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固相萃取-衍生化-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液中的3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

固相萃取-衍生化-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液中的3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

来源:刀刀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 18・ 色 血液时不发生蛋白质凝固,萃取可顺利进行,且萃取 率高。用不同种类的树脂萃取,未发现结果有明显 的差别。树脂用量以0.3 am 为宜,过少时萃取率 低,过多使用没有必要。用4 mL乙醚、二氯甲烷或 乙酸乙酯均可洗脱完全,但用3 mL洗脱剂均洗脱 不完全。鉴于使用乙醚作洗脱剂时样品浓缩容易, 故本文选用4 mL乙醚作洗脱剂。用本文选定的方 法处理血样,2,4一D、2,4一DP、MCPA和DCPA的提 取率分别为87%,90%,91%和91%,提取液中杂质 较少(空白血样经萃取、衍生化、气相色谱分析所得 的色谱图中杂质峰较少、较弱(见图1-a))。 2.3衍生化反应条件的选择 取3种除草剂和内标物各5 g加入空白血样 萃取液中,挥干,考察不同的醇和催化剂用量、反应 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下衍生化对目标物测定的影 响,结果表明:本文所用条件可使除草剂及内标物衍 生化反应完全(酯化反应理论上不能完全,本文的 完全是指目标物原体的色谱峰消失、衍生物色谱峰 面积不再随反应条件的变化而增加),且试剂用量 较少、反应温度较低、反应时间较短。 文献中有用甲醇、乙醇、三氟乙醇等在硫酸催化 下进行衍生化反应的气相色谱法分析水、土壤或农 作物中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报道,其衍生化条件中 醇的用量为1~2 mL,硫酸的用量为0.2~0.5 mL 。本文研究二氯丙醇衍生化的反应条件时, 首先采用前述试剂量,然后逐渐减少,发现用40 L 二氯丙醇和10 L硫酸即可使衍生化反应完全;用 甲醇、乙醇、正丙醇、正丁醇和三氟乙醇进行衍生化 时同样发现这一试剂用量也可以使衍生化反应完 全。减少试剂用量的优点是杂质干扰弱,操作方便。 另外,衍生化试剂的用量与所要测定的血样中除草 剂的含量有关,如果除草剂的含量过高,前述方法中 的试剂用量可能不足,此时可以减少血样用量。本 文的研究还发现,用上述非卤代醇进行衍生化只需 在室温下反应30 min,且测定血样中的2,4一D和2, 4-DP的灵敏度甚至比用二氯丙醇衍生化还好,但是 测定MCPA的灵敏度低,即便血样中添加500 ng/mL的MCPA也不能检测到。用三氟乙醇衍生 化所建立的方法的灵敏度与二氯丙醇衍生化相似, 但是试剂需进口。 2.4检测限 在空白血样中添加2,4-D和2,4-DP各50 谱 第26卷 ng/mL和MCPA lO0 ng/mL进行分析,以3倍基线 噪声( Ⅳ=3)计算除草剂的检测限,结果见表1。 2.5工作曲线和回收率 在空白血样中添加2,4一D和2,4-DP各50~ 1 000 ng/mL,MCPA 100~1 000 ng/mL,内标DC— PA 500 ng/mL,制作工作曲线。取空白血样7份, 均添加2,4-D、2,4-DP和MCPA各200 ng/mL,DC- PA 500 ng/mL,测定回收率,结果见表1。 表1 3种苯氧羧酸除草剂在空白血样中 的T作曲线和回收率(,l=7) 分析物 工作曲线 回 率/RSD/ %2.4一D 20 Y=0.0023IX+0.004l 0.9955 l03.3 10 2.4一DP 8 l,=0.00282X一0.0060 0.9996 l01.1 9.3 MCPA 40 l,=0.00103 —O.0081 O.9997 98.8 11.O 王,:分析物与内标峰面积比; :除草剂浓度,ng/mL. 2.6样品分析 取体重1.2 kg的家兔一只,灌服2,4-D、2,4- DP和MCPA各0.5 g,兔于5 h后死亡。取血样用 本文建立的方法进行分析,3种除草剂含量分别为 263.1,276.8和343.1 ̄g/mL。 文献[1]报道一例口服2,4-D自杀死亡案例, 血中检出2,4-D含量为389 ̄g/mL;文献[2]报道一 例口服2,4-D除草剂自杀死亡案例,血中检出2,4- D含量为520 ̄g/mL;文献[3]报道的该类除草剂 致死血浓度也类似。这些数据与本文方法的检测限 比较,表明本文方法测定致死血样浓度有足够高的 灵敏度。 参考文献: [1]Keller T,SkoppG,WuM,et al (1):13 [2]FraserA D,Isner A F,Perry R A.J Foren Sci,1984,29 (4):1 237 [3] Coutselinis A,Kentarchow R,Boukis D.J Foren Sci,1977, l0:203 [4]Hong MK,KimMC,SmithAE.JAOACInt,1996,79(4):998 [5]LeeA S,HongM K,SmithA E.JAOACInt,1995,78(6): l 459 [6] Scheyer A,Briand O,Morvilles,et a1.Anal Bioanal Chem, 2007,387(1):359 [7]Salem A A.J Chromatogr Sci,2007,45(3):131 [8]Hughes D L,Ritter D J,Wilson R D.J Enriron Sci Health B,200l,36(6):755 [9] Wu J,Lee H K.Anal Chem,2006,78(20):7 292 [1O] Oliverira G H,Palermo-Neto J.J Anal Toxicol,1995,19 (4):2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