾,仲明,文。其中杨乾为南宋淳祐间福建刻字工人,仲明为元大德间刻字工人,相全书之版式风貌,则大部分应为宋元间版片,祝尚书先生在《宋人别集叙录》中指出此书的明代修版为四周单边,今此卷自首至尾皆为双边,则更可信为宋元旧版。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此本全国十二家图书馆有藏,但只有两家为全本,余为残本,则其珍稀可知。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P1279
×× 资治通鉴纲目 黄麻纸
年代: 宋
起拍价:50000.00
函册:一册 纸张:黄麻纸 尺寸:30*20.5
描述: 是书黄麻纸刊刻,每半页八行,行十七字。内有抄配。《中国古籍善本总目》
×× 孟子
售价:1500.00
描述:宋版孟子一页,黄麻纸,开本:34x27.5cm,是书书口上方可有字数,书口下方有刻工姓名,分别为“顾恩、杨永”据查 “杨永”为南宋间的刻工,在《中国古籍刻工名录》有载。
×× 孟子集注
年代: 宋 起拍价:8000.00 尺寸:25.5*32.5
函册:一页附框
描述: 拍品宋刻宋印,内有刻工葛松、杨永均为宋刻工。
××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年代: 宋黄麻纸写本
起拍价:200000.00
函册:一轴 尺寸:25*25 描述: 拍品首全尾残。
×× 經律相卷
年代:北宋福州東禪寺刻崇寧大藏本 函册:一冊一函
纸张:藏經紙
起拍价:80000.00 装帧:經折裝
尺寸:26.8*11.2cm
钤印:三聖寺、讀杜草堂
描述:首殘尾全。千字文編號等丙字。版心記千字文、卷數及頁碼,間記刻工“俊、文、盛、傑”諸人,字體方巖,筆力雄厚,紙色深黃,墨色漆黑,典型崇寧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